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耳朵绘本读后感聚集96句-读后感
看到我抱着厚厚的四百多页的《发现母亲》,同事感慨道,为了笑笑,你能读这么厚的书!其实,四百多页又何其多呢?为了笑笑,我可以付出更多,因为我是母亲。为了孩子,也是为自己,陪伴笑笑成长的道路上,化育孩子与教育自己不可偏废。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没有母亲,人类就没有未来。人类的繁衍、哺乳、教育、习育到化育,都离不开母亲的陪伴与付出。呱呱坠地,生命诞生,然而满足于三餐喂饱、四肢成长的孩子,它生命是不健全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很多人不能理解。就像我当初坚持送二岁半的笑笑学习艺术,家里的老人甚至她的爸爸都认为,不到三岁的小孩站都站不稳,还能学什么?带她去香港迪斯尼乐园庆祝三岁生日时,也是被泼冷水说,三岁的小孩子没有记忆的,现在带去玩太早了。然而,事实证明了我的决定是正确的,笑笑现在唱歌、舞蹈、小模特表演都特别出色,参加晚会、比赛既享受掌声也锻炼勇气,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方面毫无障碍,特别是迪斯尼的那趟旅行她能把看到的巡游表演动作吸收到自己的演出里,还树立了与米奇王子同台演出的梦想。最近送笑笑到瑞尔学习迪斯尼神奇英语,我还是没有逃过旁人的质疑,不过笑笑很快适应了课程,上课表现积极、与同学游戏中学英语,回家爱听“叽里呱啦”磨耳朵,缠着妈妈讲英文绘本,欢乐地徜徉在ABC的世界里。
生儿育女是母亲的生理本能,如何培养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生存能力卓越的孩子,则是需要一个母亲不断的觉醒,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向伟大迈进。母亲与生俱来的脂肤性格,决定了孩子亲近母亲,热爱母亲的天性。婴儿的范式模仿、母亲的言传身教,日常家庭生活的点滴熏陶,对于营造孩子的良好的生存成长的第一环境至关重要。母亲必须抽好孩子人生陀螺的'第一鞭。孩子就像向日葵,从小小的种子发芽到成长,都需要太阳的温暖呵护。作为母亲,就是要适时的发现孩子的需求,孩子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内心最细微的活动,都是母亲应该关注并第一时间予以呼应的。笑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工作之余思考的课题。学舞蹈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付出的事情,笑笑上一对一课程偶尔会淘气,会有厌倦的情绪,作为妈妈,我并没有暴怒或者气馁,相反我思考的是,如何更好的引导她热爱艺术。通过带她去闽南大戏院观看演出接受艺术熏陶,给她淘漂亮的舞蹈服、发饰,搜集小演员的DVD等,她又重新焕发了艺术热情,练习与表演的欲望更加强烈。
三岁见老,笑笑成长的路还很长,我愿意做她的太阳,珍惜光阴,分秒必争,学习做一个伟大的母亲,好好陪伴她,化育她,让这颗小向日葵光彩绽放!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读后感1
当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在懵懵懂懂中已经学会了好多东西,例如,走路,说话等,这些都是孩子无意识的在学习,他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换成专业词汇就是习得,而这种习得的方式效果比学得要好,孩子也不会觉得痛苦,没有哪一个孩子觉得学走路是一件特点痛苦的事情。
对于幼儿学英语这件事情也是一样的,孩子通过习得学英语其痛苦远远要小于学得本身。那么什么是学得呢?在《做孩子最好的英语学习规划师》这本书里是这样定义的:就是有意识地学习和研究一种语言,其核心是语言形式,学教材,背单词,学语法等。我们都有被单词折磨得痛苦不堪的经历。
习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参照我们学语言的过程,幼儿学英语需要有自然的交际环境,这个环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真实语境;
二、交际需要;
三、大量接触;
四、交流互动。
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具备的,当现实生活不具备这些条件时,就需要家长学习如何创造一个自然交际的环境让孩子习得英语。正如,一盆盆栽,在自然的情况下会杂乱无章的生长,这时就需要园艺师们进行修剪工作把一盆盆栽变得更有艺术价值。所以当孩子在习得英语的时候,家长则需要学习如何创造一个自然交际的环境。
根据自然交际环境的四个特点家长需要做以下几个工作:
一、掌握孩子的水平;
二、掌握书本的分级知识;
三、推送最适合孩子的材料。
接下来我们逐条分析:
一、掌握孩子的水平;
掌握孩子的水平包括孩子的认知水平、英语水平等,例如:3岁孩子还没有推演,推理、逻辑判断能力,给孩子看《哈利·波特》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而给一个没有任何阅读基础的10岁孩子看《哈利·波特》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孩子的阅读理解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所以家长要知道孩子处于哪一水平,这需要家长平时细心学习,多看一些关于孩子发展的理论,以及阅读的分级知识。
