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的旅游读后感细选76句-读后感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1
于旅行中翻开的这本读物,读书的过程很舒服,一页一页,不紧不慢,随着毕书敏老师细腻的文字在脑海中猜想那些自己从未见过甚至可能此生也不会谋面的风景,也在期待自己旅程中会有哪些惊喜和奇遇。
以前读过一些游记,多半是年轻人书写,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新鲜、希望、好奇和乐趣,是一颗颗澎湃的心对世界的窥探和感慨,读毕淑敏老师的游记却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像一个安静的长者在讲故事,娓娓道来,告诉你她眼前风景的来龙去脉,告诉你她的所看、所想,笔触温柔,心境平和。她的游记有点不像游记,思绪常常跳跃,内容也远超出眼前风景,历史、地理、社会、心理学知识轮翻上阵,让人着实敬佩这样一个知识广博的人。
读罢此书,觉得好像是跟一个长者出门游历了一番,看她那个年代人眼里的风景,听她讲这景对她的意义,而同样的景,换我自己去欣赏,赏出来的味道肯定也跟书里的不一样。至于是否真的在这本书里找到了触及心灵的感觉,答案当然是没有的,因为我并不期待从任何一本他人的游记中看到触及灵魂的风景,我相信毕老师取这个名字也绝无此意。触及灵魂的旅行从来都只在我们自己脚下,在我们自己眼里和我们自己的思想里。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2
趁现在繁花还未曾凋谢,
趁现在还年轻,
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
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
一定要,走遍这个世界。
哪怕没有,也要有一颗旅行的心。
我会喜欢黑夜的北京,喜欢高楼大厦霓虹闪烁,远远地看像彩虹的天堂,在这座大都市里寻找那么一刻的,迷失自我。拿着单反拍下穿行的车流,让他们在照片上留下流星般的滑行光线。在黑夜的北京的地铁站,看一双双步伐或急促或凌乱的脚,穿行在一双双步伐或缓慢或蹒跚的脚旁。一家家地看过地铁站里的餐厅,闭上眼睛辨识它们的味道,也许我会一无所获,这样的餐厅属于那些匆匆走出2号地铁,寻找一份早餐,再快速回到公司的都市丽人。
我会喜欢任何一个季节的夏威夷,也许它属于永远温暖的夏季。把背靠在栅栏上,慢慢地仰下去仰下去。头发在海风里飘,看到天空中的云朵以优美的姿势大片大片地蔓延过城市。在这座美丽的岛上,不寻找什么,感受寂寞。
我会去日本看一场樱花的盛开。看着风把窗外大樱花树的花瓣吹进来,飘落在翻开的书页中。阳光闪烁在粉白花瓣上,用手指拈起它,看着樱花清香的汁液沿着皮肤的纹理在渗透。是那样的,温暖寂静的春日阳光,透过绿色的树叶樱花的花瓣,水一样倾泻下来。
我会去美国看望思念已久的人。或许他已不记得我,或者从未记得我,只把我当做借宿的中国留学生。煮了咖啡,选了一张莫扎特的唱片,窗外雷声大作,在树叶上打出哗哗的声音。坐在他的床上看书,他看资料,不知不觉到了十点多。我们可能拥有友谊,又或者再次擦肩而过,在人海茫茫永不相遇。
我要住在三十年代的法国公寓楼。我猜想里面有点破旧,但是很美丽。像梦里一样露台上有生锈的铁栅栏,还有蔓延的浓郁的爬藤植物,开着白色花朵。
我会享受新加坡阳光灿烂的下午。从窗口望去,能看见绿色的河和黄色鸭子。
我也许会在印度。黑暗中听到风和云层掠过城市天空。
我会在冰岛。在常常被人遗忘的北欧五国,看破碎汹涌的大海。
我会去巴西。感知热带雨林的潮湿清凉,听每一棵树说他们的自由自在。
我想环游的世界,有足以记录温暖回忆的信物,天空是迷离而寂寥的蓝,空气清新得透明。寻找那些曾出现在梦境中的路径、山峦和原野。
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现在繁花还未曾凋谢,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为它美丽多久,为它流浪多久。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3
每个人的心底,都潜藏着一个远方的梦。每个人都不可能永远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在这地里生活了一定时间后,就会觉得已经了解所要了解的一切,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知,从而生出盲目的自信,无知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无知一般与傲慢同行,无知和傲慢,终将摧毁一个人。所以我们需要旅行,需要带上心灵的旅行,在旅行中学习谦逊,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知道夕阳西下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旅行就是让我们所认知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拉的更长一点,即使我们还是无法知道全部,但是我们的生活得以升华。
