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教育对话录读后感总汇96句-读后感

篇一:《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邦对于秩序的要求。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哲学家用真理教育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因此唯有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解放,这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因此作者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篇二:《理想国》读后感

我拿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看《理想国》,它还真是没让我失望,果然看了一遍简直是不知所云。所谓的“理想国”我看第一遍之后的感觉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城邦,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那里的人都不是“人”,因为我相信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是不存在的。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它比起来,简直差远了。

但是我还是坚信受到那么多美誉的它,肯定还是有它的独特之处的,所以我又拿出了12分勇气看第二遍,虽然是断断续续地看了半个多月才把第二遍给看完,但还算是完整的又看了一遍。不过我看了第二遍之后好像更晕了。我现在也不知道自己要怎样表达我在看了第二遍之后的感想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了。

《理想国》是对话体的形式,就是比女人都还能侃的男人在聊其所谓的“理想的城邦”。一开始就在讨论关于“正义”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各执一词。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不想去纠结了,因为我搞不懂。不过我对所格拉底和波勒马赫斯的一个对话印象非常深刻,

苏:如此一来,岂不把仁人君子当成仇敌,却把邪恶之徒看作好友了吗?

波:没错,是会这样。

可是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这样,苏似乎把人类看的都太愚蠢了。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是频率应该不是很大。苏还有一个类比是把马受伤,狗受伤之后其本质变化,类推人受伤之后正常的美德也相应地退化,这是不正确的,人是有肉体和精神的高级动物,说一个人身体受伤之后,道德精神层面就会退化,这是不正确的。没有谁听说过一个人生病之后信仰就改变了吧。

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他们就对建设一个正义的城邦或者说国家展开了设想。他们想象的城邦是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能力的,至少我是不能在那里生活下来。那样的城邦至少在我看来是枯燥无味的。他们所谓的正义就是指每个人做自己的事情,绝对不能做自己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否则城邦就会秩序混乱不堪。他们只允许简单的音乐、体育、几何学、天文学等学科的存在。而且音乐的风格要一成不变,不然也是会改变人们是风尚的。我觉得这样的城邦能一直维持下去吗,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就真的能够永久的留存下去,不被破坏吗?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事物不能更新和进步,那么迟早是会被淘汰的。这样的城邦又怎样始终保持其所谓的合理的秩序呢?还有就是城邦的成员构成,也是分了三个等级的。我姑且先不讨论他们这样有没有阶级歧视,就只说他们对于护卫者这一阶级的要求,我觉得是近乎苛刻。他们的付出和收获是完全不能成正比的,这还有什么公正和正义可言呢,这样的城邦还能算是一个正义的城邦吗?护卫者,在他们看来是最有能力的,也是最辛苦的,对城邦也的贡献最大的,可是他们不能有一丁点自己的私有财产,否则就会有腐化的危险,所以他们除了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外,什么都不给。这样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公平吗?

还有,他们认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存在和不存在之间有一条空隙。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有一些东西,看似存在又不存在,它会成为纯粹的存在和绝对不存在之间的媒介”。原来“灰色地带”也是可以这么定义的。

当然,这只是我在看了《理想国》之后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都说这是一部大书,要好好地读、认真地读。我觉得我的知识和我的见解还没有达到能

篇三:《理想国》读后感

《理想国》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和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是“将他人的东西归还给他吗?”,正义是“将善给予朋友,把恶给予敌人吗?”。柏拉图认为,正义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这对后来人们在考虑国家正义、法律正义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柏拉图的正义提醒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计算我们从社会获得了什么,而且还要计算我们为社会的顺利和成功提供了什么。

智慧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最高知识就是善的理念,善的理念就是最高智慧。这就是《理想国》中的柏拉图密码。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以全新的目光认识自己和世界,明确认识到自己要走的路、世界已经走过和正在走的路。

《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读后感1

近日,怀着崇敬之心,阅读了陶继新先生与王登峰先生的对话录《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一书,感受颇多,深受启发。

