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社会语言学读后感聚集96句-经典语录

摘要:人类已经步入到以媒体手段编发和分享信息的智能时代, 网络语言在智能信息时代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网络词语层出不穷, 一经使用其认知度和理解度极高。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分析网络语言所具有的社会价值。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密不可分,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发挥方面积极性作用。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挖掘和承认网络语言社会价值, 有利于增进语言交流, 共享时代语言文化, 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关键词:网络语言; 社会价值; 智能时代;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 语言的应用及发展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标志。当今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智能时代, 其标志是互联网信息传播快速和便利、信息源丰裕、信息资源多样化、信息提供的场景不断更新等。网络语言是智能时代生活形态的反映, 其主要趋势是呈现出信息提供方式的创新和各种信息的融合, 信息提供方式的越创新, 信息融合度就越高, 信息不断以交叉等方式呈现, 信息融合成为主流, 融合成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再造。

从CNKI文献查阅来看, 认为网络语言具有语言价值[1], 网络语言是社会流行语, 契合了时代的发展[2], 网络语言具有积极的作用, 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能够产生正面影响。[3]认为网络语言是社会流行语, 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2]在很多场合下, 社会用语、流行语等的出现与使用已经构成一定的社会语用现象。[4]网络语言, 这种社会语用现象, 其价值仅限于上述种种吗?

以英语为主导的国外网络世界当中, 网络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字母缩略语的使用, 例如Where R U?, C U soon.再者是词义面的扩大, 一些常用的词语具有了新意, 例如, juice (果汁) -申通, chemistry (化学) -关系。最后是网络新造词, 一般构词形式多为新拼合词, Linsane-林来疯 (对林书豪的热捧) , 等等。

从国内外网络语言使用价值来看, 网络语言具有社会语用价值, 有助于语言词汇的扩大, 有利于保持语言的活力, 更有利于语言的发展。但是, 这些只是网络语言的价值研究的表象。更为重要的研究应该是, 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为网络语言社会价值把脉。因此, 网络语言社会价值研究方法应侧重社会认识的研究方法, 从而引领网络语言创新, 健康发展, 避免粗俗语言泛滥, 凸显富有正能量的网络语言, 并且形成网民的良好语用习惯。

网民分为信息发送人和信息接收人, 信息通过自媒体或公众媒体发送, 信息接收人也可能成为信息反馈者, 同样会发出反馈信息, 或成为围观者。网民在“知道”中获得满足, 在“知道一切”中获得快乐, 网络上信息没有藏身之处。这个过程中, 独特的网络语言便应运而生, 其社会价值也会从中凸显出来。

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用, 研究社会产生语言的语境, 研究话语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价值、意义。那么, 我们就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 来探讨一下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第1句】: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对象

首先, 认知对象是语言符号。网络信息是社会交流程度的反映。信息的理解的方式是, 网络语言的受众者把社会视为对象, 通过各种观察, 从社会语言学的意义上来讲, 透视由语言符号构建起来的'对象。

其次, 认知对象是识别语言符号的一群相互交流思想的人。因此就有必要探讨识别认知对象群体的特点。那么, 识别认知对象群体有什么特点呢?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所组成, 社会是人的群体, 具有复杂性和模糊性。例如大学生网民群体, 对某些网络语言的崇尚和鄙弃, 可能就与老年网民对同样网络语言的喜欢和厌恶, 形成鲜明的对比。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否是由社会认知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这一点可以视为是社会的普遍共识, 因为倘若网络语言有价值没有被认知对象所认可, 它就没有传播的媒介 (群体) , 也就谈不上有没有价值。认知对象这一庞大群体来评定网络语言的价值。任何一种网络语言的话语都要通过认知对象的过滤, 而后再经网络传播而体现。

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语用的即时性、鲜活性沟通效果, 其受众者是具有社会趋同性心理的网民, 是对语言表达的创造性使用, 一经在网络上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可和接受, 便可迅速传播。

【第2句】: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认知主体性

人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个体与主体的关系。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共生共存。因此, 社会的认知群体并不一定是指社会的认知主体。那么, 社会认知的主体就可能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者, 而主体成为了受众者;也可能是社会群体是价值的彰显者, 而个体成为受众者。

某一流传开来的网络语言一开始一定是出自社会某一角落, 即是整个社会中的个体。这一个体把某一思想使用语言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努力彰显语言使用的价值和魅力。这样, 极具趣味化、个性化的语言融入到社会整体之中, 成为了可理解、可接受、可使用的话语。原本为社会认知主体的网民, 成为的社会语用的受众者, 继而在网络上大量使用这一话语而成为主导者。

