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死时的读后感集锦86句-经典语录
阅读 《我死之前》的日子里,仿佛小说的主角就活灵活现地坐在我的面前——年方二【第8句】:罹患白血病的英国小姑娘泰莎,她金发碧眼,穿了一条翠绿色的裙子,身上同时散发出药物的气味和少女的气息,眼神里充满对生命的渴望,而在谈到自己的病情时,显露露出小小的勇敢。
这是一部卓越的小说,更是一部因平凡生活而卓越人生的小说。书中主人公泰莎因患白血病开始倒数自己的时间,在死之前为自己筹划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故事从人类最原始的幻想开始,看似扭曲却最最本性真实。泰莎渴望和一个男孩体验性爱,毕竟对她来讲,真正的爱情是她所奢望的。直到在好友佐伊的帮助下,遇见了她生命中的第一个男生杰克,虽一刹那,却开启了她的愿望之旅。
旅途中的每一个愿望都变得那般真实重要,在时间无情的推移下每一个细节又都变得更加宝贵。在因为爱所以爱的守护下牵扯出书中的`几个男人,父亲,弟弟卡尔和男朋友亚当,每个人都以不同的姿态发挥着故事的承接作用,童话般的亲情友情爱情微笑开场,在太阳转过地球弧线之后结束。逗趣的动作,感人的对白,每个男人书写着只属于自己和泰莎的私人秘密,隐喻出再真实不过想法和生命的脆弱。
“生活就是由一系列的瞬间组成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通往尽头的旅程。”
假若这么来看,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完满,并不看他(她)活了多久,而是看他(她)拥有多少美好的瞬间。
亲情、友情、爱情,在泰莎最后的数月里,她无疑是不幸但却又幸福的。
世界上那些年轻一点的女孩子,无非也就那些愿望,希望变得更美更有魅力更接近爱,想出名想旅行想挑战想恋爱,那些可爱的女孩子,有很多愿望很真实很微小,只要稍稍踮起脚尖,就会离目标更近一点;一旦愿望达成,也总是喜欢躲在被子里蒙头偷笑。生活中随处充满着这样的希望,再微小,再不体面,都有值得尝试、付诸实现的可能。只是,泰莎并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她没有足够的时间,她必须只争朝夕。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因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逃避。曾经以为最痛苦的莫过于一个鲜活生命的陨落与死者的长逝留给亲属好友的无限悲痛,其实更悲痛的是在人死之前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过的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因而十六岁花样年华的英国女孩泰莎便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因为她比我们更加清楚死亡,也更了解生活的含义。
《我死之前》的寓意并非教导读者如何勇敢地面对死亡,而是让每一位读过小说的人明白“珍视眼前”的意义。“不要在死的那一刻,才发现自己没有活过”。也许,你可以自己也立一份“遗愿清单”,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和想要达成的目标一一记录下来,将每一天都幻想成自己的最后一天,那样你会更懂得珍惜自己此刻所拥有的一切。
古诗文读后感1
中国古时候南宋有位诗人写了一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写的《示儿》。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我死时才知道没有什么可挂念的,但是唯一使我遗憾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家祭的时候,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我。这首诗表达了陆游深刻的爱国之情。从这首诗我知道了,人人都要有爱国之情,人人要是不爱国的话那么这个国很快就会国破人亡,要是人人都爱国的话,这个国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古时候有一位英雄叫做岳飞岳鹏举,他很爱国,学了一身好本事,为了报效祖国,最后成为我们要学习的英雄之一。古时候的奸臣秦桧,为了得到权势,陷害岳飞岳鹏举,最后被砍死在岳飞陵前。
读了陆游的诗我深受感动,我想,我们有了现在的生活,都是因为革命先辈的奋斗和牺牲换来的。我想,要是能把我们的丢失至今还分离我们祖国在外的一个小岛——台湾岛收复回来,那该多好啊!我想,如果人间发生的恩恩怨怨都少一点,人间的恩恩爱爱再多一点,那么我想中国这片美丽的圣土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古诗文读后感2
我国的工程学家茅以升,小时候坚持每天清晨背诵古诗文。后来,他不仅背诵文学作品,还背圆周率。直到九十高龄时,他还能像少年时候那样,把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小数,准确无误地背下来呢!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一定有所启发吧!你瞧,你国的桥梁工程学家茅以升为我们小学树立了新的榜样,我们应该从小开始阅读许多文学作品。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开始背诵古诗了,背诵完后,有许多感想,就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下面我就向你们一一讲述吧!
