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佛学常识读后感1000字锦集100条-读后感

常识读后感800字篇【一】

梁文道的书名《常识》,这是来自美国立国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Thomas Paine)的同名书,这位给自己取名“痛苦”美国之父,难以社会对个人的不公,英国对美洲的欺凌,写出了这本不到50页的小册子《常识》,却卖出了50万册(当时北美不过200万),它唤起了北美民众独立的信念。在今天这本小册子依然被列为“改变美国的20本书”中第一本。

梁文道说过:“常识”是我很关心的一个概念。所谓“常识”,就是一个国家、社会的游戏规则,是大家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东西。他又说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有很高文学素养以及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认识,措词用得好,讲得也很客观,在文章中,他并没有回避时下热点的问题,文章中他冷静而富有理性的观点,对于我们而言,是一剂清热解毒的凉茶。

在民间:政府的好帮手主题下,梁文道列举了在面对天灾时,日本政府迟钝的官僚系统与高质的公民,民间组织的捐献活动进行强烈的对比。同时他又指出在08年次“百年不遇的超级大雪灾中,政府的缺陷与民间社会的的缺席。作者认为在天灾面前,不应该只让有关部门去垄断救助,应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强大力量。在文章中,梁文道直接指出了政府架构条条块块间的不协,、机制的缺陷,、危机管理的不足与基础建设的脆弱的缺点,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做到的。

可以说梁文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是个斯文不失风趣的读书人,他讲的事情其实并高深,只是常识,至少是现代文明的常识。常识的作用在于解惑。不过,也并非大家经常谈论的东西就可以称为常识。比如现在很多年轻人津津乐道的明星的八卦,绯闻。

与“常识”相对立的,应该就是“潜规则”。曾经勇敢揭露“非典”真相的钟南山院士又在两会上放炮,抨击“领导不在讲真话,领导一来颂功德”的会议作风,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潜规则,人人都知道是病态的,但人人都要按着这个规则来进行,否则就只有离开这个圈子,而现实又常常逼着许多人不能不参与这个潜规则,这就是“反常识”。缺乏“常识”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野蛮而荒谬的“反常识”中,

当然文学就是作者的看法,也是一家之谈:

在国耻:向“百年国耻”说再见这个主题下,梁文道举了鲁迅笔下的典型人物代表“阿Q”,“阿Q”确实存在国民的劣根性,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作者又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有些中国人把某些国家的旅游景点特意以中文书写的“禁止吐痰”警告牌单纯地解读为歧视中国人,梁文道认为以这是一种稍经刺激就立刻动怒的敏感反应,认为这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对于这一点,我非常不赞同。在外国旅游景点中,它赫然用中文写着“禁止吐痰”这四个字的警告牌,若是有其他文字的警告牌还好,但它独独用中文写,这是代表什么,这种场景屡见不鲜,如在外国的厕所中,独独用中文写着“请冲水”,这明显是对中国人的素质看不过去,用中文写着告示,诚然写告示的人可能只是出于一种提示作用,但在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这种行为的不屑和鄙视,但只是用中文写着,这意义不明而喻。这显然是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挑衅。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能意识到。但是梁文道却认为这不过是一种自我贬损的冲动,那么当他看到这些字牌,他又有什么想法,就是一笑置之?

梁文道在文中提过,他要以“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待事情,但实际上他并不是以我们大陆的角度去写,他更多的还是从一个港台同胞的角度去看大陆。他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大陆人看起来是常识的东西,对于在他们另外一种生长环境里成长里来的人却很难懂。可能也有略带反讽的意味吧。

常识》是梁文道在大陆出的第一本书,除了真话,还是真话。不过毕竟一本书写的只是作者的观点,没有人能保证作者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但是总体来说,有这样的书很好,希望将来有更多这样的书籍,让现代思想的活水来浇灌荒芜的马勒戈壁。

