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扶贫纪实故事读后感精选56句-读后感

驻村故事告诉我们住村以后,只有付出真情真意,才能与百姓建立真挚感情,只有建立真挚感情,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

《驻村故事》

桐梓县新站中学教师聂常跃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说起话来温文尔雅,黑里透红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2001年,聂常跃师专毕业,就开始在新站中学从事教育事业,躬耕于三尺讲台,一门心思扑在教学教育上,把身心献给了那一双双包含渴求眼睛的学生……

2023年,县委县政府掀起万名干部下基层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帮扶活动,只是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他,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响应号召,到农里村任第一支部书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一个产业解决50余群众就近务工

在新站镇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石榴种植基地,新栽的石榴苗在深秋小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村民们望着漫山遍野的石榴苗,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因有了这基地能够就近务工的村民有感而发:“以前都是舍家弃口的在外面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也能当工人,何必再东奔西跑的呢?这还得感谢聂老师、聂书记啊。”

村民们口中所说的聂老师、聂书记就是新站中学的老师聂常跃,现在任农里村第一书记。他上任后,在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中,发现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这片土地虽然撂荒了多年,但土质肥沃,如果种植适当的水果,将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

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同学赵平,赵平的父辈就是依靠种植而成为该镇首个万元户的,耳目渲染的赵平也因此有多年的种植

在基地上做工的该组村民王先良告诉记者,他有二十余亩土地,由于人少忙不过来,已撂荒了多年。现在,他将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又在基地做工,每天基地管吃三顿饭,还有70元的工资,又照顾了家庭,真是一举几得的好事。真感谢聂老师、聂书记!是聂书记深入实际,才有了我们村今天的发展。据了解,现在这片土地就解决了该村中心组、宝山组、磨刀组、农里组50余群众就近务工。

主动融入才能受老百姓欢迎

“我当初决定到村任第一书记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群众认同自己。”提起自己决定驻村时的想法,聂常跃感慨良多。是父亲“只要你不存私心、不想捞钱,你就能干好,就能得到群众的信任”的话语鼓励了他,坚定了他的决心。所以,他随时在告诫自己:“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踏踏实实为群众做力所能及的事。”

聂常跃告诉记者,种植老板算是找到了,接下来流转群众土地的事才是最棘手的事儿。别看这些个土地,平时在那里撂荒着,杂草横生,但谁如果有事没事的去动动,对于“土地就是命根子”的群众来说,那就不得了了。又加上现在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联系都成问题。但聂常跃始终相信,群众是淳朴实在、是通情达理的。父亲那句鼓励的话语再次在他耳边响起,现在就看自己工作做得怎么样了。

说干就干!15天中,聂常跃从镇上骑着摩托车到距离十多公里的农里村中心组大面坡来回跑了20多次。他白天深入农户家中做工作,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家顾不上休息,又开始联系外出务工的人员,不厌其烦的做群众工作,讲解土地规模种植才能产生经济效应,讲农户流转土地后产生的多种经济效益,讲产业带动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拉动效应……摩托车骑坏了三次,电话费花费了不少。功夫不负有心人,15天过后,该组50余户农户全部高高兴兴的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聂常跃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现在该基地上做工的王勤开心地告诉记者,当初聂书记在做工作时讲的“农户流转土地后会产生多种经济效益”“产业发展会给地方经济带来拉动效应”这些话都变成了现实。我们相信,有镇党委政府的为民情怀,有这样为家乡父老乡亲谋事干事的支书,有大家的辛勤付出,我们这片土地一定会产生经济效应的。

群众心中有杆秤

聂常跃任该村第一支部书记后,就以“勤走访、勤记录、勤办结”为要求,通过建“驻村台帐”、记“民情

赵久元是该村中心组村民,家有年老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他家房屋是几十年前篱笆砌筑的,早就摇摇欲坠了。这么多年来,他年年被纳入茅危房改造对象,但都因为自己自筹资金不足而望洋兴叹。

聂常跃在走村入户开展精准扶贫遍访活动中,了解了赵久元的实际情况。该基地成立后,聂常跃就请赵久元到基地上当管理,每个月工资1000元。同时,赵久元还可以在工地上做工,每天70元工资;并请他的妻子为工地上做工的工人煮饭,同样是每天70元的工资。

现在,赵久元一家人生活也解决了,每个月还有5100元的收入,因为有了经济来源,他们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了新的希望。赵久元很开心的告诉记者,他现在也可以实施茅危房改造了。

