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网络最好的书读后感摘录100句-读后感

1网络读书

依稀记得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时得情景:我端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母亲轻轻指着那书上的图片,和蔼的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完美的编织着我的童年。

时不时的在网上翻翻小说,偶然间翻到了《三国演义》的原作版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鼠标轻轻地点击了它。“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角声满天、战火连绵的时代。震天的战鼓再一次响起!

也许正是年龄的变化导致了思想的变化,也许正是人生经历的变化导致了观点的变化,也许正是《三国演义》这本著作的独到之处——每阅读一次,就有另一种体会的这种奇特的感觉,又激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个个形态突出、个性鲜明,这无疑是人们千百年来爱好这部作品的原因,撇开那书中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情节不谈,就光凭借《三国演义》的“味”,这种让人在读书中仿佛能看到波澜壮阔的场景的韵味,以及读书后使人浮想翩翩的回味,都能让读者沉醉其中,拥有此等的魅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有着不同的看法,无论是普通的百姓还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都为这个话题而争执不休。刘备是英雄吗?刘备谦虚、明智、善于纳谏,广纳贤才,怎么能不是个英雄?曹操是英雄吗?曹操虽然为人奸诈、狡猾,但他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拥有着强大的军队领导能力,怎么能不是个英雄?诸葛亮是英雄吗?他足智多谋,忠于刘备,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献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怎么能不是个英雄?

其实,在我看来,《三国演义》里没有一个人是正义的,也没有一个人能谈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他们利用人民的力量,将自己抬上帝位,然后反而压迫人民,虽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繁荣国家的政治抱负,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好,但是这只是旗子的一面而已,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这些剥夺了人民自由的人,何来谈得上正义?没有正义,又何为英雄?当然,辅佐他们的人,不管他们的本意如何,但是都是在帮助那些统治者做一些非正义的事情,加速了社会的黑暗、贫困、腐朽。如果说刘备是主谋,那么诸葛亮就是帮凶。来来回回的几场战斗,将会使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英雄好汉战死沙场?多少城池毁于一旦?

学术界给出《三国演义》的定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我认为,说它是一部古代劳动人民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的讽刺小说又何妨?

2网络读书读后感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书中以问答形式写出了周恩来的心迹和志向,令人非常感动。

学了这篇课文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当时的腐败、贫穷、落后,正因为这样,才被各国列强侵略和欺辱,使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有理没处讲,面对外国人的欺辱我们敢怒不敢言。面对这样的侵略和欺辱,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悲哀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辱的现实。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少年周恩来,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而从此以后,周恩来就怀着这种志存高远的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而奋斗着。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深受感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富强了,但我也要向周恩来学习,学习他那种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抱负为中华之荣誉之富强而奋斗而读书。

3网络读书读后感

暑假过去了,新学期在向我招唤,但是暑假里的一些由这台电脑带给我的事,我却难以忘怀,电脑是一个可以上网查

为此我写下了这个读后感,我刚开始看,觉得也不怎么样,人家写的作文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否定了我的想法,妈妈说:“不,你错了,你只是看着别人的文章,你不觉得怎么样,但是你如果边看人家写的作文,边与自己的作文作比较,你一定会改变自己的观点的,不信就试试看!”于是我采用了妈妈的建议,头脑里想想自己平常写的文章,再看看电脑上的文章,这个办法用了一天,我就得自愧不如了,我发现人家作家写的作文里一些好的成语多,好的段落也多,要靠这两点来支撑自己的作文,这样自己的文章才会生动精彩。

电脑上的作文品种其全,有童话故事,有自己亲身经历的,有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大小小都让我懂得一些道理一些启发,我爱写作文也更爱读作文。

4网络读书读后感

我读了一篇作文叫网络世界后,被网络深深吸引住了,我不禁感慨网络是多么的绚丽啊,我读了之后深深感觉网络很奇特,他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紧紧的包裹住了我,让我久久不能离开,应为网络让我感到世界是多么奇特,是网络让我了解国内外大事,是网络让我发现许多新奇的事情,如:鸡吃石子不会死,蚯蚓被截成两段也不会死……一些我所不了解的事,还有网络也可以帮助我来学习课内和课外知识,如果自己课内知识不是很理想,可以通过网络来继续学习课内知识,如果自己掌握了课内知识,觉得还不够就可以上网查阅自几所不知道的事,我们如果嫌生活太单调,太无聊,没关系,网络可以让你天天开心,比如大人们可以在电脑上看电影,看小说,而小孩子则可以在网络上玩益智游戏,看对学习有益的书籍,让生活充满快乐,充满活力和欢庆,是应为这些让我被网络深深吸引了,但我同时感觉到网络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网络容易让人上瘾,有许许多多孩子就迷上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还有许多孩子应为网络而偷钱抢钱而犯法……但我还是很迷恋网络,应为网络实在太神奇了。

我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我更爱网络了,我爱网络!

