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陈嘉庚的爱国故事读后感集锦66句-读后感

故事之一: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忙光复福建。抗日战争暴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忙。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所有献给了国家。

几10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故事之二: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篇一:陈嘉庚

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的读了《陈嘉庚》这篇短文,心中思潮起伏,文中的陈嘉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令我难以忘怀。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陈司令到集美来拜访陈嘉庚,看见他的住房十分简陋,屋里的陈设也十分简单,再和陈嘉庚谈完以后,心中颇有感触,为陈嘉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而赞叹。这篇文章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其中描写陈嘉庚加重的陈设施分简单的文案最令我难忘。他卧室的蚊帐打了补丁也舍不得换,一只倒扣的破瓷碗也舍不得丢,无法翻新的沙发也舍不得买新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把钱存起来,用来兴办学校,为祖国多出人才啊。他明明是位富翁,但他过的生活却好比穷人,他买不起高楼吗?不是的。他买不起洋房吗?不是的。原因只有一个因为他要把所有的钱都存起来兴办学校,为祖国多出人才。写到这里我心中感慨万千,不由的想到自己。我的家人都十分疼我,每天都会给我一笔“巨款”当作零花钱,因为我一天中大多的`时间都在学校里,所以我每天剩下来的钱都很多,但我从来没有像过要把钱存起来。而是到处乱花,只到把钱全用完菜甘心。不过从现在开始,我一定不会乱花钱了,我也要把钱存起来。

嘉爷您爱国的品质感染了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

篇二:陈嘉庚读后感

读了《陈嘉庚》这篇课文,文中陈嘉庚的一生令我感动。

这则故事讲了1874年,陈嘉庚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镇。他少年大志,15岁就在父亲开的米店里学习经商。长大后拥有上千万的资产。但他手中的资产却被他用来资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捐资抗日,自己却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我想:如果换成其他人,他们肯定会拿去享受一番;但如果他们看到陈嘉庚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时,一定会感到羞愧。

陈嘉庚之所以为国家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是因为他特别关心祖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曾是先辈们的豪言壮语,祖国解放后,李四以及许多科学家都抛弃了国外的优良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他们心中有祖国,想的是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是个人的享乐。他们才称得上是祖国的脊梁,而陈嘉庚就是其中的典范。

篇三:陈嘉庚读后感

陈嘉庚从小就是妈妈的好帮手,帮妈妈拾螺、抓虾、捉蟹……想想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来没有帮奶奶爷爷煮过饭,洗过袜子,还吵着要名牌的运动鞋穿,从来不自己洗鞋洗脚,脚臭连天!

陈嘉庚从小就爱听郑成功故事,从小就看到她的妈妈为了平息争斗,献出自己所有的积蓄。使我知道什么事情都有从小开始,只有从小就有了一颗爱国的心,奉献的心,长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

我佩服陈嘉庚的眼光,他在办罐头厂时,已经知道会竞争不过欧美,他在办中国航运时,就知道为货轮保险,他在地产最便宜的时候购下了500 英亩土地,花费1800 元买下18 万粒橡胶的种子,这18 万颗的橡胶树成为他以后的财富的主要来源之一。

我更尊敬的他的为人,他有了钱后不是追求享受,而是把所有的不动产投在了一所所的学校上去,创办的厦门大学成为了南方著名的大学,为中国输送出了航运、渔业、船舶、海事方面的人才。

陈嘉庚的父亲和我的爸爸一样,长期在外面办企业,当他对着海螺喊爸爸时,他妈妈会对他说:“爸爸很辛苦,别打扰他了! ”当我想爸爸的时候,爷爷会对我说:“你替爸爸祷告吧,他在外面工作的很苦。”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像陈嘉庚一样的接过爸爸的担子,我要学陈嘉庚一样把厂办好,要像陈嘉庚一样地为祖国多做贡献。

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爱国故事

1910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4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高举反日斗争旗帜。济南惨案发生后,他任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会长,募捐救济受难家属,并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任主席,每年募款达上亿元,并组织司机和机工3000多人回国为抗战服务。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路透社电讯公开传出“汪精卫发表和平谈话”。陈嘉庚感到事出有因,但他不信真有其事,因为他与汪精卫过去有过来往,私交甚好。他遂以南侨总主席名义,直接向汪精卫去电询问,汪坦承不讳。陈嘉庚给汪发长电两则,严词指出其主张极端错误,但汪称其和平主张为无上良策,甚至反过来还叮嘱陈嘉庚劝说南侨赞同其主张。至此,陈嘉庚得知汪精卫始终坚持顽固立场,无可挽救。考虑到此事系国家头等大事,应公之于众,以正视听。1938年10月28日,国内政坛的一次重要会议——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向大会发去一个电报提案,提案有三方面内容: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其中,第一方面的内容最为著名,后经会议秘书处精简修改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样的电报提案,犹如一声惊雷,骤然在会场响起,不仅惊动了国民党战时首都重庆,也震动了海内外。

这一电报提案,充分体现了陈嘉庚力主抗战、反对和谈、反对中途妥协的爱国精神,当时在海内外引起了重大反响。中国著名爱国人士、政论家邹韬奋在其所著的《抗战以来》一书中,对其作了极为生动的描述和高度评价。他说:“开幕之后,霹雳一声,陈嘉庚从新加坡来了一个‘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寥寥十一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同时,他还具体描述道:“当汪精卫议长高声朗读‘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时,面色突变苍白,在倾听激烈辩论时,神色非常不安,其所受刺激深矣。”1940年3月陈嘉庚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并冲破国民党政府重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的廉洁奉公、军民团结抗战,热情称颂并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动员华侨从各方面积极抗敌。陈嘉庚曾屡遭敌人迫害,脱险后,各界人士在重庆举行“陈嘉庚安全庆祝大会”,毛泽东题“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以褒赠。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创办《南侨日报》。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637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