常识读后感800字篇【二】

拿到厚厚的一本《教育常识》这本书,先是简单翻了下目录,看见上面诸多对老师的要求,给老师的建议,教育的经验,因此对此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了一下开篇教育常识是人性的常识,教育常识的原点,就是人性常识,也就是对人的天性的'认识。教育建立在互相尊重的人性基础上,即使我们教育的对象是特殊的儿童。在这里我就想到了第179页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章,体会到爱学生的真谛,其实我们教师有几个能做到大爱。难道你就不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学生灵活的孩子,不喜欢干净整洁的孩子,要说不喜欢我觉得就是虚伪。在课堂我们都会为调皮捣蛋的小孩恼羞成怒,回到办公室还会进行激烈讨论与批评。但看了此书,我懂得每个学生其实都有他的长处,我们老师就要去爱他,理解他懂他,进而将其生命的潜能挖掘出来,彰显出来,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生长于发展,这是我们对他们的真正的爱。

教育常识还让我知道,孩子是一个“小宇宙”,不要轻视“孩子的宇宙”,它远比“成人宇宙”能量大的多,它每周每天都发生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教育需要去打破对我们有关孩子的成见,他们都具有潜力的,需要我们去激发:教育引导这我们去凝视与阅读这个小宇宙好奇心与需要及行动。教育提醒着我们要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每个小孩,尽量让他们保持着一份纯真。其实在教学中,有什么心里过不去的,想想当初的自己,我们可能会换个合适的角度来看待孩子的行为。

看了此书,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在课堂上是不是还是满堂灌,有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挥,还是拐弯抹角的让孩子回到我的教学安排上来。对于课堂的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又是否得当,课堂上有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状态,关心孩子的心理变化。行为举止是否得当,家长常常会告诉我,“老师您的话抵得上我们十句话“,尤其小学生模仿能力极强,记忆了也不弱,这也是不能小看学生能力的一方面。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学习教育常识,不断总结反思,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

常识读后感800字篇【三】

在本书自序《江山不幸诗家幸》里,对书名特地说明了一番,表示绝非有自大之意。他说,一是向前人致意,美国人托马斯?潘恩1776年写了传世之作《常识》,是美利坚合众国独立的奠基文本;二是他认为自己所言皆在常识范围之内,没有故作深刻。如作者所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因为是常识,所有公民都应具有的常识,所以通俗好读,才能使其普及于世,以影响这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书中所涉常识,我觉得大致有三种:政府与民众的关系,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果你想清晰地了解,在一个合理的构架中,政府应当做什么,公民应当怎么做,媒体又该是怎么一个样子。

《常识》通篇在讲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道理,他的文字读上去,既不卖弄聪明又十分睿智,既不语言晦涩又文理独步众生。

《常识》香港社会评论员梁文道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评论集,取名为常识,与美国独立时期的托马斯? 佩恩的撰写小册子《常识》同名,自序中可了解其立意,是向美国作家托马斯佩恩致意,归宗于知识分子的传统。而且在书中可以领悟到,在作者的笔下“常识”就是作者所谓的,“被埋在底下,或者跟我们另一些常识相互矛盾,被我们扔到一边去了,可谓缺失的常识”,比如说“潜规则”;

通过对书中的自序部分的阅读,可看出作者出书的目的与托马斯的《常识》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都希望让一些想法公之于世,交给“公众”研判思考,再酝酿出变化社会的土壤。 通过阅读,细细思考,会发现作者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是那么深刻,不过有意思的是回头看书名,真的就会有一种思维开化的感觉,正如里面所说:观点皆不脱常识的范围。

书中自序有一段话是关于时事评论的,文章写到: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几年前发生过矿难,评论家费煞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

仅仅看完书的自序,就会被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用词信手拈来,例证丰富却自成结构。字里行间中就能感受到作者理性思维的光芒。

在作者看来,我们社会通用的所有常识之间是断裂的,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点与点之间存在很大的空袭,导致了不同轻重缓急的矛盾。

在文中作者认同人类学家吉尔兹的“常识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人心中的常识不一定也会为其他地方的人所认同,所以作者想力图能用“本地人”的眼光去看、去思考眼前问题,通过这个过程来产生批判的距离,从而唤醒本地人的一些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的本地常识。然而读过作者的几篇文章后,能感受到作者仍是以一种略近港台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观察大陆社会氛围,也许这正是一种反讽吧。