陶继新说:我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从公元前551年孔老夫子出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500年间,中国能够正规入学学习的人数,未必比从1949年到现在入学就读的学生多。同时我们现在从国内外学习了许多大教育家的经典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学子,成为世界级文学巨人者屈指可数。这种悲哀不能不令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而中国古代的每一个时代,几乎都产生了让世界瞩目的大思想家、文学家。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孙子、屈原等一大批大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到帝制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的大文学家曹雪芹,无一不是世界级的大师。那时候还没有苏霍姆林斯基,也没有布鲁姆和布鲁纳,即使有,也因国域之隔而无法学习其精妙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先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大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这种悖论的出现,应该引起教育界人士的足够注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呢?我想,目前学习内容的低下与教学方法的不当,与古代文人学习“取法乎上”和注重读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精典,现在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古时候一开始就让学生去背诵,现在是一开始就要学生去“创造”;古时候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现在是对传统文化的蔑视;古时候强调文化积淀,现在倡导凭空翻新。什么文化积淀,什么厚积薄发,在“现代教育”中都成了不合时宜的旧有传统。如此下去,休说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大思想家、文学家难以诞生,就是产生有点名气的大学问家也难乎其难了。一味地逐新求异,丢失的不仅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还有自己的个性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本质东西。朗读与背诵这一简单,也是最奏效的学习古代文化的方法,千万不要再将其视作污水一样地泼掉了。

奥修说过,犹太人占世界人口的3%,但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口数量占了世界的80%。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犹太人对于经典的亲近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在传统的犹太社团里,儿童很小就接受了读经教育。根据犹太经典《密西拿》的规定:儿童六岁开始学习读经,最通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背诵,不管是否理解,先得熟读成诵。《阿伯特:犹太智慧书》写道:“学问,不进则退;不读经,毋宁死。”

陶继新说:孩子的背诵能力是远远超过大人想象的。开始时也许没有大人背诵得快,但一两周以后,其背诵能力就充分展现出来了,就会将大人远远地抛在脑后面。孩子背诵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慢。大人正好相反,记得慢、忘得快。同时,当孩子以很快的速度记忆下来一些经典的时候,也会对自己产生一种心理认同。

如果在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上给其展示背诵经典的舞台,他们就会更加自信,就会背诵更多的经典,就会给自己积淀一笔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

陶继新说:在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文化是可以让生命有根的。如果根扎不深,就可能在西方文化侵入的时候,不分良莠都“拿来”,甚至顶礼膜拜。而当我们有了经典文化之根后,我们就可以在继承与发挥中国经典文化的时候,放开胸襟,大胆地将西方文化的精华吸收过来,并让它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有机部分。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我曾经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位教授交流对于《论语》的看法时,令我非常吃惊。他对《论语》的熟悉程度及解析深度,令中国的很多专家汗颜。其实,韩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的经济发展,都与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有关。被誉为日本的爱因斯坦的汤川秀树《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在自述《旅人》一书说:我五六岁时就开始诵读中国经典……第一部分是“四书”,是从《大学》开始的,我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大学》,后来又读了《论语》和《孟子》等儒家经典。可以说,有效地汲取中国经典文化的营养,并不阻碍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的确,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弥新。经典文化将我们的生命全然转换,从情绪化的生活状态变成生活目标清晰的状态;经典文化让我们在生活中重新发现完善与统一;经典文化让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宁静,获得心灵的自由;经典文化让我们体味到生命的欢乐与高贵。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的接班人,未来社会的栋梁们,我们最最亲爱的娃娃们也能体会到经典带给他们的这种智慧呢。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吧!

《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读后感2

著名作家张爱玲说过:“书是最好的朋友,唯一的缺点是使我近视。”我很赞同这句话。自从我能够阅读开始,书就会在我需要的时候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今年暑假我又意外地拥有了一本好书,那就是王登峰和陶继新合著的《经典教育让生命有根》。

有关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方面的文章我也看过一些,深知经典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了解一些小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所以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最吸引我的.是第二板块中的《提升境界安顿心灵》。在这里,陶继新老师说:“没有认真诵读经典之前,我的心很不安定,比较浮躁,心情也很容易受外在因素左右,诵读经典之后,我知道,要想安顿心灵,就要好好诵读经典。”

