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出亡始末读后感精选100句-经典语录
晋文公(前697-前628)春秋时霸主晋国国君(前636-前628)。名重耳。因其父献公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在秦援助下回国继位。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整顿内政,任用赵衰、狐偃等人,发展农业、手工业,加强军队,国力大增,出现“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因平定 周室内乱,接襄王复位,获“尊王”美名。城濮之战,大败楚军。旋于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会集诸侯,邀周天子参加,成为霸主。
除了《左传》和《史记》等文献以外,子犯和钟的铭刻也记载了关于晋文公的生活的重要信息。
《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济,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
秦伯纳女五人,怀赢与焉。奉也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及河,子犯以壁授公子,曰:“臣负羁
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祛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晋侯逆夫人赢氏以归。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其出也,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宜吾不得见也。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
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全文翻译】: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遭受迫害的时候,晋献公派兵到蒲城去攻打他。蒲城民众想要抵抗,重耳不允许,说:“倚仗君父的命令而享受养生的俸禄,才得到属下人民的拥戴;有了属下人民的拥戴,就同君父对抗起来,没有什么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走吧”于是(重耳)就逃往狄国。随从他一起逃亡的人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国人攻打咎如的时候,俘获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姑娘叔隗季隗,把她俩送给晋公子重耳。重耳娶了叫季隗的姑娘,生了伯
(重耳和他的随从)经过卫国,卫文公没有以礼相待。(他们)从五鹿经过,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们土块。重耳大怒,想要用鞭子打那个人。狐偃(劝他)说:“(这是)上天赏赐的(土地)呀。”(重耳)磕头致谢,收下土块,装在车上。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可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呆下去不可以,将要出走,(就在)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动身的事)。(不料)采桑叶养蚕的女奴在桑树上,(偷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件事报告给姜氏。姜氏(怕泄露计划就)杀了她,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理想,那偷听计划的人,我已经将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您还是)走吧,怀恋享乐和安于现状,是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重耳还是不肯走。姜氏和子犯定下计策,把重耳灌醉打发他上路。(重耳)醒过酒来(大怒),拿起长戈就去追赶子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要趁他裸体(的时候)看看。(有一次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到身边观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能够担负辅佐国君的大任;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回晋做了国君之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壁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墨玉。
到了宋国,宋襄公赠给重耳八十匹马。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郑国大夫)叔詹劝谏(文公)说:“我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赶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来),上天或者要树立他(为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吧!同姓的男女结婚,他们生的孩子不会旺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其一;(晋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开辟一条路,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这是其二;晋公子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其三。晋国和郑国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的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就应好好地接待。何况(晋公子)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告)。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并问道:“公子如果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那是您已有的;(美丽的)鸟翎、兽毛和(名贵的)象牙、牛皮,那是楚国土地上出产的;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不过是您剩下来的罢了。还叫我拿什么东西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您到底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兑:“如果托您的福,(使我)能回到晋国,(如果遇到)晋、楚两国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遭遇,(为了报答您的盛情款待,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如果(仍然)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的话),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带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楚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并且能勤奋效力(于重耳)。