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岛的回答读后感合计86条-经典语录
《北岛选编》这本书就是北岛亲自选的诗编成集,专门给青少年孩子读的,其中的诗大多蕴含哲理,读了这本书之后,会给人以恍然大悟,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在所有诗歌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金子美玲的《积雪》原诗是这样的“上层的雪,很冷吧,冰冷的月光照着它。下层的雪,很重的,上百的人压着它。中层的雪很孤单吧!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诗很简短,却寓意丰富,营造了一幅清幽的雪景。在诗中,积雪其实象征的是这个社会。“上层的雪”即上层贵族,中层的雪即中产阶级,在都市中工作的人们,而下层的雪比喻的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作者从三个角度看待社会,却又对他们都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怜悯与同情。社会顶层的人们,有权、有钱,衣食无忧,但他们不快活,他们要为他们庞大的家业负责任,他们不能停下一刻,因而他们是孤独寂寞的。“下层的雪”即最常见的就是环卫工人,他们的工资可能刚好养家糊口,而且稍不留神就要被领导批评,那这个月的伙食费可能就不够了,他们不得不承受生活的压力。“中层的雪”即比如说现在很多的“愤青”,他们没有退路,后方是社会底层压迫的`深渊,他们也希望渺茫,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和令人堪忧的就业率,他们需要度过无数个黑暗的夜晚,白天才会来到。
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所有人的痛苦,然而用一种接近上帝的视角去安慰、关心他们。这大概就是佛教中怜惜众生的境界吧!作者自身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在那一刻她的灵魂已成为了上帝。令我深思的还有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他在诗中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户,让所有习惯了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是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啊!我们从中可以深深的体会到他对正义与光明的追求与渴望。但令人叹息的是在诗的结尾却说:“我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人,我任性。”这告诉了我们,他的无奈与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力。此外,书中还收录许多著名的中国诗、外国诗。诗中不仅有人生百态,还有诗人们对他们心中理想世界的追寻,使我受益良多。
美文赏析:北岛诗新读
前段时间对佛学有了兴趣,西瓜知道后,非常热心的借给我两本书,其中一本已经读完,颇觉受益。书名正见:佛陀的证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著,以最浅显易懂的文字讲述佛法的根本:四法印(即四见地)。
大约有人会觉得莫名其妙:明明题目是北岛诗新读,为什么要介绍一本关于佛法的书?巧就巧在,我以前很喜欢北岛的回答,而前几天又有朋友跟我提起这首诗,于是又唤起了脑中对这首诗的记忆。而当我看完正见这本书后,知晓了佛法的四见地:“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无自性,证悟超越概念。”不由得联想到北岛的诗句“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于是我将回答翻出,重新体会,居然和以前读来的感觉大不相同。下面是回答全诗:
回答作者: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似乎但凡愿意面对事物的本质,便可以发现它们的虚无,斯多葛学派说世界是原子,佛说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北岛这首诗中,充满了对世间的质疑。北岛所处的社会或许充满了不公允,但仔细的想想,哪个时代没有充斥着这种悲哀?卑鄙永远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永远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个世界或许有无常的变化,但是终究逃不过渴求真实的眼神。死亡永远徘徊在生命的边缘,冰川永远存在,死海永不干涸。总有不屈于浑浑噩噩存在于世间的高尚者在审判前宣读自己智慧的思索,哪怕让高尚成为死亡的墓碑。
