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和学生的读后感收集80条-经典语录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非常普遍的教育行为就是通过话语和学生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指点学生的行为,维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但这些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我们做得如何?我们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对话吗?《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告诉我们,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书中通过很多小事例告诉我们“最佳师表”与“最差师表”会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情说出什么不同的话,取得什么不同的.效果。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个原则:尊重生命。在教育中,请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对他们持有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再次,课堂魅力是师生之间最好的纽带。教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则是上好一节课的灵魂,一句精彩的导语,一句幽默的插入语,一句风趣的笑谈,往往会使学生精神倍增,兴趣盎然,听起来聚精会神,学起来津津有味,那么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好教师,我们应当用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学习,所以我每节课都尽力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清晰。课堂语言是教学的“佐料”,教学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再好的方法也不能重复使用,正如山珍海味人人都喜欢,但每天都让你吃,恐怕也食之无味。我们的语言也是课堂的催化剂,恰到好处地的应用肢体语言,也能形成我们独特的“台风”和高超的“演技”。
我们老师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和学生说话,但是怎么和学生说话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言语使得师生间的关系不和谐。我还记得曾经写过的一个教育故事,就是因为我课上的一句无心话,引的那个学生用不写作业,调皮捣乱来“报复”的事情。这本书的名字“老师怎么和学生说话”中的“怎么”深深吸引了我,这也是我想解决的'疑惑,因此我认真翻阅起来。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人深思,在书中我似乎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何尝不是想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我们何尝不是为着一个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孩子出发。但是在真正的教学中还是会出现我们不想见到的场面。
“老师和和父母一样,都需要高水准的交流能力。聪明的老师对自己的用语非常敏感。他知道,学生获得多少知识有赖于老师的教学风格。因此,他能够善解人意,在对话中传达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他能够敏锐地感觉到哪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道理相信大家都能产生共鸣。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么样把这样的简单道理渗透进日常的教学工作呢?
首先我想,既然是说话,说话应该是在自由的,没有束缚,能放开怀抱下才能畅所欲言。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没有束缚,是自由的,因此学生和学生之间有说不完的话。那老师和学生之间呢?由于身份的不同,由于年龄的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说话不再是自由,没有束缚的。这个时候我想,我们就应该做一个聪明的老师,想尽方法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理,只有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说话才有可能是自由的,没有束缚的。古人说“因材施教”我想老师和不同学生之间的说话,也应该是“因材施教”。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待他们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对于调皮外向的学生,适当的批评,比起你对他柔声细语,循循善诱的效果好些。对于内向不还说话的学生,我们就该有跟多的耐心和关心,不易严厉批评,耐心说道理效果好些。
总之,通过阅读《老师怎么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正确交流的方法。同时也对我自己在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改正。
一放假我就从卓越网上买了几本适合我们老师看的书,包括学校推荐的其中一本名为《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的书,刚买回来那几天正好儿子生病,就没看,随手扔在沙发上了。后来正好有次批评我儿子的时候把他弄哭了,该做的事也没做成,我就想我刚才是不是说的话重啦,换种方式处理是不是会好点,可是怎么处理呢?突然就看到了沙发上的书,最上面的刚好是那本《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书上写着这是一本帮助学生、家长与学校有效沟通的指导性读物,于是我就拿起来看看里面有什么妙计。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作者是海姆吉诺特,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是儿童心理学家。顾名思义,这本书主要谈老师怎样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有效地言语沟通,以便更好地教学。 该书正文部分分成有12块,从“老师的自白”开始,由一群刚刚执教不久的年轻老师的说词开始。一部分人都灰心丧气,想放弃老师这个职业,他们内心充满了不满,失望,沮丧和压力,认为这是个“失望的主题”;一部分人是想继续做老师,却萌发出不愿为学生操心的心理,他们认为,得过且过,没什么大事发生就很好了……看了这些自白,我感触颇多,的确,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时时常会感到自己教育的无力和遭受挫折的无奈。每当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真的想放弃教师这个职业,也想只要上课就行,再也不想为班里的学生操心了。每当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时候,曾经学过的看过的所有理论好像都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接着往后看,我发现这本书里讲的东西确确实实能带给我们启发,对我们能有很大的帮助,难怪学校推荐大家看呢。本书中吉诺特博士把教育心理学理论转变为大量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剧、对话和故事情节,告诉老师应该如何摒弃拒绝性的'语言,转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纳的语言,向我们充分介绍了如何应用语言交流来创造信任和愉悦的气氛,也为我们提供了同孩子进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我们正确处理孩子的学习、心理等问题,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以下是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些地方:
在“最佳师表”这一块的引言中写道:“他们不相信训话的力量,他们从不对孩子们讲大道理,他们不让孩子们有罪恶感,也不要求孩子们做出什么保证。他们不对教室里的日常小事追根究底,也不对孩子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忧心忧心忡忡。他们只着手处理现在的事。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地有一个沮丧的孩子需要帮助。”我想想我自己的做法,虽然有些方面做得与后面的案例提到一样或类似的地方,但离引言中说的境界距离还很大。其中有个案列是“安慰的纸条”,一张小小的纸条,短短的几行字,安慰了保罗那委屈不平的心,看到那里时,我想到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有时候的确比直面的交流更有效,因为在写的时候我会慎重考虑措辞用句,而且有些学生也不敢或不愿意与老师当面交流,而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愿意与我更多地交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另外,有些学生擅写不善言辞,这样的方式也便于他们表达自我。我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常会给学生夹张小纸条进行点评,可以是善意的提醒也可以表扬,尤其是前者,这样的方式使他有得到尊重的感觉,会更容易接受。几年的教学中我感觉到,的确,整天课堂上语重心长地说,课后反反复复的讲的道理,很多时候确实不如一张小纸条--短短几行字收到的成效大!
