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三家分晋得读后感整理80条-读后感

引导语:如何写一篇《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读后感(一)

自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后,灭了吴国,当上了霸主。晋国其实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了,有实力的有四家:智、魏、赵、韩,这四家的大夫分别是智伯瑶、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他一直想独吞晋国。可是另外三家心也不齐,没法儿去跟智伯瑶闹翻。智伯瑶就派使者向另外三家要土地和人口,魏和韩都交了,可是赵襄子坚决不交。智伯瑶就逼韩家和魏家一起攻打赵家,赵襄子知道寡不敌众,退守到赵家最坚固的一座城--晋阳城。

智伯瑶在查看地形的时候,发现晋水正好在晋阳城的上游,如果在晋水上造一条水坝,就可以水淹晋阳城。智伯瑶淹了晋阳城,得意地对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如果晋水能淹了晋阳城,汾水就能淹安邑,绛水就能淹平阳。”话音一落,就觉得说漏了嘴,可是已经晚了,韩康子和魏桓子心里已经决定要跟着赵襄子了。赵襄子联合韩和魏弄坏了水坝,水淹进了智家大营,智伯瑶马上叫人去抢修,可是魏韩赵带着大军堵住了他们的去路,把智家杀得一干二净。三家灭了智家,把晋国平分了,成为了三晋。公元425年,赵襄子他们都死了,新君继位,准备把自己成立为诸侯国。

 我觉得智伯瑶真是不要脸,名义上天天说你们三家都要给公家进贡,那样晋国才能再当上霸主,他说的公家其实就是他们智家。也就是说,他把自己都当成晋国的国君了。智伯瑶太贪心了,过早暴露了自己的野心,韩和魏本来就是因为有点怕智家才被迫服从的,一看智家要灭掉他们,肯定他们要联合起来一起对付智家了。智家要想成功,一定要先安抚好他们三家,即使有一家不同意,另外两家也会替他卖命,那一家也支持不了多久。

《三家分晋》读后感(二)

众所周知,以宗法制为框架,以分封制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是西周王朝最显著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与国等同、血缘与地缘合一的特色政治模式。该模式在很长时间内维护了西周王朝社会和政权的稳定。

西周末年,国家衰败,王朝颓势已不可逆转,而周幽王为了搏褒姒一笑,不仅搞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更废除了太子姬宜臼,从而引来了犬戎的进犯,最终国破身死。姬宜臼即位,号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开始进入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并相互征伐、兼并以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特征的最大影响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得“征伐自天子出”变为“征伐自诸侯出”。这是政权下移的体现,也是战国初年卿族夺取政权的背景之一。

当然,王室的衰微仅仅是卿族夺取政权的大背景,而卿族政治的出现和原公族的内乱斗争才是卿族夺取政权的诱因。

晋国,作为春秋称霸时间最长,国力最为雄厚的诸侯国,自晋献公起,就出现了卿族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卿族政治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增强,最终将晋君完全架空,出现了“三家分晋”的悲剧。相比于鲁国“三季之乱”和齐国“田氏代齐”,晋国的卿族政治又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将对晋国卿族政治的发展来分析三家分晋的必然性。

晋国卿族的壮大,总的来说是政权下移的体现,而晋国政权下移的根源,却是公族内斗和卿族政治出现的结果。

一、曲沃代翼及公族的衰败

晋国的公族的内斗很早就出现端倪。公元前785年晋穆侯死,其弟殇叔夺取了君位,首破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四年后的公元前781年,晋穆侯太子仇杀殇叔夺回君位,称晋文侯。前745年,晋文侯逝世,公子伯继位,称为晋昭侯。

同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穆候之子,文候之弟成师,是为曲沃桓叔。这本是维系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为框架的宗法制度的正常举措。但将成师封在距离晋都翼很近,比翼更大的曲沃,却为之后的公族内乱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739年潘父杀昭侯于晋都翼,成师妄图以小宗公族代大宗公室即位为君。受到大宗公室的武力反对,从此揭开曲沃代翼的序幕。自公元前745年—公