这本书的正文部分分为上下两部分,话题涉及到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上部分是: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将中国的问题分为七十个小切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见解与读者分享。

其中,书中谈到国耻这一敏感话题,作者认为中国人到现在还没有勇气放下以前的悲痛、仍旧怀着一代代留下的盲目的悲痛把怨恨撒向如今的他国,是一种自虐的心理状态。如果要治愈这段创伤经验,最好的方法除了是不断要求日本“认真对待历史”之外,也得自己认真对待一下历史。全面放开抗日战争真相的研究报道和教育,建立一个国家级烈士陵园,是自我疗伤的方法。想要与日本促成全面的历史和解,首先要自己与真相和解,舔一舔自己的伤口。政府在抗战结束这么多年来的低调举动,不但无益于历史伤口的治愈,也落后于民情的要求。这些观点都充满着理性,引导着人们正确对待历史。

对于国人的大局观,中国人好谈政治,往往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政府的位置,常常以当局的利益及视角为“大局”,乃至于诡异地忘却自身,居然很乐于牺牲自己的权益去配合“大局”,十分地无私。中国文人更有当国师的传统欲望,尤其容易养成这种不把自我当回事的“大局

观”,有时还不限于策论,更要主动充当政府发言人,替官抚民。

对于和平年代的反对别国的运动,反对一个国家就是反对那些我们所不满的个体和单元,而反对那些个体与单元就是反对那个国家的全体。对于这种一代表多、多代表一的民族主义逻辑,作者认为这深深影响着我们年轻的一代人的爱国主义观。

这些观点就现在而言仍然具有思维开化之用,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很需要这些理性的思想来正确引导。??

尽管如此,这毕竟只是作者本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拥有普遍的共识”。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人 之 初 性 本 善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性 相 近 习 相 远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苟 不 教 性 乃 迁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教 之 道 贵 以 专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昔 孟 母 择 邻 处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子 不 学 断 机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à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教 五 子 名 俱 扬

yǎng bú jiào fù zhī guò

养 不 教 父 之 过

jiào bù yán shī zhī duò

教 不 严 师 之 惰

zǐ bù xué fēi suǒ yí

子 不 学 非 所 宜

yòu bù xué lǎo hé wéi

幼 不 学 老 何 为

yù bù zhuó bù chéng qì

玉 不 琢 不 成 器

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

人 不 学 不 知 义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

为 人 子 方 少 时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亲 师 友 习 礼 仪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香 九 龄 能 温 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孝 于 亲 所 当 执

róng sì suì néng ràng lí

融 四 岁 能 让 梨

dì yú zhǎng yí xiān zhī

弟 于 长 宜 先 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én

首 孝 弟 次 见 闻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én

知 某 数 识 某 文

yī ér shí shí ér bǎi

一 而 十 十 而 百

bǎi ér qiān qiān ér wàn

百 而 千 千 而 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én

三 才 者 天 地 人

sān guāng zhě rì yuè xīng

三 光 者 日 月 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én yì

三 纲 者 君 臣 义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父 子 亲 夫 妇 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曰 春 夏 曰 秋 冬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óng

