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聪明的投资者》读后感总汇50条-经典语录

《聪明的投资者》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厄姆创作的著作,起先我选择看这本书,是因为沃伦巴菲特对此书的评价:“有史以来,关于投资的最佳著作。”

格雷厄姆不仅是巴菲特的导师,更是一名成功的投资者。通过他的书,我从中清楚地认识到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投资是建立在敏锐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投机是试图在股价的跌涨中获利。格雷厄姆是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不仅在于成就,更在于他对待投资时的情绪。在跌宕起伏的股票市场当中,他能保持自己不受到市场情绪的左右,所以他是一名成功投资者,我认为即使有超高的分析能力,如果被市场情绪所左右,也很难获得投资收益。

书中用两则寓言故事去讲述了两种行为:一则是“市场先生”他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些人的愚蠢;另一则是“旅鼠投资”告诉我们投资者盲目投资的行为。

我明白了一个公司的股价一般都是由业绩和财务状况支撑,因此在寻找一支好股票时,更重要的是准确衡量公司的绩效。在《聪明的投资者》中,以一家航空公司为例介绍了公司绩效的基本因素:收益性,稳定性,成长性,财务状况,股利以及发行价格等。从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从财务状况入手,着实分析是有效的'。

关于收益性,衡量一家公司收益性的指标最直接的便是每股的净收益,也可以考虑一下投资报酬率,公司的闲置资产怎么处理,能准确的分析出公司的获利能力。

关于成长性一般从盈余增长率分析,每股的盈余,在反映出公司的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竞争实力,发展速度的同时有刻画出公司从小到大的历史足迹。

公司的财务状况决定公司的风险系数,也决定了公司的偿债能力。一个公司的偿债能力如果不过关,那么公司在面对财务危机时,导致破产是必不可免,这将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风险。

股利的话,我认为,股利发放会显得公司生机勃勃,我们在选择一支股票的时候应该避免那些在过去有两三年停发或降低股息的股票。我认为股利并不能称得上衡量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但能反映营业状况和业绩好坏。

我认为在进入股票市场时,要明白,市场像一个无底洞,他能给你带来财富的同时,也能让你跌入深渊。并不是每次交易都能做到低进高抛。

我认为在市场处于低落的时候挣钱是我从书中学到的小技巧,这本书告诉我一个投资者要学会利用价格,无论最高还是最低,他都算得上是真正商业价值中较低的价格买进算得上真正的投资。

我起先关注到格雷厄姆的这本书是因为巴菲特,巴菲特的成功是不可替代的,这点我认为即使是他的导师也不会,但我在研究后发现,巴菲特主张集中投资,但格雷厄姆主张分散投资,我在看这本书后明白,不得不佩服巴菲特,他通过格雷厄姆对公司问题排除之外,那些放心的公司然后直接抛进,极大程度降低了集中投资的风险性,也做到了导师那种风险越小越安全的思想。

但是时代是在变化的,格雷厄姆的时代与我们是不同的,他的时代,石油钢铁为巨头,如果用他的算法去选购一支股票几乎选不出来,因为现在的公司垄断性很强。

我认为如果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那一定赚不到钱。其次,股票市场并非能精确衡量出价值的,即使华尔街也没有准确并且轻松地致富之路,对于企业的状态,一半是事实,一半是观点,不能让消息迷茫自己。

这世上的一切都借着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希望有孩子;商人不会工作,如果不曾希望因此有收益。

非常佩服林行止先生,他在很早就读遍相关投资书籍,并分享及推荐给人们以下几本书,读后收获很多,这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阐述了投资涵盖的知识.

1,《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讲的是关于理性的问题,无知,狂热,冲动,贪婪与恐惧,愚昧,轻信.正如沃伦.巴菲特说的:别人贪婪时要恐惧,但这个世界有几人能做到?邓普顿,安东尼,索罗斯等等投资家都讲过要逆向投资才会成功,连曹仁超都说巴菲特是神不是人,要做到如此的淡定----理性真不简单,但道理很简单,理性就是常识!这是人性问题,诱惑力太大,虽然这个世界有很多的法律条款,杀人,抢劫,贪污,强奸,诈骗等等违法的人依然存在,而且永远存在!

2,《聪明的投资者》讲价值投资,投资要稳健的进行,讲究安全边际,保本是首要目标;将投资对象分为投资者与投机者,估值怎样评估;

3,《漫步华尔街》对所有的投资方法,分析方法,预测,学术观点进行阐述,得出的结论是:投资致富无捷径,亦无坦途;建议投资指数基金;

4,《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呢?客户的利益被放在了最后,这对投资人来说不得不好好考虑一下.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

最近,几个朋友问我一个问题:“我读完书,总是记不住书中内容,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高中时班上的一位个才女,读她写的文章,已经超出了她的年龄,观点犀利,文采斐然,总能引经据典。后来才知道,她是书香门第,在高中之前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竟然,还读过很多类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样的大部头著作。想起那时的自己,除了课本什么都没读过。

