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弟子第二章节读后感精选66句-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1

妈妈今天让我读了一本叫《弟子规》的书,这本书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四个基本要求,和日常生活中子女应该做到的八件事情。书中有几句给我印象特别深,比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的意思是要求我们在父母呼唤的时候应该很快的答应;父母命令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应该以各种理由推托,应该很快地按父母意愿去做;父母教我们的时候,应该恭敬地听;父母责备我们的时候,应该顺承他们,不能狡辩。就这几点,我就做的不够,可能大多数小朋友也做的不到位吧。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到非常惭愧,我的行为与书上所说的相差甚远。这本书告诉了我应该怎么样去孝顺父母,还告诉我必须先学会孝再学文。当今社会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却忽略了对孩子“孝”的教育。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就是以孝为先,古人尚能如此,为何我们现代人就做不到呢?

《弟子规》读后感2

学习《弟子规》有些年头了,记得第一次接触《弟子规》还是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我认识的字有限,只是按照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死记硬背,虽然背诵得比较流畅,咬字也算准确,但对于《弟子规》的内容我根本就参悟不透。

小学一年级开始,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同时也看了相关的动漫剧情,加之自己开始识字,懂得逐字逐句去慢慢体会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到现在,已经读三年级的我,终于明白了《弟子规》上所阐述的内容。

一年级的时候,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督导下,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按照《弟子规》“谨”章节中所宣扬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和作息,慢慢地去体会“时间”观念,懂得了人生只一世,匆匆几十载的意义。在不浪费时间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玩耍、休息时间,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地去学习。通过一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能够在不需要大人的监督和催促的情况下,自己起床、洗漱、就餐、着衣、上学。付出必有收获,这一年我受到老师和亲友的多次表扬,学习成绩也非常理想。

二年级的时候,全部的《弟子规》我可算是倒背如流了,我开始慢慢学习并按照《弟子规》中“入则孝”和“出则悌”章节中所宣扬的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如果说能做到“谨”的规定需要的是坚持,那做到“入则孝”和“出则悌”这两章的内容,需要的就是培养自己有一颗爱心和孝心,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其贯彻实施。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些对于我来讲,都能够做得非常好,但“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一句做好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打小我就爱感冒,为了我这看似壮硕,实则体虚的小破体格,十年来,可没少让我的父母忧心。我的班主任邵老师给了妈妈一个非常好的建议,那就是“闭上嘴,迈开腿!”虽然我没能减肥成功,但二年级这一年的时间,我的体质明显比以前好了许多,这与我“迈开腿”有很大的关系。锻炼多了,我身体也就越来越好了,身体好了,“贻亲忧”的问题当然也就迎刃而解啦!

三年级了,我很高兴我的班主任还是邵老师!这一个学年,我会将《弟子规》中“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四个章节的内容,身体力行地做到并做好,争取秉承圣人训,做一名新时代至孝、至亲、至礼、至信,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按照孔子的言行写出来的一本书,最近老师也在让我们背诵,为的是也让我们记住怎么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人。

我一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我就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过来我都是慢吞吞才走过去。妈妈叫我做事,我就拖拖拉拉的,今天的事明天干,明天的事后天干。直到读到那两句话,妈妈说一我不说二,对我可有帮助了!

我读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就很少和爸爸妈妈吵架了,反而听从爸爸妈妈的意见,慢慢改正我的缺点增强我的优点,使我尽量快点变成一位好学生。

我读到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就很少擅自做主了。以前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都要向我的上级爸爸妈妈请示一下这能不能做。能,那我就去做;不能,那我就不做。

总而言之,《弟子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把我从一个调皮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规范的学生。

《弟子规》读后感4

我曾经读过弟子规,很有感触,给我印象最深的这句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认真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批评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

以前这些我做的很不好,妈妈说上一句,我就会顶上三句,我把水被扔到了地上,妈妈正在批评我。我还会顶嘴,我还会悄悄地说:“怎么了!”。爸爸让我下楼买东西,我就赖在床上,怎么说都不下去,我会小声地说:“想让我下去,没门儿!”

