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读后感5000字汇聚80条-读后感
日前,在一本读者杂志里,我读到一篇《蔡春猪的宿命论》,心里不由阵阵难过。
青年作家蔡春猪的儿子喜禾,在二岁时确诊得了自闭症,从此他们夫妻的生活轨迹完全得以改变。
我在上几年看过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的书,这种带泪的诙谐,欲哭无泪的调侃,往往最能刺痛我们的心。自闭症的孩子也称星星的孩子,他们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拒绝与任何人交往,不叫人却喜欢咬人,摔得头破血流不哭,逗他玩儿不笑。所有自闭症的父母都宁愿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唐氏儿,或是个残疾儿。后二者具备社会性还是普通人,而前者完全是个外星球的人。作父母的`会吃尽苦头而改变人生。蔡春猪说”当儿子确诊自闭症后,我就清楚自己不能再为理想去做事情了,而经济上却因为这个小概率事件就将自己打回到无产阶级了”!
这些无奈的小概率落在任何人头上都象是一座大山压顶。上几年看过周国平《妞妞》的书,至今记忆如新。哲学家周国平的散文深得人们喜欢,但《妞妞》这本书却叫人悲痛无比,他的女儿生下五个月得了先天性眼癌,是妻子雨儿在怀孕时不慎受X光幅射所致。
周国平夫妇为挽救这个小生命而竭尽全力照顾,”去他的什么哲学,什么事业,在妞妞面前统统靠边站”。但最终还是没有挽回妞妞的生命。在活了十八个月后仍然痛苦地离开了人世。周国平一字一泪地记录了这段不堪回首的求医历程和与妞妞一起的爱与痛的父女深情。
没有抚养过残疾孩子的父母,是永远不会也不能真正感受到残疾孩子父母需要付出的各种痛苦滋味,同样没有经历过大病孩子求医问药过程的父母,也体会不到求医问药时的人情冷暖。我儿子在上海北京的漫漫寻医过程中,这二种滋味已深入骨髓,故能对生活中遭遇不幸的家庭感同身受,对这些家庭产生的同情也特别强烈。这些也已经实实在在影响到我女儿的思想,她现在也正在身体力行地从事着特殊教育工作,努力带给这些家庭尽可能多的温暖与慰籍。
有残疾孩子的家庭往往是走向贫困的家庭,他们的父母在绝望痛苦时如果没有人来安慰和帮助,他们往往会感到世界的薄情,艰难的生活人性最容易流失。所以我们对别人的苦难不能无动于衷,怜弱恤孤助残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文明的起点和普通人格的自我提升。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更加关心,关注这些群体,给他们以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和人情的温暖。
纯洁,天真,不谙世事复杂,内心顽强反抗封建主义的网,热烈大胆在追求着自己的幸福。黛玉是水做的,纯洁的水做的,但是能冲击岩石的峭壁,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水。
叹只叹那旧社会的大网给了林妹妹太多的压抑和沉闷,叹只叹上天捉弄人,有情人却不能在一起,美丽的黛玉却不能得到自己的幸福,但她追求了,尽力了。
在贾府这个大房子倒塌以前死去或许是上天对其薄如纸的命的一种补偿,她用不着看房子倒下来的那一幕,她用不着经历那种痛苦,她也不能再经受痛苦了!上天给她的最大恩赐是留住了她的美丽,尽管带了些凄凉。王熙凤工于心计却被一张破席给卷走了。宝钗也只能独守空房……
林妹妹不是只会哭泣的一无是处的。相反,她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反抗这封建礼教的束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她的的确确是一块纯洁的,无瑕的"通灵宝玉"。
说到了这么许多,决不能不提宝钗。
宝钗虽不是主角,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红楼梦引子]中便可看出,"因此上演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金玉之说,似乎是主线,只是注定"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的宿命。终还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看破的遁入空门",两皆抛。
宝钗何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还泪之说引出的是风流孽债,想要免此孽债,须将宝,黛二人分开,宝钗就成了此孽债的牺牲品。在神的眼里,她只是一个道具,神为免此一难的利用品,利用的是宝钗一身的幸福。怀了身孕,便离她而去,就像是被丢弃了一般。不仅是被宝玉丢弃,还是被所谓的神丢弃,利用完了的丢弃品。她为此孽债而生,历经人生沧桑疾苦,终不能得一美满结局。面对命运人是多么卑微!况且是这封建的社会终以微不足道的女子!"花容月貌为谁妍。"