元前679年的67年间,姬仇一脉的大宗公室与姬成师一脉的小宗公族为夺取晋国政权长期征战。最后,桓叔之孙武公俘获晋哀侯,彻底掌握了晋国政权,称为晋武公。

曲沃代翼对晋国的最大破坏不是宗法制度的破坏,而是公族的衰落,按理说,无论是大宗还是小宗,只要是公族执掌政权,按宗法制原则应该维护公族政权的利益。但以小宗公族取代大宗公室的成师一脉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并未维护公族的利益,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根绝公族对公室的威胁。

根据《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晋桓、庄之族福,献公患之。士蔫曰:去富子,则群公子无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蔫与群公子谋,潜富子而去之。次年,士蔫又煽动群公子,使杀游氏二子。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自此,晋国公族一脉被杀戮殆尽。

然而不幸的是,本发生在公族身上的惨剧竟然又通过“骊姬之乱”发生在公室身上。其结果就是太子申生自尽、重耳和夷吾逃亡他国,而骊姬之子奚齐和其弟卓子即位不久也被大臣杀死,

自此晋国的公室也被沉重打击,一蹶不振。真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晋文、成公时期卿族大发展

由于公族和公室受到晋君重创,而原来公族执掌、协助国君执政的卿大夫便空缺了下来,故而晋献公提拔了一批异姓卿族,如荀息、里克、赵夙等来辅佐统治。同时对这样的卿族,晋献公依旧采取分封制的方法来治理,使得受封的卿族在采邑内聚居,从而为卿族取代公族成为晋国新兴的政治势力拉开序幕。卿族的发展,使得以宗法制维系的君臣关系演变为普通的君臣隶属关系,晋国的宗法制亦基本被破坏殆尽。

晋文公即位后,为了安抚已经壮大的卿族势力,实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以满足卿族对土地、财富的需求,减少君主与卿族的矛盾。如《春秋左传注,隐公八年》记载,先转食邑于原,因称原轮;先且居封于霍,称霍伯;毕万封于魏,以魏为氏;荀氏食邑于荀,以荀为氏;狐射姑封于贾,因称贾季;韩万食邑于韩,以韩为氏……这种异姓的分封制与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分封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异姓卿族掌握了大量的晋国土地,增强了卿族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公室的实力。

此外,晋文公还大封官职以提升卿族地位,如《国语.晋语四》记载,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肴老,礼宾旅,友故旧,青、籍、狐、箕、栗、都、柏、先、羊舌、董、韩,是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批异姓卿族取代公族成为君主执政的近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公室的远亲还是可以通过任中官(宫廷事务官)来限制卿族对君权的`影响。

晋文公、襄公之后,是晋灵公,由于灵公即位时尚还年幼,故而由卿族赵盾辅政,灵公年长后,与赵盾矛盾频发,最终灵公被赵穿杀死,赵盾迎立晋成公。成公即位后,为了缓和公室与卿族的矛盾,将部分卿族提升为公族(本文之后仍称其为卿族)。此方法虽暂时缓和晋君和卿族的矛盾,却也促成了卿族政治的确立,从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为什么呢?有以下2点

一、晋君失去对卿族官职的任免权:众所周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公室公族享有卿大夫、宫廷内卫、宫廷内官的继承权。相反的,作为异姓的卿族是没有这些权利的。但自从卿族提升为公族后,这些卿族也具有同样的继承权,这就使得晋君不容易撼动卿族政治势力;

二、卿族的权力进一步扩张:根据文公之制,“诸姬之良,掌其中官”。而变成公族的卿族也就拥有了成为宫廷内官的权力,卿族的权力则进一步扩大。而公族又进一步被排斥在上层政权之外,其的权力和影响力进一步衰落。

综上所述,自文公一来不断发展的卿族势力,经过襄公、灵公、成公三代君主,最终摆脱晋君的控制,晋国的政权下移速度愈加明显了。

三、六卿制度对卿族政治的最终巩固

尽管卿族政治在此期间有了快速发展,但最终使得卿族政治控制晋国军政大权还是在于文公开始的六卿制度。

所谓的六卿就是晋文公初期扩张的上、中、下三军的的将佐,每军设一将一佐,总共六名将佐,由于这些将佐也是卿,所以习惯称之为六卿。

晋国军权在此之前是掌握在公室手中,如晋献公时期,晋国只有上下二军,由晋献公掌上军、公子申生掌下军,从而实现晋君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但六卿设置以后,六卿成为军队的统帅,加之军队的主力是由卿族子弟组成,因此变相的将国家性质的军队转化成卿族的私兵,六卿掌控军权也使得晋君失去了军队的控

