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两则的读后感选录70条-经典语录
寓言两则读后感1
今天我学习了一篇关于孟子的文言文。其中第一则题目是《学弈》,讲的是:一名叫弈秋的人,他有两个弟子,其中一个在学习的时候很认真,只听弈秋一个人的教导;可是另一个心里却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天鹅。从中我学会了:做事要一心一意,不可三心二意,要像第一个弟子一样,一心一意、好好学习! 第二则的题目是《两小儿辨日》讲的`是: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大小阳,于是孔子便问他们。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而中午的时候小,因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大的像车上的车棚;而中午的时候像盘盂。
可是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小,而中午的时候小,因为早晨起来的时候沧沧凉凉,中午的时候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不就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结果孔子也不能决定,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知识多呢?从这则文言文中,我知道了:做学生要留心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道理。 我以后要多读读古文、文言文。从中体会那些学无止境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寓言两则读后感2
《寓言两则》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能急于求成和心存侥幸。
寓言《揠苗助长》形象地讲述了古时一位种田人急于求成的故事,他每天都巴望自己的庄稼早日成熟收获,为了达到目的,他竟然拔高禾苗帮助庄稼长高,但事与愿违,他的禾苗全死了。我们现在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在学习上要吸取揠苗助长的教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想一下子学会很多知识,这样反而肯定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最终像故事中的种田人一事无成。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没有学好汉语拼音,又怎么懂生词的读写呢?如果我们没有学会加减计算,又怎么能进行混合运算呢?所以,我们要踏踏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
寓言《守株待兔》生动地讲述了古代一位种田人心存侥幸,想不劳而获却一无所获的故事。一天,这个种田人偶然地捡到一只撞死的肥兔,之后,他就放下了自己的劳动工具去整天地等待意外收获,然而,他等来的却是自己的田地变成荒芜。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学习上没有不劳而获,不能心存侥幸,否则必定害了自己。学习哪里有不劳而获的呢?你不学习,知识是不可能自己飞进你脑袋里的。
其实,《寓言两则》的主人公都是想不劳而获,也心存侥幸,但结果都是一事无成。小学二年级是学习基础知识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揠苗助长,我们要积极地学习,并且把基础打得扎扎实实。
大概两个月前就把这个打印出来了,对着电脑实在看不下那么长的文(糖然姑娘的文是用手机看完的)今天看完才觉得,太祖说的那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是一点不假。不过我这点发言权也只够在博客吐槽两句。
通篇看完的感觉是,她的思路比糖然简单明了了至少五倍,重点突出,开门见山。这里说的思路并不指她们二位的某个特定作品,而是身为作者如何从无到有地创造一篇小说,她们各自如何着手,遵循怎样的审美趣味和创作原则。糖然的CP观和人物观我也是啃了五十多万字才摸出大致框架,找她本人讨论求证基本是无望了,这边也一样。
顺便补充一下,看完《赌约》我再次感到夜岚纷雪是最适合写商业言情小说的作者,在所有法英大手中。藤原影雪后期的作品越来越靠近欧美影视的某种气质,不是小萝莉喜欢的甜腻风。单从句子的华丽程度(有的时候等同于堆砌程度)来看,法英早先的大手中没有人能超过夜岚纷雪。
啃完糖然的大长篇再来看阿茶的作品,最大的感觉就是空行。受到空行影响的作者很多,既有像糖然这样异常拔群、仿佛不带空行去写、即使删掉空行也能清晰地分辨出段落和场景层次的作者,也有夏风露、清风月这样删掉空行之后意群之间界限模糊、无法准确划分层次的作者。但是像这样一抽掉空行就严重找不到方向的还是第一次碰到。虽然我进行了这样的比较和总结,但我还是想说,这并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习惯问题,
之前我向别人推过这篇文,看了一半也不像个事儿。今天拿起来一口气读完,乐趣是有的,但更多的是遗憾。看完结局,我倒是明白了夜岚那句"史上最坑爹HE"是什么意思。这毫无疑问是个BE,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无解。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用各种脑补的或是作者钦定的后续、番外扭转它的走向,但事实上没人拦得住它,或者说他们。这只是因为,对于一篇小说而言,天大地大,作者最大。如果这是阿茶真正期望的结局,那么任何改变方向的努力都是徒劳,甚至包括她自己。
听到过后半段过于超展开的评价,我本来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毫无铺垫,实际读过之后的判断完全不同:并不是缺乏铺垫和伏笔(其实铺垫足够充分的话也不能算超展开了吧?过度解读的读者也不少。)而是里设定的架子没有搭好,撑不起这个设定该有的样子。她追求的并不是现在能够推断出的里设定,在它的全貌下能够存在的各种可能性之中最最能够凸显法英之间复杂感情的部分,而是能够支持新的情节走向、使其合理化的设定,前者的实质是事件,后者的实质是设定。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逻辑关系。
有的人在构思故事的时候先完成世界观设定的框架,在它之下以自己憧憬的人物性格和期望的最终结局为指引,构思出各种情节事件,糖然可以说是个中典型。而ses的做法正好相反,她是为了情节合理而去临时搭建一个世界,并且只取其中直接相关的、有用的部分。这样做的结果,《赌约》后半段情节上的合理性是有了,整篇小说的结构却失衡了。不仅通篇看重心不稳,单看后半段也会有种失力的感觉。
失力,笔力用到不适合的地方。看得出作者用力的地方,却没有达到作者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是我对《赌约》后半段最深的印象。在我的认知以及和闺蜜的讨论中,我们似乎都认定了本土原创的主流是"为了情节好看精彩追加世界观设定",而日轻的主流是"框死世界观设定再填充情节作为血肉",糖然显然是后者而ses是前者。再加上我们都看得到的事实,这两个人作为作者最大的萌点和黑点也就相当明显了。"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在同人圈的种种现象面前就是个笑话,还是伦敦的雨天那种调调的。
