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俗》读后感汇聚90句-经典语录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实行社会改革,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会生产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
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风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将55个少数民族风俗,分为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运输、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社会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艺术、竞技游艺等12个门类加以叙述。现在就几个少数名族谈谈他们的风俗,以及自身的感想。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
如果走进回族人的家中,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非常舒适。在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从现在的餐饮汗液也可以看出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比如说上次去酒店打工,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宴会厅里大大小小几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别标明了回族,并竖这一个标签,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服务员方便上菜,一方服务员把猪肉灯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回族人感觉到不尊重他们,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由此可见,少数名族的对饮食的重视以及现在人们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回族的.饮食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这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都是以米饭为主,并配上各种各样的菜肴,如果让我们想回族人一样天天吃那些也许会受不了,但这确是回族人的喜爱。
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回族人喜欢饮茶,这与我们汉族人一样,饮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远,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而我们汉族人主要喝铁观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样。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
这些在我们汉族人看来比较的复杂,我们的服饰几乎没有什么规矩,很随和;回族人对待服饰非常重视,这就好比出门在外,所代表的他们的文化,是一种象征,是他们对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
恰逢寒假,我细读了叶涛先生的《中国民俗》,体会到中国民俗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物。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却被我们这一代人忽视,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涌现出来。例如:中国节日不被重视,许多中国青年沉迷于“洋节”,许多人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等。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大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我们的民俗文化,如何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形势下得以延续和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更多的是仪式感。仪式感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词,被越来越多人提到,但遗憾的是这并不代表真的有被重视。仪式无处不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应该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比如过年,许多习俗伴随在我们身边,贴春联、吃团圆饭、看春晚、穿新衣、接财神等许许多多每年都反复进行的仪式。但我并没有厌倦它,而是更加的喜爱它,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信念,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在新的`一年中的精神支柱。它反反复复地提醒我们忘记去年不开心的事,在新的一年更有信心,更加努力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其实,节日并不是单纯地过,更是在感受一份厚重的民族情怀和心心牵挂的感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在21世纪的新时代,许多人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当做一种仪式,但这并不代表重视,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它的真谛,再多的形式也只不过是“一纸空谈”,从根本上落实才能发挥其效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俗文化是全社会人民的任务,两者结合并达成双赢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塑传统节日民俗,让民俗文化之花越开越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读后感 篇1
读了《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本书,我对中国的节日也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还知道了元旦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的节日。我不仅仅是知道了它们的来历,还知道了人们在这些节日中常有的习俗,如:端午节源于纪念屈原。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被人陷害而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祖国被攻占却无能为力,于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爱国主义乐章。后来,楚国百姓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把饭团丢进江中,让鱼虾不食屈原尸体。
我读了这一篇文章后,为屈原的死而感到可惜,但我并没有觉得他可怜。为什么呢?因为他死的不值,为什么呢?因为他看见国家被攻,却不去救助,也不想办法,最终只有含恨而去。与此同时,我还想起了一个人,他被吴国人捉去作奴隶,他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才被放回越国。可他并没有放弃报复之心,表面上服从吴王,但暗中训练精兵,他晚上睡觉不用被,只用柴草,还在墙上挂了一只苦胆,为的就是不忘耻辱。终于有一天,时机成熟,灭亡吴国。他,就是越王勾践!
与屈原不同的是,勾践从不忘国家的耻辱,总是想着振兴国家,为国家报仇!而屈原没有!
我想我们青少年也是这样,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理应要为国家做出贡献!让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读后感 篇2
过年喽!楼下是来来往往的拜年的人,我坐在窗边,听着一声声“新年好”的祝福,手捧《中国传统节日故事》,再一遍感受节日的气氛。
这套节日图书非常富有童趣,最为贴心的是文章末尾附上了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有趣习俗,看完故事,还可以更近一步的了解中国的节日,感受传统之美。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春节的故事》,它用一种游戏心态,讲述了一个怪兽的。故事。画面非常洒脱,又充满稚拙的童趣。
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个时候我家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热热闹闹地吃完年夜饭,我们几个孩子就一拥而上,围在长辈面前,嘴里不停的说着恭喜发财的吉祥话,然后接过长辈递过来的一个又一个红包,乐得合不拢嘴。然后大家就会到牌坊街走上一趟,看一看到处张灯结彩的美丽景象,再回到家里看《春节联欢晚会》,为杂技节目的惊心动魄哇哇大叫,也为小品相声的逗趣而捧腹大笑……
想到这些,我嘴边不禁浮起笑意,低头看向手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这书现在正安安静静地躺在我手里,整个封面流露出一种美好祥和的气氛,两个憨憨的小孩子举着灯笼,一个女人在蒸点了红点的馒头,这样的.场景,正如这书,让人沉醉,体味到幸福。
节日因故事而生动,节日因故事而流传。过节日,经历的是文化积淀历史传承,读传统节日故事,读懂了老百姓的团聚欢喜和幸福。
《中国古代民俗故事》读后感 篇3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暑假已悄悄溜走,自己收获了很多。但最大的收获就是读完了《中国故事—传统节日的故事》。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不仅知道了它们的来历,还知道了它们的习俗。如:端午节传说是因为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不让江中的鱼虾吃了屈原的尸体,就把糯米包成粽子,扔到江里。后来为了纪念屈原,每到这一天,人们就吃起粽子,于是就有了端午节。每年的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这天的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观赏着皎洁的明月,是多么愉快啊!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人们纪念祖先的日子,这一天,人们要踏青、扫墓、烧纸,祭奠自己的先人。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腊八的故事》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瞌睡虫”觉得老两口太小心。他对媳妇儿说:“粮满仓,豆满仓,何必犯傻种地忙?”“没底锅”觉得老两口真啰嗦。听到这样好玩押韵的对话,哪个孩子会不喜欢呢?最为贴心的是,本书还请了许多有名望的画家为我们画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插画,比如《元宵节的故事》是励国仪先生画,《小年的故事》是朱成梁先生画的,将民间的热闹劲体现的活灵活现。他的画面里还常添点动物,马呀,牛呀,猫呀,又有生活气息,又带着表情,像是这一出小戏的观众。哎,画得太好了,难以形容,看完了忍不住回头再看一遍。
看着书里的这一幅幅画面,仿佛就回到了记忆里。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79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