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读后感题目聚集100条-读后感
时间虽然是没有脚印的,然而时间的踪迹却仍然被记录了下来。读了《时间的脚印》一文后,知道了岩石具有记录时间的功能。沉思之余,感慨良多,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察看自己留下的时间脚印,我顿觉时间之宝贵,油然而生一种时不我待的危机感。
我不禁掩卷沉思:时间一分一秒地飞快流逝,好似一条永不停息、奔腾向前的河流,勤劳的人,能从河流中捞取财富和智慧;懒惰的'人,只能捞起懊悔和失望。所以时间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善于抓紧时间、利用时间,会使人变得聪明、智慧,进而为人类创造财富。
从步入学堂到现在已近八个年头,我就像一棵小树,在风吹雨打中慢慢成长起来,这期间,留下的脚印有深有浅,有成绩也有不足。作为学生,大多时候只是机械地完成作业,并没有真正去系统的梳理所学的知识,也没有深刻去分析知识体系中的前后逻辑关系,时间偷偷地在玩耍中溜走了。
回想过去,一幕幕浮现眼前……
我喜欢绘画,爱好做手工,一幅幅作品寄托着我的美好愿望,留下我最美好的回忆。
其中一个比赛作品是人鱼故乡,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去构思,不管是睡前还是睡后都在思索,甚至有时在梦中还在思索,在构思完成后,便开始动手制作,在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多次对作品的主题表达和细节进行修改变动后,终于完成,在不知不觉度过20多个日夜,心里也倍有充实感,最后荣获2023中学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特等奖,这段时间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更多的时候是懒惰、烦躁。作业一多,难免急躁,越急躁,心里就杂乱无章,做事便没有了计划,时间就不知不觉溜走了。时间在游戏中溜走,在零食里溜走,在微信聊天中溜走,在与同学嘻哈中溜走……
静静地思考后,我慢慢懂得了,时间对我们很重要,不珍惜时间,就会失去掌握知识的机会,时间走了,不会再回来。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下定决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课上课下认真消化老师教授的知识,独立高效地完成作业,及时总结。周末时间去系统梳理一周所学知识,充分利用时间,趁大好时光留下自己扎实的脚印。古言有训: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再不能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放弃该做的事情。时间,是掌缝中的沙,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就会全都漏光;时间,是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抓紧时间去挤,总会有所收获。
快乐的日子让我欣喜,美好的回忆让我怀恋,充实的人生让我自豪;懒惰的日子让我懊悔,荒废的日子让我唾弃。我要奋起直追,未来的征程上印证我坚实的时间脚印。
踏起双脚,挥动双臂,与时间赛跑吧!为崇高的理想而奔跑,为绚丽的生命而奔跑,为充实的人生而奔跑......
生命,如果单就它的个体来看,即使是巨如恐龙,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也微小得多。但是,如果把它们作为群体来看,其力量就强大多了。因为生命可以生生不息,越来越繁盛。一只雌白蚁每年能产卵100万个以上,而在生物中,白蚁还不是繁殖力最强的。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 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而细菌则小得肉眼看不见,但从某些方面来看,它比鲸的作用还大。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如果没有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鲸和鱼类都将无法生存。但也不用太过担心,这些微小生物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它们繁殖的数量超过了鱼类捕食的需要。
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细菌的作用,枯枝落叶被分解成为腐殖质,使肥料变成植物能吸收的养分。细菌还使空气中的氮在土壤中固定下来,供应植物生长的需要。某些细菌还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帮助那些有益的微小生物繁殖,消灭那些有害的生物,农作物的收成就有可能更好。
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造成石油的主要原料不是别的,正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这些生物由于水温变化等原因,会突然大量死亡,尸体堆积在海底,最后成为石油。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植物在变成煤的过程中,也得力于某些厌氧细菌的工作,它们将植物体内的氧气、氢气排除掉,使碳保留下来。某些吃铁的细菌,使本来存在于水中的含铁物质改变性质,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能量以求得生存,同时使这些含铁物质沉淀下来,最终形成了很大的铁矿。这种吃铁细菌在今天的湖泊、溪流中有时也能见到,它们的集合体像赭黄色的棉花。锰矿的形成也有细菌的作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很大的磷矿,竟是许多微小生物的骨骼堆积、变化而成的;而那些构成大山的厚厚的石灰岩的建造者,竟是小小的珊瑚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群体的生命的巨大力量!