此 四 时 运 不 穷

yuē nán běi yuē xī dōng

曰 南 北 曰 西 东

cǐ sì fāng yìng hū zhōng

此 四 方 应 乎 中

yuē shuǐ huǒ mù jīn tǔ

曰 水 火 木 金 土

cǐ wǔ xíng běn hū shù

此 五 行 本 乎 数

yuē rén yì lǐ zhì xìn

曰 仁 义 礼 智 信

cǐ wǔ cháng bù róng wěn

此 五 常 不 容 紊

dào liáng shū mài shǔ jì

稻 粱

cǐ liù gǔ rén suǒ shí

此 六 谷 人 所 食

mǎ niú yáng jī quǎn shǐ

马 牛 羊 鸡 犬 豕

cǐ liù chù rén suǒ sì

此 六 畜 人 所 饲

yuē xǐ nù yuē āi jù

曰 喜 怒 曰 哀 惧

ài wù yù qī qíng jù

爱 恶 欲 七 情 具

páo tǔ gé mù shí jīn

sī yǔ zhú nǎi bā yīn

丝 与 竹 乃 八 音

gāo zēng zǔ fù ér shēn

高 曾 祖 父 而 身

shēn ér zǐ zǐ ér sūn

身 而 子 子 而 孙

zì zǐ sūn zhì xuán zēng

自 子 孙 至 玄 曾

nǎi jiǔ zú rén zhī lún

乃 九 族 人 之 伦

fù zǐ ēn fū fù cóng

父 子 恩 夫 妇 从

xiōng zé yǒu dì zé gōng

兄 则 友 弟 则 恭

zhǎng yòu xù yǒu yǔ péng

长 幼 序 友 与 朋

jūn zé jìng chén zé zhōng

君 则 敬 臣 则 忠

cǐ shí yì rén suǒ tóng

此 十 义 人 所 同

fán xùn méng xū jiǎng jiū

凡 训 蒙 须 讲 究

xiáng xùn gǔ míng jù dòu

详 训 诂 明 句 读

wéi xué zhě bì yǒu chū

为 学 者 必 有 初

xiǎo xué zhōng zhì sì shū

小 学 终 至 四 书

lún yǔ zhě èr shí piān

论 语 者 二 十 篇

qún dì zǐ jì shàn yán

群 弟 子 记 善 言

mèng zǐ zhě qī piān zhǐ

孟 子 者 七 篇 止

jiǎng dào dé shuō rén yì

讲 道 德 说 仁 义

zuò zhōng yōng zǐ sī bǐ

作 中 庸 子 思 笔

zhōng bù piān yōng bú yì

中 不 偏 庸 不 易

zuò dà xué nǎi zēng zǐ

作 大 学 乃 曾 子

zì xiū qí zhì píng zhì

自 修 齐 至 平 治

xiào jīng tōng sì shū shú

孝 经 通 四 书 熟

rú liù jīng shǐ kě dú

如 六 经 始 可 读

shī shū yì lǐ chūn qiū

诗 书 易 礼 春 秋

hào liù jīng dāng jiǎng qiú

号 六 经 当 讲 求

yǒu lián shān yǒu guī cáng

有 连 山 有 归 藏

yǒu zhōu yì sān yì xiáng

有 周 易 三 易 详

yǒu diǎn mó yǒu xùn gào

有 典

yǒu shì mìng shū zhī ào

有 誓 命 书 之 奥

wǒ zhōu gōng zuò zhōu lǐ

我 周 公 作 周 礼

zhù liù guān cún zhì tǐ

著 六 官 存 治 体

dà xiǎo dài zhù lǐ jì

大 小 戴 注 礼 记

shù shèng yán lǐ yuè bèi

述 圣 言 礼 乐 备

yuē guó fēng yuē yǎ sòng

曰 国 风 曰 雅 颂

hào sì shī dāng fěng yǒng

号 四 诗 当 讽 咏

shī jì wáng chūn qiū zuò

诗 既 亡 春 秋 作

yù bāo biǎn bié shàn è

寓 褒 贬 别 善 恶

sān zhuàn zhě yǒu gōng yáng

三 传 者 有 公 羊

yǒu zuǒ shì yǒu gǔ liáng

有 左 氏 有 谷 梁

jīng jì míng fāng dú zǐ

经 既 明 方 读 子

cuō qí yào jì qí shì

wǔ zǐ zhě yǒu xún yáng

五 子 者 有 荀 扬

wén zhōng zǐ jí lǎo zhuāng

文 中 子 及 老 庄

jīng zǐ tōng dú zhū shǐ

经 子 通 读 诸 史

kǎo shì xì zhī zhōng shǐ

考 世 系 知 终 始

zì xī nóng zhì huáng dì

hào sān huáng jū shàng shì

