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关于考古的读后感聚集90句-经典语录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篇1

“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这是歌曲《龙文》里的一句歌词,我开始不懂什么叫做“宫商角徵羽”,只觉得谭晶唱得婉转动听,充满中华古风的诗情画意,更误认为是作词人为了押韵而卖弄的文字把戏。近期,我看了一本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书,方知“宫商角徵羽”就是我们上学时音乐课上的“12356”,此乃古代文化里有关乐律方面的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涵盖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14个范畴的古代文化内容,几乎是无所遗漏地将日常生活里碰到的常识项目一一列举。

常识,百度百科给出了如下定义。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一切基于敬畏自然。此书封面上“常识”字,给很多人造成一种直觉:“‘常识’?我百度一下就知道了,还要花钱买吗?”但是,我要说,不读这本书,中国古代文化里的很多东西,我们永远都不得知。

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成年人,一个自诩为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智能社会的成年人,在读完王力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后,内心如打翻的调味瓶,五味杂陈。咱在古人的常识面前,就是一个无知的孩子,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那么有趣。只能忽闪着双眼,连连发出一声声的喟叹!

在天文、历法两章中,看着二十八星宿那陌生而又怪异的名字,捧着厚厚的古代汉语词典,像是在啃一个风干了五千年的烧饼,硌牙!但在坚持不懈的咀嚼中,一个被遗忘了的世界慢慢在心中复活,在宗法、礼俗、职官、科举几章里,为我们呈现了远古的礼乐之邦,礼崩乐坏后的百家争鸣,以及在儒道思想维系了两千多年的皇权时代。随着阅读的深入,却发现古代先祖在天文、历法、地理、乐律上的常识,与我却是犹如天书,除了对祖先的高山仰止,内心悄然升起一丝惴惴不安。自己作为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国人,对祖先的常识竟然只剩惊叹和叹服,不得不反思是什么模糊甚至抹掉了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常识。

王力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书中,行文非常朴实平静,不疾不徐的罗列着遥远过去的点滴常识,但这种罗列,竟然有一种考古般的仪式感和庄严感,慢慢的清理着那层历史的尘土,给我们证实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璀璨,这璀璨的历史之光,逼视着我们的眼神,拷问着我们的灵魂。让口口声声号称自己是那个伟大民族的后裔的我们,实在羞愧难当,除了方方正正的汉字字型以外,还有哪一点传承证明今与古的的联系?祖先生活的常识竟能以陌生的美感让我惊讶;时光流转的太快总是把后人的记忆匆匆填满。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每一步都好象踩在前人的脚印上,俯身就能撷取昔日的生活片断,看真切了,才发现自己也不曾偏离片刻。

反观当今大数据时代,信息之光让我们一个个都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忘却了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就我而言,《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求知,更像是一种“扫盲”,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作为新时期的检察人应该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学有所用,学有所悟,然后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篇2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古董局中局》读后感1

这是两本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选择这两本书来读,并不是因为自己是个小说迷,而是自己对考古、文物特别感兴趣。书的内容不必细说,作为小说,它主要通过大量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在小说中介绍了一些股东鉴定的基本常识,其中可供研究的东西也许并不多。但是,通过阅读这两本小说,我对以下两个问题产生了一些思考。

【第1句】:考古与盗墓

我对考古的印象是很多考古工作者拿着铲子、刷子蹲在发掘现场整理文物,而盗墓是一个或几个盗墓贼拿着洛阳铲、麻袋在夜深人静时偷偷挖开墓葬盗取文物。在我的概念里,考古和盗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但是很多人单纯地认为考古就是盗墓,将考古和盗墓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之间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一,考古与盗墓的目的不同。考古发掘墓葬是为了研究历史,不论是抢救性的发掘还是主动发掘,都是以保护和研究为目的,力求复原古代社会的原貌,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谜团,为现世生活提供借鉴。而盗墓者挖掘墓葬盗取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些值钱的金银珠宝。总的来说,一个为学,一个为财。