生命的力量虽然巨大,但有时也是盲目的,这些盲目的行为会毁灭生命自身。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出现后,开始注意到了有目的地引导生命活动为人类服务,但如不能从总体上认识生命活动的相互关系,考虑人类的长远利益,结果还是会带来不利于自己的后果的。
(选自《时间的脚印》)
十四、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生命和台风、洪水、地震、火山爆发比起来,力量要微小得多。
B.鲸和鱼类都是靠着漂浮在水中的微小生物而生存繁衍的。
C.细菌能帮助植物防治病虫害,或刺激植物生长。
D.石油、煤、铁、磷等都是由微小生物生成的。
15.选文从哪些方面说明了微小生物的'巨大作用?(3分) 16.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试从中找出两种并举出具体的例子。(2分) 17.举例说明本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18.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十五、答案:三个方面:地球上最基本、最丰富的食料,就是那些微小生物;对于农业生产,微小生物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微小生物还是许多矿藏的制造者。
(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十六、示例1:列数据一只蚜虫在五代之内能生出近 60亿个子孙,细菌的繁殖力更强,一个细菌有时一天一夜就能变成380多万亿个,在1克土壤中就有1000多万个。
示例2:举例子除了细菌,地球上还有其他多种微小的生物,如藻类生物、原生生物等,惊人的繁殖力使它们的数量像天文数字那样庞大,有些藻类在条件适宜的时候,一天之中能繁殖几万亿个。
示例3:作比较在生物中,现今个体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它的舌头就比两头牛还重。
(答对一个说明方法且举例正确得2分,只答出说明方法不得分。共4分。)
17.示例:在而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细菌起了积极的作用中,某些一词表明并非全部,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共2分。意思对即可。)
18.示例:人类在农业生产中过度地使用农药,使得许多对于农作物有益的昆虫大量减少,甚至灭绝,造成生态失衡,同时还污染了环境,损害了人类的健康。
(共3分。意思对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1
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每小题2分)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2分)
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C.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2
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
②读书要忌杂。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有没有良好的逻辑联系。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涨、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不要糟蹋了自己。
⑥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⑦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就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应该读他们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他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⑧(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她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如果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她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
一、文中是怎样论证“读书要忌杂”的?
二、分析下列句中括号内词语的比喻义,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三、赏析文中带括号的文案在表达上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文中是这样论证“读书要忌杂”的:“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二、句中的“同构关系”的比喻义指“你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与一些书“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并且在某一段彼此之间契合度最高的波段“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其表达效果:形象生动的将每个人能够找到与自己相适合的书,并阅读将其中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比喻成”星座“(即“同构关系”),让读者能够比较容易理解。
三、将我们”读一本好的书“比作”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将”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比作”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读一本书,读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书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或精神或一种信仰;后又连用”如果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她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这两个问句,不仅仅是作者的自问,同时也是问读者,我们读书究竟是否可以把它拆开来读,分开来读?答案明显呼之欲出——”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所以,读书要记得一定要统领全篇,领会其真正的“神韵”。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3
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的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的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⑤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一、针对“读书”这个话题,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
二、选文第①段列举孔子“韦编三绝”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三、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文案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四、依据选文,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证明他勤于读书,从书中获得不少治国之道。( )
(2)作者认为,作为中国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读些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书。( )
(3)“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是在说中国人长相丑陋、语言粗俗的人很多。( )
参考答案:
一、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②读书要有抉择。③读什么书要看个人的兴趣和需要。
二、作为事实论据意在说明孔子时代读书是多么吃力,从而强调了分论点“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四、(1)√(2)√(3)×(解析:这里指因读书少,没有书卷气而让人感觉丑陋,而非长得丑陋。)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4
谈读书(节选)
朱光潜
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选自20xx年4月《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
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C.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
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
2.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B.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
C.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
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了巨大成就。
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
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
