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泪与笑读后感合计80条-经典语录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读后感一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泪与笑。纪伯伦在《泪与笑》中说:我不想用人们的欢乐将我心中的忧伤换掉;也不愿意让我那发自肺腑怆然而下的泪水变成欢笑,我希望我的生活永远是泪与笑!我们人生又何尝不是泪与笑的一生呢?泪会净化我们的心灵;笑则使我们接近快乐,离幸福更近一些。泪使我们借以表达我们心中的痛;笑则渲染着幸福。是的,我们的一生是泪与笑的一生。我们不妨轻轻推开精神的第一间小屋,将泪与笑存储起来。也许多年后,这会是既美丽又苦涩的回忆!
笑过哭过后,我们要抬头展望另一间精神小屋!第二间,盛放我们的豁达。苏轼的一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的,我们应该用豁达去诠释人生。当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相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面对花开花谢的无奈时,我们应该相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的,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风雨任平生”又何须“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不妨轻轻推开精神的'第二间小屋,将豁达存储起来。也许多年后,这会是骄傲的回忆!
经过‘豁达’小屋后,接下来我们到了第三间小屋。第三间,盛放我们的爱心与奉献。灯,没有太阳那样灿烂,却又月光那般柔和。灯是寂寞的,又是美丽的。它在黑夜中孤军作战,没人在意,但它义无反顾。这就是奉献。萤火虫,燃烧小小的身影为夜行的人照亮方向;短暂的生命,努力的让手,让黑暗的世界充满希望。这就是奉献。渴望爱心,如同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爱心犹如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目睹美丽;爱心犹如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犹如沙漠的绿洲,使长途跋涉的旅者得到心灵的歇息。是的,我们的一生应该是奉献爱心的一生。我们不妨轻轻推开精神的第三间小屋,将爱心与奉献存储起来。也许多年后,这会是欣慰恬静的回忆。
“泪与笑”“豁达”“爱心与奉献”这三间小屋没有高楼大厦般辉煌,却有玉兰般芬芳和温馨。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我愿舍弃富丽堂皇,依然守护着我的三间小屋,永远飘逸芬芳的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读后感二
毕淑敏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我觉得在我们心中也有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恨情愁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但我们仍然要相信明天,相信爱比恨更强大,毕竟决定你人生的不是八九而是那一二。“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眼前。”
我们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设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当你用它们去为需要帮助的人演奏一首美妙的曲子时,你的第一间小屋就会散发出阳光的暖意。即使生活是一块苦胆泡过的黄连,长久地咀嚼,也会使它的苦涩慢慢淡下去。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欺诈,请依然相信人的光明大于暗影。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梦想
“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我们的梦想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是我们哭泣时最大的安慰。
还记得那个夏季的夜晚,你拉着我去天台。我们晃着脚坐在天台上,我抱怨你将我拉出来喂蚊子,你什么都不说,只是笑着望向天空。你说你愿做一颗流星,虽然转瞬即逝,却可以瞬间划破黑暗,照亮整个星空。我抬头望着你温柔而又坚定的侧颜,只记得那时你的眸子清澈明亮,似有万千闪烁的星子坠落其中。远航你知道吗,我也愿做一束烟花,不一定是最美的,但必须是最灿烂的。每一道放射出来的光华里,都掺杂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每一个设计新颖的图形中,都糅合着不为人知的劳碌。等他日两鬓似雪时,回首前尘,知道我所绽放的小烟花曾经在人世间闪过亮丽的火花,那么,我对自己也算是有个交代了。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读到第三间时,我忽然就想起了《哈利。波特》中,邓不利多的冥想盆。我突然明白邓不利多说的“抽出几捋思维放入其中,有朝一日进入去思考自己”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小屋中,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我们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的好好的,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完善自我,弘扬个性。
晋朝时代黑暗,朝廷腐败,却自有“竹林七贤”在一片乱世之中吟唱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于是有了嵇康的竹林打铁、广陵绝唱,有了阮籍的“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高呼,有了刘伶抱栏而舞,把盏而歌的吟唱。每个人都是五线谱上看似杂乱无章的音符,但都是一首成功的曲子不可缺少的元素。
精神的小屋,需要以能够承受爱恨情愁的心灵为柱,以梦想为梁,最后以自我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间小屋!
读完《精神的小屋》,我不敢说我豁然开朗,但我知道它确实给了我很大影响。我们要一起努力,去建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小屋。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读后感三
乐,一个人人都盼望的情感,而我就在读《毕淑敏散文》当中感受到了乐!