号 三 皇 居 上 世

táng yǒu yú hào èr dì

唐 有 虞 号 二 帝

xiāng yī xùn chēng shèng shì

相 揖 逊 称 盛 世

xià yǒu yǔ shāng yǒu tāng

夏 有

zhōu wén wǔ chēng sān wáng

周 文 武 称 三 王

xià chuán zǐ jiā tiān xià

夏 传 子 家 天 下

sì bǎi zǎi qiān xià shè

四 百 载 迁 夏 社

tāng fá xià guó hào shāng

汤 伐 夏 国 号 商

liù bǎi zǎi zhì zhòu wáng

六 百 载 至 纣 亡

zhōu wǔ wáng shǐ zhū zhòu

周 武 王 始 诛 纣

bā bǎi zǎi zuì cháng jiǔ

八 百 载 最 长 久

zhōu zhé dōng wáng gāng zhuì

周 辙 东 王 纲 坠

chěng gān gē shàng yóu shuì

逞 干 戈 尚 游 说

shǐ chūn qiū zhōng zhàn guó

始 春 秋 终 战 国

wǔ bà qiáng qī xióng chū

五 霸 强 七 雄 出

yíng qín shì shǐ jiān bìng

chuán èr shì chǔ hàn zhēng

传 二 世 楚 汉 争

gāo zǔ xīng hàn yè jiàn

高 祖 兴 汉 业 建

zhì xiào píng wáng mǎng cuàn

至 孝 平 王 莽

guāng wǔ xīng wéi dōng hàn

光 武 兴 为 东 汉

sì bǎi nián zhōng yú xiàn

四 百 年 终 于 献

wèi shǔ wú zhēng hàn dǐng

魏 蜀 吴 争 汉 鼎

hào sān guó qì liǎng jìn

号 三 国 迄 两 晋

sòng qí jì liáng chén chéng

宋 齐 继 梁 陈 承

wéi nán cháo dū jīn líng

为 南 朝 都 金 陵

běi yuán wèi fēn dōng xi

北 元 魏 分 东 西

yǔ wén zhōu yǔ gāo qí

宇 文 周 与 高 齐

dài zhì suí yì tǔ yǔ

bú zài chuán shī tǒng xù

不 再 传 失 统 绪

táng gāo zǔ qǐ yì shī

唐 高 祖 起 义 师

chú suí luàn chuàng guó jī

除 隋 乱 创 国 基

èr shí chuán sān bǎi zǎi

二 十 传 三 百 载

liáng miè zhī guó nǎi gǎi

梁 灭 之 国 乃 改

liáng táng jìn jí hàn zhōu

梁 唐 晋 及 汉 周

chēng wǔ dài jiē yǒu yóu

称 五 代 皆 有 由

yán sòng xīng shòu zhōu shàn

炎 宋 兴 受 周 禅

shí bā chuan nán běi hùn

十 八 传 南 北 混

liáo yǔ jīn dì hào fēn

辽 与 金 帝 号 纷

dài miè liáo sòng yóu cún

zhì yuán xīng jīn xù xiē

至 元 兴 金 绪 歇

yǒu sòng shì yì tóng miè

有 宋 世 一 同 灭

bìng zhōng guó jiān róng dí

并 中 国 兼 戎 狄

míng tài zǔ jiǔ qīn shī

明 太 祖 久 亲 师

chuán jiàn wén fāng sì sì

传 建 文 方 四 祀

qiān běi jīng yǒng lè sì

迁 北 京 永 乐 嗣

dài chóng zhēn méi shān shì

qīng tài zǔ yīng jǐng mìng

清 太 祖

jìng sì fāng kè dà dìng

靖 四 方 克 大 定

zhì xuān tǒng nǎi dà tóng

至 宣 统 乃 大 同

shí èr shì qīng zuò zhōng

十 二 世 清

dú shǐ zhě kǎo shí lù

读 史 者 考 实 录

tōng gǔ jīn ruò qīn mù

通 古 今 若 亲 目

kǒu ér sòng xīn ér wéi

口 而 诵 心 而 维

cháo yú sī xī yú sī

朝 于 斯 夕 于 斯

xī zhòng ní shī xiàng tuó

昔 仲 尼 师 项

gǔ shèng xián shàng qín xué

古 圣 贤 尚 勤 学

zhào zhōng lìng dú lǔ lún

赵 中 令 读 鲁 论

bǐ jì shì xué qiě qín

彼 既 仕 学 且 勤

pī pú biān xiāo zhú jiǎn

披 蒲 编 削 竹 简

bǐ wú shū qiě zhī miǎn