自从读了这本弟子规,我就不跟妈妈顶嘴了,妈妈说的意见我都虚心接受,有一点做得不太好,就是妈妈让我下楼买东西,我就躺在床上当没听见。我现在正在努力的改掉这个毛病。

这本弟子规给我了很大的教育,我喜欢这本书。

《弟子规》读后感5

弟子规是一本很有名的书,主要讲了孝敬父母,关心兄弟姐妹……其中最让我感叹的是孝敬父母的文案。

亲友疾、药先尝的意思是:父母亲得病的时候,要先帮父母尝一下药。

父母呼、应勿缓的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时候,不可待慢,得马上去父母身边。

父母命、行勿懒的意思是:父母叫你干什么的时候,不能偷懒不做。

父母教、须敬听的意思是:父母给你讲道理的时候,得认真听。

这些道理只要明白了,所有人就都会孝敬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6

“欲修大道者,应先修良知良能。”

感谢我的老师,让我们熟背《弟子规》,从而让我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传统文化,建立起自己内在的规范、独特的思想、行为的准则,能在自觉自信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四独好少年。

每当我与父母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总是会想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每当我有承诺于人的时候,我必定会记得“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父母总是让我默背且理解“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在我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真的让我受益非浅。

读弟子规,让我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人格也更将健全。今后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不论遇到多少挫折和失败,必将牢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弟子规》读后感7

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叫你时应该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回用父母。父母叫你做事要利索的去做,不要去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是对我们好,应该恭敬地倾听。做错事了,长辈教导我们时应虚心接受,不能狡辩。不能让父母伤心生气。看到这儿我心里非常内疚,以前爸妈叫我我都不听,只顾玩,妈妈让我做事,我都叫姐姐去做,嗯,都把爸爸妈妈的话当耳边风,每当他们教我做人处事时,都不当回事,每当他们说我时,我都会顶嘴。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改掉这些毛病,决不犯错,听从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个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8

学了《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当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药汤,我们应该先尝一尝。还要不分昼夜的在病床旁服侍兵种的父母,一刻也不能离开。“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使用别人的物品,必须明确的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的同意。倘若不征求别人的意见就去使用别人的物品,这样的行为就是偷窃。借用别人的东西,用完了要及时归还,这样以后要是有什么急需,再次借用的话就不难了。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倍皆要。”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对于读书来说这三点都很重要。当然,《弟子规》的内容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也和我一样,加入到诵读国学经典的活动中来,让我们把经典传承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9

《弟子规》的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属于传统蒙学读物中面世较晚,流传广泛,影响深远的一种读物,这本书分“入则孝”,“出则 弟”,“谨”,“信”,“泛爱众”,“亲仁”等几个部分,特别讲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

学了《弟子规》,我学到了先做到孝敬父母,与兄弟姐妹互敬互爱,日常语言行为要小心谨慎,对人要有诚信。我也要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要有礼貌,多和品行好的人在一起。要养成好的习惯,改掉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在背后议论别人,谈论别人的缺点。

《弟子规》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和待人的礼节,我很喜欢。

《弟子规》读后感10

假期时,我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背诵了国学文章《弟子规》,文章中虽然有很多的意思不太明白,但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自己也按我们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文章中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圣人训 守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敬父母和长辈,关心爱护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道德的人,向他学习。假期中,我做到了尊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听他们的话,为他们做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今后,我会更多的学习《弟子规》中的知识,更好的理解。

我觉得学习国学,就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我们更文明,更有礼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们现在的小学生成长。所以我以后要多读书,特别是国学方面的书,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我长大了,好做一个传播中国国学的学者。

《弟子规》读后感11

假期里,我又读了一遍《弟子规》,它教育我们: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段话的意思是:亲人有过错,我们就要去劝说,表情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温和。如果,亲人仍然不听劝,也不要生气,依然继续。亲人仍然不听时,就哭着求他。即使挨打,也不后悔。这段话让我知道了亲人有错时要如何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每次读《弟子规》我都有新的收获,让我受益匪浅。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

文字起源,进阶的文字,不断演化;导致一个文明的国家出现,文字统一,大家都开始用文字交流,交流起来吧,可交流起来不能显示自己的`思想,那可不行!于是大家开始自说自话,觉得有理,就用文字把它记下啦!然后到处去教,教吧,就有很多弟子。

弟子之间,又互相的学习,创作者多了起来,不得不说有时候有思想,不实际行动,没有得到实际行动的认可,心里难受,无可赖何;却在郁郁寡欢之中,来了一本巨作《离骚》,后又因打仗了,出现了《战国策》。

那怎样才能让文字,变得可以传颂广呢?

