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孔子读后感选录76句-经典语录
《风流去》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读了鲍鹏山的《风流去》。鲍鹏山力透纸背的写作力度使我感到酣畅淋漓,让我对中华上下五千年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让我感知了文化的多面性与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组织成分十分多样,所以才组成了如此绚丽的图景,才构成了如此壮丽的画面才会有博大精深的渊源。
自孟孔老庄至陶渊明谢灵运,各朝各代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仿佛又重生了一般,在我面前一一复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一生。他们死而未瞑的眼睛,死而未绝的怜悯与死而不停的絮絮之口,在叙述一些遥远而不相关的故事。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包容了可从不同层面解读的深刻内涵。不仅深深切入历史,更切入人心,不仅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与思想的力量更蕴含其中。
从先秦到魏晋,从圣贤至文臣,从君子至小人,从英雄至隐士,作者为我们一层层的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作者秉承着“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的写作态度,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矛盾与痛楚,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窥见自己的生活,惊讶于自己的命运,虽然风流去了,但风流的命运,仍在我们的身体延续咒语尚未解除,我们仍需忍耐或奋斗。
这些文字是鲍鹏山老师发自内心的诘问,源于痛楚的解剖,不屈于命运的人生探索和社会思考。是富有激情的文字,是带有体温的文字。在书中作者透露出一种家园里的世故与风流。在中国,不懂世故,难以成事;太懂世故,难成大事。这就要做到知世故而不世故。世故是人治社会的生存之道,是专制集权环境下的大智慧。最严格的体制,最缜密的制度,只要在人治社会在执行过程中,就可能被人情浸润,腐蚀。
《风流去》这本书让人从另一个层面看不同的世界,作者以他的深情和寂寞,以个人的角度理解经典,我看见在鲍鹏山老师笔下,每一个人物都拥有最真实的灵魂。通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历史片段是经过包装的,扭曲的,鲍鹏山老师以他独到的见解展示出了不一样的风流人物。
《风流去》读后感2
最近花三周的时间将鲍鹏山先生的《风流去》读完了,此书讲述了从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谢灵运为止的近一千年间的中国文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和与此交织的中国历史!
《风流去》既是一本文人史也是一部血淋淋的中国古代史,压抑、痛苦、无奈一直伴随着我读完本书。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始,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内涵就开始产生了,不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有了自己所特有的学派!
春秋战国始出诸子百家,从而出现了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同尝试,那时的社会还是有“礼”存在,这些文化精英做为君主的座上宾,甚至是帝师的角色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都是平等的,合则来不合则去;后来历史前进到秦灭六国,秦相李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出卖自己的道德,杀害同窗韩非、焚书坑儒,妄自以为这样可以得来天下太平,可事与愿违!他最终被一个比自己更没底线更加残忍的赵高害死!从而拉开了中国长达两年多年的杀伐!血流成河!
汉代秦而立,项羽、刘邦、吕后、韩信这些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历史车轮行进到了汉景帝时期,这一时期我认为最可悲最可怜的文人莫属晁错了。他是景帝的老师,在景帝即位后,秘折上书景帝削藩,结果景帝在朝堂上公开晁错上书削藩之密折,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叛乱,而景帝此时听从了袁盎建议,捕杀晁错,腰斩于市,并诛晁错全族!惨!怎一个“狠”字了得!从此可见某些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人性!晁错与景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晁错上书之前景帝不可能不知道,削藩伊始,必至诸王叛乱!晚叛不如早叛!
景帝是在利用晁错逼反诸王,然后诛晁错,让诸王反叛的借口消失,然后拉拢其中犹豫不定的藩王,使他们站在自己一边来消灭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集团,最终他的.目的达成了!吴国灭了,在推恩令的作用下其他诸侯国问题也解决了,中央集权的使命完成了!从此中国历史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文人的地位也进一步降低了!从平等的帝师到随意丢弃的弃子!当然历史不可挡,集权是在当下那个时代历史必然的选择,可集权的方式可以选择不那么没人性的吗!诛晁错可以,但能不能不要诛灭全族呢!?
历史又前进到了东汉,由于东汉顺帝时期重用外戚梁商,导致梁商死后大权传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乐,谁挡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无比残忍,他为了把持朝政先后废立了多位皇帝。因质帝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而毒杀质帝!此时当朝高官李固看不惯梁冀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斗争,最终不敌被杀!李固被杀之前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就让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将遭灭顶之灾,于是让三弟李燮,隐姓埋名逃出家门,后对外宣称李燮回京找父亲去了!终于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杀害,仅三子在李文姬的谋划下才得以活命,也为李家留下了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个奇女子啊!待十几年后汉桓帝联合五位宦官诛杀梁冀后,姐弟才得以相见,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感动是心酸还是无奈!?自始拉开了东汉末年宦官与文人集团斗争的序幕!
