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独步寻花读后感收集66句-经典语录
《江畔独步寻花》读后感1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每当我读起杜甫的这首《江畔独步寻花》,心里就不由得想起春天那般百花齐放、彩蝶纷飞的美景。
诗的前两句用了“花满蹊”和“压枝低”这两个词语,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黄四娘家的花之多,以至于开满了门前的小路,也写出了黄四娘家花开的茂盛,数不清的花朵把枝条都压弯了。这两个词语更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花满枝头。令人觉得仿佛陶醉在其中了。
诗的后两句写了花上的蝴蝶黄莺,颇富情趣。流连忘返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恰恰”地唱着优美、悦耳的歌曲。这两句把整个春景热闹明媚的气氛细致而生动地渲染出来了。写出了春天彩蝶映花,百鸟争鸣的奇特情景。
读着,读着,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一幅引人入胜的春景画卷: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横穿花地,在花从掩映间,还隐约有一条清澈的小溪在缓缓流淌。小溪两畔,便是长满各种鲜花的花地。花地里的花颜色各异。有的红似火,有的黄似金,有的黑如墨,有的蓝似天,还有的紫如霞……这些姹紫嫣红的花儿都完全盛开了,像是小姑娘绽开了她那美丽的笑脸,与人们分享她的美丽。这些鲜花儿,在绿叶的映衬下,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惹眼,十分夺人眼球。这时,一阵微风轻轻拂过,顿时,一股浓郁的、花的芬芳便弥漫开来。我深吸一口气,这沁人心脾的花香直钻我的心底,令我心旷神怡,大概是这花香的缘故吧,一群又一群的彩蝶飞来,飞入花丛中。渐渐地、渐渐地,我觉得飞入花丛中的不是彩蝶,而是一朵又一朵更加艳丽的花朵,同彩蝶一起飞来的,还有那可爱的黄莺。它们同鲜花一起装扮春天,使得春天更加多姿多彩。
中国的古典文学就像是茫茫的花海,杜甫的这首诗只是其中的一片花瓣。而我们就像是辛勤采蜜的小蜜蜂,每采到一朵花的蜜,都会感到无比的喜悦。让我们从小与经典携手,与经典同行,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无穷奥妙。
《江畔独步寻花》读后感2
春天到了,太阳暖暖的照着大地,春风微微的吹来。杜甫看到天气这么好,决定出去春游。
杜甫一边走,一边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着路上的美景,不知不觉已来到江边,江上一位渔夫正摇着一叶扁舟,忙着撒网,快活的小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忽然,一阵芬芳扑鼻的香味儿随风飘来。杜甫闻寻香味儿,抬头一望,远处,有一座庭院,被鲜花簇拥着,像在一片彩云中间。杜甫想,这么美丽的地方,我一定要去观赏。于是,杜甫就向庭院走去。
杜甫来到庭院,看见各种花竟相怒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你看,那玫瑰花多像亭亭玉立的小姑娘。那一朵朵梭大的牡丹花,在雨露阳光下滋润着,更加娇艳。瞧,那一片红红的鸡冠花,多么壮观啊!那一串红,就像一串串火苗……红的似火,粉的如霞,黄的赛金,白的像雪。所有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花,压的花枝弯下了腰。杜甫轻轻地走在铺满鲜花的小道上,生怕把花踩坏了,偶尔,有一两朵调皮的小花要去碰一下杜甫,好像要跟杜甫打招呼。杜甫闻着花香,心旷神怡。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引来了黄莺在枝头唱着动听的歌。
啊,春天真美啊!杜甫忍不住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火红的海棠花,淡黄的迎春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一簇簇,一团团,把枝条都压弯了腰,好像在对游人耳语:“春天真美,我喜欢春天!”春风拂过,一股诱人的花香扑鼻而来,引来了一只只蝴蝶。瞧,那两只蝴蝶采完了蜜,快乐地追逐着,盘旋着,好像在做游戏。咦,那只蝴蝶站在花上干什么?原来,它被这片花海陶醉了,似乎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时,从远处传来一阵悦耳的声音,回头一看,原来是那黄莺在枝头唱歌呢。
花大小不一,大的花如碗口般,把花枝都压弯了,小的花如豆粒大,全都在那里沐浴阳光,绽放光彩,美丽极了!