第一篇:网络读书

依稀记得第一次看《三国演义》时得情景:我端坐在母亲的膝盖上,母亲轻轻指着那书上的图片,和蔼的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完美的编织着我的童年。

时不时的在网上翻翻小说,偶然间翻到了《三国演义》的原作版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用鼠标轻轻地点击了它。“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角声满天、战火连绵的时代。震天的战鼓再一次响起!

也许正是年龄的变化导致了思想的变化,也许正是人生经历的变化导致了观点的变化,也许正是《三国演义》这本著作的独到之处_每阅读一次,就有另一种体会的这种奇特的感觉,又激发了我对这本书的兴趣。

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个个形态突出、个性鲜明,这无疑是人们千百年来爱好这部作品的原因,撇开那书中荡气回肠、扣人心弦的情节不谈,就光凭借《三国演义》的“味”,这种让人在读书中仿佛能看到波澜壮阔的场景的韵味,以及读书后使人浮想翩翩的回味,都能让读者沉醉其中,拥有此等的魅力,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有着不同的看法,无论是普通的百姓还是学术界的权威人士,都为这个话题而争执不休。刘备是英雄吗?刘备谦虚、明智、善于纳谏,广纳贤才,怎么能不是个英雄?曹操是英雄吗?曹操虽然为人奸诈、狡猾,但他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拥有着强大的军队领导能力,怎么能不是个英雄?诸葛亮是英雄吗?他足智多谋,忠于刘备,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献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锦囊妙计,怎么能不是个英雄?

其实,在我看来,《三国演义》里没有一个人是正义的,也没有一个人能谈得上是英雄。因为他们都是封建统治者,他们利用人民的力量,将自己抬上帝位,然后反而压迫人民,虽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繁荣国家的政治抱负,是为了使人民生活得更好,但是这只是旗子的一面而已,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是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人民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这些剥夺了人民自由的人,何来谈得上正义?没有正义,又何为英雄?当然,辅佐他们的人,不管他们的本意如何,但是都是在帮助那些统治者做一些非正义的事情,加速了社会的黑暗、贫困、腐朽。如果说刘备是主谋,那么诸葛亮就是帮凶。来来回回的几场战斗,将会使多少家庭流离失所,多少英雄好汉战死沙场?多少城池毁于一旦?

学术界给出《三国演义》的定义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我认为,说它是一部古代劳动人民批判封建社会的'黑暗的讽刺小说又何妨

第二篇:

最近,我学了一篇课文,名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讲述了一个周恩来少年时代的故事。书中以问答形式写出了周恩来的心迹和志向,令人非常感动。

学了这篇课文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当时的腐败、贫穷、落后,正因为这样,才被各国列强侵略和欺辱,使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土上却有理没处讲,面对外国人的欺辱我们敢怒不敢言。面对这样的侵略和欺辱,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悲哀啊!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辱的现实。

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少年周恩来,深深地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而从此以后,周恩来就怀着这种志存高远的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而奋斗着。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深受感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富强了,但我也要向周恩来学习,学习他那种博大的胸襟和高远的抱负为中华之荣誉之富强而奋斗而读书。

第三篇:

我读了一篇

我看了这篇文章,发现我更爱网络了,我爱网络!

第四篇:

自从我读了《木偶奇遇记》和《绿野仙踪》这两本书后我有许多感受。

一、《木偶奇遇记》里的小木偶很调皮,经常惹是生非。他一会走路后,就跑到街上到处搞恶作剧,害得他的爸爸到监狱里去了。他还碰见了一只会说话的蟋蟀,那只蟋蟀好言劝说,想让小木偶皮诺乔不再搞恶作剧。可皮诺乔不听,把它打死了。如果我是皮诺乔的话,我一定会痛改前非,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二、《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西这位小姑娘,她心地善良。她无意中帮芒奇金人杀掉了恶女巫。芒奇金人很感谢她,决定帮助她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好女巫对她叫她去见奥芝,请求他帮助多萝西回去。多萝西在前往奥芝住的地方时,她就出了稻草人,帮助铁皮人把他生锈的地方抹一点油使他能活动自如。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因为向她这种无私奉献的人是值得赞扬的。

