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对称》读后感汇总66句-经典语录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如是说
我想知道上帝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我对诸种现象并不感兴趣,我想知道上帝(造化)的终极构建思路,其他的均属细枝末节。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而美国华裔现代物理学家阿.热在其著作(注:“阿·热”是徐一鸿先生英文名(AnthonyZee)的音译。:现代物理学中美的探索——《可怕的对称》一书中不断探讨所谓的“终极设计问题”。这勾起了我的无限兴致。因为我个人一直认为新物理学与东方道学有着莫大的缘分。道家中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你我耳熟能详:精神与天地独往来,思想与造化共神游。余以为,这就是原生态道家志趣与境界的真实写照。
原来,道家并不只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贫乏。在原生态道家思想那里,道家治学求道的门径不可胜数,君子,志于道,游于艺——诸艺皆可通道。而道家对东方的宇宙论与本体说的贡献绝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尽诉。所以明确地说:古典道家思想对现代物理学孜孜以求的.“终极设计问题”的兴趣与研究并不逊于你我。
正因为两者莫大的对话空间。我从阿.热博士的著作里读出了很多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心声共鸣,下面与各位分享。
1: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自然即美,这就是道学以及道家的基本美学观点。而这个观点在现代物理学家眼中也是非常投契投机。《可怕的对称》一文中开篇第一章,就是“对美的追求”。作者这样写道:终极的设计者(造化)只会用美的方程来设计这个宇宙与存在。如果有两 个可以描述自然的方程,我们总是选择能激起我们审美感的那个。而当代物理学家发现了某些奇妙的体验:大自然最基础的设计总是按美来设计的。
为了发现美,发现自然之美。我们需要训练我们的双眼。就像一个建筑鉴赏家,去鉴赏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时,我们不仅仅要完整地转述建筑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更要洞悉这一切表象背后所隐藏的原作者的创作思路与蕴含情绪以及构造原理。庄子说知己之间的心意相通超越时间与空间,只要你懂我,我们就是旦暮之遇与旦暮知遇。所谓训练你我的眼睛,这就涉及了东方语境中的道家情趣:不求直白,但求意境相通与语境相知。求的就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学以及模糊美学。道的美学认为,美不仅仅是明确主观的,也可以是模糊客观的。混沌凿七窍而亡,我们通常的美学观念往往是贫乏而病态的,尚不自知。因为主观而贫乏,因为自我而变-态。这就是通常你我的美学视力。道学推崇的是主观意识客观化,客观意志主观化,主客相泯“无我中观化”。
所以要观天地之大美,就要去一我之机心。
对于冗长而严密的说明文之类的书,更加富有艺术色彩的书会比较吸引我,而这本《可怕的对称》正是颠覆了我觉得科学文十分无趣的看法。
我作为一个毫不关心科学的人,就算报纸或者网络上出现了任何一篇有关科学的重大新闻或者在书店的畅销书目中看到了与科学相关的书籍,我也会像没看到似的跳过,可以说,注意到这本书,完全只是意料之外。或许是长期的绘画训练,脑子或多或少被“美”这个字套住了,我对美的追求比较抽象一点,比起清晰的文字叙述我更喜欢用隐含的画面来表达,这也是我对科学无感的原因之一。而《可怕的对称》的作者阿·热先生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对美的享受和追求竟如同一位资深的艺术家般深刻。
书中一开始的一个小片段便让我记忆深刻,阿·热先生被一个鹦鹉螺的美所吸引,但一个生物学家告诉他,这种完美的螺旋形状只不过是贝壳生长速率不等的结果。如果鹦鹉螺的美只能作为生长速率不等的结果,那这岂不是太无趣、太可怜了么,然而,阿·热先生接下来的话让我心中顿生敬佩之情“作为一个人,知道这以后也丝毫不会减少我对美丽的鹦鹉螺的迷恋,但作为一名物理学家,我被驱使去超越我们所能见到的外在美。我想讨论的并不是翻卷的波浪的美,也不是弓伏在苍天的彩虹的美,而是存在于最终支配着各种形态下水的行为的物理学定律中的更深沉的美。”
阿·热先生把对美的追求完完全全的透彻到了他所从事的行业中,如果说我们追求的是美的外表,那么阿·热先生追求的则是主宰美、控制美的源头,这不是一时兴起的幻想,阿·热先生的职业正好可以解答他所有对美的猜想。
细节很重要,所以真理就像眼睛。《可怕的.对称》这本书字里行间透出的不仅仅是阿·热先生幽默风趣的文笔,还有他对细节、对真相的探索与追求。在严谨的科学中穿插着随性的美就如同黑色铁栅栏的间隙中开出的大红色蔷薇。
《可怕的对称》,读完后,这本书完全没有像书名一般“可怕”,反而从我心中滋生出的是可敬,是一种对作者优雅的文风的敬佩,一种对科学家们钻研探索的精神的敬佩,一种对美的敬佩,一种对科学的敬佩。物理学的探索,也是一种对美的探索,所以爱因斯坦先生才会因为一个方程太丑,而放弃去解答它。这不能说是爱因斯坦先生的偏激,相反,这不正是我们对美的判断和感悟么。
对于喜欢科学的人们来说,这本书中有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每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和许多构造硬科幻所需的素材; 对于喜欢美学的人们来说,这本书中表达了对称在自然界中的最强烈的体现。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这些,对于我们,这本书则印证了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一种做事的态度。
【篇一:《最可怕的一天》
今天,我读了《最可怕的一天》。我觉得这个故事中间的恐怖也没那么恐怖,都是刘芳玲自己想出来的,不是真实的,其实有时候,有些恐怖也没那么可怕。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叫刘芳玲的小女孩的故事。她把第二十一日当作最恐怖的一天。她想明天是不是地震了?还是火山爆发?还是海啸了?还是有恐怖的巨大眼睛看着她?还是有可怕的四头怪要吃掉她?还是有外星人入侵?第二天终于到来了。轮到刘芳玲上台报告了。她很紧张,发生了很多羞羞事。她睡觉前感觉今天是最糟糕的一天。三十年后,她又上台报告了,她又紧张了,又发生了一些事,但她觉得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因为她得奖了。
我跟刘芳玲在上台讲稿的`时候一样。我在上台表演英语剧的时候,或者表演成语故事的时候,很紧张,都有点忘记了自己所有背过的
这本书给我一个启发,就是所有自己觉得很害怕,很恐怖的东西,也并不是很恐怖,都是自己想到的,也不会那么恐怖。
【篇二:《最可怕的一天》读后感
《最可怕的一天》讲了有一个小女孩,她认为明天是最糟糕的一天,因为她要去演讲。晚上她梦见地震、火山等等很多可怕的事情。第二天她什么也讲不出来,而且出了不少洋相,因此她认为这一天是最糟糕的一天。30年后,她又认为那天发生的事情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对大人来说可能是件小事,但对小朋友来说却是件大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08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