一阵微风吹过,花的香气扑鼻而来。一群漂亮的蝴蝶飞了过来,在花上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
小巧玲珑、漂亮的黄莺在花丛中跳来跳往,唱起了优美动听的歌。杜甫完全沉醉在眼前的美景中。
杜甫赞叹道:“黄四外家的花真是名不虚传,美不胜收。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饱满千古流传的好诗。其内容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我读了许多遍,读一回,有一回的收获,我把这些体会记下来,以指导我今后写诗。
写自己亲历之事。这样的诗最贴近生活。看杜甫之诗多亲历之事,如《三吏》《三别》《江畔独步寻花》等,有写个人生活的,身边生活的,亲人生活的;也有反映国家遭遇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其诗歌所涉及的内容不拘一格,非常广泛。又由于多是亲历之事,有感而发,所以杜诗自然就很感人。
写真情实感。不管写什么诗,都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是写真情实感,笔下就像有神助,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重要条件,但我认为真情实感是下笔如有神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只有胸怀真情实感,想象、联想、通感、灵视才有牢固的基础动力和方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诗、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诗读起来真让人恶心。
遇事而作。是现实主义诗歌一个重要的标志。遇事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的东西才能具体深入,情感就在心中,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一目了然。同时,通过以小见大、以小通大,小事就不是小事。这可以防止写出的诗空洞无味、泛泛而谈。当然还有遇景、境、情、感而作的。其实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现实主义诗歌重要特征。
情景交融,以景表达情感,含蓄有味。古典诗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写法。通过移情实现情景交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写出一种温馨宜人的情境。
以景作结。古诗多用此法,今诗也可用。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读来余味深长,深得诗之三昧。也告诉我,诗的结尾应如何写。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把一种静寂温馨的感觉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立足自我,诗的语言来自作者直觉的感受。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受是诗语言主要构成要素。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就是视觉语言。“花重锦官城”就是心灵感觉语言。
围绕主题写。“喜雨”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八句诗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字来写,凝练简洁到位。
平时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及细微处,表达才能简洁、传神。同时用字也非常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细”字的运用,形象鲜明简洁,又深入人心。
情感涌动,不得不写时写。此诗是因“喜”而作。没有“喜”,就写不出这诗。“喜”一定也是真“喜”。
整首诗具有自然性、整体性,客观性,含蓄性。春夜是主景,“晓看”是相对于春夜来说的。以时间为红线,运用典型材料表达情感。没有概念性的词句、主主观性的话、心里话,整首诗使人读来感到客观,自然、整体、含蕴。
敢于写真实的诗,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发而为诗。这是诗人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检验一个诗人是否自信的试金石。许多人不敢写自己的东西,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值得写。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古人在这方面做得比今人好,大胆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诗的价值体现。
心系人民。诗人心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胸怀宽广,方有诗境深远。如果杜甫整天想着自己的处境,恐怕早就上吊自尽了。即使在茅屋被秋风所破,他还想到大庇天下寒士。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杜甫的重要原因。
语言自然含蕴平实优美。这首诗没有用典、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现代派的高妙技法,只是用常见的手法,就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值得好好思考,它的意义有待更深入探讨。
陈言务去。所谓陈言,即那些习以为常的,别的写诗人常说的,毫无新意,读后毫无感觉的,有形无内在内容的形象,都是陈言。对可有可无的句子、词语、俗语必须铲除,以保证诗的清新灵动脱俗有味。
想象、联想、修辞、通感、灵视等手法的贴切灵动运用是诗语言鲜活的保证。如“好雨知时节”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使诗读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一下子就能人心抓住。这也告诉我诗的开头当如何写。
只有融入生活,诚实生活,透彻理解生活,热爱诗歌语言技巧,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挖掘,获得独特感悟,反复修改,才可能写出更多的好诗。
对实情、实境、实景、实感、实物的选择、巧妙运用、反复修改揉合,创造出这首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诗。这充分告诉我们诗的立意不一定要奇特,但一定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的共鸣性,是写诗的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学问,也是诗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今后特别要注意。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1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2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
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3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研究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这从他秉持的理想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4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叹仕途。
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叹诗才。
“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
叹人格。
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民怨、民饥、民寒诉说。
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5
很早就知道,他崇拜杜甫。也知道,他不会轻易屈服。
或许他永远不及我的洒脱,我的漂泊,他有着太多的牵绊和无法冷漠。
许下了他奋斗终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几十个年头后,我们之间似乎隔着太平洋,唯一忘不掉他无可奈何的脊梁。
多年前,他终于如他的偶像,放弃了政治理想,寄身于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剧团,经营的是现在红的发紫的二人转。是有些大材小用了,那时却是他生活的全部寄托。
然而即使放弃了这么多,他的前途依然迷茫,道路的荆棘也仍旧旺盛。
不知他是得罪了谁,剧团的执照被滞留了。整个剧团十几口人眼巴巴的无所事事,心也涣散的不行。最急的是他,饭菜亦索然无味。
有人递给他“金点子”。
“文化局长的儿子今天结婚,你给上点贡,保证能行。”
“上贡?”