其二,考古与盗墓的方法不同。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的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发掘时,无论是使用传统的发掘整理方法,还是使用高科技手段,一般来说不会对文物产生较大的破坏。考古是一项非常复杂、细密的工作,并且很多是以保护和修复为主的考古工作。而盗墓者往往采取比较暴力的手段,有的盗墓者甚至会用炸药炸毁墓葬,这对墓葬及文物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很多墓葬里的壁画被随便破坏,丝织品因没有及时保存而接触到大量空气被氧化,对于一些体积太大、重量太高而带不走的文物,有些盗墓者甚至会砸碎销毁。尽管有些考古工作也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伤害,一些盗墓者也会在盗取文物之后复原墓葬,但大部分的考古工作对文物起到了很好地保护作用,而大部分盗墓行为会对墓葬及文物产生不可逆转的伤害。

其三,考古与盗墓的对象不同。考古工作会对所有文物进行发掘、保护、研究,考古工作者看中的更多的是文物的历史价值。一些文物虽然经济价值不高,但会对历史研究产生非常大的帮助。而盗墓者针对是那些具有较高经济价值、能卖出好价钱的文物,比如那些好看的金银器、玉器。另外,很多考古发掘研究的文物,很多盗墓贼根本看不上眼。

仅从以上三点来说,考古与盗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单纯地将考古理解为盗墓是一种非常幼稚、不严谨的想法。

【第2句】:去伪存真

这两本小说里提到,每一件古董背后,都是历史积淀和文化传承;而每一件仿冒品背后,都是机关算尽的机巧和匪夷所思的圈套。古董造假、字画仿冒,古已有之。东晋时,康昕仿冒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连他的儿子王献之也辨认不出来;宋徽宗喜欢造假,仿制了一批商代的青铜兵器,摆在宫廷里,乐此不疲。在古董斑驳的纹理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时代的风貌,它的价值,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但是总有一些人只用金钱来衡量古董的价值,一些本来一文不值的东西,经过精心涂抹就可以变得价值连城。巨大的利益令无数人铤而走险,更有一些家族,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在这个晦暗不明、凶险万状的江湖上营生。

辨伪与造假,是古董行当里永远不变的两大主题。现今社会上,古董造假比比皆是,甚至很多学者、专家也加入到古董造假的队伍中。造假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有些假古董连权威专家也无法辨认真伪,更不要说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百姓。假古董不仅误导老百姓、坑骗了许多老百姓的血汗钱,更重要的是,大量造假行为正逐渐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越来越多的人奉行金钱至上。一件真品,是对已经消失的历史的延续,除了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美感,还让人们对曾经的历史、文化进行回顾、思考。而一件赝品,它仅有的价值就是为造假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马伯庸在两部小说里经常提到一个词——“去伪存真”。顾名思义,就是辨认并丢弃假的,保存真的。听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困难。面对巨大的金钱诱惑,很多人守不住道德的底线。抑制造假行为的泛滥,需要各层人士的配合。专家、学者要坚守道德底线,做好“去伪存真”的本职工作;公办部门要加大对造假集团的打击力度;普通老百姓虽然力量薄弱,但可以通过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来降低被古董贩子欺骗的可能性。

值得一题的是,我了解作者马伯庸并不是因为这两本书,而是通过他的另一本小说《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末日焚书》极尽讽刺意味,讽刺批判了如今很多人追捧一些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书。马伯庸自己说:“《末日焚书》就是给那些和我一样看了很多书、很多意见不发表不过瘾的人看的,说白了就是给书评人看的”。他的作品,初读起来会觉得很幽默,细细想来,幽默背后隐藏的却是又冷又辣的讽刺挖苦。他在书里写到:“这里有一些胡思乱想。在这里你可以听到上亿个神经元在大脑皮质回沟里呼哧呼哧跑步的声音,也可以闻到将历史、悬疑、灵异、科幻、宗教之类的话题扔进搅拌机里混合成鸡尾酒的'古怪气味。这里是迷宫,是异教徒的告解室,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但你绝不会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有人说,马伯庸其实很绝望的,很悲观的,不易亲近,你看不到他骨子里面是什么。所有严肃,都被他彻底消解,永远摸不到他那一根逆骨,长在何处,他也不让你随便去摸。我不敢对一位妄下评论,我相信,一部万人称颂的作品也会有瑕疵,而一部无人问津默默躺在书店角落的书也会有它的精彩之处。阅读,重要的书的内容,作家倒在其次。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书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交流交流想法。

