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好自己读后感精选86句-经典语录
养成好习惯
养成好习惯,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但是我认为,只要有恒心,就一定能养成。
这篇文章为现代散文家梁实秋所作,一共讲述了五种好习惯,大家都不陌生,有清晨早起、对长辈要有礼貌相待、时刻为他人着想、会利用闲暇时间和要会吃苦耐劳等。其中,第五种最令我难忘。
前面四种好习惯,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做到了,而第五种呢?如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社会上已经不常见了,有些人因吃不完而浪费,有些人开始追求奢侈品。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吨的粮食被倒进垃圾桶,每天都有爱慕虚容的人买下外国的奢侈品。恶衣恶食,不足为耻,丰衣足食,不足为荣,这是个人修养上应有的知识。我们宜从小养成俭朴的习惯,更要知道物力维艰,竹头木屑,皆宜爱惜。
还是说说我自己把!以前,我是一个很浪费的孩子,经常把吃不完的饭菜倒掉,在读了《养成好习惯》之后,我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和古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最近,我每天都把饭菜吃光呢!我以前还是一个傲骄的人,在家里好吃懒做,总觉得父母对我好是应该的,自己什么都不用做,而现在呢,我已经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啦!
好习惯离我们并不远,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养成!
养成好习惯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让青少年养成好习惯的160个经典故事》这一本书,这本书告诉我们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阶梯。
还记得拿破仑曾经说过:“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发展,关系着我们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由成长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设立一个个奋斗目标,要有敢于梦想的习惯和一颗感恩的心。
书中,令我映象最深刻的是“勤奋努力”这一单元,这一单元让我懂得了人生就像一张洁白的纸,全凭你手中的笔去描绘它。玩弄纸笔的人,白纸上只能涂上凌乱的墨,只有那些认真书写的人,白纸上才会留下优美的文章。人的一生就是用自己的人生之笔勤勉书写的一生,如果把你书写成的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面的桥梁的话,那么,勤勉地研究和学习,就是水面下的桥基,虽然人们看不见,但它却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养成勤奋努力地良好习惯是我们成就美好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要求。
在这一单元中一篇小故事《“10”与“9”的区别》很值得一提,它主要是讲:其实我们当初从学校里毕业的时候,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差距也就是10分与9分的区别,但是从这以后有人继续以10分的努力去奋斗,毫不松懈,几年下来他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如果你还是9分8分地干,甚至4分5分的混,几年下来你会落下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世上的很多事情看似差别不大,但只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足以是你和别人拉开许多距离。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停的奔跑,以保持领先优势,因为一旦我们停滞不前,就将被其他人超越。
我们考试也一样,有时因为太粗心了,这道题明明可以拿满分却就这样被扔掉了,常常这边错一点,那边错一点,一加起来分数自然就很差了。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如果要考大学的话,相差0。5分就会有成百乃至上千人超越你,所以别小看那一分两分,真正到那时别人因为多一分就可以进那所学校,而你却因为一时失误,与自己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是用金钱都买不回来的。
这本书中还有许许多多让我感受颇深的小故事,教会了我许多道理。我想:如果我们能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学习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那么就能为我们自己以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贮备不竭的动力源泉,使自己顺利攀上人生的顶峰。因此,从现在起我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养成好习惯,为自己的明天而奋斗。
那么,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养成好习惯读后感3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感悟很多。这本书告诉我们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都要靠我们老师长期的、耐心细致的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的。
孙教授说:“你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完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用加法,改正孩子不良的习惯用减法。这一点说得不错。孩子懂道理,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
最近,我们一直在强调学生常规,学生的好多习惯都令大家头疼。比如:大同学课间在教室里说话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影响别人;小同学课间在操场上跑来跑去,随时有摔跤出事的可能。中午在食堂用餐高声谈话,既不礼貌又不卫生。这些不好的习惯,我们作为老师就要适时指导,择机教育,光批评是没有用的。为此我们制定了《朝阳小学文明班级评比方案》、《朝阳小学文明用餐细则》。让同学们有章可循,随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学校经常抽查、评比。一个阶段后,同学们的行为有了明显进步,但是还不够,仍然需要我们老师时时引导教育。