(现在)晋国国君(晋惠公)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国外的诸侯和国内的臣民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的国运长久,衰落得最迟。或许将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让重耳振兴晋国,谁能够把他毁掉呢?违背天意,必然会有大灾祸。”于是把重耳送到秦国去了。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有一次,怀赢)捧着盛水的器具,给重耳浇水洗手,重耳洗完了,就挥手让怀赢离开。(怀赢)生气地说:“秦、晋两国是互相匹敌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公子重耳怕(秦穆公知道后生气),(连忙)脱去上衣,拘囚自己表示谢罪。(后来)有一天,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子犯(对重耳)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善于言辞,让赵衰陪您去吧。”(宴会上)公子重耳朗诵了《河水》,秦穆公朗诵了《六月》。(这时)赵衰说:“重耳(赶快)拜谢(秦伯的)赏赐!”重耳下了台阶,向秦穆公作揖,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辞让。赵衰(又)说:“您提出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担当,重耳怎么敢不拜谢(您的厚意)呢!”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拿了一块宝玉献给公子重耳,并说:“我牵马执缰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况您呢?让我从此走开,到别国去吧。”公子重耳说:“我要是不同舅舅一条心,就请白水作证。”说着把那块宝玉扔到了河里,以示求河神作证。(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人晋国国境,接着)围困令狐,攻入桑泉,又拿下臼衰。同年二月,初四日,晋怀公的部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遣公子
吕甥、卻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陪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关我什么事?现在君王即位,就会没有蒲、狄那样的事件吗?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灾难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宫室被烧。瑕甥、卻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而杀了他们。晋文公迎接夫人嬴氏回国。秦穆公赠送给晋国卫士三千人,都是一些得力的臣仆。
当初,晋文公有个侍臣名叫头须,是专门管理财物的。当晋文公在国外的时候,头须偷盗了财物潜逃,把这些财物都用来设法让晋文公回国。没有成功,只好留在国内。等到晋文公回来,头须请求进见。晋文公推托说正在洗头。头须对仆人说:“洗头的时候心就倒过来,心倒了意图就反过来,无怪我不能被接见了。留在国内的`人是国家的守卫者,跟随在外的是背着马笼头马缰绳的仆人,这也都是可以的,何必要怪罪留在国内的人?身为国君而仇视普通人,害怕的人就多了。”仆人把这些话告诉晋文公,晋文公立即接见了他。
狄人把季隗送回到晋国,而请求留下她的两个儿子。晋文公把女儿嫁给赵衰,生了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求迎接盾和他的母亲。赵衰辞谢不肯。赵姬说:“得到新宠而忘记旧好,以后还怎样使用别人?一定要把他们接回来。”坚决请求,赵衰同意了。叔隗和赵盾回来以后,赵姬认为赵盾有才,坚决向赵衰请求,把赵盾作为嫡子,而让她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让叔隗作为正妻,而自己居于她之下。
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提及禄位,禄位也没有赐到他身上。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只有公子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不使晋国绝后,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公子又会是谁?这实在是上天立他为君,而他们这些人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以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介之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也去求赏?这样的死,又能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错误而去效法,罪就更大了。而且我口出怨言,不能吃他的俸禄。”他母亲说:“也让他知道一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说话,是身体的文饰。身体将要隐藏,哪里用得着文饰?这只不过是去求显露罢了。”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吗?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于是就隐居而死。晋文公派人寻找介之推,找不到,就把绵上的田封给他,说:“用这来记载我的过失,来表扬好人。”
重耳来到齐国,齐桓公(把本族的一个女子)嫁给他为妻,还给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可是,他的)随从们认为这样呆下去不可以,将要出走,(就在)桑树底下暗中商量(动身的事)。(不料)采桑叶养蚕的女奴在桑树上,(偷听了他们的话)把这件事报告给姜氏。姜氏(怕泄露计划就)杀了她,并且对重耳说:“您有远大的理想,那偷听计划的人,我已经将她杀了!”重耳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您还是)走吧,怀恋享乐和安于现状,是足可以摧毁一个人的名声的!”重耳还是不肯走。姜氏和子犯定下计策,把重耳灌醉打发他上路。(重耳)醒过酒来(大怒),拿起长戈就去追赶子犯。
到了曹国,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想要趁他裸体(的时候)看看。(有一次重耳)洗澡时,(曹共公)走到身边观看重耳的骈胁。(曹国大夫)僖负羁的妻子(对她丈夫)说:“我看晋国公子重耳的随从人员,都能够担负辅佐国君的大任;如果用他们做国家的大臣,(晋公子)重耳一定能返回他们晋国为君;回晋做了国君之后,一定能在诸侯中称霸;在诸侯当中称霸,就要讨伐对他无礼的国家,曹国恐怕就是第一个。您何不早些表示您和其他曹国人有所不同呢?”(僖负羁听了妻子的话)就派人(给重耳)送去一盘晚餐,把一块壁玉藏在晚餐里。公子重耳接受了晚餐而退回了墨玉。