你相信同学们听过古人说过的有句话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意思就是古人教育我们一天中最好的时间在于清晨,所以背诵古诗是最好的时间,这样可以增强对古诗的记忆。中国向来以诗歌王国著称。在诗国的天穹上,名家如繁星闪烁。如才华横溢的诗人白居易,就跻身于这繁星之群。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起床坐在沙发上背诵古诗,这首古诗的题目叫《草》,等我背诵完后,发现唐朝诗人白居易写得这首诗很有教育意义。诗中的有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道理很深刻,意思就是说野地上烧起的火烧不完野草,只要春风一吹,它又会重新生长起来,赞美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这句诗早以成为名句,用来比喻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不可被消灭的革命力量。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在生活学习中,我遇到难题解答不出来,就想到野草这种不被困难打倒的精神,克服了困难,可见背诵古诗对学习有多大的好处啊!
我还记得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有句话“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可以有志子本矣”。来教育我们只要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对我们的这番教育,我们可要铭记在心。同学们,听了我的讲述,一定有所启发吧!心动不如行动,一起和我携起手来,从小开始朗诵古诗文吧!
古诗文读后感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从我认识了《中华经典诵读》后,就像推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让我穿越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灿烂文化之中,尽情地去领略那些文人墨客们带给我的种种意境和美景。并被那丰富的文化底蕴所影响想着。
当我激情高昂地读着《诉衷情》时,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满腔的爱国热情;当我委婉低吟《咏怀诗》时,总被那浓浓的忧郁和悲伤所包围着。而《望月怀远》虽然语言朴素,却让我看到了张九龄那寄托深远的人生慷慨……
你更让我徜徉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每次朗朗诵读时,犹如身临其境般奇妙。看——刚从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篱笆旁走过,又来到了秋日傍晚雨后的山林中,来感受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静美景。既从“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美丽中感觉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也从“壁破风生屋,梁颓月坠床”中看到了当时农村破落的凄凉景象……
我从你那里不但懂得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警言,还知道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真理,更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中找到了学习的方法。你让我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能力,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华经典文化的情趣和神韵。你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古诗文读后感4
从开学到现在,我又读了不少的经典诗文,比如杜牧的《清明》、李白的《赠江伦》等。这些古诗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诗文的美妙,而且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那首富有哲理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制度不合理。我读着这首诗,眼前仿佛出现了烈日当空,农民伯伯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地锄草、耕地,汗珠一串串地滴下来,滴进了泥土里的情境。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粒米饭,都凝结了农民伯伯们的劳苦!每一粒米饭都来之不易啊!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着香喷喷的米饭,自己在烈日下给禾苗锄草,这个画面多么感人啊!
现在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好像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在饭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有的小同学非常挑食,好吃就吃,不好吃就不吃。总是随便把饭菜倒进垃圾桶里。他们不懂得节约,不爱惜粮食。他们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让我们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古诗文读后感5
《诗经》观后感——那一份典雅,那一份清新,那一份美丽。
淡淡的书香,古朴的气质,随着手中的页数缓缓增加,我仿佛看到了那午后暖暖的阳光,轻拂的柳叶,还有听到小山坡上那低低的吟唱。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没有万分柔弱,在我眼里,它有的是那午后的明朗,风儿的轻抚,虽有枪林弹雨中的烟火,却少了那一份尖锐,虽有小桥流水般的思绪,却淡去了那一份娇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们再也熟悉不过的诗音,短短几句,却深深地奏出了那一份对少女的倾慕。河水细流,荇菜参差,道出了在水一方的思绪,道出了翻来覆去的挂牵。“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转眼,又是那坚贞的女子在扞卫爱情。谁道红颜娇弱不已,耳边,是她那誓死的决心。
硝烟漫天,烽火连连,又有谁知叱咤风云的背后,却是深深的无奈,深深的思念。“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百年前,千年前,又是谁在刀枪铠甲之下,脑海中浮现出妻与子的笑颜。只愿弃甲归田,与你漫步庭间。
轻轻翻着这一张张的'页码,转眼间,眼前,不再仅仅是那浓浓的亲情,爱情,字词深处,却是那对时事的评价,对人的赞美,以及那处于统治者压榨下的哀叹。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爱惜,是对那些一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官吏无尽的赞美。而‘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魏风伐檀》却又用着那声声的哀怨唤出了他们的不满,在那腐败的社会,在那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社会,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惨遭剥削,却只能是敢怒不敢言,换来的只是这深深地呢喃,叹息,指责,无奈!