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
参考答案:
4.C(文中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
5.B(此项表述的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
6.D(A.原文说的是“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原文说的是“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干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5
漫谈读书
梁实秋
①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简,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钞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②物以稀为贵。但是书究竟不是普通的货物。书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所以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书的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__________, __________。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太平御览》采集群书一千六百余种,分为五十五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宋太宗日理万机之暇日览两卷,当然可以说是“开卷有益”。如今我们的书太多了,纵不说粗制滥造,至少是种类繁多,接触的方面甚广。我们读书要有抉择,否则不但无益而且浪费时间。
③那么读什么书呢?这就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在学校里,如果能在教师里遇到一两位有学问的,那是最幸运的事,他能适当指点我们读书的门径。离开学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有一个原则也许是值得考虑的: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部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读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经书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书也一样的重要。盲目地读经不可以提倡,意义模糊的所谓“国学”亦不能餍现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书是我们应该以现代眼光去了解的。
④黄山谷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细味其言,觉得似有道理。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人,确实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关系安在?何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也许是因为读书等于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书立说必定是一时才俊,与古人游不知不觉受其熏染,终乃收改变气质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广,脸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气,无以名之,名之曰书卷气。同时在谈吐上也自然高远不俗。反过来说,人不读书,则所为何事,大概是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五烧六蔽,苦恼烦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语言有味?
⑤当然,改变气质不一定要靠读书。例如,艺术家就另有一种修为。“伯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成连言吾师方子春今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乃与伯牙偕往,到蓬莱山,留伯牙宿,曰:‘子居习之,吾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时不返。伯牙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澒洞崩坼之声,山林窅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连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这一段记载,写音乐家之被自然改变气质,虽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禅宗教外别传,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顿悟即能明心见性。这究竟是生有异禀的人之超绝的成就。以我们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还是读书。
⑥书,本身就有情趣,可爱,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立在架上,放在案头,摆在枕边,无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对线装书有一分偏爱。吴稚晖先生曾主张把线装书一律丢在茅厕坑里,这偏激之言令人听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丢在茅厕坑里,我丢洋装书,舍不得丢线装书。可惜现在线装书很少见了,就像穿长袍的人一样的稀罕。几十年前我搜求杜诗版本,看到古逸丛书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诗笺》,真是爱玩不忍释手,想见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纸张墨色亦均属上选。在校勘上笺注上此书不见得有多少价值,可是这部书本身确是无上的艺术品。
一、第①段说“(在古代),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其理由是:。(2分)
二、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畅销未必内容好,价廉未必货色差。
B. 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
C. 价廉未必货色差 ,畅销未必内容好。
D. 货色差的不一定价廉,内容好的不一定畅销。
三、第④段加点词“书卷气”的含义是:(2分)
四、第⑤段中,为什么要写有关“移情”、“顿悟”的内容?()。(4分)
五、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读《易》,韦编三绝,确实下了一番苦功。
B.所谓“开卷有益”,就是只要读书,就一定会有收获。
C.不读书的人,一定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D.作者对“线装书”的偏爱,正是热爱传统文化的表现。
六、关于读书,本文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
一、(2分)(古人)读书难,成书难;(1分)唯难而稀罕珍贵。(1分)
二、(3分)C
三、(2分)因读书而汲取的清醇爽朗之气,(1分)其表现为境界高,胸襟广,谈吐不俗。(1分)
四、(4分)“移情”、“顿悟”是针对天赋禀异的人而言的,非常人所能及;(2分)就一般人来说,读书还是最好的修养途径。(1分)这样写,也体现了“漫谈”的特征。(1分)
五、(2分)D
六、(4分)⑴现代人读书是幸福的 ⑵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 ⑶读书要有选择,要看各人的兴趣和需要(4)作为中国人,一定要读经书、史书 (5)读书能改变人的气质(对1点得1分)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6
谈读书
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栗。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
②读书要忌杂。( )是一流的好书,( )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有没有良好的逻辑联系。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涨、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不要糟蹋了自己。
⑥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⑦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就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应该读他们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他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⑧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她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如果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她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
一、第①段加点词“沧海一栗”中的错别字是栗 ,正确的写法是 粟 。
2、请在第②段画线句的括号内填上一组合适的关联词语 。
( 哪怕 )是一流的好书,( 也 )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或者( 即使)是一流的好书,( 也 )切忌杂乱无章地读。