到了宋国,宋襄公赠给重耳八十匹马。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没有以礼相待。(郑国大夫)叔詹劝谏(文公)说:“我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赶上他的。晋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寻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来),上天或者要树立他(为君)吧?您还是以礼接待吧!同姓的男女结婚,他们生的孩子不会旺盛,晋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却一直活到今天,这是其一;(晋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国安定下来,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开辟一条路,使他有机会回去做国君),这是其二;晋公子有(狐偃、赵衰、贾佗)三个足以胜过一般人的贤士跟随他,这是其三。晋国和郑国是同等地位的国家,晋国的公子路过郑国,我们本来就应好好地接待。何况(晋公子)又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告)。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款待他,并问道:“公子如果回到了晋国,那么拿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宝玉和丝绸,那是您已有的;(美丽的)鸟翎、兽毛和(名贵的)象牙、牛皮,那是楚国土地上出产的;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不过是您剩下来的罢了。还叫我拿什么东西报答您呢?”楚成王说:“话虽然这么说,可是您到底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兑:“如果托您的福,(使我)能回到晋国,(如果遇到)晋、楚两国发生战争,(双方军队)在中原遭遇,(为了报答您的盛情款待,我一定指挥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如果(仍然)得不到您退兵的命令(的话),那么我只好左手拿着马鞭、硬弓,右边佩带着箭袋弓囊,来陪您较量一番了。”(楚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了重耳。楚成王说:“晋公子重耳志向远大而不放纵自己,说话文雅而又有礼貌;他的随从态度庄重并且待人宽厚,忠诚并且能勤奋效力(于重耳)。(现在)晋国国君(晋惠公)众叛亲离,不得人心,国外的诸侯和国内的臣民都憎恨他。我听说姬姓的(各国中),唐叔一支的国运长久,衰落得最迟。或许将由晋公子重耳来振兴吧?上天让重耳振兴晋国,谁能够把他毁掉呢?违背天意,必然会有大灾祸。”于是把重耳送到秦国去了。
秦穆公送给重耳五名女子做姬妾,(秦穆公的女儿)怀赢也在其中。(有一次,怀赢)捧着盛水的器具,给重耳浇水洗手,重耳洗完了,就挥手让怀赢离开。(怀赢)生气地说:“秦、晋两国是互相匹敌的国家,你凭什么看不起我?”公子重耳怕(秦穆公知道后生气),(连忙)脱去上衣,拘囚自己表示谢罪。(后来)有一天,秦穆公设宴款待重耳。子犯(对重耳)说:“我比不上赵衰那样善于言辞,让赵衰陪您去吧。”(宴会上)公子重耳朗诵了《河水》,秦穆公朗诵了《六月》。(这时)赵衰说:“重耳(赶快)拜谢(秦伯的)赏赐!”重耳下了台阶,向秦穆公作揖,叩头。秦穆公也走下一级台阶辞让。赵衰(又)说:“您提出辅佐周天子的使命要重耳担当,重耳怎么敢不拜谢(您的厚意)呢!”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天,周历正月。秦穆公派兵护送晋公子重耳回国。到了黄河边上,子犯拿了一块宝玉献给公子重耳,并说:“我牵马执缰服侍您走遍了天下各国,(一路上)得罪您的地方太多了。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何况您呢?让我从此走开,到别国去吧。”公子重耳说:“我要是不同舅舅一条心,就请白水作证。”说着把那块宝玉扔到了河里,以示求河神作证。(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过了(黄河(进人晋国国境,接着)围困令狐,攻入桑泉,又拿下臼衰。同年二月,初四日,晋怀公的部队驻扎在庐柳,秦穆公派遣公子
吕甥、卻芮害怕受到威逼,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寺人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训斥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的战役,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陪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过了第二天就到了。虽然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样快呢?那只袖口还在。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了君臣之间的道理。如果还没有懂,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至于他是蒲人,还是狄人,关我什么事?现在君王即位,就会没有蒲、狄那样的事件吗?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君王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君王下驱逐的命令?走的人很多,岂只受刑的小臣我一人?”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灾难报告了文公。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文公宫室被烧。瑕甥、卻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而杀了他们。晋文公迎接夫人嬴氏回国。秦穆公赠送给晋国卫士三千人,都是一些得力的臣仆。
篇一:成语故事总结
【第1句】: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大多拼音基础扎实,有一定识字量,但是一年级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成语,二年级学习过的成语有限,有一定畏难情绪,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第2句】:教学目标:
【第1句】:明确成语的来源,了解成语的结构特点。
【第2句】:感知成语与文化的关系,认识成语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3句】:梳理学习过的成语,做到能正确运用成语。成语是汉语的精粹,通过本学期个性课堂——“成语故事”教学,充分调动【第1句】:二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成语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看一看动画短片和课件,听一听老师的讲解,自己动口说一说,自己演一演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有趣的成语,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感受到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第3句】:教学内容
