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黑猩猩在召唤读后感汇总56句-经典语录

《化石吟》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

化石吟

张锋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 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作者简介

姓 名: 张锋

笔 名: 雨岩、风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

民 族: 汉族

浙江杭州人。民盟成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51年参军,历任军干校学员,志愿军坦克二师四团运输连文化教员,科学出版社见习编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编辑、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副编审、总编辑,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第【第1句】:【第2句】:三届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科普作家协会理事。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译著《黑猩猩在召唤》(英国Jane Goodall:On the Shado Wof Man)、《神秘的黑猿国》、《非洲动物猎奇》、《爱尔莎重返自然》、《她和森林恶魔握手》等。

《化石吟》读后感

长眠于地下亿万年的化石,如今逐渐被人类挖掘出来,并利用现代科技的先进,把化石的神秘面纱一一揭开,为我们披露了若干年前鲜为人知的事物。

我们在惊讶,在叹服,在崇拜科学先进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知识。重新被科学家复原出来的已经灭种的鸟、鱼、猛兽……都在我们眼前活跃着,仿佛他们就是现在生存着的猫、狗、麻雀一样平凡。许多已经灭种的生物,是人类,是科学把他们带回这个现代的世界中,被世人所重新认识,我们青少年儿童才能得知:“哦,原来世界上曾有过这样一个生物物种。”

能做到这一步,简单吗?容易吗?不,一点也不。如果不是科学家们用坚韧不拔、努力不懈的钻研精神去探索在我们平常人看来毫无乐趣可言的石头,他们能发现大自然藏在石头中给予他们珍贵的礼物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果说我们仅仅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能够发现奇迹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没有渊博的学识,知识的灌溉,你对着一堆看来完全没用的石头,又该从何入手呢?没有广博的学识,仔细的观察力,又怎能看出藏在化石中的蛛丝马迹呢?所以,为什么世上有伟大成就的科学家只是那少数人呢?我想,要做到这两个要求的人,或许,就只有这少数人吧!

作为青少年,我们现在拥有志气,拥有梦想,我们为什么就不好好利用这十几年的学习,使自己变成一个有学识的人呢?也许,若干年后,你又会在某样不起眼的东西中发现出一些惊人的事物吧!所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趁现在我们还没有老,赶快动起来,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吧!

【学习要求】

【第1句】:读出悠然神往的意味。

【第2句】:领略科学之美、文学之美。

【第3句】:也尝试来点化石吟哦。

【学习重点】

诗意的课文朗读和拓展材料的诗句拟写。

【学习课时】

二课时。

【操作程序】

第一课时

“吟”诗切入,首尾解读:

【第1句】:入课

诗歌难写,但会“吟”则可以出诗。俗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也是诗歌体裁的标志之一。加以引导,让学生回顾已学带“吟”标题的诗歌,诸如《石灰吟》、《游子吟》、《暮江吟》等等(教师可不说出标题,期待学生报题,再予以综合归纳)。在学生报题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声朗诵这些诗句。再提示这些诗歌皆是短章,表现手法不是抒情,就是描写,其吟咏的内容不是个体的生态体验就是眼前所见的相关事物。就科学现象而加以吟哦,今天所学可能是首次。

【第2句】:标序

整首诗共七节,要求学生先将序号按惯例标出。

【第3句】:首尾解读

首尾即【第1句】:【第2句】:7节。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吟诵和朗读。以教师范读始,接着或齐读,再点读,分组读,将诗句读得琅琅上口,读得摇头晃脑,读得师生进入忘乎所以的情景中。续而,逐节于诗意作出概括并板书。其间,留给学生酝酿并互相之间充分交流的时间。然后点名或自主回答,教师点评且归纳总结:【第1句】:2节发问求教,语意探询;第7节照应作答,语意肯定。以诗句来就生物进化的科学现象进行仰头向天式发问,在我们有限的读书生涯中,似乎这首诗是第一回。其实,古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歌咏。比如爱国诗人屈原写过《天问》,诗中就天文地理、日月星辰等引人思考和探索的科学现象,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到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用近似回答和对应的方式,也激情澎湃地吟唱了一回《天对》。科学与诗可以相通,科学引人作诗意般的遐想,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诗。又续,深味具体诗句的含义。比如,“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说话”的意思,即是考古学家们能从遗存在化石中的信息里,找到或者解开生命现象的某些密码,客观上就等于化石在说了话。那么,“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一句,“刚苏醒”是什么意思呢?在引导积极、自主发言的基础上,或予以归纳综合,或予以提示点拨,“刚苏醒”就是化石发掘出来以后,进行了相应考古研究,获得了初步的发现和了解。收尾,研读第7节最后一句,留下扣子,设置悬念。第7节末尾句云,“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让学生大声忘情地朗读,接下质询,“你讲的故事”是什么故事,我们知道了么?故事应在哪?这种设问,学生答出,则顺势接过;学生未答,则教师自问自答:故事在【第3句】:【第4句】:【第5句】:6节;是什么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且听下回分解。由此转入学生课后预习理解中间四节的期待。