我始终觉得宝钗是强者,她从不再人前与人为难,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颦儿之下。我很是最佩服她,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顽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似凤姐无话不说,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 宝钗处理世事甚是圆滑,几乎是人见人爱,可难免会有点虚伪感。她对何人都是如此,也不轻易像他人倾吐心声,她就好似将自己藏起一般,在我看来没有人自愿,将自己埋藏,她也许是为了建立地位,或是想得人心才这么做的。在母亲面前,她是贴心,在外人面前,她是懂事,薛姨妈脸上也有光。也许她是招人喜欢,可同时她将真正的薛宝钗埋葬。在整部书中,表面上她也许是最完美的,可我总觉得她出卖了自己的心,自己的灵魂,那还有什么完美可言 也许是家境关系是她不得不如此,家有薛蟠这酒囊饭袋,虽有薛蝌,可毕竟不是亲哥哥。她可能想忍得一时,时机成熟后,便可寻回自己,可到时到何处寻回自己 虽然她是强者,我个人认为将自己埋藏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不是一个弱者做的来的,可最后她却不是真正的赢家。
回首"备记凤月繁华之盛"的高潮,到头来"树倒猢狲散"的景况……虽则最后家道重兴,到底教"门庭依旧,面目全非"的荣国府如何再续这一场华美至极的荒唐 不能了,只因那一群主宰灵魂的女人早已香消玉陨。
汝——成就这场悲剧的女人!我为之肝肠寸断恰恰于此啊!
诚然,这白转千回的惊世之作整个一副喜也女人,哀也女人;柔也女人,刚也女人;成也女人,败也女人……豪门世家倒不如是女人撑起的天下!
史老太君,刑王夫人,凤姐,尤氏,众姊妹,众丫头,众媳妇麽麽……荣宁府里头有名有姓的女人只怕不下四五百个。有头面的,管事的,厮混的,只听使唤的……什么样儿的应有尽有。话说这府第只恐是女人堆砌的倒不假。曹雪琴竟能把纸上的女人点化得如此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确实妙哉! 就说那见花落泪,望月生情的林黛玉。人称她恰如"一池流过沁芳闸的活水",带着灵动"淌"入了贾府。是啊,正是她完美地诠释了何以谓"水做的女人"。伊人风流精致,怯弱不胜,目下无尘……着实惹人既爱又恨。恨她的感怀身世,恨她的怨天尤人……爱她的不世才情,爱她如同黑暗世界里圣洁炽热的昙花那样温柔而热烈地叛逆,抗争,演绎,燃烧。难道她也是一眼"百尺清潭写翠娥"的难老泉 凭借矢志不渝的心志涌出"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碾冰为土玉为盆,半卷湘帘半掩门""月窟仙人缝稿袂,秋闺怨女拭啼痕"这等绝句来……更有"冷月葬诗魂"!何只诗魂 比起颦儿,更容易被赞扬的薛宝钗——品格端方,仪态万千,才思敏捷,艳艳冠群芳……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一句"欲尝白帝凭清洁"……自是十足的淑女风范,与生俱来大家闺秀的矜持和懂事。也有这般评她的"蘅芜君实际是一条釜底游鱼,却把沸水当作浪花,处处迎上去,想获得富祉。"她爱宝玉又没有勇气忤逆环境,即使有了婚姻还是把爱深刻地遗落在悔憾中,回报了一生的孤独。 还有一位来不及孤独,来不及悔恨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好一首《聪明累》囫囵了凤姐这雷厉风行的一辈子。聪明,漂亮,能干,狠毒……又如何
还有很多很多,"袭人""晴雯""妙玉""鸳鸯""湘云""迎春""探春""惜春""平儿"……悉数这一个个娟秀的名儿,一位位画册(司命册)里出落的女人,如何形容 她们生活在同一个囚笼,一样的"有命无运",一样的任人摆布,时代掳掠了她们的自由。敢问浓缩事态万千的荣国府,大观园,可大得过棺材否 无限风光不过锁住了一个时代的女人,锁住了无数受压迫的亡魂……
大观园的女人,荣国府的女人,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修得了怎样的正果 林黛玉的为情而死,薛宝钗的孤寂终生,王熙凤的含恨长辞,贾惜春的青灯黄卷……我所领略过最完美,最彻底的悲剧!仅仅是女人的悲剧吗 还是整个时代,整个历史,整个人类的悲剧!折射的又是谁的思想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 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4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