经典书籍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借了一本《少年毛泽东》。少年毛泽东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他长大后会成为这么伟大的革命领袖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了这本书。

可是,看完整本书,我没有找到期待的答案。少年毛泽东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许多奇特的经历,或是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就和许许多多旧社会的孩子一样。

妈妈对我说:“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一个伟人,他不可能是凭空造就的。你用心多读几遍,一定能找到答案的。”我又把整本书看了好几遍,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先生打他板子,他就逃到山谷中走了三天;父亲与他发生冲突,他以死相逼。结果每次抗争,他都取得了胜利。这让他明白:要用公开的反抗来保卫自己的权利。他还特别喜欢看关于造反的书。我觉得正是这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反抗精神,才使他日后能带领中国人民反抗剥削,反抗压迫,建立新中国。

他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少年时代,他的思想上已经开始革命。他的头脑里“开始有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意识”,开始明了“大家都有救国的责任。”从此,他走上了救国的道路。

他从小就同情劳苦大众。闹饥荒时,他把家里的米施舍给穷人。灾民被惨杀时,他觉得有切肤之痛。他把老百姓看成是自己的邻里兄弟,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妈妈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毛泽东长大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伟大领袖,我想,我已经找到答案了。

经典书籍读后感2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经典书籍读后感3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合上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故事主要讲的是君主周幽王整天吃喝玩乐,掠夺美女,根本无心管理朝政。大臣将漂亮姑娘褒姒献给了周幽王,可褒姒整天闷闷不乐,从没露出一丝笑容。幽王无论如何也不能博得褒姒的一笑,这时,有个叫虢石父的马屁鬼,出了个馊主意:让幽王把娘娘带上骊山玩几天,到晚上把烽火点起来,让诸侯都来相救。果然,到了晚上,诸侯们看到烽火突起,火速赶来。可大家赶到镐京,才知道这只是一场游戏。褒姒见大家乱哄哄地白忙了一场,果然觉得有趣笑了一笑。不久,西方的犬戎真的入侵镐京。幽王赶紧派人点燃烽火向四方诸侯求救,但这次大家以为这也只不过是一场游戏,都不相信。于是,犬戎大队人马抢走美女和许多金银珠宝,才退兵回去。结果损失惨重,幽王也被杀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幽王深深叹了一口气。我突然想起了《狼来了》这个故事,那个放羊的孩子不也像周幽王一样先是撒谎说危险来了,惹得边上的人们都带着道具前来相救,最后才发现白来一场。到危险真正来临时,人们也就不相信他了,最后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甚至还赔上了性命。

在生活中也一样,如果你撒谎了,那么你就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也失去了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质——诚信。如果你想讲诚信丢失,只需随便撒个谎,这是十分容易的事情,当你后悔时,试图挽回这一切时,就成了十分困难的事。丢失之时,转眼间就能做到。挽回之时,却要花个十年八年时间来获得它。如果丢失了诚信,在生活做许多事都不能如愿以偿。你到邻家小店去买东西,别人不会赊账给你。你到别人家做客,别人会时时提防着你。你走在街上时,别人指指点点议论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身之本。让诚信之花处处开放,世界变得更美好!

经典书籍读后感4

暑假里,老师推荐我们阅读经典书籍,在长长的目录里我一眼就看到了《王子与平儿》这本书,我想王子和平儿的身份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之间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于是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书本。

原来《王子与平儿》是一个童话故事,他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小说家和演说家——马克·吐温。书中讲到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同年同月同日生,并且长得一模一样。在一次偶遇后他们互相认识,后来他们又互换了衣服和身份,由此引来了一系列的故事。但乞丐汤姆并没有只贪图享受王宫的荣华富贵,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礼节,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治理,使国家越来越繁荣。爱德华也因做了乞丐后深刻体会到了贫苦人们的艰难生活。故事最后善良的汤姆还是把王位还给了爱德华,他们也成为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读完后,我被书中汤姆处处体现出来的善良、纯洁、正直、无私打动。联想到自己有时候很自私,不懂得帮助同学和父母,有时候又是多么的懒惰,很少帮助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于学习上的事很不用心,远远比不上汤姆勤奋努力,还有一次我正在小区骑自行车,一个小弟弟骑滑轮摔倒了,哭个不停,我也没有上前去扶他,现在想想很后悔。我为什么不能像汤姆一样成为一个善良、正直、无私的人呢?想到这里我暗暗下决心,要像书中的汤姆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

经典书籍读后感5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491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