另一则读后感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尽量长话短说了。
今天看了一篇很久以前就听说过的文,没有想到它是我了解的某位作者写的。认真读完这篇文,我发现真的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不适合实打实的描写,更适合写隐喻的、浓缩的、影射的、童话式或者说寓言式的小说。如果是那样高度浓缩概括史实、"梗"的东西,她可以写得像诗歌像散文一样,真是相当美丽动人。可是一旦按照普通的写法去描写一段场景、一些对话,文字间最优秀、最亮眼的东西就不存在了。这也许是我被她的短篇感染、却对她的中篇无感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篇一:世说新语二则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南朝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前几天,我读了《世说新语》中的一到三十页,其中的一则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则故事的意思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社会上从此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尽管王朗答应了那个人的请求,但当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却想抛弃协助的那个人,所以,华歆的品德是远在王朗之上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犯过像王朗一样的错误呢?以这个故事为例,在开始时如果华歆和王朗在开始时没有携带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可能会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华歆和王朗在中途抛弃了那个人,那么那个人就没有一点生存下来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答应了别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绝他,他可能会受到损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么他的损失会更大。
当然,我们在生活中要尽量帮助别人。但如果的确无法帮忙,我们也要当即拒绝,荣国答应了,就不能半途而废。
篇二:世说新语二则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一部专门记叙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向来被视为魏晋「志人」小说的典范。在世说新语以前,也曾出现过不少轶事小说。
今天所见的世说新语虽然已失去原来面目,但从其流传来看,还是较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历代普遍受到重视的价值。在魏晋南北朝的「志人」轶事小说中,世说新语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涵量和纯熟精美的语言艺术,被推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也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承先启后,不可忽视的地位。
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将对我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我现在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是还是要学习这些道理的。
篇三:世说新语二则读后感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它主要记叙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对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让我领悟最深的是“德行”类。如“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这则小故事把管宁与华歆对比,赞扬管宁淡泊名利。也教导我们不要被权势所诱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关于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为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情好时大家没事,心情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快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己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起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十多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尽管每个故事都只有寥寥数语,但它总能述说出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风趣的语言述说着一个个简单却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世说新语》总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篇四:世说新语二则读后感
名与利往往是人的动心之处,举例来说,管宁和华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园里翻土种菜,他们看到地上翻出一块金子管宁毫不动心,把黄金当作平常的瓦石一样的挥锄耕耘。华歆却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丢弃。
有一次,两人曾经共同读书,一位做官的人乘车而过,十分热闹。管宁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心慕虚荣,搁下书本,跑到门外去观看。于是管宁拿刀割断草席,分开而坐,向他说:「你并不是我的朋友啊!」华歆为了一时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
我觉得华歆不应为名和利所动心,他应该多学习管宁,不为名和利所动心。管宁就好象王戎,因为王戎的父亲王浑所曾经任官过的州郡,由于感激他的德义,怀念他的恩泽德惠,于是相偕的致送赙仪达数百万,此时王浑已死,故由他的儿子王戎所收,但王戎完全不接受,如果是华歆的话就却不是如此。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55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