制权,以晋君为首的公室公族被进一步削弱。相反的,以六卿为代表的卿族控制了晋国军政大权。尽管不同的卿族间存在的利益纠纷,但在削弱晋君权力的问题上,其立场是统一的,使得六卿成为当时晋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卿族政治确立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晋国军政,卿族开始向旧公族下手,所谓的旧公族就是公室有血缘关系,但却十分疏远的公族。自文公起,如栾、祁、羊舌等旧公族同卿族一起被重用而发展,进而成为可以抗衡卿族的唯一力量。但到了晋平公时期,这些旧公族也基本被赵、中行、范氏等卿族诛灭,晋国的公族力量基本消灭殆尽,出现了“公室卑,六卿强”的现象。。而瓜分了这些旧公族财产的卿族则实力更加壮大,形成了以范、中行、智、韩、赵、魏为基础的六卿制度。

六卿制度稳定后,六卿在各自采邑实行独立统治,自行任免官吏,招募军队,从基层瓦解了晋君的统治,这时候的六卿已经从晋卿转化为各自采邑的君主,名义上与晋君保持着君臣名分。而随着六卿的发展不同,实力差距的拉大,新的兼并战争也不可避免,最终剩下赵、魏、韩三氏,,三家分晋的态势最终形成。

赵、韩、魏三家灭了知氏以后,晋国的政权就由这三卿来掌管,晋国国君已经名存实亡了。到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迫使当时也早已名存实亡的周天子周威烈王赐赵、韩、魏为诸侯,也就是正式册封赵、韩、魏为独立诸侯国,这时,晋国正式一分为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从此以后晋国国号被废,晋国历史终结,晋国彻底灭亡了,历史就此改写。

有学者认为,晋国曾是那么强大,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过去,曾是春秋时期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如果晋国不灭亡,统一天下的很可能是它。但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晋国已经分成了韩、赵、魏三国。

当人们重新审视韩、赵、魏三国时,又想起了曾经不可一世的知伯,以他的实力完全有可能吞并其他三家,但历史没有选择他,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可以说,三家分晋的最大失败者是知伯,而韩康子,则是最大的胜利者之一。

知伯和韩、赵、魏三家相比力量最强,为什么最终却成了失败者?韩康子力量最弱,为什么最终成为胜利者?

第一,知伯狂妄自大。韩、赵、魏、知四家之中,知氏力量最强,赵略次之,韩、魏两家的力量最弱,客观上的强大导致了知伯的狂妄自大。

知伯的狂妄自大是一以贯之的。一次,知伯宴请魏氏宗主魏宣子(魏驹)、韩氏宗主韩康子(韩虔)。酒宴上,知伯突然戏弄韩康子,还侮辱韩康子的家臣(大夫之臣)段规。知伯的家臣知果提醒知伯,你要为今天的无礼付出代价,所以,你要早做准备。知伯说,难都是由我发动的,我不发难,谁敢发难(知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知果说,不对,“主不备,难必至矣”。你这一次宴会得罪了两个人,一个是韩康子,一个是段规,这叫“一宴而耻人之君相”。你要再不准备,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

晋阳之战中,知果两次提醒知伯警惕韩、魏两家,第一次是知果看见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趾高气扬,第二次是知果看见韩氏、魏氏两个卿族的大当家的脸色不对,立即劝知伯,但是,知伯听不进去。第二次知果还劝知伯收买韩氏、魏氏卿族的家臣,因为这两个家臣对这两家大家长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能安抚住两个家臣,就可以保证韩、魏两个卿族不叛变。这又是一个好建议,但是,知伯还是不屑一顾。

知伯为什么如此狂妄自大?因为知伯不相信韩、魏两个卿族会背叛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知伯为什么不相信韩、魏两家会背叛他?韩、魏一向非常听话,从来不违抗知伯,这是其一。赵国城破在即,韩氏、魏氏马上就可以和知氏共分赵氏土地,享受三年作战的成果了,这是其二。知伯总以为韩、魏听话,他不知道韩、魏是迫于无奈才献出土地来的,韩、魏两位大当家的心中充满了对知伯的怨恨。赵氏的灭亡让韩、魏深感兔死狐悲,充满恐怖。因为知氏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赵氏,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付韩氏、魏氏。