旅行的终点并不是重点,在旅途中走走停停,见识车窗外的.风景,领略当地风土民情,感悟人生的真谛,开阔视野才是旅行真正的意义。旅行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加广袤,让你开阔视野,通晓古今。让你知道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和珍禽猛兽,在你一己的生活方式之外,还有无数种形态绵延不绝地繁衍着,一切皆有可能。高山大川江河湖海,让你从此不惧生死襟怀豁达。让你爱好和平痛恨战争,让你与万物和谐相处与宇宙相通。
旅行的意义,需要我们带上心灵去寻找。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4
灵魂命令我们对这星球的美一见倾心。
人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
“我是渐渐老迈的汽车,油料所剩已然不多。我要精打细算,小心翼翼地驱动它赶路。生命本是宇宙中的一瓣微薄的睡莲,终有偃旗息鼓闭合的那一天。”
很少会在游记中见到这样的文案,苍凉中不失豁达。与其说这是一本旅游类书籍,毋宁说它是一部泛着淡淡悲伤和哲理的生命笔记。
有时我们选择改变,并非经过深思熟虑,而更像是听见了天地间冥冥中的呼唤,呼唤你前往另一个地方,过上另一种生活。《晋书》中说,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肆意至此,真是天地任我行般的洒脱。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有此放诞不羁的做法,并不为过。让我惊奇的是,毕淑敏亦有同样的爱好,《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中她说自己应邀到国外访问,活动完结后,主人请她挑选娱乐项目,她提出了“乘坐火车或是长途汽车旅行”的要求,主办方问她:目的地是哪里?她说:“没有目的地,不到哪里去。坐着车在土地上行走,就是目的,就是一切了。”她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最好地了解一个国家,同时也更深地了解自己。
这是只属于她的冷静和理智。
也许是多年从医经历的历练,她对生死看得比寻常人更为豁达。她说:“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就算最终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面对无瑕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冻。”
有这样的感慨打底,无怪书中会出现许多带有禅意的画面:“那一天,正是北极圈内最黑暗的时分,天上出现了美丽的极光,是淡绿色的,横跨整个天穹,好像一匹无与伦比的绸缎,妖娆得令人恐怖。好在两个人在一起,什么都不怕了。那天我们喝了很多酒,分手的时候,彼此恋恋不舍。”这些叙述与我们熟悉的那个春风化雨的毕淑敏老师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绚丽,如此缠绵。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我们在这本书里跟着毕淑敏做环球旅行,其实也是怀着一份准备离开的心情去寻找自己在尘世上奔波的灵魂,在北欧的幽深暮色中与灵魂面对面坐下,喝酒,谈谈那些新鲜的景色给你的震撼,以及它们是如何牵动你心中柔软的部分,你们一起分享对这个美丽世界的不舍,抱头痛哭,然后,且歌且行,一路寻访明媚春光。
《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读后感5
好久不曾去旅行了。
不,准确地说,是我几乎没有真正地旅行过——曾经每年假期的外出只是旅游而已。
旅游与旅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只一字之差,意义却谬之千里。旅游重在消遣与消费,而旅行重在体验与感悟。
之前并不懂得这份区别,只是看到有些朋友外出行走上瘾,热情高涨,而我对此的兴致却日渐消落时,才倍感疑惑。并在经历过旅游的各类索然无味后,开始停下脚步。与其在各类风光宜人之地快餐式地奔跑劳累,不如窝在家里睡觉看书,一切怡然自得。
停下脚步的时候,我爱上读书。因为,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与灵魂总有一个要走在路上。不好旅行,那就读书吧。
家里的书已经到处都是了,一有时间便是读书。专业书籍,文学书籍,心理学书籍,工具类书籍我都看,这几月看得特别多。
为推动自己有效读书,加入了土著民读书会。读书会推的第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很喜欢,钟情于迟子建意蕴深厚、娓娓道来的语言风格,沉醉于跌宕起伏却又如流水般缓缓而来的故事情节,读完了,还想读第二遍。
第二本书——毕淑敏的《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一看主题便知是旅行散文,因已不好旅行,故对此类书兴致不高,书也被搁置一边,有空便捧着其他书在啃。但土著民读书交流会渐至,自己又被指定为发言者,迫不得已,前两日捧起了这本书。
只是没料到,我是如此之快地爱上了这本书。
才读到第二篇《带上灵魂去旅行》时,忽然涌起冲动:回家收拾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囿困的井蛙,不可语海,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那我们就如此安于宿命,不再延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了吗?