拜读这本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习惯,就会使自己一辈子因此而得到好处;相反,如果一不小心养成了某种坏习惯的话,就会在你的一辈子当中受它的被害,而吃尽苦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所以,我们要教育同学们从小养成习惯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不要养成坏的习惯。否则的话,它会影响到你的学习,你的工作,甚至你一生的生活。
我一直不赞同"人性本贪"的观点,但确确实实有很多人,在家庭压力、学历水平或成长经历的作用下,他们对于财富等社会资源垂涎欲滴,疯狂追求。当然,成功的人很少,因为越来越少的人会思考自己的真实价值。很多人盲目追求财富,收获平平。
个人价值的实现,本该成为人生最成功的"营销",我也一直坚信我的领导经常说的一句话:"生活处处是营销。"或许某个人具备多种技能和优势,但是没有好的渠道或方式去找到合适自己发展的平台,他(她)将如同被圈养的老虎,失去生机与活力,工作效率可想而知。要想做好这场"营销",必须了解现今人力资源市场的变化:有能力,多去投简历,这样的方式已过时了。以人脉开路,力求"内部推荐"或许是上佳选择。总之,找到合适的"介质",才能把自己的能力"卖"出去。
对于企业来说,人员的更替是不变的旋律。有新人进入团队,如何与之建立稳定、可信赖的情感纽带和价值纽带,将会决定新人能在工作中发挥多少才能(工作积极性),能够在企业中做多久(稳定性),这是个人对企业进行判断和选择的"窗口"。企业也会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工作能力作出判断,以找出自己的"一伙人",在这场评判中,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几率占据上风,不认同公司文化且无法帮助公司建立更好文化的人,不可能在企业中呆太久。对员工的文化熏陶,要提上培训日程,要以员工福利和管理制度为"双手",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让更多的员工形成与公司发展方向一致的价值观,拥有更大规模的"一伙人"。
人员流失率过高,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将是一个挑战,我们不得不招聘更多人,进行更大规模的培训,挑选并培养更多的人。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追求绝对的人员稳定,"死水"型的人员结构并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太多助力,我们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而且对于企业员工的职能来说,所有人在公司中存在的价值就是解决问题。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招聘渠道是多种多样的,要展开多元化的招聘,而内部推荐是个不错的选择:相对来说,通过内部推荐招聘到的员工,能力更有保障,稳定性更佳。但是,无论以何种形式把员工招聘进来,首先都要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可以以怎样的方法去做,必须达到怎样的标准,并熟悉规章制度。当然,传授工作技能、方法,让员工在工作中遵守工作制度,并不意味着放弃创新,而是为员工的创新打开一扇门,指引一条路。
我们必须理解,大部分的人是没有提升自我价值的意识的,更别说职业规划了,他们工作,是生活压力的产物,焦点是如何提高收入。人力资源有义务帮助新员工进行工作规划,但工作规划不是职业规划。如何安排工作时间,进行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让员工达到"加薪""升职"的实际需求,我们能尽一点绵薄之力,但职业规划有一定的难度,受限制太多,我们不得不寻求中层管理的帮助,为何?中层管理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公司真正的"一伙人",他们的`价值观与公司的发展方向更加契合,忠诚度更高,与员工的接触频次更高,对员工的工作帮助和情感疏导更多,在日常工作中的价值灌输更加有效。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形成清晰合理的职业规划太不现实,让更多人有合理的工作规划是企业现阶段的追求。
最后,我想以个人对工作分解的理解作为结束。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因此管理者要清楚自己团队中每个人情况,把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并分配到个人,以尽量发挥所有人能力为准,你会发现,工作划分越是细化,工作效率越高,工作更加顺畅。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要做到怎样的标准,他们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工作积极性,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而不是面对自己不擅长的各种事情,疲于应付。
当然,绝对的分配合理是不可能的,总要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在企业中成长。前提是,他(她)有积极的心态,并发自内心地把自己的能力"交"给自己的团队,因为做不愿意的事,对于个人都是一种消耗,情感的消耗,耐心的消耗,最后,只会掏空自己的所有忍耐和坚持。
企业的进步,需要员工正视自己的价值,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也需要职能的细化和调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本书的作者,小名小豆豆,大名黑柳砌子。日本一名著名的主持人,演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作者的这本书记录的是她真实的一段童年读书生涯。这个事业有成的女士,在她年幼的时候却是一个调皮,好动,与众不同,曾经一度被学校劝退的孩子,但幸运的是她人生中遇上了2个也与众不同的人,首先是她的母亲。对于小豆豆种种异类的行为以及被开除的事情母亲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进行训斥,抱怨,甚至在小豆豆大学一年级时母亲才告诉她曾经被学校开除的事实,因此退学的事情没有给小豆豆的心灵留下任何阴影。
更可贵的是,当她发现女儿的种种不同时,她所做的,不是像一般的家长一样,拼命用压制的办法去改造女儿的个性,或者说是用强迫的方式使她女儿变成一般人能接受的正常儿童形象,相反,她为女儿选择了另一所,在别人眼里还不能接受的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巴学园。正是这所学校,还有学校校长——小林先生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改变了她,奠定了她一生的发展,小林先生的巴学园和小林先生的教育思想便是今天我要和大家重点分享的人和事。
一.教育是自然地教育。