读到这里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也走过了这样的心理历程。那时我对很多事情产生了怀疑,对前途感到渺茫,似乎看不到今后的路,心里装满了对追逐的疑惑与绝望。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文章里,被一个博客朋友捕捉到了。他说:其实没什么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要想让自己的心灵平静下来,也很容易,你一年读15——20本经典名著,你的心就会渐渐平静下来。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书目,例如《中华经典随笔》《傅雷家书》《我们仨》写在人生的边上等很多名作。就这样且读且聆听,我的心灵种满了庄稼,杂草自然就少了。每每捧起一本好书,或者聆听一段智者的讲座,很快便能让自己驶进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功利之心顿失,浮躁之气远遁。将自己融入自然和人文风景之中,感受那份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快。

我终于清楚地知道了,我要的是什么,那就是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自己喜欢的事,踏踏实实地、认认真真地和学生们上好每一节课,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这正应了陶继新老师所说的,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生命个体的心里,外化出来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那个一度曾经怨天尤人的我,现在变得更加从容、坦荡了。当我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会淡然面对;当我遭遇波折的时候,我也将视作生命的本然。从此可以守持着一颗宁静的心,平静、愉快地在生命常态中行走!

0一、他是太迷恋土地,自家的土地那种感觉,非同一般。

一个在人民公社时期的不合作者,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可怜者,勇敢者,执着者。经过实践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人民公社还是解体了,但他的先知先觉却遭到了批判,他知道公社走不长,因为一家人都走不长,更何况不是一家人的大锅饭,怎能走长呢?所以坚决不参加集体,他就是要单干,结果成了牺牲品。

人类历史前行的脚步中,这样的悲剧人物就是时代的悲剧。

0二、劳动本身是充满乐趣的,农民也有自己的敬业精神,他干不好活,是很耻辱的,割一手好麦子,刨一手好地,他自己也很骄傲,而且赢得周围百姓的尊重。劳动过程中,他们实际上体验了很多乐趣,他们即使去跟别人干活,也是在体会劳动的快乐。

不要小看农民的农活,他们也是分着高下的,任何劳动认真努力地做,跟敷衍了事的做,都会是不一样的效果,学习更是如此,如果能够把学习上升到自己的劳动层面,干不好活是遭人耻笑的,也许将会有别样的境界。

0三、教科书和小说的英雄人物通常都是叛逆者,但现实生活中,教育的另一面又教你要循规蹈矩,这就是教育本身的矛盾。

其实叛逆是另一种思想的呈现,不可盲目地一棒子打死,一定要分析叛逆的原因何在,都成了顺毛驴,也许安稳好管,但没有新鲜因子的刺激,可能就没有活力了。

0四、意大利的读者很热情,人家小城市的文化节搞了七八年,已经有国际性影响了,完全是民间的,根本没有一个官员出面。

行政管理文化,是不是能管好呢?

0五、高素养自会消除一切偏见。

读不懂是因为自己的素养不到,读不进是因为自己见识狭隘,体验不够。

0六、因为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被“误读”,没有“误读”就没有文学,这是我的看法。

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思想或情感或观点应该不是单一的,即使作家有自己的理解和嫁接,但读者的误读也许才应该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就如《红楼梦》一样,不同的人从中看到的内容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正是这个道理。

0七、日本学者有一种特别认真的态度,为了一个问题,他可以飞越大海,不远千里来问你。

有这样的从容对待知识的态度,有这样的缓慢从容,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们总是太过急躁,太过功利,以至于很多东西都学不精。

0八、我觉得所有文学首先是世界的,是人类的,然后才是民族的。

这是一个完全颠覆的观点,原来先是民族的',然后是世界的,而莫言认为,应该先是人类的,然后才是民族的,人性的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无论是种族还是民族,人性都是不一样的。

十、我觉得一个作家的童心很重要,假如是一个过分成熟,过分理性的人,写出来的小说,生活气息就要淡薄很多。

只有童心才可能有新奇的眼光,只有童心才可以有天真的发现,只有童心才可以有纯正的坦率。

十一、通过文学暴露人性恶的一面,批评人性恶赖以产生和膨胀的社会现实,然后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文学的功能也许就是揭示,也许是唤醒,但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文学还远远没有这个功能。

