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的读后感合计100句-经典语录
在那个门第决定仕途的年代,鲍照怀着一腔的热情,却只能“酌酒以自宽”,面对黑暗的官场,他苦于人生不得志,却只能吟出“心非木石岂能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我怜惜地看着鲍照那张抑郁的脸,鲍照啊,你为什么不能身在人丛中,活在人丛外,让自己寻一片净土安心呢?
诚然,能够施展抱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将士们的心中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在老百姓口中是“男儿有志在四方”的.期待,然而,当这种理想的追求受到外界因素的阻碍时,我们不如放一放自己的热血,让那颗因怨气而浮躁的心安定下来。佛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心有了安放的地方,与人相交,便能达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境界,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笑看窗外云卷云舒”,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莫测,心有了安放的地方,才能少些
有人说,这种安心等价于甘于平庸,对成功人士而言,想要的,就必须不停地跋涉,去争取,去流血,那么,请你去问问著名的形象逻辑学教授——金岳霖先生吧。这个被称为“蔑视人类这种动物”的人不仅以学术著称,还因与林徽因的一段真情而打动人心。“英雄难过美人关”,按常理,他应该为自己无法得到林徽因而哀怨,但他没有。金先生能够守住道德,不做非分之想。也许他追求的只是一种美的形式,而无暇其他。而我们呢,或许也应是追求一种理想的形式,即使有再多世俗的人或物的诱惑,也撼不动心灵的根基,我自有一份从容淡定。
纵然我出身贫寒,不能考取功名,但我可以求性情之所适所安,顺兴趣之所近所至,何苦“举杯断绝歌路难”呢?倘若能放下名利,便也能让自己的心越到中心越淡薄,越到边缘越浓厚,做到这样,即使身在人窝里,也能活在人群之外,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行路难读后感1
李白的诗,多是含有浪漫主义的诗风。可这篇行路难,却是描写了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伟大的诗人李白,所描述的并不只是“行路”,那更是做人!在羽毛尚未丰满的时候,脱离友爱,亲情的怀抱,后面的日子是多么的艰苦啊!也许,在那时,诗人所期望的不是荣华富贵,而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吧。当挫折和困难来袭,万千宝物都不如一句问候,一双拉起自己的.双手,因为那不光是“情”更是鼓励和对激进啊!
行路难读后感2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而我认为读史诗使人感慨,感慨那段历史,感慨那个作诗的人,感慨那首诗。
一直喜欢李白,喜欢他那独有的洒脱与难以琢磨的飘逸,也一直把他看作仙人,认为他只有那不落凡世的傲气与才情。不曾想仕途的挫折也会影响了他,仙人也会烦恼!
那是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因小人谗言被唐玄宗免去翰林官职,愤然离开京城长安时写的,那时他的心中定有不平:光明磊落才是君子所为,背后中伤算什么?他的心定有悲愤:我的才华为什么无人发现?朝中为什么多是小人把权?我用才华铺就的路为什么尽是坎坷?他的心中也定有烦恼:我的价值什么时候才能实现?我注定只能孤芳自赏吗?于是他愤然落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悲愤过、不平过、烦恼过,他仍是开朗:今天我享受着金樽美酒、玉盘珍羞;明天我将长风破浪,扬帆起航!
读过了诗,我心中亦是慨叹:李白是仙人亦是人,他可以独自对酒当歌感受人世几何但亦要感受举杯消愁愁更愁。每个人也是这样,生命中有难以忘怀的快乐,也难免刻骨断肠的悲伤。人生漫漫,有失有得。
对案①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③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④且直!
[注]①案:古时进食用的小几,形如直角的托盘。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逗弄。④孤:孤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有何特点?
3.这首诗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字字漫愁怨,句句含愤懑,充分表达了寒门庶族对当时士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
2.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浅近,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
3.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层次富于变化。比如,写到“还家自休息”的情景,似乎完全撇开了主题。然而,这正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以虚写实,避外就里,最能深化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这也是鲍诗尤其值得借鉴的地方。(意对即可)
注释
①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②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
③安能:怎能。蹀躞(diéxiè叠谢):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④弄儿:逗小孩。戏:玩耍。
⑤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赏析
这首也是反映的仕途失意与坎坷。和《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相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述情怀似亦更为直切。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6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