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中国结的读后感400汇集80条-读后感

年年春节,一直都流行着一种饰物——中国结。

你看,在欢庆的舞台上,在新房内,在商场的橱窗内,在汽车的后视镜上,在路边的路灯上,在客厅里,甚至在小孩儿的胸前,衣服上,随处可见它的身影。那鲜红,艳丽,典雅的图案和那富于丝绸质感的造型,以它独特的',与众不同的风韵活跃在地球人的视野里,装点着春天的喜悦。

中国结是中国民间艺人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的象征。一段丝绳,经过巧妙编结,变换成千百种造型,成了巧夺天工的装饰品。如果再配上各种饰品,如鱼,铜钱。毛主席头像,十二生肖……那就会更加千遍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结是由一根绳子缠结而成,不管这根绳子经过如何缠绕,它只是至始至终只围绕它的起点,不离不弃。海外的华侨们之所以那么喜爱中国结,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编织中国结的那一根绳子的一部分!中华儿女同根生,这根绳子即使扯得再远,也永远不离开它的“头”!

中国结盘根错节,一个结扣着一个结;中国结牵扯拉拢,一段绳依靠着一段绳,你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你,一但谁离开了,它便会“香消玉殒”。中国结证明了中国是一个团结的大国,也印证了团结是一个国家成功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其实,中国结也是一种中国人的品德。

今天老师让我们放假期间做中国结,我放学边走路边想,中国结多难编啊,怎么编呢?我告诉妈妈:“妈妈,老师让我们编中国结,我不会编啊,你会吗?”妈妈说:“没关系,妈妈会编,有时间我们一起做一个中国结的手链吧!”

放假第三天,我们就开始准备了,我们先选样式,传统的?梅花的?平结?对了,平结最简单,我们就做平结吧!然后我们开始准备工具,工具有:打火机一个、硬瓶盖一个、丝绳多根、还有小饰品(如小铃铛、珠子)、不同颜色的小珠子4个(孔一定能穿过线),然后我们就开始做了。首先,我们拿出一根丝绳,把头对齐,一头让我拉着,妈妈一边拿另一根丝绳,一边把绳系在第一根绳上,一扣一扣的系着,后面的步骤我就不说了,最后穿上小珠子,中国结就做好了。我看这样的.平安结也挺漂亮的,于是,我决定明天我也做一个。

第二天,我也照妈妈那样做了一个,妈妈做的是双色的,我做的单色橙色的,穿了3个小铃铛,叮叮铛铛的真好听,整个手链是我自己亲手编的,烧扣是妈妈帮我烧的,终于做成了真漂亮啊,看着自己做的中国结手链,心里真高兴,没想到我也会编中国结了,真好,我一定要保存好我亲手编的第一个中国结,留做纪念。

妈妈说放假的时候,美国的姐姐和妹妹可能会来,让我多编几个中国结做为礼物送给她们,再让她们送给同学和家人们,让国外的小朋友认识中国结,因为中国结象征着幸福,隐喻着爱情,呼唤着友谊,赞美着生命,正好这也是平安结,也祝大家一生平安,也祝她们平安快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这首词是大文豪苏轼写的非常有名的《水调歌头》, 听到这首词大家就应该想到中秋节,因为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的。当时,苏轼本来想和弟弟团聚,却因被调发到边境而不能和亲人团聚,于是非常伤心,躺在床上,看着圆圆的月亮,心上牵挂着远方的亲人,非常伤感,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其实,月亮与中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中秋节是每年的农历8月十五日,又称“8月节”,与其它月份中的十五日相比,中秋节这天的月儿最大最圆,因此,又有月勺的说法。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晚上吃丰盛的晚餐,保留节目就是吃圆圆的月饼,长辈们喜欢在院子里边喝酒边赏月,嘴里说着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最让我着迷的一个传说就是“嫦娥奔月”。

传说古时候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有一个名叫后羿的大力士,在昆仑山顶射下了九个太阳,留下一个太阳给人们照明。后羿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嫦娥。嫦娥经常给人们帮助,大家都很喜欢她。有一次后羿上山练习射箭,碰到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送给后羿一包长生不老药,吃了就可以成仙。后羿没有吃,把药放在家里。有一天,后羿上山打猎,他的徒弟蓬蒙闯入家里,让嫦娥拿出不老药,情急之下,嫦娥只好吃下不老药,升上了天空,住在月亮的广寒宫里,再也没有回到人间。8月十五的夜里,我喜欢静静地望着圆圆的的`明月,心里想着月亮上的嫦娥姐姐,她在干什么呢?她开心吗?地上的人们在团聚,天上的她孤单吗?每每想到此,我就会为嫦娥姐姐感到伤感。

关于“中秋节”的内容只是《中国节》这本书中的一小节,想要更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推荐大家自己去看《中国节》这本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2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