十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厚道,所以精明的最高境界也是厚道。

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十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悟性,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重要的不是写作,而是通过写作把自己跟别人区别开来。

写作的功能是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十四、我们这代人越来越灰暗,越来越懦弱了,越来越活得不像个男子汉,越来越不敢张扬个性,越来越不敢在自己的社会生活里显示个性色彩,人越来越固化,人好像都一样,这种东西你可以用人的性格来解释,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不正常的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压抑。

觉知环境对自己的压抑,觉知环境对自己的同化,觉知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才能够尽可能地跳出环境。

十五、佛教之禅宗是讲究顿悟的,当头棒喝,豁然开朗,瞬息间明白了天地间的大道理,其实所谓的顿悟,也是建立在长期的痛苦探索基础上,一个人获得一种豁达平和的心态,那是长期挣扎后的结果,即便有某个事件为契机,但顿悟的能量,还是在长期痛苦中累积的。

太正确了,同样的事件在不同人身上会起到完全不一样的作用,就是因为一些人是长期在想的,而一些人根本就没有想,一是主动的去受影响,一是被动的受影响。那个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和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绝对不是偶然,他们长久的思索,在遇到一个触发点的时候,豁然开朗。很多能够抓住机会的人,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寻找机会。

十六、人的一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过程,当你看过世界,见过众生,才发现你要见的世面,是你自己内心的勇敢和自信。

人一生最大的成果是重建自我,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重建自我的,因为根本找不到自我在哪里,一个真正的自我一定是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勇敢和自信的人,他找到了前行的方向,而且不惧艰险。

十七、人与人的关系事实上从来没想象的中的美好,故乡是童年记忆基础上想象的产物,事实上是发明了一个故乡。

无论故乡是不是真的故乡,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故乡确实带给自己很多灵感,那个故乡里包含着珍惜,包含着情感,包含着遗憾,包含着很多主观情感。

十八、人们总是对那些敢做大事,哪怕是大坏事的人心存敬仰,其实是一种英雄情结。

因为太缺乏英雄了,所以即使是反面的英雄也仰慕,因为自己做不到,自己没有办法克服自己的劣根性,对于那些克服了的人当然就心生向往之意了。

十九、在那些饥饿和混乱的岁月里,我发现了男人的外强中干和脆弱了,发现了女性的生存能力和坚强,男人是破坏者,女人是建设者,女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把被男人破坏了的家园建设好,女人较之男人,更能忍受苦难,我想这是一种母性的力量。为了孩子,女人可以做出最大的牺牲,可以干出惊天动地的是事情。

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女子的力量,她的忍耐,坚强,都是超乎想象的。

二十、一个十八岁的孩子可能是非常保守的,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可能是非常先锋的,我觉得一个作家是否先锋,就看他是不是虚伪,他是不是用一种虚伪的态度写作,余华说,生活中最让人切齿的就是虚伪的话语。

正如前面所说的,厚道就是最高境界。

二十一、人的一生需要两种状态,一是奋斗,不满足,另一方面就是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这两种心态都需要。

千万不要认为是矛盾的,恰好是最好的结合,只有一个常乐的人,才可以从容潇洒地去奋斗,因为他没有太多的功利,奋斗就是他前行的姿态。

二十二、只有从红尘中滚出来,才能最终看破红尘,满脑子欲念没有满足,是很难看破的。

只要心中有欲念,就不可能看破红尘。

二十四、只有一个极端善良的和懦弱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么残忍的事情,因为他对恶的敏感,恶人眼里家常便饭的事情,在善良者的眼里是无法忍受的。

只有善良者的眼里才可能有残忍,因为他不能忍受,他能切身体会到悲哀痛苦。同理,一个有道德感的人,才能看到道德的沦丧。一个没有道德的人,眼里是看不到道德沦丧的,他是漠然视之的。

二十五、日本人生活在危险地带,却安之若素,他们真把大自然当成朋友一样看待,火山,台风来了,就当它们发了脾气一样,一点也没有埋怨的意味,而中国人总想着改天换地,把大自然当成假想敌,我觉得日本人的想法更合乎大自然的规律。

这是一种心态和心胸,这是一种接受和坚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6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