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从小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如果小的时候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千万不要错过大学四年。大学时期,是每个人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读书正好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你没有读书的习惯,那你就没有办法超越时间和空间和牛人进行社交,那将是一笔很大的损失。所以,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回忆这几年的读书经历:读的书不算多。要说我大学有什么遗憾的话,不是读书太少,而是一本都没读过。

我大学毕业后,心气高,想混出个样来,特别想赚钱。努力工作之余,就开始关注投资理财。那时一穷二白没有什么学习渠道,而读书是一个门槛很低的选择。后来,发现书中一些方法技巧确实有用,也在收益上尝到了甜头,就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个月读一本书,七八年下来,不知不觉也读了近100本书。所以,带着目的性去读书,本着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去读书,更容易记住书中内容,也更高效。

关于读书,我们不但要会读书,更要会选书,要选适合自己的书。书的难度要比你现在能力高一点,也就是要在“学习区”阅读。书太难理解,你很可能读不进去,而太简单的,书中内容可能没有价值,读了也是浪费时间。

比如,理财新手更适合读《小狗钱钱》和《穷爸爸富爸爸》这样的理财入门级书籍,而像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虽然是经典,但是对于理财小白来说,可能比较晦涩难懂,读不进去。

可能你会说,“我也是在“学习区”读书啊,读了,记了,但还是啥也没记住,这不是白读了?”

其实,人的记忆有两个强度,储存强度和提取强度。

储存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其中,大部分信息会被大脑自动忽略,这些信息不算。剩下的信息,我们主动想记住的信息,比如一个单词,一个人名,一句金句,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存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它在你大脑里的存储强度会增强,但是哪怕你再也见不到它了,它的'储存强度也不会减弱。储存强度只增不减。

那为什么我们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是因为提取强度出了问题。比如,我们上学时,课上明明听懂了老师讲的题,但是

再比如,现在让你回想二十年前同学的模样,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俩有机会再度相聚,聊了一会,当初种种一股脑儿就都想起来了。记忆一直都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都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

那我们如何更好提取记忆呢?

方法一,践行。

很多人吐槽“听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多数人只停留在听这个层面,有一部分人停留在听懂这个层面,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不但听懂,而且还去做了。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读完《小狗钱钱》这本书,你可能对“会下金蛋的鹅”印象深刻,你也懂得理财的八字真言:多买资产,少买负债。那你就应该马上践行这个想法:首先,开始记账。然后,通过记账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开支。最后,去买那只“会下金蛋的鹅”——资产。

再举个例子,有10个好友看我投资指数基金收益不错,想进一步了解。我先推荐给他们一本《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一个月后得知,有7个人买了这本书,有3个人读完了这本书,最后只有1个人开了户,经常和我交流,而且已经开始定投了。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过好这一生你得去践行。

方法二,以输出为目的读书。

想高效的阅读,不妨假设你读完这本书,就要去讲给你的孩子,家人,朋友。告诉他们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内容让你有所启迪?哪些内容对他们也有借鉴意义?

带着这样的目的读书,还有个好处,就是你在阅读的时候,你会思考,思考的同时,就会把书中的新知识和已有的旧知识进来连接互动。这个连接互动的过程,也是对提取强度的正向刺激,也是对你知识框架的重新梳理。把这个动作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慢慢积累,你就会变成别人眼中那种有想法的人。

输出主要方式有两种,口头表达和写作。

口头表达,强调语言的逻辑性和画面感。写作强调是,用网状的思考,以树状的结构,用线性的语句表达出来。

你可能会说我既不是演说家,也不是作家。我没有这样的机会表达,怎么办?

虽说你不是演说家,但是你总有一些当众讲话的场合吧。比如,同学聚会和朋友聚餐,少聊些没有营养的八卦。抓住冷场的机会,整理好思路,分享下自己最近的读书心得,这不但让人感觉你是个有趣味的人,同时也能化解冷场的尴尬。再比如,公司开会向领导汇报工作,哪个领导不喜欢说话有条理,思维严谨,时不时的还能引经据典的得力下属。

再说写作,生活中让你锻炼的机会就更多了。比如,朋友圈你转发一篇文章,就可以表达下自己的观点,或是发一个状态,表达一下此刻的感受。告诉你的朋友:我是个有思想,有态度的人。

上几天听我老婆说,他们公司领导现在发个朋友圈都得先在本子上打草稿。乍一听有点小题大做,但我觉得他们领导很专业。因为微信做为一款社交工具,朋友圈里不仅仅有你的家人和朋友。可能还会有你的领导、下属、同事、客户、生意伙伴、潜在的合作者等。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都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如果你想管理别人对你的印象,那你就得用心经营。朋友圈里的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次塑造自己个人品牌的机会。经营好你的个人品牌,才是你个人长期的、移动的铁饭碗!所以,下次再读完一本书,好好斟酌下,去朋友圈发个状态吧。

希望这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帮助,一句话送给爱读书的你:凡有所读,皆成性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538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