那人以为他在装,可他真的涉世未深。
“就是送礼,钱?!”
“这样不好吧,我们本就是清白的,送礼岂不是玷污了自己?”
“不要文邹邹的了,酸的要命,清高有什么用,你自己不活,也要想想剧团的演员吧。”
他似乎点点头,若有所思,该不该就这样沉沦,甚至硕说是“堕落”?他惊异着强笑着告诉我:“你看得到,我也明白,我已经离我的理想背道而驰了。可是,我真的尽力了。”他脸上抑郁而生的纹落已证明了一切。
最终,他把红包投进了捐款箱。
之后呢,也许他是放弃了事业。但永不会放弃理想。五斗米,不值得他去折腰,他的气概,他的胸怀。
一千多年前,他的名字叫“子美”。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6
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
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己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
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转头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7
他是杜甫,大笔一挥,满纸都是岁月的伤痕。——题记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场秋凉。
他伴着开元盛世诞生,正是因为经历过繁华,才会在落寞时叹息。在人们心中,他一直都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杜甫的夙愿,从来不是独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盖世才华,辅弼天下,赈济苍生。
为此,他苦苦寻觅,却无奈落得萧索。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原来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稳。
如果说,李白的诗是以梦为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笔为刀。越是到后来,他看得越清晰,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动荡,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笔下出现。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轻,下笔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个时代的暗淡。
就像,孤灯一盏,照不亮万张乾坤。
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诗中之词再犀利,也阻挡不了奸佞小人在庙堂之中翻云覆日。
那份赤诚之心,终究没能被那个王朝真诚安放。
为了走入庙堂,他投诗干谒,却只落得个“野无遗贤”。
奸佞之词,还真是讽刺。
长安,繁华是别人的,喧嚷是别人的,欢颜是别人的,他像个局外人,望着宫阙楼台,默然叹息。
那段日子,杜甫在命运的轮盘上,彷徨无措。
长安月冷,一纸凉薄。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在逃亡过程中不幸与家人走散,可即使是这样,他也不忘为国效力。
只可惜,统治者从盛世的梦中惊醒时,却至万千苍生于不顾。车辕乱撞,那是他们逃跑时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肃宗授为左拾遗。
正是那年,杜甫走进了宦海,可是,身为官员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学不会虚与委蛇。他没有敏锐的政治嗅觉,这是杜甫很难在这个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的地方立足。
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贬官。
正是应了那句话——乱世之中,人如秋草。
杜甫历尽了萧瑟飘零,却依旧不知何处落脚。
生活这盘棋,并非我们落子。
五十九年的岁月,杜甫过得足够厚重,虽不艳丽,却足以惊艳世人。
他是杜甫,记挂苍生,已被苍生记挂。
他是杜甫,千年岁月,他的名字与故事不曾被磨灭。
大唐盛世,那个跳出来冷眼旁观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8
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xx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这段插曲书写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相遇的伟大时刻。
在这里,杜甫李白与高适相遇,三个朋友度过了一段呼鹰逐鹿的田园生活。
杜甫与李白、高适两人虽然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之间纯挚的友谊、文人间的惺惺相惜令人羡慕,在我看来,李白和高适是杜甫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
冯至先生在前记中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象加以渲染。
这段话让我由衷钦佩冯至先生,他坚守文人操守,为我们讲述了杜甫真实的人生故事,让我们在吟诵诗圣留下诗篇的同时,也可以走近诗圣杜甫的世界、品读杜甫的人生。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9
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传》的优秀读后感10
《杜甫传》,显而易见,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陌生。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悉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心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0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给予杜甫以痛苦,也以动力,使他创造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然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随波逐流。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依然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敬仰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