3、作者在第④中例举“如何读诗”主要是想告诉人们:( D )(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A、切忌杂乱无章地读书。
B、好书需要形成系统。
C、读书不在多,在于一个“精”字。
D、读书要有存在良好逻辑联系的系统和计划。
4、作者主要围绕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依次是:
(1)读书一定要读好书。
(2)读书忌杂。
(3)读书不可强求。
(4)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
5、请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你对第⑥段加点词“同构关系”的理解。
我向来钦佩那种不惮一切阻碍的勇气和才智,所以读《西游记》的时候,特别喜欢孙悟空上天入地,斗妖降魔的故事,故而那部小说,我已读过三四遍了,《西游记》与我可以说是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评分标准:举出一例课外阅读的例子1分;关于“同构关系”的理解:阐述自己与作品的共鸣2分;语言1分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谈读书方法(节选)
胡维革
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无论古今中外,大凡学有所成者,都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在当代学者中,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方法是“三真”:真情实感,真积日久,真知灼见;山东大学牟世金教授的方法是“三为”: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的方法是“三通”:纵向之通,横向之通,逐类贯通。这些方法是攀登的足迹,求索的记录,汗水的结晶,成功的途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借鉴这些方法,我觉得,就是要有“三心”。一是恒心。“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在求知问学的征途上,困难与挫折,弯路与失败,总是难免的。但只要我们拿出耐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二是专心。“飞瀑之下必有深潭”。飞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力量集中到一点。在读书生活中,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心不它骛,耳不旁闻,专它十年八年,必能闯出一条五彩缤纷的路。三是留心。面对知识的海洋,且不可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要有心留心,做到勤读勤学勤记,多疑多思多问,弄懂弄通弄精,集腋为裘,必成饱学之士。
一、文章开篇提出“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的观点,接着又列了举了大量事例来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可贵的是作者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以补充,其中不仅谈到了读书要有“三心”,还谈到读书要“三到”。请仿照文中“三心”的写法,对“三到”作点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文《五柳先生》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本文也出现了“不求甚解”一词,两文中的“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回答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三到”:一是要口到。通过诵读感受文章之美,领悟文章之理。二是要心到。读书不能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下番分析思考揣摩的功夫。三是要手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勤动手的习惯,圈点评划写心得,长期坚持必有收获。(意思对即可)
二、本文中是指读书只懂个大概,不求甚解,是贬义;而《五柳先生传》中意思是读书注重领会要领,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过多纠缠,是褒义。(意对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8
谈读书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资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论述了读书的重要,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画线的文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处画线的文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句的论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无用。不加分析,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意思对即可。)
3.排比;这样写,文案整齐,造成一种气势,有力的证明了论点。(意思对即可)
4.比喻论证。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意思对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9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吗?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兴趣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比方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可以发现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胃口。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此浓厚起来了;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养成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是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无甚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到真实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精神和方法。这些书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
你也许要问我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题目可是不易回答。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门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同时,你要知道读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工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界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为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1.这篇文章谈到了要培养读书的习惯的问题。阅读原文,回答下面题目。
(1)第②段中,作者说,养成读书的习惯尤其要紧,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主张养成读书的习惯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作者认为读课外书有哪些好处?
2. 这篇文章还谈到了应该读什么书的问题。第④段中写道:你应该读的只是这样的书。
(1)这样的书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的书有哪些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简要答题。
(1)唯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为什么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
(2)读书好比探险。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
1.(1)增强抵御恶习惯的能力;长大培养读书习惯很困难(意思正确即可)
(2)扩大研究范围;不受讲义课本拘束(意思正确即可)
2.(1)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立,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
(2)可以得到真实的知识,可以吸收大学者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3.(1)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的社会心理,无太大价值。(意思正确即可)
(2)读怎样的书对你成才有帮助,这需要去尝试去摸索。(意思正确即可)
《谈读书》的阅读答案10
议论文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3分)
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C.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没有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13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