诗经,一本不灭的书,她似动听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赞美;她似哀怨的二胡,唱出了一份无奈。她,拥有着一份典雅,一份清新,一份美丽,是桃花源里那清澈,美丽的小河,在人们心中缓缓的,流淌!
古诗文读后感6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唐诗是我在一年级时学的《咏鹅》。现在我想起这首诗,仍然读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读唐诗,吟诵起唐诗,就像唱歌一样高兴。因为在唐诗里,我能懂得很多道理,学到很多在课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它是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我觉得读唐诗是一种乐趣,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唐诗70首》。我把这本不值钱的书看作宝贝似的,都过了两年多了,还放在我家的书柜里。现在打开它,我读起里面的诗还是那么的着迷。这本厚厚的《唐诗70首》里,我最喜欢、记得最熟的一首就是《静夜思》,它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作。记得我们最近学的一首歌,歌的歌名是《读唐诗》。这首歌的开头就是朗诵了这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诉说的是远在它乡的游子李白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这首诗虽然只是说了李白想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可我觉得他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他很想自己的母亲,很想回到遥远的家乡与年老的母亲一起度过这寂静而冷清的中秋之夜。
学古诗的好处有很多。读唐诗,丰富我的课外生活,让我知道不少名人故事,也能从中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我感受到陆游这颗深深的爱国之心,“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让我做一个爱惜粮食的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感受到母亲博大的爱,有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我读了唐诗以后,觉得自己变得有教养了,不像以前那样孩子气,不懂道理。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一样,成了一个小大人。
《读唐诗》这首歌里还唱道:“唐诗唐诗传家宝,一代一代传到我,文明哟古国……”既然唐诗是宝,中国是文明的古国,大家还不快行动起来去读这个宝,去寻我们文明古国的宝!
古诗文读后感7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假期里,老师要求我们对古诗文进行详细地解读和赏析。
我选择的是《古诗文诵读》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对古诗文有了更多的了解,其中最动人的是《长歌行》这首诗。诗中这样写道:“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啊,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珍惜时间,不努力学习,长大了只有空叹息,就会后悔莫及。
我国元朝著名画家、学者、诗人和纂刻家王冕出身贫寒,家中无力供他上学,他只得到一个姓秦的人家放牛。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冕还时刻想着学习。每次去放牛,他都借本书带在身上,有时骑在牛背上读书;牛吃草时,他就坐在树下读书。而且他每晚都借佛殿长明灯夜读。就是靠着利用点点滴滴的时间,他学习了很多知识,终成一代名画家。
不仅我国的古人如此,外国的一些名人,像高尔基、安徒生等,也是通过珍惜时光努力奋斗,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不喜欢参加社交活动与宴会,他曾经这样讽刺社交活动与宴会:“这是把时间喂给了动物园。”他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愿意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宴会上。为了躲避自己五十岁生日的庆祝活动,他在生日前几天,就跑到柏林近郊的一个花匠的农舍里隐居起来。有一次,几个物理学家想请爱因斯坦去看一出新戏,爱因斯坦这时正在书房里写科学论文,便拒绝了他们的邀请,并语重心长地说:“等你们活到60岁,就感到时间的珍贵了。”爱因斯坦不论是在年轻时还是晚年都十分珍惜时间。
我把这首《长歌行》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贴在了自己的书桌前。当我忍不住想玩游戏时,我就会读读这首诗;当我写作业磨磨蹭蹭时,我就会读读这首诗;当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时,我也会读读这首诗,每次它都会告诉提醒我,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还坚定了我的人生信念。我以后要多阅读古诗文,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写作水平。
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
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
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评析:
1966年的一个寒夜,受聘在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英文系任副教授的台湾诗人余光中,抑郁寡欢,临窗西望,思念着遥远的祖国。自从1948年7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以后(第二年又到台湾求学去),秋风落叶已经有十七年了。二十岁去国,三十七岁怀乡,还不知何日是归年呢。多愁善感的余光中想到了人生的大限,希望自己死后葬身“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卧听两旁一江一河的滔滔东流水,在江河的安魂曲中“坦然睡去”,于是他写成这首《当我死时》。他想起了四川重庆江北悦来场,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那里读过中学,那里多山多树多鹧鸪,鹧鸪在春雾迷蒙的林中啼唤着:“行不得也,哥哥!”这使他联想起南宋辛弃疾的名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自称江南人,在这首诗里他却不想南京而想重庆——多鹧鸪的山城。该是啼鸟唤人归吧?