文人集团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采用破坏道德的方式,对宦官集团展开杀戮;宦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对文人集团采用更疯狂的杀戮,杀来杀去直到,汉少帝时期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领兵杀入宫中,屠尽所有宦官,导致少帝被宦官挟持出宫,后被董卓劫持后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至此整个东汉王朝算是完蛋了!
建安年间的曹操背负了历史太多的骂名,但我认为曹操算那个时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迎献帝,讨伐各路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来使原本风声鹤唳的文化圈,注入了一股清流,文人又有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压抑了多年的文人终于可以为国家、人民做些贡献了!至此压抑至极点的文化圈又恢复了生机!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以看出此时文人担忧的是有限的生命无法完成肩上无限责任的矛盾心理!可惜,曹操生命真如朝露一样转瞬即逝,只活了65岁,那一年是公元220年,自他逝去后,曹魏经历46年至公元266年,司马氏篡魏立晋,晋后又灭蜀、吴,从此天下一统!
晋以后的文人,渐渐的变成了权利的奴隶,朝堂上的权利倾轧,互相杀伐,让文人周围的空气越来越凝固,马上就要窒息了!此时有些文人看透了权利,选择全身归隐山林,如晋末的陶渊明,从此开创了新的田园风潮,将中华文化推向了另一个小高峰!可是更加血腥的杀伐和民族浩劫却悄悄的拉开了帷幕!
古代文人的个人史,也是整部中国历史的血泪史,这一个个文人像风一样从我们的身边飞逝,我们置身于风中,感受着他们的希望与无奈,至此终于明白为什么鲍鹏山先生将此书起名《风流去》!假设百家依然争鸣,儒学并不强大,社会开明可以允许不同的文化诉求,那么文人依然是文人并不会有太多的道德羁绊,不同的思想学术都被兼容并包,也许历史就不会那么的残酷了!
《风流去》读后感3
早上跑步的时候,我打开樊登读书,听的这一本书《风流去》,其实这是我是喜欢樊登读书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书如果不是《樊登读书会》,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去读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育儿,心理,创业方面的书籍,对于这种历史或者人文方面的书籍,我虽然有兴趣,可是,我觉得买了以后也不会看,看起来也会很辛苦。很大的一种可能性是放在书架上堆灰。可是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解以后还是觉得这样历史人文的题材也让人非常的有收获。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那些名人大家的命运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和生活。其实有了孩子之后,我还是买了很多经典名著,比如说,《论语》,《四书》什么的,也在网上看过一阵庄子的公开课。知道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知道都是一些很好的经典,很希望能够介绍给孩子,但是由于自己文学功底不够,自己本来都已经是半桶水逛荡了,也就根本倒不出什么东西来给自己的孩子。
樊登老师讲解鲍鹏山这本书,真正的唤起了我对这些诸子百家和历史人文的的兴趣。
他讲到,老子《道德经》里面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这句话日常生活里面经常听到,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今天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治理国家的真谛就是不折腾。其实我觉得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前几天和一个好朋友讨论,无论是家规严格的家庭还是教育观念非常松散,开放的家庭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面贯彻始终有同样的原则,而不是今天跟风严厉管教,明天要给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说今天学一个乐器,明天学一门语言。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平和安稳的家庭环境,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发挥他自己的潜力。
我也特别喜欢他对于屈原的总结,他说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而且也不是他的事迹,而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读书的时候,很仔细的看过屈原的传记,但是对于他人生命运的思考,绝对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我发现我看书只能到达看热闹的程度,而完全到不了看门道的境界。这也许是我那么多年一直看书,而一直没有太多提升的原因。希望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找来看一下,这些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先贤,他们的精神遗产,他们的灵魂气息,和我们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
了解他们,也即是了解自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很庆幸通过樊登读书会的介绍,可以涉猎一下自己很少去关注的书籍,把自己的知识圈小小的扩大一点,增加一点点生命的厚度。
孔子的读后感1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名丘,自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
首先,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我们知道孔子有很多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到故事中的两个六岁小孩。这样鲜活的例子自然说明了孔子的谦虚、和刻苦好学!但是这还不够深刻,因为孔子还是一个终身好学,终身求索的人。孔子说:“五十有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让我们来算一算,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第二,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人、礼、国家,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多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了国家、他可以“毁三都”、为了国家,他可以亲自领兵。但是鲁国的君上却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孔子赶出鲁国,不过,孔子并未放弃,在和弟子漂泊的十九年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走到哪讲到哪。有几次差点丢掉性命,但他已然宣扬仁、义、礼、智、信。也许真正的大无畏,不仅是在战斗中“不怕死”的烈士,更是为了教育不畏惧一切困难的老师们!