社会是一个连续统, 即是个人与社会的连续统。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两种身份存在于社会之中。一种是把自己看成个人的时候, 存在于个人认同的连续统一端;另一种是把自己看成是特定社会群体成员的时候, 存在于社会认同的另一端。在某一特定的时候, 我们认同比较突出的方面, 这一方面既可能是个人认同也可能是社会认同。无论是个人认同还是社会认同所产生的话语, 都会影响到对自己的看法, 也会对我们的行为造成影响。

社会认知主体性是网络语言的主流, 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 反映了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

【第3句】: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在社会认知中发挥积极性作用

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 人们就有着对于这一社会历史阶段的预期。社会阶段预期将会促进社会认知, 网络语言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那么, 对同一社会现象抱着同样的预期的社会群体, 就会可望对此作出符合大众愿望的语言概述。实际上, 人们所期待的网络语言是能够满足人们心里需求, 使人们有归属感, 出现能使人们心态平衡的语言。在此,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就是人们心里和心态的调节剂。

网络语言一方面满足人们使用别样语言表达人们对周围人与事的感受, 另一方面, 彰显了自我在所处的特定时间和地点凸显出来的语言驾驭和创造能力, 启发和带动了社会对某一概念或提法的认识, 满足了在一个特定条件、特别相关的自我愉悦感, 同时也满足了在特定的情境中, 话语极为突出的认知能力。网络用语是批判性思维、思辨的时代创新产物, 因为它以鲜活、巧妙为语言表征, 有着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社会认知的需求。

正视网络受众者的时代预期, 网络语用才会发挥积极应对的作用, 影响着社会的认知和期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网络语言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认知发挥积极性作用的要求。

【第4句】:网络语言与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是一群人相互交流思想的空间, 网络空间的独特之处是它允许任何规模和种类的社区获得发展。在网上可以进行私密对话, 可以获取信息和服务, 更为重要的是在社区当中参与话题的讨论, 通常是通过粘贴信息。趣味或价值观相同的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适合于自己的服务, 加入某一社区或创建新社区。网络空间上的社区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自我平台。

青年人有着强烈的交流意愿, 不受地域、性别、年龄、种族等限制的网络空间, 催生青春话语浪潮, 网络空间成为年轻人为主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青年人热衷于网络环境传递和交流信息, 其一, 网络是便捷的平台, 其二, 网络可以使他们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制作音频、视频、动画等, 以及相互融合的、极具个性化的信息。语言文字信息是最为常见的交流方式。追求前卫和时尚的青年人, 期望使用鲜活、具有表现力、机敏的字眼, 来表达朴素的思想。青春话语的特征就是网络语言文字个性化。

“颜值”“达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三个网络用语, 均来自于网络语用人, 都具有青春话语意味, 语言既风趣又鲜活。其信息来源代表语用人的价值取向--努力产生积极语用意义, 能够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评价、定义、强调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中肯性。

当然, 网络语用要遵守社会公德, 低俗污秽的网络用语可能在一定范围内, 在一定时间段流传, 得到个别人的热捧, 但终究是没有立足之地。只要是绝大多数网络语用人恪守道德行为规范, 崇尚文明语用, 抵制不良用语, 网络语用的主流就会是道德规范下的自由创新语用, 青春话语浪潮也会推波逐浪, 波澜壮阔。

【第5句】:结语

崇尚创新、追逐时尚、不拘传统、别具个性的时代知识青年 (或网民) , 实时创编了大量网络新词、时尚词汇、流行词, 这些词语给网络交流带来了省时、省力的简便, 同时也带来低俗用语等一些问题。发现并认同积极网络语言的语言文字、语用、社会价值并积极推广, 是摈弃网络低俗语言的最好回应。

源于语言的发展和变迁, 网络语言具有变异性, 语言的稳定性各有不同, 有些网络语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而大多数网络语言只会是昙花一现。这就说明了网络语言最大的社会价值体现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 体现在一定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中, 有其时代社会传播性和历史传承性。

网络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社会文化是软经济。在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 挖掘网络语言社会价值, 增进语言交流, 促进社会进步, 共享时代语言文化, 有利于语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有利于社会价值的传播和传承。

我们的社会需要成长和发展, 成长和发展就意味着我们必须理解, 理解网络空间中存在的各种社区, 理解社区中的各种交流、提供的各种服务, 更要理解网络语言的独到创新。

参考文献

[1]郦珲。略论网络语言的价值及发挥[J].