【第4句】:课后作业布置

把“读一读、写一写”后的单字和词语抄写三遍,且单字给注音,词语加以解释。

第二课时

听你故事,展我诗才:

【第1句】:承前,界定故事的范围指代

开初仍继续齐读第7节,拎出“你讲的故事”发问:故事在【第3句】:【第4句】:【第5句】:6节早就讲过,这第7节的收束句不过是总结、划句号而已。诚然,前面的几节里到底讲了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深潜感悟吧!

【第2句】:朗读

多形式反复朗读,逐节进行,或范读起首,或以范读作结,前者是为了演示举例,后者是为了正宗表白。但重头戏始终放在学生兴趣和主体的参与上。独诵也好,二重演读也罢,小组竞读、全班齐上阵等等,就读的量而言,每一诗节起码不应少于四遍,应让学生烂熟内容。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是注意以意义为节奏单位,一是标出双行中的押韵词,朗读时重音收落,读出参与的热情和洋洋意气。

【第3句】:感悟故事内容

予以简练概括。其过程可大致逐节进行。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或一句话,或一个语词提炼,点评标注于相应的诗节旁,同时注明为“己”。再提倡安排交流,或点名,或让学生自行公布结论,且要求听者认真记下同学的思维成果,与自我批注并列,旁注明“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以随机掌握课堂,也平等地公布相应看法并板书,也同样要求学生旁注“师”字。教师的概括和板书大意为:

揭示真理(3)

保存信息(4)科学之美

描绘进化(5)文学之美

复现自然(6)

三者合列,于学生得到比较、鉴别、提高和反省的参照系。这种自注、众议和老师分析跟程序二是交错进行的。对于各节诗行,有的先朗读后感悟笔记,有的边读边悟记,有的先默默悟记后大声朗读,多样且有变化地教学,不是全部都机械地先读后整理。

【第4句】:具体诗句的理解和探究

比如,“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平凡的真理”在我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可以找出哪些?万物非上帝所造,本乃客观存在;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知识就是力量,读书使人聪慧……尽可从日常生活中和学习实际联系起来,找到例证,启示学生认识化石提供真理的物质性。另外,“海枯,石烂,日转,星移……”几种现象的指代意义,且从诗句中找到原答。前者暗含地壳运动、时间推移、空间换位、世事的沧桑变迁,学生能答大意,即予肯定;后者以后续句“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为照应解答。

【第5句】:拓展阅读并写作实践

发放复印资料,即《深圳商报》2001年11月6日新闻“古脊椎动物年会在深圳召开,与会专家称化石森林成为深圳一块瑰宝”,引导学生为深圳拥有“华夏古国继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后的又一奇迹”而兴奋和燃烧。为更好地激发诗情冲动和写作欲望,教师也又提供自己根据新闻而发的题为《化石森林吟》的下水诗作(甚而当场即兴下水也未尝不可,也许更好),自得其乐、自我欣赏地诵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不拘形式、充分自由地议说长短优劣。末了,更要掌握好火候,及时要求学生也当堂抒发我心中诗情,注意押韵更好。这个环节是重头戏,前面的学习和感悟要为此时的抒写蓄势作铺垫,以期达到人人都是小诗人、我也来点诗情的效果。

【第6句】:给出相应时间,教师巡堂

待多数同学即将完稿之时,随机抽诵诗作并组织讨论,发现值得圈点的,不求全责备,哪怕一句半行,教师也应予以张扬、肯定和点评。

拓展阅读:《化石吟》作者简介

姓 名: 张锋

笔 名: 雨岩、风涛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36

民 族: 汉族

浙江杭州人。民盟成员。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51年参军,历任军干校学员,志愿军坦克二师四团运输连文化教员,科学出版社见习编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古人类研究所《化石》杂志编辑、副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副编审、总编辑,编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第【第1句】:【第2句】:三届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科普作家协会理事。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译著《黑猩猩在召唤》(英国Jane Goodall:On the Shado Wof Man)、《神秘的黑猿国》、《非洲动物猎奇》、《爱尔莎重返自然》、《她和森林恶魔握手》等

《化石吟》鉴赏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548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