二、掌握书本的`分级知识;
学习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提升一定是基于孩子当前的认知水平,比当前认知水平稍稍难一点,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不至于太简单,对孩子来说没有挑战性而因此失去兴趣,第二、不至于太难,而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陷于恐慌中,从而失去对英语的兴趣。为了防止这一点就需要家长学习童书的分级知识,从而不至于陷于一种被动状态,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
三、推送最适合孩子的材料;
在同一级别下会有很多的童书,但并不是每一本都适合孩子,每个孩子的兴趣点都不同,这是互相选择的过程,孩子需要挑选合适的书本,书本也需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这也是需要家长学习的。
学习一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家长付出艰辛的努力和耐心的等待。其实不仅仅是学英语这件事,其它很多事情都是,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他们习得很多的技能,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更好的成长,就需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习得这种技能。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读后感2
作者倡导的是在生活中“习得”英语,并且在自己孩子身上看到了成效,具有一定得说服力。
首先,作者自己对孩子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去国外学习),做了英语学习的完整规划,整理每个阶段详细的资料清单
其次,对孩子的进步和所达程度都做了记录,在不同阶段推送不同的资料,结合课外辅导班强化弱项
再次,强调了“听”的重要性,这个也是顺应“听说读写”的先后的,在孩子掌握了1000个单词后,让孩子开始裸听音频
最后,孩子每天4小时的大剂量学习,也促进了孩子从量到质的转变。
作者的方法值得借鉴,其中对词汇表、分级读物的知识介绍都是扫盲型的。
关键是实践,不能按照作者的方法严格执行,至少要行动起来,利用手上和可获得的资源,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英语习得环境。作为父母,也要一起学习。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读后感3
这本书出自外研社一位编辑之手,看得出在她有目的的教育之下,的确培养出了一位英语牛掰的孩子。全书不乏秀孩子的目的,满满的自豪感跃然纸上。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提供了一些她在英语启蒙方面的做法,二是为各年龄段孩子提供的英语阅读书单。可能因为是英文方面的编辑,而非英语教学的研究者,所以前半本书很多观点或者说法没有准确的依据,在专业性上不如《别说你懂英语启蒙》。比如书中说到P32“研究表明,与人们的直觉相反,小孩的记忆比成年人差。”没有专门注释,哪一项研究,什么研究得出这项观点。还有好多的观点和做法,我不尽赞同,比如p40—41提到他的孩子对英语书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在饭桌上也听,甚至要求家长小点声,不要影响他听书。饭桌上本来应该是一家人简单谈天、交流情感的地方,孩子这样是不是有种走火入魔的感觉?或者他们一家有专门的时间交流情感吧。
因为第一部分是比较具体的方法,所以感觉阅读时很容易被打鸡血,而忘记了自己进行英语启蒙的目的。书中作者没有明确说出培养孩子学习英语的目的,但意思应该是明确得要出国留学。本着现实的目的,可能大部分启蒙英语的家长并没有这种设想,也没有可以与她家比肩的财力。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想家长一定要有定力首先要明确自己培养孩子英语的目的,有没有必要在英语方面投资过多。我感觉比较有价值是是第二部分,提供的书单有各个套书的介绍,既包括了内容,又概括出了特点。对于新入的家长来说,有借鉴和启迪的作用。
还有这本书引发我思考的有如下几点,一听。所谓的磨耳朵,一定要在孩子对内容有理解的基础之上。所以家长平时不说,没给孩子看过简单的英语动画片,磨多长时间的耳朵也不会出效果。二合理利用新兴的电子设备。既然学习,必然得下功夫,时间、经济与体力上的,不管是乐器还是语言。既然时代推出了便捷的电子产品,那我们就需要帮助孩子甄别和有效使用,逃避是自欺欺人。比如有很多好的学习软件,不能因为害怕伤害孩子视力就各种抗拒。还有,作者提到外研社现在就引进的儿童英文图书正在做一个按年龄段的分类整理,一旦成型推出,相信对国内孩子学习英语有很大的价值。同期待中!总之,这本书个人感觉后半部分有特别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做孩子最好的英语规划师读后感4