孔子的读后感2
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春秋时期最有学问的学者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故事》讲了一系列关于孔子的事迹,它告诉我们,学习的魅力,带领我们一同感悟圣人传给我们的思想精神。
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教育中,对于学习的篇章有不少。它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同进也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而这种快乐,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因为它能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反复的学习是为了便于熟练的掌握,不懂就问,可以提高知识水平。我们作为一个学生,就更应该要认真学习,熟练的掌握,它不仅能够充实自己,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圣人孔子最注重的是“仁、礼”。崇高的道德思想,是从古至今君子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互相关爱、互相包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是个美好的乐园。
本书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活得充实。用道德充实自己,用知识填充自己,有抱负、有追求,积极向上,既使早早的就离世了,那么他也就无憾了。
现在,美味可口的家肴,令我们情不自禁;琳琅满目的衣物,更使我们留恋忘返。然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现在,我们更加需要用知识来填满自己,用道德来包裹自己。
孔子的读后感3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是啊!书是人类的朋友,书能使人进步,书能使人获得乐趣,书能使人获得知识。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孔子的故事》。
这是孔子一生所经历的事,写成了一本书,孔子的一生,坎坷而伟大,他广收门徒,传播礼道,将复兴周礼作为己任。后人虽然评论孔子过于执着,但他们却不能了解孔子以礼治国的本性意义,当礼道深入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恭敬,一份善良的时候,严酷的刑法就会失去它的意义,这也并非是不能实现的幻想。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不正当得来的东西,即使再好的享受,他也不会动心。
平时我们喜欢什么东西,都会千方百计得到这个东西,而不惜伤害了别人。孔子他就不会那样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伤害到别人,所以他才不会用心计得到那东西。对于他来说,那是不正当的来的东西。以后我们一定要让心灵享受更好的,不要被一些东西虚有的外表所诱惑!
孔子一生经历的事多姿多彩,正是经历了这么多,孔子才会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精神对我们影响至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给我们积极的思想,正确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善的人格。树立了榜样,就等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榜样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源泉!
孔子的读后感4
负您的希望。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今天,读了《孔子的故事》,我懂得了许多……
孔子一生都在学习,不论身处何方。有一次他被妈妈送到爷爷家,仅仅在爷爷家停留了短暂的几年时间,他就一口气读完了爷爷的所有藏书,懂得的知识甚至已经超过了爷爷。尽管如此,他还是虚心向别人请教。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不骄傲自满,低下头来听从别人教诲的精神。我平时总很自大,不愿意听从别人,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正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犯了不少错误,但通过读这本书,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要像孔子一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态度。不仅如此,孔子还有股子坚毅不拔,顽强拼搏的毅力,他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而我呢?常常看书只看一会儿就睡着了的,孔子的学习态度与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不能再这样了,我要在学习的时候有一种钻劲,只有肯钻研才能更好的运用学习的知识,才能更优秀。
孔子还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不论贵贱,见了都会先行礼。尽管孔子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教育家,但他还是俯下身来关心人民。他没有现在的某些当官的那么傲气十足,而是体恤民情,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尽管孔子做的.事有许多我做不到,但是我可以从小事做起,以后也要多多帮助他人,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孔子就是以这些好品质才受到了人们的敬仰,我也十分佩服孔子,佩服他的虚心,佩服他的坚毅顽强,佩服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品质。
读了这本书,我改变了很多,我以后要多多向孔子学习,将他的好品质发扬光大!