《当我死时》鉴赏(卞新国)
这首诗是1966年作者在美国密西根州写的。羁旅漂泊的生涯使得余光中的怀乡病日益深重,该诗表现的便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思念。诗人把祖国比作一张“最纵容最宽阔的床”,希望自己死时能“坦然睡去”,这实际上是把祖国当作是人生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归宿。
该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超现实的想像。诗人想像自己的身躯异常庞大,死时能够“睡整张大陆”。所寄寓的意思便是全身心地融入祖国,彻底地拥有祖国。诗人还故意地颠倒现实情境和想像情境的关系,“一个中国的青年”在“密西根向西瞭望”本是现实的情形,而诗中却把它处理成“睡整张大陆”而“满足地想”的内容。这种情境的颠倒使得整个诗的形象非常奇特。
诗人非常注重语言的变化。如,“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母亲”一词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凝练、贴切而又新颖。再如,“最纵容最宽阔的床”,“纵容”一词是动词活用为形容词,写出了极度自由舒坦的理想境界。“饕餮地图”中,“饕餮”一词本是贬义,是贪婪之徒的意思,用在此却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的至爱。
(选自《台港文学名家名作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当我死时》品鉴(凌永康)
诗有14行。前8行以“安眠”为主要意向,把死亡视为一种憧憬、一种满足,节奏舒缓,速度均匀。但是,在这安魂曲般温婉祥和、悠然恬静的情调下,掩藏着怎样一种泣血的哀恸啊!一个年仅38岁的人,对生还已绝望,要用死后归葬的幻想来安慰自己,还不足以说明他心中的愁苦是多么深重吗?这种退而求次的表达,强化了诗的张力,丰富了诗的内涵。诗的后半以快节奏传达心情的急切,把那热爱祖国山河、渴望落叶归根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结
余光中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纪太小了,太小
你的红丝线不够长
怎能把我的童年
遥远的童年啊缭绕
也太细了,太细
那样深厚的记忆
你怎么能缚得牢?
你问我会打中国结吗?
我的回答是摇头
说不出是什么东西
梗在喉头跟心头
这结啊已经够紧的了
我要的只是放松
却不知该怎么下手
线太多,太乱了
该怎么去寻找线头
吟唱对中国的爱是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达随着时空的不同有所变化.在此,我们能体悟到诗人内心多元情感的交织、冲撞乃至矛盾及其形成的痛苦.爱中国是诗人无法割舍的情结,也因此成为诗歌表达的一个“结”;在诗里,这个“结”由一系列对立的意象构成,意象的选取同诗人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也同本土的爱国原型有关.本文试从微观的角度揭示这一具有代表性的海外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
诗人余光中50多年创作不辍,在他已收集的600多首诗歌里,凸显出一个异常鲜明的特点,即很多诗里流溢着念国怀乡的'民族情感.“无论我的诗是写于海岛或是半岛或是新大陆,其中必有一主题是扎根在那片厚土,必有一基调是与滚滚的长江同一节奏,这汹涌澎湃,从厦门的少作到高雄的晚作,从未断绝.”粗粗算来,涉及这种题材的诗歌就有近百首.不论从时间跨度还是从所占诗作比重看,表达对中国的热爱已成为余光中诗歌的一个恒定主题,因而,我们称其爱国诗.诗人曾说:“中国对于我,几乎像一个情人的名字.”[2](p273)爱中国,对余光中来说,并不是抽象的、空幻的、神秘的,而更偏向具体、平等,也更亲近、更久长,这爱是炽热的、倾心的、纯洁的.诗人的爱国情感不移,但对中国情怀的表述却随着时空的变幻有所不同;我们于此能发现诗人内心的冲突、矛盾乃至痛苦.爱中国是诗人无法割舍的情结,系着他的旧梦新愁,1990年出版的诗集《梦与地理》中说:“我的中国情结仍然是若解未解,反而在海峡形势渐趋和缓之际,似乎愈结愈绸缪了,……中国情结更甚于台北情结,并不是回大陆就能解得了的.”在诗里,这个“结”有时表现为不谐的心绪,有时表现为矛盾的思想,这些都通过对立的意象来完成,“中国结”成为余光中爱国诗的中心,也反映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顺着这一条线索探讨余光中的诗歌,或许能揭示这个有代表性的台湾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及其状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620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