农民干活的时候变得累了;男女恋爱出现转变了;君臣操劳乏了;这时好想去抒发情感啊!怎么办,没办法摸一摸地里的锄头,画一画,写一写。没办法转一下眉毛看看花草,没方法看着远方叹江山,有一本《诗经》却把他们写了进去。

文字多了,思想也多了。这时大家觉得自己的思想需要流传;写了很多的文献,有积极向上的、有悲观颓废的、还有兼爱的等思想流传。后来了个烧书,文献大量消失。战火纷飞,不得不统一,也必然出现独享的思想,思想不断演化。达成共识的却只是个吹嘘拍马的样子。而后喜欢不一样思想的人,辞赋变得盛行,文学的光荣开始了。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篇1

所谓“弟子”,狭义指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广义上说,所有人都可成为弟子。首先,我们是孔夫子的弟子,因为即便你不学《弟子规》,我们也应该知道我们是有教育传承性的,孔子是万世师表,他第一次建立了教育机制,因材施教,故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才的教育雏形。所以,我们不能绕开孔圣人的时空作用和影响,也不该觉得做孔夫子的弟子是尴尬的事情,因为我们继承了中国的文字和思想,就潜移默化的继承了我们中国古代先贤圣人的遗脉,比如今天用到的成语,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俗语、俚语等。

都能从《易经》等文化元典中找到答案,而我们知道,为《易经》建立图符,著辞、立传的三位圣人是“伏羲、文王、孔子”,所以说我们是古人的弟子,一点不为过。我们应该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敬畏感。“规”就是行为规范,所以不管小孩大人,我们都该学习聆听圣人的教化,圣人的训指。圣人也好,古人也罢,首先都应该是老人,有句老话说的好,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传承经验的人,所以,从老人处学得智慧,能够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弟子规总共从七个方面阐述问题,这个提纲让我们对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

“首”,首先的意思“孝”,“孝”字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最能直接去体会到它的含义,自古就有“百善孝为先”,“忠臣出孝门”的说法,一个人能否懂得孝顺老人,是会影响一个人做人做事层次的,所以说,“孝”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中国的汉字其实很有意思,我们如果去思考这个问题,能悟到很多东西。“孝”和“老”字比较看,“老字头”下有“子”为孝,也就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膝下有“子”方能孝,“子女”理应该顶戴“老”人,才能承孝道;而“老字头”下怀揣“匕首”,就是一把刀,而这把刀像在雕琢我们的皱纹,它像摧残容貌的一把利器,人就在这把风霜逼迫的刻刀下衰老了。所以,我们把老字下面的“匕”扭转乾坤,换一个角度看,就是“孝”字,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字很微妙。

“悌”字也很有意思,“悌”代表恭敬身边的人,“弟”字旁一个“心”字旁,引申来看,就是用心关爱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和睦相处,就是为孝之道,若是兄弟姐妹之间矛盾重重,对家人总归是一种伤害。“弟子规”把首要学习的内容,放在了“孝、悌”上,因为古圣先贤早就认识到,“孝悌”是一种体用关系,孝字为本,悌字为用,两者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和影响,所以说,一个好的社会,要想健康良性的发展,本身离不开家庭氛围的教育和熏陶。

“谨”指的就是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的做事,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放逸怠惰,不任意妄为,敷衍塞责。“谨”字涵盖的是一个人态度,我们做人做事的方式,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姿态,做人的姿态就是做事的姿态,有了这个姿态,我们才可以把握尺度,不超越人伦这个大的范围。“谨”作为一个章节,有必要让我们从中悟到文字背后的东西。

“信”就是诚实,守信用,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乃至起心动念,都应该保持高度自警,不能虚与委蛇,善伪巧诈,应该学会老老实实做事。现在人看到孩子聪明,都说孩子很尖(奸),似乎是在夸奖孩子,但是我认为一个人用到了“奸”字,终归不是什么好词。这也恰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小聪明,善信力量的培养,实在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所以“信”字独立成章,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如今经济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若没有良好的信誉作为根基,一切都是浮萍,一切所求,都会变得虚妄。在后面,我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现状,深入并展开谈这些内容。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篇2

今年中心开展“阅读经典,提升素养,厚德敦行”全员读书活动,在阅读《弟子规》这本书时,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当中的“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始终告诫孩子们,内心一定要以仁义道德作业衡量标准,要明辨善恶,亲近仁者,结交君子。“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要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用了这二十四个字,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与君子交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与小人交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坏处,提醒我们在交朋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弟子规》接下来又要求孩子,从小要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或者说与人交往的习惯,即“善要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大家应该相互提醒对方,跟朋友交往的时候,要劝人向善,这样的话对两个人道德的建立都有好处。如果你看见对方有过失,你不去规劝,那么朋友之间,两个人都于道有亏,不是好事。

《弟子规》的读书笔记篇3

今天我朗读并背诵了《弟子规》,从“弟子规,圣人训”一直到“事诸兄,如是兄”。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要孝顺长辈,冬天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身体焐热床铺,夏天的时候要把床扇凉。长辈说话的时候不能插嘴。要主动给长辈让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73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