彼 无 书 且 知 勉

tóu xuán liáng zhuī cì gǔ

头 悬 梁 锥 刺 股

bǐ bú jiào zì qín kǔ

彼 不 教 自 勤 苦

rú náng yíng rú yìng xuě

jiā suī pín xué bú chuò

家 虽 贫 学 不 辍

rú fù xīn rú guà jiǎo

如 负 薪 如 挂 角

shēn suī láo yóu kǔ zhuó

身 虽 劳 犹 苦 卓

sū lǎo quán èr shí qī

苏 老 泉 二 十 七

shǐ fā fèn dú shū jí

始 发 奋 读 书 籍

bǐ jì lǎo yóu huǐ chí

彼 既 老 犹 悔 迟

ěr xiǎo shēng yí zǎo sī

尔 小 生 宜 早 思

ruò liáng hào bā shí èr

若 梁

duì dà ting kuí duō shì

对 大 廷 魁 多 士

bǐ jì chéng zhòng chēng yì

彼 既 成 众 称 异

ěr xiǎo shēng yí lì zhì

尔 小 生 宜 立 志

yíng bā suì néng yǒng shī

莹 八 岁 能 咏 诗

mì qī suì néng fù qí

泌 七 岁 能 赋 棋

bǐ yǐng wù rén chēng qí

彼 颖 悟 人 称 奇

ěr yòu xué dāng xiào zhī

尔 幼 学 当 效 之

cài wén jī néng biàn qín

xiè dào yùn néng yǒng yín

谢 道 韫 能 咏 吟

bǐ nǚ zǐ qiě cōng mǐn

彼 女 子 且 聪 敏

ěr nán zǐ dāng zì jǐng

尔 男 子 当 自 警

táng liú yàn fāng qī suì

唐 刘 晏 方 七 岁

jǔ shén tóng zuò zhèng zì

举 神 童 作 正 字

bǐ suī yòu shēn yǐ shì

彼 虽 幼 身 已 仕

ěr yòu xué miǎn ér zhì

尔 幼 学 勉 而 致

yǒu wéi zhě yì ruò shì

有 为 者 亦 若 是

quǎn shǒu yè jī sī chén

犬 守 夜 鸡 司 晨

gǒu bù xué hé wéi rén

苟 不 学

cán tǔ sī fēng niàng mì

蚕 吐 丝 蜂 酿 蜜

rén bù xué bù rú wù

人 不 学 不 如 物

yòu ér xué zhuàng ér xíng

幼 而 学 壮 而 行

shàng zhì jūn xià zé mín

上 致 君 下 泽 民

yáng míng shēng xiǎn fù mǔ

扬 名 声 显 父 母

guāng yú qián yù yú hòu

光 于 前 裕 于 后

rén yí zǐ jīn mǎn yíng

人 遗 子 金 满 赢

wǒ jiào zǐ wéi yì jīng

我 教 子 惟 一 经

qín yǒu gōng xì wú yì

勤 有 功 戏 无 益

jiè zhī zāi yí miǎn lì

三字经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

三字经读后感

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经常背诵《三字经》给我听,它是我接触我最早的经典诵读书。

一开始,妈妈只要有空就在我身边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并没要求我也跟着学,后来听的多了,我也就慢慢会背了,从一开始只能背“人之初,性本善”,到“教五子,名俱扬”,再到“弟于长,宜先知。”。再后来我就经常和妈妈一起配合背,有时候是一起背,有时候是接背,我背前面的,妈妈就对后面的,一句接一句。我越来越喜欢背《三字经》了。

妈妈看我背得越来越多,就开始给我讲《三字经》的故事,像《孟母三迁》呀,《孔融让梨》呀,我都特别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每天晚上,不听听这些故事就不肯入睡。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下决心要做个尊老爱幼,对社会有用的人。

现在我已经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能自己借助拼音读《三字经》、看《三字经》故事了。一有空闲我就把《三字经》从头来一遍,那些经典的小故事,也成了我在小伙伴之间炫耀的资本。课间的我,身边总有很多“崇拜者”围在身边,那是我的同学在用羡慕的眼神看我背《三字经》、听我讲《三字经》的故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25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