成语对于刚刚学完拼音、开始识字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我选择跟小动物有关的成语,开辟一个有趣的动物乐园,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画蛇添足、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对牛弹琴、画龙点睛、狐假虎威、井底之蛙、笨鸟先飞、杯弓蛇影。
【第4句】:课时安排
每周一课时,十分钟快速复习上节课所学成语,三十分钟学习一至两个新的成语。
【第5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
顺利学习完“动物乐园”板块里的所有成语,大多学生的积极性高,会有意识地在会话中使用。
【第6句】:主要经验和体会
【第1句】:使学生初步了解成语的概念,开阔眼界,增加
【第2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看完成语故事的短片、听完老师的讲
述后,老师将动画的声音消掉,要
【第3句】:通过小动物的角色扮演,提高了学习成语及相关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7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
【第1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有待提高。由于是混班混年级组织教学,二年级学生的基础较好,积极性也相对较高。所以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入门是难点。
【第2句】:课后思考和作业较少。由于一周仅有一课时教学,学生的遗忘程度较大,需要花十分钟左右时间复习、巩固,让知识再现。
【第3句】:如何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语是关键。很多学生会生动地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成语的'由来和道理启示,但是不会使用,光学不用是无效的。
通过一个学期的成语故事教学,我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还需增加,教学内容要更贴近小学低年级段学生的兴趣和生活。
篇二:成语故事读后感
我读的这个成语故事叫做《邯郸学步》
古时候,在赵国都城邯郸,每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雅,个个风度翩翩。有个小伙子住在燕国寿陵,他想去邯郸学上几招,回来显显本领。他终于到了邯郸,看见没个人走路的姿势都很优美,之后他就每天上街学人家走路。总是这次觉得这个人走路好看就学这个人走路,一会儿觉得那个人走路好看又学那个人走路。最后什么都没学会,就连自己本来怎么走路的都忘了,只好爬着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东西不能三心二意,如果机械的去模仿别人,不但学不会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技能丢掉。
这一次,我就跟这个小伙子犯了一样的错误,我爸爸教我学毛笔,叫我先练横,我才练了三天,就想练竖,连着连着就又想练点,最后什么都没学会,爸爸生气的说;“做什么事都这么三心二意,这样能学好什么?”我跑到小房间把门用力的一关,趴到了床上,嘴里嘀咕着;“只不过是一个毛笔吗,有什么好计较的,切!”
就这样,我跟爸爸僵持了一天没说话了,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就跑去像爸爸道歉爸爸也原谅了我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我们又开始学毛笔,听了爸爸的话,我的毛笔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我一定会好好学,把毛笔学会,不会再三心二意了。
成语故事读后感
成语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流传下来的,而且每个成语还带有一个个小故事,不愧为精华。今天我学习了两个成语故事,分别是“铁杵磨针”和“凿壁偷光”。
“铁杵磨针”主要写了李白小的时候不爱学习,有一天,他看见河边有个老太太在磨一根铁棍,便过去问她:“老奶奶,你在干什么呢?”那位老太太说:“我准备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又问:“这跟铁棒这么大,而针又这么小,能摸成吗?”老太太告诉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大为感动,牢记在心,最后成为有名的大诗人。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是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简单的道理几乎任何人都知道,可是真正用到里面道理的人又有几个呢?只要人人都有决心,肯下功夫,那么世界就不会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世界也就会又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凿壁偷光”主要写了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就这样,经过匡衡的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凿壁偷光”意思是: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看完这个故事,我感觉我们的学习条件比匡衡好得多。家里整天开着电灯,还有许多书和电脑,可是为什么没有获得像匡衡的成就呢?我想:还是和我们没有像匡衡那样刻苦学习的情况分不开的。今后我下定决心,以匡衡为目标,努力刻苦的学习,争取早日取得成功。成语故事教会我为人处世,教会我哲学道理,教会我太多太多。我不会忘记这位良师益友,我会继续学下去?
拔苗助长
最近我读了《成语故事》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
篇三:寓言故事成语、神话故事成语、历史故事成语总结
坐井观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剑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 叶公好龙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南辕北辙 画蛇添足 滥竽充数 亡羊补牢 杯弓蛇影 买椟还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
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历史故事成语: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
(俞伯牙、钟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
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神话故事成语
夸父逐日 八仙过海 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叶公好龙 井底之蛙 天衣无缝 涸辙之鱼 女娲补天等以外的成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7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