为何不趁着时间正有盈余,家境并非拮据,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尚处康健,抬脚便能走,爬高下低,风餐露宿都不成问题时,赶紧出发呢?
在毕淑敏朴实自然的文字里,我内心久封的旅行之愿被唤醒,脑海中忽然蹦出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无际广袤、撒哈拉沙漠的金色无垠、三亚大海的蔚蓝凉意、布达拉宫的雄伟神圣、周庄的清雅恬静……这才惊觉心里还蕴藏着这么多美好的地方,它们一直在静静地呆在心的一隅,在静静等待,等我在心境最美好时,走进它们。
在毕淑敏朴实四处行走的足迹中,在她不同视角的旅行中,我也忽然懂得了朋友旅行上瘾的原因,旅行让他们的生命焕发出无尽的光彩。
在毕淑敏的游记文字里,我还找到了一样旅行必备,一定不能落下的东西——自己的灵魂。
在印第安人的世界里,人若步履太匆忙,一定要停下来安营扎寨,等一等自己灵魂。而我的灵魂,此刻,应该是它在等我了,我已经停下休憩许久了,它一定在静静等待,待我重焕生命力,陪我一起走向天涯海角,一起去旅行。
还有,我会带上最爱的书,让身体与灵魂都走在路上。
《旅行的意义》是我在《儿童文学》杂志上读过的一篇文章,它优美的文笔、新颖的视角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题记
文章的主人公是高三女生苏唯,在高考前夕,成绩优异的她却毅然离家,背起轻轻的行囊,带着无畏的心踏上旅程。她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自由的旅行者。于是,父母的责备、亲友的劝说、那场决定人生的考试都被她抛诸脑后,她就这样坚毅地踏上行程。或者在很多人眼里都会像初读此文的我一样,觉得苏唯太自我了,但当你细细体味,你才会真的明白:追梦者,从不做现实的奴隶;追梦,就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要追梦,就要有“虽千万人,吾往也”的大气概!
在反复研读此文之时,我的脑海里不时地在充实苏唯的形象——干练的马尾辫,发白的牛仔裤,薄薄的双肩包。难以想象,这样稚嫩的高三女孩就完全依靠自己,走遍云贵高原,攀上布达拉宫,探寻天涯海角……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竟然还开启了国外之旅。她在日本京都采撷樱花,在香榭里舍大道漫步,在阿尔卑斯山赏雪,她写的许多游记、随笔发表在《旅行者》杂志,在为她提供旅行费用的同时,记录着她的足迹……
如果说苏唯破釜沉舟式的弃学决定给我带来的是震撼,那么她追梦路上的毅力与能力只能让我深深的折服。在旅行途中,经济的极度匮乏让她如苦行僧侣般度日,预期的稿费没有拿到使她差点饿上两天。但是,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她也没有向父母求助。是的,就像她自己说的:“做一个完全自由的'旅行者,是苦是乐都要自己承受,苦行,也是旅行的一部分!”苏唯的话真让我汗颜,我一直把旅行当成是美食与舒适的代名词,觉得现代生活条件那么好,根本不必也不会吃苦了。平时的我更是一遇到困难就向自己的父母求救,总觉得自己还小,还不到自食其力的时候。却不知依赖会成为习惯,总是依赖别人的人是没有毅力的,那样的人更不可能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了。
为什么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我也有一个周游世界的梦想。为此,我闲暇之时也会阅读世界历史方面的书籍,了解异域文化风情。但有时候我会觉得知识量太大而厌烦,有时甚至会想:离那一天还早着呢,犯不着现在这么辛苦。读了这个故事我才明白,苏唯为什么在高三选择去追梦,因为她有了十二年的文学积累,可以依靠自己的积累养活自己并实现梦想。而我,如果一直像以前那样想,那我的梦想始终只能是梦想了。
追梦需要勇气:富尔顿在嘲笑声中发明出蒸汽机船;南丁格尔不顾父母反对走上学医之路;追梦更需要坚守:贝多芬双耳失聪仍作出震撼人心的乐曲;诺贝尔研究时赔上自己亲人的性命;富兰克林不顾危险捕捉闪电的轨迹……
怀揣希望的种子,以勇气为伴,坚定行走在追梦路上,不管结果如何,只为最初的梦想。我想:这是旅行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意义!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