“我不相信,不相信世人看到的蓝天,不相信世人听到的雷声。世人不相信梦境的真实,我将怀疑它的存在,世人不相信善的意义,我将秉持它的信念。世间总有一份值得追寻的智慧,总有一份承载公允的真理,如果要我为此付出代价,哪怕让苦水溢满我心也在所不惜,只愿有人可以到达这份信仰的巅峰。也许,眼下的世界并不存在这样的公允,但如果打破时空的束缚,应有无数双期盼这份真理的眼神。”这是我对这首诗新的解读。
这首诗,其实已经打破了世俗观念和时空观念,在质问事物的存在,质问人世的纠葛。它甚至愿意打破一切,只为寻求探究真实的智慧和承载善与美的真理。除了这首回答,另外一首也有着类似的感悟:
一切作者:北岛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这首诗更是饱含着“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一切情绪皆苦,一切事物无自性,涅槃超越概念”的感悟。如果以佛学的观点来读此诗,就发现这首诗不是如大家所感受到的那般晦涩、消极、心如死灰,如绝望的嚎叫。这首诗只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寻,一种从智慧出发向外平和的延展。佛家讲一切随缘,其实,并不只是简单的缘分。“缘”似乎更是一种类似于摆脱了时间空间的真理的存在,和合事物的显现其实不是真实存在,而是一种机缘的产生。没有一个事物是可以摆脱因果循环而存在,这种因果不是轮回转世,而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没有事物可以摆脱另外一件事物存在,除非有一天有人发现鸡和蛋已经可以摆脱这种循环的逻辑而独立存在,并且不生不灭。之所以很多人读来这首诗是苦涩的,只是因为还不愿意承认死亡,不愿意接受苦,只愿意承受乐。但是如果要承受乐,代价就是必须接受苦,一切情绪皆苦,现在的乐不过是未来的苦,过去的苦也可以是现在的乐,唯有证悟可以超越概念,即涅槃以得到无量智慧与万物静寂。
出于偶然,在北岛的诗中读出这么多和佛学相似的感悟,不知道北岛在现实中对佛学的态度如何。某人对于佛学、北岛的诗都仅知皮毛,写出此篇仅仅为将最近的一点比较新奇的体悟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罢了。是以上文若有许多谬误之处,也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时间的玫瑰》收集了北岛2004至2005年间在《收获》杂志所撰“世纪金链”专栏里的诗论。这些文字写就于北岛云游世界的旅程中。北岛以纯粹个人化的方式、用西方新批评派精读文本的方法,评介了九位活跃于二十世纪
难得北岛书写其“热爱”的笔意如此从容。字句清白得几近透明。他藏在文字的深处。一如那个暮春里立于北加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街头,引领我们看他发现的风景。他左手一指,说这边风景如何的好看;右手又一指,道出那远处缓行的人从何处来,一路承受过什么,如何写过、爱过,又如何地惨淡起伏、病老暴死……他说得沉静安然,却因拥持了以真知把握真相的能力,那沉静便显出了比喧哗更强大的力量。
北岛在书中对诗人们的作品所作出的详尽解读,我以为是对中国诗歌批评界、乃至文学批评界的一份特别贡献。多年对西方文化的良性吸收、在美国大学里常年用心教学的实践成就了北岛。他硬是坐得下来、沉得住气,为读者将那些诗作逐字逐句剖开、析解。我未必能获得与北岛一致的'视界,然他所有论定,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因其自洽,从而获得说服力。这样的工作该不会比写出一首优美的诗歌更难,但它需要何等艰苦的劳作!
他对所挑选为例的诗歌,同时提供不同时代译者的诗译,最后给出自己的译作。北岛的译文相较同类应为最佳。一是因他有幸站到了前人的肩膀上,更重要的是源自他本身便是出色的诗者,再创造时,便有双重法力。我猜想若有遗憾,北岛大概会遗憾他未能识得更多它种语言文字。当一个人拥有了广阔的环球视野,定会意识到外语确是沟通人类文明的有力武器。
穿插在诗歌解读的字句间,北岛为我们记述了每位诗人的生平,这使得《时间玫瑰》的文本体式变得富厚而复杂,难以归纳界定。书中那些北岛热爱的诗人,大多一生历经劫难,命运多舛。我原想此为北岛选择侧重点之一。然北岛告知,他之所以挑选这九位诗人,纯粹是出于对他们诗歌的喜爱。很多关于他们生命的故事,还是在为写作做功课期间,阅读各种版本的诗人传记时才得知的。这使我想到北岛谈论曼德尔施塔姆时所指说的:“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是要多少受苦的,必然要与外在命运抗争,并引导外在命运。”——如此的性格成就如此的诗歌;如此的性格导致如此的命运,果真成败皆萧何。北岛的气质该是与他们相通的,若莫如此,“热爱”无可凭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9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