当年知宣子要立知瑶(知伯)为继承人的时候,知果就出面反对,认为知瑶不如知宵。知宣子认为知宵太狠。知果说,知宵只是狠在脸上,知瑶是狠在心中;面狠不会危及国家,心狠却会危及国家。知瑶的优点非常明显:胡须漂亮,身材魁伟,善于驾车,能言善辩,性格坚毅,等等。缺点只有一条:没有仁爱。知瑶用他的优长和别人比,肯定比他人强,但是,仅仅一条不仁爱就足以毁掉一切。如果立了知瑶,知氏肯定会不得善终。但是,知宣子听不进去知果的意见,仍然将家族交到知瑶的手上,埋下日后知氏亡族的种子。

第二,韩魏智斗得法。韩康子自知力量不如知氏,所以,一开始就不和知氏公开对抗,而是服从知氏,造成知氏强大的假象。韩康子的做派是忍让,同时也是纵容。忍让让知伯更加狂妄,纵容使知伯更加骄横。知伯的灭亡在某种意义上讲,是由韩康子保全力量、最后一击造成的。如果韩康子一开始就和知伯较上了劲,不给知伯土地,韩康子必然要和知伯开战。这样,凭借韩康子的力量,绝对不是知伯的对手,最终失败的绝对是他。

魏宣子的力量也不如知伯,他在韩康子的启示下也采取了忍让的做法。韩、魏两家的忍让促使知伯更加疯狂,更加骄横,最终导致全族被灭。

知伯是引火烧身,韩康子是将火引向他人。最终韩、赵、魏三家中力量最强的赵氏挑起了与知伯一决雌雄的晋阳之战,结果是最后时刻,三家联合灭掉知氏。

第三,赵襄子智勇双全。晋阳之战能持续三年,赵襄子起了很大的作用。赵襄子集一个卿族的力量对付以知伯为首的`三个卿族的力量,坚持了三年,的确不易。

首先是根据地选择准确。赵襄子得知三个卿族的联兵将要攻打自己时,首先做的就是选好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在选择晋阳之前,他的手下也曾向他推荐另外两座城池,一是长子,二是邯郸。长子城墙完整坚固,邯郸仓储充足,但是,赵襄子全部加以拒绝。为什么呢?赵襄子认为长子的城墙确实坚固,但是,它是在耗尽民力的基础上修建的(民罢力以完之),这种城防再坚固也不适合作长期抗战的根据地,因为赵氏在这里失去了民心。邯郸城仓储确实充足,但是,赵襄子认为这座城的仓储也是搜刮了民脂民膏而来的(浚民之膏泽以实之),赵氏在这里同样失了民心。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晋阳。为什么选择晋阳?因为晋阳主官为政宽厚,民心向着赵氏(民必和矣)。赵襄子选择长期抗战的根据地主要看民心,说明赵襄子头脑非常清醒。

其次是精心备战。赵襄子到了晋阳,视察城墙,准备兵器,做好了一切准备。当晋阳被知伯决开晋水淹城以后,赵襄子仍然坚持到了最后。

再次是善于用人。整个晋阳保卫战,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发挥了巨大作用。备战之时,提出箭头、箭杆用料的是他,赵襄子最后就要坚持不住之时又是他提出面见韩、魏两大卿族的首领。特别是面见韩康子、魏宣子之时,张孟谈剖析了赵氏和韩、魏两家唇亡齿寒的相依关系。这种利害剖析,深深打动了韩康子和魏宣子,使韩、魏两族在赵氏即将败亡的前夜,临阵倒戈,消灭了知伯。这场充满戏剧性的斗争,张孟谈是集编剧、导演、演员三种角色于一身。计划是他向赵襄子提出来的,夜间出城,面见韩康子、魏宣子,痛陈利害,联合两大卿族,也是他策划、执行的。赵襄子的高明在于他发现了张孟谈并重用他。张孟谈大胆提出联合韩、魏两族时,赵襄子积极支持;张孟谈与韩、魏两族定下共灭知伯的方案后,赵襄子也全力执行。这样,才保证了赵襄子坚守晋阳三年、在大水淹城即将溃败之时能够反败为胜,联合韩、魏两家消灭知伯。