最令中心组的村民兴奋的是:因为有了这片种植基地,他们组到木耳厂之间的断头路就能打通,就能连接“一事一议”时修的通村油路。这样,他们组就可以和210国道线连接起来。在聂常跃的带领下,这条7公里的断头路已经挖通了4公里,想到以前梦寐以求的事儿就要变成现实,村民们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他们的第一书记聂常跃。也会自然的哼起顺口溜“他来农里三个月,各项成绩看得见。连心道路正在修,村民心里乐悠悠。石榴基地在给力,致富路上不用愁。群众心中有杆秤,喝水不忘挖井人……”

“驻村帮扶工作,关键在一个‘实’字。农里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常跃真正做到了脚踏实地摸村情,实心实意谋发展,在帮扶上,定实招、出实力、办实事、求实效。群众看到驻村帮扶干部真心干、实心帮,自然就举双手赞成,就会和你打成一片,哪有干不好的事儿呢!”对于聂常跃的驻村帮扶工作,该镇党委书记梁水平谈出了自己的想法。

《驻村故事》观后感二:

今年26岁的藏族女孩陈林拥宗,是一名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同卡镇俄觉村驻村的大学生村官。她喜欢笑,笑起来很甜,接受采访时,几乎每次回答问题前,都会露出甜甜的笑容,但是这个爱笑女孩子的驻村工作生涯,却是伴随泪水开始的。

驻村没几天,陈林拥宗大哭了三次。

第一次哭,是2012年8月赴任路上。陈林拥宗虽是个藏族孩子,但她12岁就考上了西藏内地班,之后在天津念了3年初中,又在南昌念了3年高中,最终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刚毕业,在城市生活10多年的陈林拥宗对工作充满热情,但让她万万没想到,自己即将工作生活3年的俄觉村路况会这么差,一路坑坑洼洼、磕磕绊绊,一走就是近一天。路上,她忍不住哭了。当时,不放心女儿陪她一起去的妈妈并没说什么,但第二天早上要离开时,妈妈哭着说:“孩子,要不咱别干了,辞职回家吧。”

倔强的陈林拥宗并没有退缩。送走妈妈,擦干眼泪后,她决心一定要把驻村工作做好。但第二天,意外的状况又让她哭了鼻子。“那天,我起了个大早,想烧水做酥油茶给同事们喝,好让大家对我有个好印象。”但让她没想到,条件艰苦的俄觉村至今生火都是用牛粪,而点燃牛粪对她来说,简直完全不知道门路,整整半个小时还是没有点着。想想自己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大加赞赏,母亲也以自己为骄傲,但这种自豪感、优越感却在这堆久久未能点着的牛粪中荡然无存,陈林拥宗的眼泪又忍不住了。

很快,陈林拥宗又哭了第三次。到村里没几天,村干部带着她挨家了解情况。村里有一家孤寡老人,兄妹三人视力都极其不好,最小的妹妹72岁了,戴上眼镜才能勉强看见东西,她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哥哥和姐姐基本看不见东西。兄妹三人非常贫穷,住的还都是土坯房。见此情景,陈林拥宗忍不住掉下眼泪,当即就把自己的钱全部拿了出来,送给这家人。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帮助这家人。没多久开始秋收,这家的妹妹来到村委会,提出能否让村里派些人手帮助她家收一下庄稼,这事就落在了陈林拥宗的肩上。在众多村民帮助下,仅用了一天时间,就收割完了庄稼,3位老人当时感动得直掉泪。

慢慢地,陈林拥宗适应了俄觉村的生活。村民的质朴善良深深打动了陈林拥宗,她也用自己的真心付出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做一件实事。很快,一次“修”手机的经历,让陈林拥宗一下成了村里的“名人”。“2013年1月的一天,一个村民拿着一部手机慌慌张张跑来问我,有没有人要去昌都或县里,他的手机突然就打不通电话了,要拿去修。我拿过手机一看,原来手机设置成了飞行模式,我立即给他调成了标准模式,告诉他,手机没有坏,只是设置出了问题。”当这位村民拨通儿子的电话时,他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陈林拥宗,继而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从此以后,不管是手机出问题,还是家里电视信号不太好,或者是新买的洗衣机不会用,村民都会过来找陈林拥宗帮忙。渐渐地,村民对陈林拥宗越来越信任。有人生病了,都会找她帮忙看看该怎么治疗、该吃什么药。家里的小孩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也会拿着作业向她请教。现在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陈老师”。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村官,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不断告诉村民,上学念书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甚至会改变人的命运,必须要重视教育。在她的影响下,很多村民都开始主动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这在俄觉村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20多岁正是花季少女,每次请假去市里洗澡或者购买生活用品时,陈林拥宗都会碰到在市里工作的同学,望着他们穿着当季最流行的服装、梳着时尚的发型,而自己身上却只有因长年烧牛粪而熏染的牛粪味时,心中不免产生种种羡慕。但想到村里几百名群众对自己的信任与支持,陈林拥宗就觉得这一切值得。