感觉每一位培养出英语牛娃的妈妈都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论,而且还不怎么认可别人的观点,呵呵。
个人感觉这本书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强于安妮鲜花,在理论的基础上还推荐了一些不错的资料,因为我始终认为在中国单一语境的环境中,完全不学语法,单靠孩子天然对语言的吸收就能培养出英语母语水平的孩子确实有些不现实,毕竟语言环境才是学习语言最简单高效的途径。
所以“二语习得”理论就显得比较中肯,兼顾了中国孩子面对的繁重课业、应试压力等等困境。而且其中提到的“i+1”原则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看了那么多原版电影和有声读物,英语的提升却很有限,因为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层级太多,并没有做到可理解性输入,这对成年人英语的学习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听说读写,看似理所应当的学习顺序,实际操作起来我们却错了这么多年。想想中国人对于汉语的学习过程,三岁的孩子能听懂大人说的大部分指令,并能基本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上幼儿园之后才开始认识汉字,会写汉字。而反思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开始学习英语单词之前却从来没有听过几句英语,没有大量的听说作为基础,上来就读写,现在看来的确有些违背常规了。
总体上我还是认可本书作者的观点的,希望我们在英语学习道路上走的弯路,下一代人能少走一些。
在怀孕的时候,就知道了给宝宝进行胎教的作用,但是自己不会唱歌,只好在网上找一些胎教音乐用MP4播放给宝宝听,当时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只是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给宝宝培养点乐感而已。
看过《莫扎特效应》这本书之后,突然意识到当时那样做是多么明智,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给孩子专门选取胎教音乐,更没有选择莫扎特的音乐。以前只知道莫扎特是个伟大的音乐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从这本书中了解到莫扎特是个音乐天才,因为父亲是宫廷乐师,所以他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已经进行“胎”了,三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了第一部交响乐……这些天才的表现让我们望尘莫及,但是因为他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才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莫扎特的音乐,用音乐唤醒孩子的头脑、健康和创造力。
我家孩子有两岁半了,这段时间对音乐有了自己的感觉和诠释,每当听到音乐声起,就会左右晃动身体,或者摇头晃脑,如果是吃饭的时候听到了音乐,就会把筷子当成鼓槌,在碗上敲敲打打,配合着音乐在那里自娱自乐。我想或许这就是我怀孕时候胎教和他出生之后给他用音乐“磨耳朵”起的作用吧。
以前对孩子进行音乐熏陶,只是简单播放音乐,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也没法指导,有一段时间孩子听烦了,只要我打开音响他就关掉,我在反思是否我的方法错误了。正在这个时候看到了《莫扎特效应》这本书,这本书不仅介绍了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的优秀作品,更是把孩子从婴儿期到幼儿期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孩子的发育特点、如何引导孩子进行音乐熏陶、莫扎特音乐的独特作用以及可供选择的莫扎特曲目,都有详细的说明和介绍。比如第五章是跳舞和玩耍为主题的1岁半到三岁,分为大脑的新旋律,摇一摇、敲一敲、滚一滚、耳朵的音乐、声音之桥、尿布之舞、同声歌唱、莫扎特音乐选曲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理论知识的普及,又有身边案例的分析,也有针对这个阶段孩子如何运用莫扎特音乐唤醒孩子的大脑案例分析,非常丰富,便于父母尤其是不懂音乐的父母操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音乐启蒙书。
很庆幸,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今天就忙着在网上下载莫扎特的音乐,根据我家宝宝的年龄进行音乐教育了,呵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