正是有了赵襄子的三年抗战,有了赵襄子联合韩、魏共灭知伯的计划,才使知伯功败垂成,才使晋国的历史得以重新改写。四卿执政变成了三家分晋,秦国东扩道路上最大最强的晋国分裂了。

《资治通鉴》读后感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局势比较稳定,政府收藏的书籍很多,他们可以任意参考。

《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从代宗的放任开始,到唐德宗的无奈,有宪宗、武宗的振作,到昭宗的任人使唤。即使宰相有像陆贽、李德裕,也只能振作一时,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常态。

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唐德宗开始武力削藩,导致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后来转变态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这是一部可以媲美《史记》的史学鸿著。千百年来,多少帝王贤臣、鸿儒大家都频频为其作注,足见其在史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家都来看看吧!

《资治通鉴》读后感2

暑假,我读了《资治通鉴》(译本)。《资治通鉴》原著有304万个字,我觉得司马光这个人真了不起,他能写出如此规模宏大的历史作品。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整整一千多年的历史故事都讲遍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字的由来。宋神宗读了这本书,认为此书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毛遂自荐".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兵力很弱,很容易被打败。于是,赵王与平原君商议退敌的计策,平原君说:"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要跟他们结成同盟,他们就会派兵来解围。"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去说服楚王,可是在众多的说客中能文的人不能武,能武的人不能文。最后挑来挑去还差一个人,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要求一同与平原君前往楚国,许多人都嘲笑他自不量力。但是,平原君最终同意了他一同去楚国。第二天他们到了楚国,很多说客说了一上午都没有说服楚王。毛遂走进宫殿对楚王说:"楚国有五千里土地,上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这些都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抵挡。秦国打败了楚国很多次,此时我们赵国和楚国若结成同盟,一鼓作气肯定能打败秦国。"就这样,楚国和赵国结成同盟并打败了秦国。事后,毛遂被封成上宾。

《资治通鉴》这本书把历史写得很有趣,通过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描述警示后人。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资治通鉴》读后感3

历史虚无主义却是绝对不可取的。要求史书所载百分之百真实可靠,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要求。毕竟,史家们正努力地还历史以本来面貌,虽然这是一个也许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但我相信,史家们所记载的内容,还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毕竟周公有过大权独揽的经历,毕竟王莽有过礼贤下士的表现,这是谁也抹煞不了的。至于如果当初他们真的身便死了,那不是还有盖棺论定一说吗?

以史为鉴并不因史书内容有杜撰部分而失去意义——就连完全杜撰的小说尚且有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何况史实远远多于杜撰的史书呢?

和其他所有史书一样,《资治通鉴》也渗进了许多神话、传说以及作者想当然地杜撰的内容,但这并无损于它的伟大。读到嚼碎张巡齿这一段时,没必要深究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却深深刻印在我们的脑海。读到将士们箭尽粮绝,张巡把自己的小妾给将士们分食了的时候,于残忍、冷酷、血腥的感觉之外,也无法不油然而生对张巡的无限敬意。这样恨敌入骨、坚忍如狼的张巡,力尽被俘后如果不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怪事!至于他的牙齿究竟是怎么碎的,恐怕不会有一丝一毫影响到他近乎神一样不朽的光芒!

推而广之,史书里其它不够真实的细节描写,并无损于史鉴的意义。史家们在力求真实的同时,难免会留下星星点点的瑕疵。但瑕不掩瑜,绝不可因史书的不完美,就滑向历史虚无主义的深渊。

《资治通鉴》读后感4

学者必读的书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我最喜爱的是宋代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我爷爷直接传给我的。它书页很皱,这是我爷爷经常翻看造成的。书里面的字,我已经看不清了,但书皮却很硬,让我经常认为它是铁皮做的。

翻开书的扉页,上面写着:学历史,必读此书也。赠睿睿下面落款是邵庆尧。送书时间是XX年8月28日,现在回想起来,应该是我10岁生日那天送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主要记载了上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1362年的历史。里面讲了许多闻名中外的历史故事,如:举案齐眉、官渡之战、闻鸡起舞等。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家之绝笔。我很喜欢清代王鸣盛用于赞美此书的名言: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不可不读之书也我想也是,既然这本书是世界上必不可少的,也是学者必须要读的,如果我们不读它,就不知道这段历史,机智勇敢的蔺相如、英勇无畏的荆轲等英雄人物的事迹就不能知晓,古人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也就学不到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从这本书中,我还知道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用它作为座右铭,时刻激励我发愤学习。