当被问及为什么毕业之后一定要回到西藏,陈林拥宗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因为心怀对祖国多年教育培养的感激,是因为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爱恋。“我的家庭条件并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国家的培养,我也不会念这么多年书,还一直受到很多人额外的照顾。我很感激,也不断告诉自己要知恩图报,好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能为家乡的人民尽到自己一份力量,我感到很幸福。”

今年8月,陈林拥宗的驻村任期即将结束。当被问及还有什么心愿时,她又露出了微笑:“我唯一的心愿是想帮助那3位孤寡老人建一座新房子,我已经请专业人士算了,大概需要15000元左右,我打算向一些基金会求助筹措资金,争取让老人们在有生之年住上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3年的驻村,让陈林拥宗成为一名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人民公仆,成为一个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年轻基层干部。她先后两次被自治区、昌都市评为优秀驻村队员。

像陈林拥宗这样的驻村干部,目前在整个西藏自治区有数万名。仅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四级联动派出的第四批驻村干部就有两万多名,这些驻村干部进驻5465个行政村(居委会),实现驻村(居委会)工作全覆盖。他们与各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完成好建强基层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拓宽致富门路、开展感党恩教育、办好实事好事等重点任务,夯实了城乡发展稳定的社会基础,确保了农牧区稳定。 

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

真情洒满扶贫路观后感1

脱贫工作是事关民生工程,事关祖国千秋大业和群众奔小康的重大使命。

俗话说:“足寒伤心,民寒伤国”,贫困是当今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的根源。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民生问题,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战略,也是奔小康的必经之路。

多地驻村干部和党政领领导采取了进村入社到户、座谈走访群众、查阅资料、指导计算人均纯收入和贫困户同吃同住等方式,认真做好脱贫工作。在打赢脱贫攻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和短板:如,信息不一致;部分贫困户未达标;住房保障、医疗卫生方面不足;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依然严重;领导干部还存在察桌边球观念等问题,

笔者认为: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全面脱贫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切实发挥驻村干部、政府和群众的力量。

在帮助贫困户脱贫时,要主动作为,措施精准,务求实效。从实际和特色优势出发,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加强对帮扶贫困村村民思想教育,做好贫困户的思想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减轻其“等、靠、要”思想,从思想、意志上先扶贫,引导村民转变脱贫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面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身为帮助脱贫的干部要踏踏实实帮助贫困户,切勿以此为契机,谋取私利,不可在工作上打察边球,让扶贫工作名不符实。

总之,脱贫致富不仅要让贫穷的人过上小康生活,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脱贫,让全国贫困人口真正脱贫、贫困县真正摘帽,使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真情洒满扶贫路观后感2

“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现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有力部署,为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凝聚了共识,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增强了信心。

坚持不懈狠抓攻坚工作落实,还要再加把劲,做到思想不乱、精力不散、工作不断,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劳务输出地和输入地要精准对接,帮助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尽快复工复产,吸纳当地就业;组织好产销对接,抓紧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贫机制,对因疫情或其他原因返贫致贫的,要及时落实帮扶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脱贫攻坚也不能掉链子。只有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才能解决问题,把工作落到实处。“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不可避免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但我们要坚定信心,确保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圆满收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坚持疫情防控要抓紧、脱贫攻坚不放松,坚决克服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我们一定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历史性任务。

以情动人 以行带人 树立决战决胜之“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节目中无论是情节发展中毫无修饰的真实情感,还是调研现场的情感流露,有感激、有矛盾、有感动,观众无不潸然泪下。韩双权妻子患有肺心病八年,也治了八年,家里的牛、羊几乎卖光,又欠下十多万元外债。有人说妻子的病治不了,钱也花光了,送回娘家吧。但韩双权一口回绝,“我娶她的时候说过,不论风风雨雨,我都爱她。男子汉大丈夫说到做到,不论怎么样我都要把她的病治好。”追了妻子六年的韩双权格外珍惜这段得来不易的爱情。他们的家很穷,唯一不缺的是一家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亲情带来的快乐。无论有多艰难,只要一家人坐到一起,幸福之情溢于言表。韩双权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珍贵和力量。