本部分结束的地方一段话也甚得我心,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大家分享——“我过去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孩子们的未来。现在,我却有了更为切实的目标我只关注孩子们现在的情绪和主要需要。我不再去构想遥不可及的乌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地处理好教室里现时发生的各种问题”。
当然接下来的“最差师表”中的案列,都是我们需要引以为戒的。确实,不恰当的评论和行为对学生来说,是具有很大的破坏力的。对于章后的温馨提示,我很认同:“进步从来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付出特别的努力。每位老师都应该时刻意识到,不能对孩子采取疏远冷漠的态度、侮辱和攻击性的语言以及其他各种伤害。这样,他就可以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变得熟练、谨慎、冷静和理性。
第四部分谈到师生之间怎样“恰当的交流”。引言中提到“健康的成长来自于孩子对自身内心世界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可以通过恰当的交流,去逐渐激发和培养出来。其中说到一个交流的基本原则:“就事论事,绝不攻击孩子的品行。”这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应该怎样去改变我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言辞,怎样去维持自己的教育原则,怎样真正地去与学生言语沟通。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是,赞扬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这跟“表扬的艺术”有很大的关系。而第五部分刚好就是谈论这一内容,正是我需要需要学习的,我自己感觉平时可能过于严格了,批评多于表扬,这点急需改进。
第五部分的引言中提到了有益表扬的基本原则在于:“描述而不评价,叙述而不作判断。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出对自己的评价”, 这句总结性的话让我意识到,有时我们会忘却教书的本质区别。谁都知道,作为老师,不光要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对生活中的每件事作出判别。当作者指出:“评价式的表扬是有害的,赞赏式的表扬是有益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都认为表扬只有一种,现在知道表扬有两种。通俗来说,可以分为直接表扬和间接表扬。很多人都认为,直接表扬小孩不好吗?看了后面作者将表扬比喻成药物,就很容易明白了,药物可以让病人获得暂时的舒服感觉,但也会造成病人长久以来的依靠。表扬也是同理,若它成为孩子心灵上的依赖,孩子便会依赖他人来决定自己的欲望和确立自我的价值。
后面还有好些值得提起的地方,比如,第六部分“常规管理”中,我们可以看到替代责罚的办法有很多,学生犯了错,老师不一定非要大发雷霆处罚学生才行,也可以避开事端,或者引开话题,提倡用最短的时间去平息矛盾。第八部分中关于家庭作业一点也值得我们老师深思,是不是认可“家庭作业应当是孩子与老师之间的事务”,具体该怎么处理?因为这的确是每个老师经常头疼的一个老问题。我们该把责任归于家长还是归于自己或是双方、三方?其实想想这个问题我们老师处理应该更合适,只要采取合理的方式,学生是愿意接受的。第九部分中谈的是鼓励,其中一句话我记得很牢“让他们的学习有安全感”,这是我们该重视的。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优秀的老师会使孩子不怕犯错误,消除孩子的恐惧就能引得孩子跃跃欲试,欢迎犯错误就能鼓励孩子用于学习。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多给学生留一点自醒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醒中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
语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使人野蛮;既能使人受伤,也能使人得救。如何与学生沟通,一直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良师益友,我觉得要想当一个好老师,得先和学生交朋友,当他们从心里接纳你的时候,你的教学自然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值得好好看看,我看的还不够细,还要继续看。作为母亲和老师的我要深刻反省并掩卷沉思,时刻谨记书中的教诲,要谨言慎行,用自己的爱和智慧去帮助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大写的人。我要在实践中向着“最佳师表”靠拢,争取成为学生“难忘的老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17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