《资治通鉴》真是一本好书,我要好好珍藏它,到时传给我的下一代。

《资治通鉴》读后感5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史事,主要内容是政治和军事,还有经济、文化方面。它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又生动地告诉人们: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形象地记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毛遂自荐、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勇于展现自我,充满自信心的品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自己这一点还比较欠缺,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智慧。以后我还要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懂事理的孩子。

《资治通鉴》读后感6

最近阅读了一本白话版的《资治通鉴》,随着阅读的进行越发感觉这部书字字珠玑。

《资治通鉴》是北宋多学科通才司马光花费19年编写而成的横跨16个朝代,由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的,“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巨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打响了反抗暴秦的第一枪,但是不到半年陈胜就被杀身亡。司马光在评价失败的原因时,分析道首先是陈胜在时机不成熟时着急称王,再就是滥杀熟人,亲近苛刻督查的人,将领们带兵攻占土地回来,凡是与命令不相和的,就把他们逮捕治罪,从而导致将领、朋友都不亲附他。

楚王韩信因势力过大引起刘邦的不安,进而用计捉住韩信,封了个没有实权的淮阴侯。刘邦问韩信他能带多少兵,韩信说:“陛下你不过能带十万”,而说他自己带的兵越多越好,刘邦笑他说:“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哪?”,韩信说:“陛下你不会带兵,但很会带将”。

公元前265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人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发兵,太后舍不得,就没有答应。触龙劝说:“为什么国君的儿子被封了侯就都没有好结果呢?因为他们俸禄丰厚,却没有为国家流汗,地位崇高,却没有为国家立功。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却不趁现在您还在时让他多为国家立功,一旦您不幸去世,长安君将凭什么在赵国存身哪?”赵太后听后就同意了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而《资治通鉴》记载的汉文帝时,吴国太子入京朝见,陪皇太子喝酒赌博,因为赌博争棋态度不恭,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朝廷把吴太子送回吴地,吴王刘濞生气的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天下,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又送回去,葬在长安。丧子之痛最终导致吴王挑起七王之乱。

《资治通鉴》是一本巨著,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

《资治通鉴》读后感7

暑假期间,我认真拜读了青少版《资治通鉴》,受益匪浅,让我爱不释手。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一段段历史情节,犹如身临其境,历历在目。然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历史教会了我一个为人处事的道理----谦虚。

“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智伯一表人才,箭术高明,骑术精湛,身怀绝技,无所不通,文笔优美,思维敏捷,还有意志坚强、勇敢果断的品质。但他却妄自大,目中无人,当着韩、魏两家说:“汾河、綘河原来可以象晋水淹没赵一样淹没你们两家啊!”结果却是韩赵魏三家联合灭亡了智家。同此可见,做人一定要谦虚谨慎,一旦狂妄必将招来杀身之祸。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故事,从另一面告诉了我们,唐太宗贵为天子,却能以谦虚的态度,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治理国家。他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以谦和之心应付他人的劝谏,创造了唐朝初期的太平盛世,他的丰功伟绩载入史册,被后人称道。

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却是为人处事的至理名言。从(资治通鉴)中许多故事可以看出,为人处世谦虚,可以使前路平坦,免去不必要的纷争与忧扰,是人生的智慧。

今年暑假期间,我报名了星乐培训学校的奥数尖子班。因为前几次测试,我都得了满分,所以我有点飘飘然,骄傲了起来,结果最后几次测试我只得了90分。看到老师在试卷上打的大大的“×”,我懂得了谦虚的重要性。

以史为鉴,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谦虚依然是一种美德。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和的心,在平凡中懂得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在淡泊中,不忘对别人的感谢。

《资治通鉴》读后感8

《资治通鉴》是多么伟大的著作!我在读他时仿佛自己亲眼看到一个个历史事件。在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民是怎样学习,劳动,生活的,它们有许多困难是现代人感受不到,也克服不了的,“囊萤映雪”的故事让我们无法想象,古人在黑暗的夜晚是借助萤火虫的光亮和月光下的白雪反射出的光亮读书的。