[2]孙莉玲。网络语言的发展与社会价值选择的关系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14, (6) :33-【第36句】:

[3]刘宗粤, 何苗。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论网络语言对网民价值观念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2) :125-1【第29句】:

[4]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 :1【第64句】: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1

社会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支柱之一,它与人格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一起构成了心理学的基本框架。其研究领域设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学科生命力寓于全社会不同个人和由这些人组成的不同群体的需要和应用中。研究社会心理学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所以,当我阅读完《社会心理学》后,第一个感受就是不仅要吸收其中包含的理论意义,更要实践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读了这本书,也让我对窗口的服务工作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就谈谈在窗口服务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接触到《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我发现将心理学引入到行政服务窗口工作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在严格执行行政服务系统工作人员文明服务手册的同时,我们窗口还实行微笑式服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如果都搞一刀切式的服务态度,产生的效果未必好。看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后,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对各种服务态度、服务方法对我能正确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并进行针对性的和周到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

在窗口工作中,在推行微笑式服务时,如果服务对象属于活泼型,情绪外露,兴趣广泛,工作人员要热情接待、周到办事,做到以热对热;如服务对象为安静型,表现为情绪稳定,自信心较强,这样的对象不喜欢我们过分热情,针对这样的服务对象,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热情适度,以静对静;如服务对象为兴奋型,语言坦率,喜欢提各种问题甚至意见,对这类服务对象,我们除了热情接待外,还应以和蔼亲切的态度,急他们所急,想他们所想,尽量满足其要求;如服务对象为抑郁型,这类对象想得很细微,语言谨慎,我们除了热情外,还要有耐心,细致体贴地为其服务,以诚取信。

正是如此,我根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的知识和原理,把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要”,提供服务对象所“需要”的服务,从而全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窗口形象。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2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它运用非常广泛,医学、政治、哲理等等。它阐述的就是类似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互动原因。也就是说是基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体基于环境和社会中的发展过程的剖析。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是阐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个人或者国家世界环境的影响互动等。分析一种群体,就必然要先知道哪国的,哪省的,说什么话,有什么风土人情。这一群体都有些什么人,做什么事等。群体内部的关系错综复杂,这里主要简单地说下大概。群体关系不管友情爱情亲情为基础,都以利益为中心。当然好听的说多了有时候会否认这种观点,但是超过了限度,最基本和最自然的本能就会显现出来的。在群体关系中各种不同阶层,其利益中心不一样,最大的限度也不一样的。

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民族心理学、群众心理学、本能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它们构成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最初形态。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就曾论及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此后哲学家拉扎勒斯和语言学家斯泰因塔尔提出,历史的主要力量是民族精神,并由此成为民族心理学的直接缔造者,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深受黑格的影响,他历时二十年写出了《民族心理学》,他认为民族心理学的较为合适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由共同的人类生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产品,因此仅凭个体意识是无法对它加以说明的,它为创设现代社会心理学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群众心理学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塔德的思想构成了它的主干,他用模仿理论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认为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连犯罪也是通过暗示,模仿和欲望等社会原因产生的,他认为对群体行为最为成功的说明应该是个体的或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另一位学者迪尔恺姆的看法则恰恰相反,他认为社会的事情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水平的,群体是一种结构形式,一种能够以不同于组成它的个人的方式进行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整体,因此社会心理学只能从群体开始并终至于群体。古斯塔夫的群众心理学是这两者折中的产物,他的'观点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并最终形成《社会心理学》一书。

本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表现出从遗传因素而不是社会因素出发解释社会行为的倾向,而且体现出了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他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线索,探讨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毫不犹豫地归为人的本能,他列举了求食,逃避,性与生殖,母爱等12种本能,并认为其中衍生出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上述便是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三大来源。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两种理论观点不同的研究方向,即所谓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3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过程及其规则性,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心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怎么可能产生,它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它的作用又是怎样的。

社会的主体是人,我们每天都在与别人打交道,因此,读了《社会心理学》后。我明白了一些生活中感受深刻地事例。如: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中谈及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分为情感性亲系、工具性关系与混合性亲系三种类型,在不同的关系中,遵循不同的交法则。情感性亲系通常存在于家人、亲密朋友之间,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关系,它可以满足个人在亲爱、温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人们本着“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交往的。工具性关系在在于陌生人之间,是一种短暂的、不稳定的关系。

人们与他人建立工具性关系的目的是发这种关系作为达到其他目标的手段或工具,通常按照“公平法则”交往。混合性关系界于情感性关系与工具性关系之间,双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关系,如:亲戚、邻居、师生、同学、同事等关系就属于混合性关系,人们通常遵循“人情法则”,这种法注重均等与互惠。现实中确实是这样的,平时家人之间,父母与我们交往中,只要他们力所能及,他们都会互相帮助,不求回报,只想对方开心就满足了,然而在工具性关系中,我们是以公平法则进行交往,在商店里,我们付出金钱,售货员就给我们提供等价的商品,双方情感的需要很少,当他们不在商店相遇时,一般情况下他们不会相互问候,但在混合性关系中,双方都是彼此认识,有一定的接触,在亲戚交往中,双方都会有来往,有时候会互赠物品,当一方送物品给另一方,另一方一定会回赠一些东西,如果一方打破了这法则,会令他们的关系出现冲突,所以他们会遵循循“人情法则”。