孔子的读后感5
孔子,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一本书上,我终于“接触”到了孔子。
有句话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之中,只思考不学习,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只有这样,在能做到心中有数。反过来说,如果不努力吸收知识,总有一天,连思考的能力也会退化的。
虽说孔子年轻时就已出了名,但孔子仍不骄傲,非常谦虚。有一次,一位百姓问孔子:“你这么渊博,你会的玩意儿简直让我们叫不上名来!”孔子听后,便有礼貌的说:“我会什么呀,我只不过会驾车罢了。”原来当时有六种本领:礼节、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这些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在这六种本领里面,驾车是被认为最底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孔子小时候也很爱读书,有一次,城里的人让读书人去给皇帝的儿子念书,孔子激动不已,马上去报名,这些人冷漠的对孔子说:“你一个小毛孩儿,又不是什么名人,有不出名。跑来这儿干什么呀?快走快走!”这些话让孔子很愤怒,同时也激发了孔子,他每天更加发奋读书,吃饭、睡觉,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时间就看书,终于,孔子快成年了的时候,渐渐有了名气,也有人找他拜师了。
虽然孔子已经死了几千年了,但孔子的思想却对我们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巨大影响,我们要学习孔子这种精神!在课堂上我要认真听讲,不能开小差,也不能取得了一点好成绩就骄傲自满,而应该学会谦虚,爷爷也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要把这句话牢记在心。
孔子的读后感6
开学第一周,我看的第一本书就是《孔子的故事》,内心颇为感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造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粟邑,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他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也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在这本书里,孔子是一个善良、聪明、重情重义、诚实,为了天下太平而活着的人。
这本书详细描绘了孔子从出生到他死去的29个故事。作者李长之一丝不苟,本书几乎每一页都有两三个脚注,运输有几十多种之多,可称言必有据。孔子早年好学;中年就把这些知识都运用到教育、政治上了,并且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更好的教育他的弟子们。而且还出国,带着自己的弟子游学了14年,学到了更多知识;晚年他轻视政治,注重教育,还在60多岁高龄中创作了《春秋》等书。他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孔子一生说过许多名言,“名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是告诉我们要诚实;“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学习、复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虚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的一个字,是“仁”,并且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仁学的内涵:【第1句】:以人为本,仁者爱人,仁者人也;【第2句】:为人由己,这是仁学得实施方式;【第3句】:血缘基础,总的来说,仁学就是孔子想让我们懂得忍耐,要善良。现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不懂仁、不会爱的人,而且有些人还很残忍,残杀一些自由自在动物。这一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必须得阻止这些不仁的人。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懂得仁并去做,我相信这个世界将会变成美好。
孔子的读后感7
孔子,我相信这个名字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他的一生中,无时不闪现着他仁爱、好学的影子,他的一生固然坎坷,但仍阻止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望,除此之外,孔子还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使世界和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孔子在各国之间奔走,曾在许多国家做过官,但总觉得这官职不适合自己,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就一一放弃了。为了和平,他曾去过楚国等一些大国,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华夏精神的一种内涵,已经溶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我可以不夸大其词地说,孔子文化思想是我们中国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孔子在《论语》中告诫我们后人要忠心,讲诚信,常复习所学的知识。
孔子在他那个时代得不到的和平,我们今天拥有了,可在他那个时代几乎人人都有的品格,我们今天遗失了,不过也不能说遗失了,只能说是拥有的少之又少了,倘若把这些东西找回来,那么就真的是太好了。
在《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中,我最赏识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孔子可以在那个时代不论富贵贫贱,不论年岁地位,只要你好学,他就愿意教,教任何人,使古代诗人倍出。可与之相比呢?现在的辍学儿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和这些儿童相比,我真是太幸福了,有父母的疼爱,有老师的教育,这是这些儿童所无法享受到的啊!
孔子在普及文化教育的事业上做了很大的贡献,我由衷地期望我们这个时代也能有更多像孔子这样的人,以实现我们的美好愿望:使幼有所爱,中有所为,老有所养,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孔子的读后感8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
孔子的读后感9
寒假期间我读了《画说孔子》,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知道了东方也有圣诞节,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日。到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把这天叫做孔夫子圣诞或是孔子圣诞节。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圣诞节能延续了上千年?这是因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办学传道四十多年,先后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悉心册编《诗》《书》,审定《礼》《乐》,修撰《春秋》,研读《周易》,作《易传》等,总结数十年的学术心得,传承历史文化堪称不遗余力。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被尊为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占正统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给孔子封尊号。1658年,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孔子不愧为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遇到困难仍然要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梦想。
孔子的读后感10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这本《孔子的故事》就记录了他的一生。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在河南江苏交界的地方)的贵族,如果再往远说,他们还是殷代贵族的后代。孔子的父亲叫纥,字叔梁,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孔子的母亲姓颜,叫徵在。
孔子30岁时他已经有了3000多名学生了,可是,他认为自己的学识不够渊博。如果谁有知识,谁哪里有他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真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直道而行的人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32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