《藏地密码》,自从高中就在我家的书柜里。父亲一直让我有空便去看看,可是由于高考的原因,一直无法抽空读一读。最近,在重新读了《狼图腾》之后,我终于拿起了这一步关于西藏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公元838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登位,随即宣布禁佛。在那次禁佛运动中,僧侣们提前将大量经典和圣物埋藏起来,随后将其秘密转移至一个隐秘的地方,他们在那里修建了神庙,称为帕巴拉神庙。随着时光流失,战火不断,那座隐藏着无尽佛家珍宝的神庙彻底消失于历史尘埃之中,人们似乎早已遗忘了它……一千多年后的一天,藏獒专家卓木强巴突然收到的神秘信封,信封里装着两张照片,照片上惊现的远古神兽激发了卓木强巴及导师——世界犬类学专家方新教授亲身远赴西—藏寻找远古神兽身手的激—情,于是一支由特种兵、考古学家、生物学家、密修高手等各色人物组成的神秘科考队,悄悄从西—藏出发,开始了探险之旅。
故事围绕西—藏的无数史诗传说和民间故事展开,犹如展开了一幅隐秘千年的历史画卷。跟随《藏地密码》的脚步,我看到了西—藏绵延碗万里的`雪域高原风光,圣洁的人情风土,探寻了那一个个封尘千年的传说中不可抵达的神圣秘境……雪山、圣湖、墨脱、象雄、布达拉宫、密修苦僧、传唱诗人、古藏仪式……为了追寻线索,他们穿越了全球最人际罕至的生死禁地——可可西里冰川、喜马拉雅雪山、死亡西风带、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魔鬼山、美洲亚马逊丛林……多少年来,闻风而至的探险家和国家级考察团,只留下了通往雪山的背影。在这惊心动魄的"长征"路上,他们遭遇了各种匪夷所思的事物,历尽生死,终于慢慢接近藏地古老历史的真—相。
在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卓木强巴那种执着、坚持的精神。他自己多年打拼出的藏獒基地在行业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却为了追寻传说中的“紫麒麟”弃亿万家产于不顾,在当今社会里,很难再有这种不为名利钱财而耿耿忠于自己梦想的商人了,这是一个真正勇于追求自己信仰的年轻人。当古博士问卓木强:“你们可是开路者,走在最前面的人,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你连死亡都不怕吗?”卓木强斩钉截铁地说:“怕!”古博士又问:“那为什么还要去?”卓木强答道:“为了信仰。”也许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遇到这样的故事,但是,我们却终其一生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仰。追求目标的坚定精神和遇到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都是现代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品质。
人活一世,到最后也不过是归于一个空荡荡的坟墓,这未免也太遗憾,不妨学习卓木强,找到自己的追求,并义无反顾跟上它的脚步,这也一定是生命最美丽的符号……
书中的探险历程扣人心弦,挑战生命极限,坚持到底的人就是强者,信念总会带来生的希望。面对恶劣环境,团队合作互助、坦诚相待尤为重要。不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或许下一刻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也不会放弃队友,更不会放弃那最初的梦想,这钢铁铸就的情谊使死亡变得从容。
千百年来,西藏一直被一种神圣而又神秘的氛围所笼罩,接受着全世界范围内对其怀有向往之心的人们的虔诚仰望。即使今天西藏已开放为全球旅游胜地,成为大众谈资、文化符号,我们依然对她的历史知之甚少。而《藏地密码》为我们揭开了西藏神秘的面纱,带领我们走向西藏,走进那神秘的古代文明,走进那跌宕的佛苯历史。也许如果没有《藏地密码》这本书,我们也许很少会触摸到这个神圣地域最不为人知的古老机密。
从作者的文字中,读者真正获得了那种敬畏自然、理解自然之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震颤,人类是如此渺小,却因其智慧、顽强成为自然中最无法忽视的力量。在文中,作者借探险者说了这样一番体会:“以前,卓木强不懂得什么叫害怕,认为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只要有经济实力,人就可以很舒适地享受生活,却不知道原来在远离文明的地方,需要的是另一种实力。”——正是这种异于被过度机械化的现代生活、与大自然还保持着亲密接触的状态下,那些最原始的生存技能和求生意志、对未知世界的不断开拓探索,才是探险者的精神,更是人类这个物种得以独立于地球生态链之颠的智慧之源。这种意志,少一分则惰,多一分则为欲,轻视或盲目崇拜自然的力量,都被证明是愚昧的,只有理解自然,与自然同呼吸、共发展,方为正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574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