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点经济学读后感选录80条-经典语录
《20几岁要懂点经济学》读后感篇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于晨”早上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决定了一天的工作效率,当然在这里就涉及到“幸福”这个词汇。幸福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判断的标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提出了“幸福存在于平静和享受之中的幸福观”,个人的幸福只能有自己作出评价,每个人都是用适合他自己的方式来追求幸福,而且个体之间的幸福是不可以比较的。《20几岁要懂点经济学》这本书中提到了经济学中一个经典的故事,即富翁和渔夫的故事:一个富翁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到了足够的钱,然后在海边度假,却发现一个渔夫也在沙滩旁晒太阳,富翁就劝说渔夫努力的打渔,赚足够的钱然后买更好的装备,进而能够有自己的打渔团队,过更好的生活。而渔夫揉揉睡眼,对富翁笑道:“你看我现在啦”。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里面的沈冰和石小猛是社会两种价值观的极端体现,剧本把这样两个角色安排为最初的恋人颇具讽刺意义,从而我们也知道即使没有程峰的出现他们肯定也会不欢而散的。石小猛—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直抱怨着因为差七分没有上清华,一直抱怨着社会对他的不公和欺骗,一直抱怨这个社会给男人的负担太重(这个现象非常普遍),认为两个人在一起的幸福必须建立在财富之上,将财富的比重无限扩大,最终走上了极端路线。
其实财富只是幸福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萨缪尔森提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指现实生活带给我们的满足程度,欲望是我们期望社会带给我们的满足。一方面我们不论否定欲望带给我们的积极作用,但这里也提示我们:人不可贪得无厌,要学会止欲,就像易经中的“九五”一样,人必须顺应天道大势,否则如同秦始皇一样贵为“九五”,也会身败名裂;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我们必须提高我们的效用,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来达到我们现实收益,获得个人成就。
人活着的首要条件是幸福,不然其他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理性的看待幸福,就像《漫漫人生路》唱到的一样,“每天都有新发现”,其实幸福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我们忘了给心一个观赏的机会!
《20几岁要懂点经济学》读后感篇2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实用价值、最成熟、研究的人也最多的一门学问。它既非常深奥,又平白易懂,就看我们怎么学。一个人不学经济学也能懂一般的经济规律,比如说物以稀为贵,这就是经济学。但是学过经济学就懂得更深刻,问题看得更透。而且能够用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世界,判断事物的是非,估计局势的发展。我们还能够发现,由于古人不懂经济学,人类的发展大大地延误了,而且至今类似的错误还一犯再犯。可见普及经济学知识有多么重要。
我们是处于人生最重要的阶段的一群人。我们的人生观开始形成,开始观察社会,学习如何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可是现在的学校里并没有很好的关于人生观和正确认识社会关系的课程。教育部门不是不想,而是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讨论怎样建立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观,又易于被我们所接受。我认为学点生活中的常识经济学应该是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如今,大学生们,做兼职的,炒股的,创业的…比比皆是,你要去街上随便找个人问也能问出很多来:
“工资都不够买一平方米房子住的,你说该怎么办?”;“股市跌成那样了,我该怎么办。”;“学习就业买房买车涉及到的经济学问题我不懂,该怎么办?”
他们都跟经济有关。所以说,生活在这个时代,你要是还不懂点经济学那就真是OUT了。
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懂得人生,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处理好和周围人群的关系,懂得个人的社会责任。学好经济学不但自己享受人生,同时也能帮助别人享受人生;懂得怎样赚钱,怎样花钱,要做钱的主人,不做钱的奴隶。但是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同样是学,学得深,学得浅,大不一样。小学生读孔子的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和成年人读的感受完全不同。一方面透彻的理解需要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的思考。同样年龄的人,有的显得肤浅,有的比较深刻,差别就在能不能思考。
当今社会是属于经济学的社会。人的生活、工作似乎离不开“经济”两字,“金钱”“幸福”又都左右着我们的视线,经济学真的离我们很近。我原本以为经济学一定是很深奥的,里面肯定堆满了有数学公式、模型、逻辑推理,但拿到手读完发现没有这些,有的只是浅显的道理,生动的案例,令人影响深刻。
这本书讲了效用、边际、市场、创新、交易、搏弈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首先讲的是钱与幸福的关系问题,经济学家则给出了幸福的经济学公式:幸福=效用/欲望。原来幸福可以定义可以衡量,完全意外。效用是指一个人消费满足程度。当一个的欲望不变,满足消费程度越高,那这人就越幸福;同样,一个人消费满足程度不变,欲望越低,也就越幸福。这也很好理解,比如你满足于有辆“宝来”,结果给你宝马岂不是乐开了花?如果你一直想要开“宝马”,给你“宝来”开开,幸福感肯定会降低。又比如,女同志爱美,衣服都是名牌,那幸福感立马就来了,再有名牌化妆品,包包那幸福感就更强了。现在鄞州区要讲职业幸福,讲幸福课堂,其实只有懂得这些,那就更加容易实现了。
“柠檬”与“桃子”是两种不同的水果,“柠檬”是酸的,而“桃子”是甜的。新出厂的汽车的价格比出厂后开了没几千米进二手市场的汽车要高很多,是因为大家不知道二手市场的汽车到底谁是“柠檬”谁是“桃子”。两个不相识的男女征婚认识,也是因为双方都不知道是“柠檬”还是“桃子”,这时更看重对方的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条件这些边际的效用。原来生活中原本存在的现象在这儿得到了根本的解释。“门当”还得“户对”自古以来的.定律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更有意思的是,电脑芯片设计的时候都是用最高的而且是一样的主频,采用的却是不同的定价策略,那些低价的低性能的芯片不仅性能作了限制,反而成本却更高。一辆性能相差不大的“宝马”车与“奥迪”车成本没差多少,而定价却相差几十万。在酒吧,一杯水要10元钱,而咸花生却是免费的,不是节约用水,也不是花生卖不出去,是因为客人吃了咸花生会多卖水,喝了水却不一定多卖咸花生。原来这一些仅仅是商家的伎俩,只符合一部分人“只选贵的,不选对的”的心里。
以上观点仅仅是书中的一小部分,读完整本书发现对经济学有了个宏观的认识,对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图书店里看了几页就放不下手,短短两天全部看完,突然觉得自己也挺爱看书。呵呵。可见经济学并不是“赚钱学”,说到底是“人学”,是认识人性的很好窗口。书中有一段很有哲理,抄录如下,作为结尾:
哲人问他的学生:“如果有一种东西,可以使社会繁荣,生活惬意,但代价是每年要葬送一千个人的生命,你接受吗?”