在书中还有许多战争中历史人物的记载,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其中我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著名的战术家,其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的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骁勇善战、为国捐躯的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我最敬佩人物的还有三国时期的孔明,他用了一生来辅助刘备,可最终还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未能实现统一,但他留下的《出师表》坚忠精神永远影响着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为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还有令我们痛恨至极的人物,如王莽,他看似谦虚爱民,其实有着狼子野心,为了得到皇位,杀死了看穿了他的平帝,向太后讨要玉玺,最后被人民推翻了。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思绪万千,我们要反省一下自己与古人的差距:先看看古人,他们生活在战争频发的时代,随时都可能面临危险,却从没有过怨言,他们三十而立,治国治家,统领大业!而我们呢?我们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生活,过着养尊处优,尽享其成的生活,很多三十岁人还过着“啃老族”的生活,不思进取,很多学生还嫌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到处发牢骚。相比而言,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

《资治通鉴》读后感9

当我拿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时,我仿佛看见,历史向我打开了一扇金光闪闪而厚重的大门。

《资治通鉴》问世于北宋年间,是由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我从小只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司马光前前后后总共花费了19年的时候,完成了这部史书巨著,主要的编纂工作全由他一个人负责,书里面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他的心血结晶。他为了这部书殚粗竭虑,《资治通鉴》成书后不久,他就因病去世了。

翻开这本书,第一个故事,就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智家想立智瑶为继承人时,智果曾经说过:智瑶有好多优点,但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隘,不能宽厚待人。但是智家不听智果的劝告,智果为了躲避灾难,脱离智氏,改姓为“辅”。

果然跟智果说的一样,智瑶狂妄自大,他说:“灾祸只能由我带给别人。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就罢了,谁敢给我呢?”但是,愚蠢的智瑶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灭掉了整个智氏家族,只有改姓的智果得以幸免。

书中说,一个人多次犯错误,结下的仇怨不会在明处,应该在它表现出来之前就提防,贤明的人处理小事都非常谨慎。这就是平时老师教我们的“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差不多吧?自己满足已获得的成绩,并且狂妄自大起来,这样的人,怎么才能持续进步呢?

《资治通鉴》的每个故事里,一个个活灵活现的英雄人物,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喻之有理地向我讲述了浅显又深奥的人生道理,三寸之舌比百万之师还要厉害的毛遂,有气魄有担当却英年早逝的英雄霍去病,坚忍不拔、忠于朝廷的苏武,忍辱负重、崭露头角的韩信……历史的长河兴衰盛败,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受益良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一部《资治通鉴》让我了解了历史,也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0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编,历经19年才编写成,是一部长达400万字的史书,共294卷,记载了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得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共计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而我阅读的这本少年版《资治通鉴》,浓缩成了400页左右,让我读出了古人所具有的品质: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守义、执着等,这种种品质,是我们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

《资治通鉴》通过讲述一些明君贤臣或狡诈小人,揭示了一个个人生道理。让我记忆犹新的故事有: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一战成名。但他太过自负,鸿门宴没能刺杀刘邦,铸成大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的乌江自刎,令人惋惜。

个性刚烈的商鞅为达目的常常不择手段,尤其是贯彻新法不遗余力,得罪了很多个人利益受到新法损害的人,最后以谋反这宗罪在车裂酷刑中结束了他波澜起伏、轰轰烈烈的一生。

还有满腔热血的豫让,他为了给自己亲如手足的智伯报仇,竟乔装成服苦役的囚徒混进宫内,潜伏在厕所中刺杀赵襄子,被发现后,他毫无惧色,直言不讳,却被赵襄子欣赏放了他。第一次失败后,他仍不改决心,用生漆涂满全身,使浑身皮肤肿烂,毛发脱落,以改变自己容貌,又吞下烧红的木炭,使声音变哑,其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日,他在街市乞讨,连妻子都没认出,还给他些许钱物。终于有一天,他打听到了赵襄子的行踪,便埋伏在赵襄子所要途经的桥下。谁知他的马匹刚到桥边就惊跳嘶叫,又被发现,便请求赵襄子把他的衣物脱下,让豫让刺几下。豫让面对他的衣袍,怒目圆瞪,视如仇敌,吼叫着,猛刺三下,便挥剑自刎,血洒桥头了。

《资治通鉴》这本史书,读完后令我感触颇深,回味无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617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