《古董局中局》读后感2

这几天,我坚持看完了从淄川图书馆借的小说《古董局中局》。这本书的封面是有一半人头和一半佛头拼在一起,让我还没看这本书就已经吓了一跳。这本书是作家马伯庸创作的系列小说,内容精彩非凡,悬念层层不绝,令我欲罢不能。这是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设局的百科全书式小说。主要写的主人公许愿,他经营了一个卖古董的小店,到了下午收铺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人,把他带到了一个饭店里,里面坐着掌管股东的五脉。许愿想起他的爷爷曾经就是在五脉里的,但是因为盗窃了佛头,所以被他们赶出了五脉。到了他爸爸那一代,他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关在屋里闭门不出,可是别的人还是不肯原谅他们。许愿听到他们提起了他爷爷的事,许愿却觉得这件事有些蹊跷,于是就决定替爷爷讨回公道,说不定爷爷的事还是假的。最后,经过了许多的挫折与经历,甚至中间也死了许多人,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最后发现他的爷爷为了保护假佛头,自己自杀了,其实真正的佛头就在假佛头的下面。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书里的内容太复杂了,还有他还在家里发现了一本书,里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古董的,而且字还加密了,结果他又用密码解开了,可能很多事他都是学那本书里面的,但是我感觉这剧情太奇怪了,而且那个人知道的太多了,我都有很多看不懂、不知道。这个主人公的性格很好,讲义气、很开朗,也非常聪明,各种破悬都能看明白,所以最后才能成功!读完这本书,是我简单了解了古董行当里的文化传承与江湖险恶

同学们,我们也要像这个主人公一样,多去思考问题,才能取得成功!

本书描写史前文明遗址,欧洲青铜器时代,也是神秘玛雅文化文字起源地:亚特兰蒂斯。几乎可以不夸张的说,作者像是现代科普与八卦文化相关,有“杂交优势”之经典著作的大师爷。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在柏拉图~老子时代,在哲学名著《对话录》中,就有文字记载此地。它毁灭于公元9600年前,沉入海底。现代太空“挑战者号”的研究人员发现,亚特兰蒂斯的所有海下山脊都被厚厚的火山沉积物所覆盖;和柏拉图描述的一样,……”。

本书中说“数千年来,人们总是一贯地将亚特兰蒂斯的故事当成一种供人茶余饭后消遣闲谈的神话传说而已,极少有人相信它真实存在过”。另外,尽管“有位希腊的神父这样对梭伦说到,‘你永远不可能还原历史的古代,以及古代的历史’。梭伦算得上是古希腊历史上最贤明的七位学者之一。

也是孤陋寡闻,第一次才从本书中听说它,拭目以待。书中介绍,“为了证实柏拉图所描述的故事的真实性,我们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证据来佐证,那就是今天人们在大西洋北部的亚速尔群岛发现的黑色、红色和白色的熔岩”……因为,柏拉图说……。书中有许多类似故事。另外,书中还有密西西比河流域殖民地的考古发现,原来以为美国从来对于其史前考古不敢兴趣,以为其根本没有什么考古内容。

简言之,作者认为故事是关于“大洪水”有关的历史事件。显然,作者居然也知道东方中国史前文化传说中,也有类似“大洪水”的'有关传说。此外,世界各古代文明都有类似“大洪水”传说,这是一个偶然吗?坦率说对于“史前文明”的描述无非都是从世界各地历史文化传说中的你说,我说,ta说,来说事之推测。本书作者旁征博引(不透剧情),忽悠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只是合书后想,为什么读此类书?老子说:“大道非,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圣经新约【林前1:21】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

所以,如果不喜欢想太多,”take easy “,它就只是一本了解丰富多彩,世界异教文化,民族传说,习俗,历史地理,考古,人类学,宗教信仰,语言学等多方面,有文化多样性,文科综合性大杂汇,有参考价值的口水休闲书。翻译文字也不错!

突然(1/9/20xx)有一个大胆猜想,四川“三星堆文化遗址”就是来自亚特兰蒂斯。愿它被读本书的书友小心求证,成为网红及一带一路的人类学理论依据。揭破一个世纪之谜。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6694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