韩双权一家虽饱受疾病、贫穷困扰,但丝毫没有忧愁和抱怨,始终用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带给他们的风雨。他几乎每天都去看护草场,早出晚归,期待环境的`改善能让和妻子同样疾病的人的病情得以好转;认真喂养政府发放的三头扶贫牛,憧憬着未来发展到十几头的时候供儿子上大学;帮助村民及时诊断牛羊产生的问题,避免造成更大损失;每天回到家做饭、收拾房间,为妻子擦洗身子、教育儿子好好学习……他不甘心贫穷,始终秉持“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态度,用努力奋斗挑起家庭的大梁,展现蒙古汉子的担当,尽到丈夫、父亲的责任。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真真切切用真情、用实意谱写的中国人积极进取、战胜贫困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篇章。感人肺腑的扶贫故事,质朴善良的心灵和奋发图强的画面,都凝聚着人世间的大爱和真情。节目的播出引发强烈反响,广大群众纷纷表示,他们不仅理解了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懂得了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同时表示希望能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在小康路上让每个乡村、每个人都“决不掉队”。

精准滴灌 靶向治疗 铆足决战决胜之“力”

节目以新闻纪实的手法,把整个的扶贫行动,融入到整个叙事链条中,让节目更加真实、清晰、可感,更有吸引力。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为了让更多像韩双权一家的贫困群众摆脱困境,我们在节目中看到科右中旗面对具体困难,尽锐出战,出实招、见实效、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力度。

“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场大病全泡汤”,疾病已成为横亘在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韩双权一家由牛羊满圈到家徒四壁,都是因为疾病导致。科右中旗为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推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商业保险、商业补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政府兜底保障的住院“五步救助”,实行慢病用药、门诊治疗、家庭病床、家庭包的“门诊四项报销”,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保障兜底一批的“三个一批”行动,免收医保缴费、健康体检费等“两项费用”,设定住院费用个人承担部分不超过10%,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

为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科右中旗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3个阶段政策补贴标准,在国家、自治区补贴基础上每个阶段增加1000元,落实自治区高等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学生政策补贴1万元,对没有考上高中或大学到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入学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三提一补一免”免费学习的教育扶贫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子女义务教育有保障。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科右中旗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兴旺相结合,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地区摆脱贫困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科学合理布局产业的发展,采取贫困户自主经营、大户及专业合作社带动、龙头企业带动、资产受益和入驻园区等5种产业带动模式,把肉羊产业、肉牛产业、肉驴产业、马匹养殖、獭兔养殖、设施农业、畜草和中草药种植、图什业图王府刺绣、光伏、电商、旅游等11个特色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加以培育,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拉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社会联动”的良好发展局面。

把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三年来,在贫困户中聘用护林员710名,每人年工资一万元,退耕还林项目惠及5755户贫困户,项目在五年实施期内,每户每年补贴资金4800多元。全旗提出封育、退耕、种树、种草、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除了像韩双权所守护的锦鸡儿种植基地,还有山杏种植基地,沙棘生态示范林基地,苜蓿草基地,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生态治理成效开始显现,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也已经得到遏制,为各族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志智同扶 干群协力 强化决战决胜之“效”

在节目中可以看到,近年来,科右中旗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牧民住上了砖瓦房、走上了水泥路、喝上了干净水。据了解,全旗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30444人减少到现在的1422人,贫困发生率由十七、3%降到0.8%,脱贫攻坚成效明显。可以感受到,一个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奋进的科右中旗,正全员皆兵齐上阵,昂首阔步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

科右中旗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让脱贫有了“精气神”。实施以“一学一带两转三改”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群众全面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改变陈规陋习、改变饮食习惯,着力帮助农牧民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农牧民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农牧民逐步改变放养牛羊的传统、积极备草备料,开始习惯圈舍饲养;过去不注重环境焚烧秸秆的老习惯,变成了自觉回收、改做饲料的科学方式;祖祖辈辈每顿饭都少不了的咸菜疙瘩,在餐桌上也越来越少见了……

为进一步巩固扩大驻村帮扶工作成果,科右中旗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牵头作用和嘎查书记组织带动作用,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双书记”周例会制度,牢牢抓住驻村第一书记和嘎查党组织书记“两个关键”,通过学习宣传政策、收集研究解决问题、反馈和抓好落实,形成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循环机制助力脱贫攻坚。全旗34名在职旗级领导联系苏木镇、119个旗直单位包村、近5000名干部包户、173名第一书记、754名驻村干部长期开展扶贫工作。做到村村有队伍、户户有干部、脱贫有目标、扶贫有办法。

“在这一天比一天碧绿的辽阔草原上,蓝天、白云、绿草给牧民们带来了健康和幸福,已经把治理草原沙化融入自己生活的韩双权应该看得见,幸福生活会比锦鸡儿长的更快,未来的好日子会比这片草原更加没有尽头。”随着节目的结束,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希望,“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声音在耳边久久回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42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