学生说:“当然不接受,生命是无价的!”
哲人于是说:“那我们就不要再用汽车了。”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1
因所学专业是信息管理,《西方经济学》也就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专业基础课。初次学习了高鸿业着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接触了“微观经济学”这个概念,首次认识到经济学也有宏观微观之分,学习了供给、需求与均衡价格理论、弹性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经济学知识,慢慢接触并认识到了经济学的博大精深。为了更好学习这门学科,同时自己进行课后复习,现简单谈谈自己对微观经济学的看法。
课文中谈及到了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包括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的三个层次。并通过学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对微观经济学进行描述。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包括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课本中介绍了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第1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它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进行最优的消费决策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进行最优的生产决策以获得最大利润。
【第2句】: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决定,它是作为单个市场中所有消费者和所有生产者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第3句】: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它是作为由经济社会中全部市场上的全部消费者和全部生产者的最优经济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而出现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理性人(经济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2
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在读生,对我而言,到现在上的专业核心课也就三门吧——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然而,我总觉得自己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一方面,我自己现在就只是一个初学者,自然只能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另一方面,学校上课用的教材是国外的译本,还是有点混乱的。而且自己在课上比较散漫,心不在焉,听不下老师讲课,不太喜欢死沉的课堂氛围,翘课什么的都有。而老师方面,他们主要的精力并没有放在教学上,而是别的一些事情,比如科研这些,教学的质量也不是太好。
所以,因为以上种种的因素,我对微经和宏经的学习并不扎实(政经先放一边)。而这学期,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机缘巧合之下,我去旧书店买了这本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也即是这本教材的下册——《西方经济学下册》。又是偶然的情况下使我开始读起它,发觉这本教材比较狠,没有废话,并且编的思路也很清晰,觉得十分受益。故又去旧书店再买了它的上册,也即是它的微观部分,决定利用假期的时间好好翻看一下,才会想着写读书笔记,希望能坚持下去。
然后,我认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经济学的人也是可以看的明白我的这个笔记的,因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朴实无华的学科,它的道理都是实在的,尽管这些道理的假设往往有些不切实际。
由于我并没有先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写读书笔记,虽然这可能会导致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没有什么大局观,但是我以为这恰好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一起阅读一起发现的可能,希望最后能有峰回路转的感觉。我还偶然的发现,这本教材也是今年广工经济学,就是刚上大一的师弟师妹们的教材,这也是一个巧合吧。
最后,在一些道理的阐释方面我可能不会做过多的解释,道理正是因为它的深刻才显得简洁难懂,不过我应该还是会尝试去想一些背后藏着这些道理的具体例子。然后,一些图像可能我就直接拍书放照片上来了。
如果读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想法也会放上来,不过,我自己觉得这个读书笔记可能还是会非常地像一个学生上课时候的笔记,毕竟,我读的,是一本初级的经济学教材。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3
学习这门专业课,特别是学习了微观经济学后,我意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它不是简单地介绍西方经济学,不单简单地介绍微观经济学的,不但但分析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分析和生产者的成本最小化等,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使学生通过本书的训练,逐渐形成经济通或者如书中所提到的经济自然主义者的思考方式,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件都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或能够看出这些事件的经济含义。
然而这一点对初次学习经济学的我们来说,常常混淆教学的目的性。当我们要努力使自身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现代化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学习的成绩,过去地关注课本上所描叙的知识,而忽略了学习的本质。学习经济学知识,学习西方经济学,乃至于今天学习的微观经济学,都旨在向我们介绍经济学知识,而透过微观经济学,透过书本,我们需要掌握的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东西。掌握经济学或能够称为经济学入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从现实生活的细节中产生经济的直觉,并能够把这种直觉升华成理论上的思想。学习微观经济学,目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这种经济直觉,让我们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西方经济学读后感4
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
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
(1)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3)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4)基本假设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
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7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