大意有两层。首先他认为应该把孩子放到大自然去。她们的学校建在一个美丽的充满了田园风格的花园里。每天下午,一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孩子就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出去散步,玩耍,在田园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一起,很自然地带孩子们认识各种不同的动物,植物,像植物里难以分辨的“雄蕊”和“雌蕊”,各种不同的昆虫,根本无须用到书本。有时,学校还单独请真正生活在学校附近的农民伯伯到学校教孩子们学习除草和耕种。
教育是自然地教育,他的第二个层面的意思:爱孩子,首先要理解孩子,顺应孩子的自然天性,用孩子喜欢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例如:因为条件有限,在不能带孩子真正去野餐的情况下,他让孩子们带帐篷在学校大礼堂里体会野营的快乐;当孩子们很好奇电车是怎么运到她们学校时,他不是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们带毛毯和睡衣住到学校里,亲眼目睹在凌晨时看电车怎样被别的车子运到学校的,可以想象孩子们有多兴奋,这样的记忆比起老师的告诉会是多么的深刻和美好,当孩子胆量小,缺乏勇敢的精神时,小林老师让学生晚上按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扮演妖怪或是路人,在真正黑漆漆的路上行夜路,练胆量;当小豆豆的钱包不小心掉到厕所,小豆豆自己在厕所口使劲掏时,小林先生看到了,没有半句诧异或是责备的话,只说:掏完了,要按原样把脏东西放回去;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尽情玩耍不受限制,他让家长给孩子穿最差的衣服到学校来,而不用担心弄脏弄破衣服;当他了解孩子们饭前喜欢说话的特点,就允许孩子们吃饭前叽叽喳喳先把话说个够,甚至还特意设计了每天请一个同学饭前当众说话的活动,培养孩子在众人面前表达的能力和胆量…这一切听起来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正是这种有趣的教育方式,使巴学园的孩子:每天早晨就只想快快的来到学校,下午放学也不想回家。
二.最成功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教育方式里面,说教法是家长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法,在我看来,说教式的教育是孩子不喜欢的,效果有时还适得其反。在巴学园,在小豆豆的描述中,教育的方式却是:润物细无声。为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每个巴学园的孩子管理巴学园的一颗树,在树上写上孩子的名字,下课时可以爬在自己管理的树上玩,平时为自己的树浇水施肥;在巴学园里,有一个残疾的孩子,为了培养孩子平等的健康心理,老师和校长从不对其他孩子说:你们不要欺负他,人人都是平等的,也从不对那个残疾的孩子说:你不要自卑,你和他们是一样的等等诸如此类说教式的的语言。(这是我们中国教育最喜欢采取的方式),而是用特殊的方式:在夏天,他让所有的孩子,包括那个腿有残疾的孩子,在游泳池裸泳,让每个孩子都觉得,无论哪个身体,健康的和残疾的,只要是自然地就是正常的。在孩子们最喜欢最想表现自己的运动会上,小林先生特意为残疾的孩子设置一个让他稳赢的运动项目,让他和别的孩子一样体验成功,让残疾孩子同样得到尊重。为了避免孩子偏食,他鼓励孩子们每天把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带到学校来,种种行为,都让巴学园的孩子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的爱心,耐心,责任心。
三.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良的品质。
在小林老师的眼中,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良的品质,即使像小豆豆那么调皮那么不可思议的孩子身上,他和孩子交流就看出了她的这种优良品质,而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教育者,不仅要认识到这点,更要好好的培养好每个孩子身上这种品质。他认为:这种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家庭社会的教育而受到影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要挖掘每个孩子身上这种优良的品质,并培养他,使之成为一种永恒的品质。正是有这种思想,他对巴学园的每个孩子都充满了信心。对小豆豆种种怪异的`行为,他不以为奇,却经常对小豆豆说:你是个好孩子。对那个身体残疾的孩子,他经常说的是:你能行的。
因为在巴学园的快乐读书生活,改变了那个曾不被别人接受的小豆豆。小豆豆成为了一个自信,大胆表现,能言善辩,情感丰富,心地善良,快乐单纯的人,正是这种优良的个性促使她成为了日本著名的演员,主持人,联合国亲善大使。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小豆豆以后几十年的生活中,巴学园的同学们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每年组织聚会,实践证明所有在巴学园就读的孩子,无论成就如何,他们都拥有乐观健康的心态,并且绝大多数因为这种经历,每位在成才成长的道路上都非常顺利。那个曾经残疾的学生成为了一名高级企业的高管,那个无比爱好物理的学生成了日本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校长的女儿,成为了一名和爸爸一样成功的教师等等。巴学园,短短的几年生活使所有的孩子不仅是事业,家庭都受益匪浅。
写到这里,我们在欣赏巴学园独特的教育之余,我们应该多些思考:我们的教育隔每个孩子有多远?教育和教育的不同造就了孩子之间的差距有多大?看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几个曲折的阶段:在中国人口众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曾经一度把学生知识的获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却忽视了学生健康心理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现在我们改变了观念,明白了其实在人一生的发展中,良好的性格,习惯远比书本的知识更重要时,我们的教育理念有了改变。我们的教育形式却还比较单一。
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更多的教育都是老师或家长规范好的,想当然正确的统一的管理。我们忘了:每个孩子,原本他们都是不一样。这样的教育,就像一部机器,虽然能产出产品,但是没有任何的创意和个性。不同的零件,在统一压制的过程中,他是扭曲而不健康的。如何从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如何对待不同孩子不同的行为,特别是特殊孩子的行为成了我们都要思考的问题。用小林校长的话说:不要把孩子,束缚在老师的计划中,而要让他们自由的思考,孩子的梦想,比老师的计划大得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67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