我们与别人交往,第一次按触对方,别人给我们的印象源于外表。一个人的外表常常是我们最先处到的信息,而且也常常是我们能得到的惟一线索。我们常常对外表美丽的人作出一系列的正性评价,而外表不好的,就被作出负性评价。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可靠,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与工作中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新官上任”之所以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就是要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好的第一印象。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先鲜明的、最牢固的,并非决定着以后的交往;如对某人一开始就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再和他接触。当然,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常言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正是因为这样,产生了“晕轮效应”,别人的第一印象对我们留下的影响。某人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就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他做了一件坏事,一切都是不好的。如:男女青年在择偶方面,对外表英俊、美丽的,就会做出好的评价,认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相反,如果外表很丑的,认为都是不好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让别人产生“晕轮效应”认为自己具有相似的好特征,虽然这种是不好的行为,但对我们去面试,有一定的帮助。在与别人交往要避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误交损友。这样令我们十分矛盾,所以要客观理智地对待第一印象。

我们对一个陌生的人或群体认识,会使用刻板印象。它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一个陌生或不太熟悉的人或群体的特征。如:我的同学对我的认识,他们知道我是虎门人,他们立刻会想到虎门人富裕之类的特征,他们就把这些特征强行加在我身上,但我个人认为这样是错误的,我虽然是虎门人,但我不认为自己比别人很富裕,甚至我觉得自己很穷。所以我们认识别人,一定客观对待,不要轻易做出评价。

人与人之间交往,我们要对别人、群体进行来往时,要避免做出“晕轮效应”,滥用刻板印象,长时间的来往,才能可以真正了解别人。

其实一谈到小说,很多同学都觉得小说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其话语基本上就大致分为了叙述话语和人物话语两大类,而这两大类话语是由各种具体的叙事类型组成的,这些叙事类型各有各的特点。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根据需要而巧妙地运用各种叙事类型,必要的时候还加以一些转换来刻画人物,塑造形象等等。也许,对于一些我们国内的一些文学作品,来说,可能对于读者来说倒也不是怎样的问题。,毕竟,读此类文学作品,只需要读者对其文学作品进行了解,读懂其中的话语就可以理解一些作家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对于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来说,想要读懂,除非是自己外语水平特别的好,或者是说自己通晓多国语言,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是小数部分,而我们大多数的读者还需要读的并不是原著,而是需要翻译成中文了的作品。而在我们现在的很多作品当中,尤其是对于一些欧美著作,我们经常听到有的读者在抱怨,翻译的作品和原汁原味儿的作品是有差别的,并且有的偏差还比较大,甚至于一些翻译作品只是将语言的表面意思直接翻译过来,而真正作者想要传递的思想感情似乎并没有在翻译的作品当中能体会得到。所以,文学作品的翻译,的确是很值得研究的一门学问。  

       其实,最近,我都在看一些关于翻译的书,其中包括前段时间看的《翻译与文学》,然后接着就是最近看的'这本《叙事类型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这些书籍都是从比较理论的角度来阐释说明在一些文学翻译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怎样将一些文学作品更好更巧妙地翻译,从而更少地减少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流失。因为,我们还是能够理解,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很多东西也许只是单纯地想要从字面意思表达是比较有难度的,所以,要理解一部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翻译来讲,不仅仅要对两种语言熟练,并且还要对文化熟悉,并且还应该对两种文化下读者的阅读和思考习惯进行必要的掌握,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自己翻译的作品被读者接受。  

     《叙事类型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叙事类型,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是传统的叙事类型,常见于经典的现实主义小说当中。小说发展形式发展到今天,新的叙事手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后现代小说当中,传统的叙事方式遭到了彻底地颠覆。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就如何抓住小说的本质特征,它的叙事性,如何在译文当中体现这个特征等等这样的一些问题。作者列举了俄罗斯科热夫尼科娃等文论家们关于小说叙事类型的理论和西方现代小说理论引入小说翻译研究,对小说的叙事,叙事视角,以及具体的表现形式等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这本书当中都可以看得到作者深入的考察等。  其实,关于小说的翻译研究有很多,而这次我看的这本《叙事类型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从叙事类型关照小说翻译是一个新的视角。对于文学翻译的同学可以试着看一下,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列举了很多的例子,很详细地将这样的一些例子分析并且研究分析了这其中存在的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又提出来了一些新的见解和翻译技巧和方式等等,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所以,对翻译感兴趣的同学,其实这本书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的话,还是不错的一本书。它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理论知识和一些实际例子的结合,挺实用的一本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28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