毕淑敏是一个能将生活中的情感点滴带入写作中的淳朴作家。她的文章有滋有味,都是生活中的小事构成,再将她的体会,她所了解到的背景加入其中,便成为篇篇打动人心的散文。
她的散文有沉思篇,有人生感悟篇,有心灵处分篇等多个篇幅。一缕弥漫着的香烟,一丝绿植芬芳,一点生机的鸟鸣,便描画出一篇文章,一幅图画。
我喜欢的另一篇文章叫《精神的三间小屋》。如果让我推荐作品的话,我定会推选这篇文章为演讲主题。它贴近生活,教育我们要在心间树立三间小屋。第一间是:盛着我们的爱与恨,第二间是:盛放着我们的事业,第三间是:安放着我们的自身。
她在文中这样阐述道:“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是啊!安放着我们喜怒哀乐的三间小屋,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灵万物的平和,所以,人一定心中都要有这三间精神小屋,它们是你心的核心,是你情感发泄的控制总部,是接受打击、接受喜悦的基地。
读久了毕淑敏老师的散文,真会不自觉地称她为师。散文情感浓厚,内容朴实,令我看了就脱不了身,总想多看几篇。其实我的许多经历都和毕淑敏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她说的“到底我重不重要?”,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并问过我自己这样的问题,我在她的散文中找到了答案——我很重要!
毕淑敏那平实却激情的散文使我久久难忘,我仍不时翻翻这篇,看看那篇。那种被毕老师渲染得瑰丽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相信一定会让我难以忘怀,而那种被毕老师描述得具有感悟、具有哲理的道理也将广为流传。
感谢毕老师为我带来的乐,虽说乐自由我,但这是“乐自由书”,相信这种阅读的喜悦,将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纪伯伦《先知》中的经典语句
船的来临----
谁能够毫无眷恋地离开他的痛苦和孤寂?
声音无法带走赋予它翅膀的唇舌,
它只能独自寻找天空。
爱直到分别的时刻,
才知道自己的深度。
爱----
当爱挥手召唤你们时,
跟随着他,
尽管他的道路艰难而险峻。
当他展翼拥抱你们时,
依顺着他,
尽管他羽翼中的利刃会伤害你们,
当他对你们说话时,
要相信他,
尽管他的声音会击碎你的梦,
像狂风尽扫园中的花。
爱除了自身别无所予,
除了自身别无所取。
爱不占有,
也不被占有;
因为爱有了自己就足够了。
爱别无他求,
只求成全自己。
但如果你爱了,
又必定有所渴求,
那就让这些成为你的所求吧:
融化成一道奔流的溪水,
在夜晚吟唱自己的清曲。
体会太多温柔带来的痛苦。
被自己对爱的体会所伤害。
心甘情愿地淌血。
清晨带着一颗生翼的心醒来,
感谢又一个充满爱的日子;
午休,
沉思爱的心醉神怡;
黄昏,
带着感激归家;
睡前,
为你心中的挚爱祈祷,
唇间吟咏着赞美诗。
婚姻-----
彼此相爱,
但不要让爱成为束缚;
让爱成为奔流于你们灵魂海岸间的大海。
奉献你们的心,
但不要让对方保管。
因为只有生命之手才能接纳你们的心。
站立在一起,
但不要靠得太近;
因为殿宇的支柱总是彼此分立的,
橡树和松柏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下生长。
孩子----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的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
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蔽他们的身体,
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
即使在梦中,
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
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
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被射出的生命的箭失。
那射者瞄准无垠之旅上的目标,
用力将你弯曲,
以使他的箭迅捷远飞。
让你欣然在射者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既爱飞驰的箭,
也爱稳健的弓。
施与----
有些人快乐的施与,
这快乐就是他们的回报。
有些人痛苦的施与,
这痛苦就是他们的洗礼。
劳作----
也总有人对你说生活是黑暗的,
你们疲惫时重复疲惫者的语言。
而我说生活的确是黑暗的,
除非有了渴望,
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
除非有了知识,
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
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
除非有了爱;
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
你们就与自己,
与他人,
与上帝合为一体。
欢乐与忧愁----
揭开面具,
你们的欢乐就是你们的忧愁。
从你泪水注满的同一眼井中,
你的欢乐泉涌。
能不如此吗?
哀愁刻划在你们身上的伤痕愈深,
你们就能容纳愈多的欢乐。
当你们欣喜时,
深究自己的心灵,
你们会发现如今带给你们欢乐的,
正是当初带给你们忧愁的。
当你们悲哀时,
再审视自己的心灵,
你们会发现如今带给你们忧愁的,
正是当初带给你们欢乐的。
罪与罚----
就像一片孤叶,
不会未经整个大树的默许就枯黄,
作恶者胡作非为的背后并非没有你们大家隐匿的允诺。
你们是道路,
也是行路者。
当你们中的一个人跌倒,
他是为后面的人失足,
使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噢,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失足,
因为他们步履虽然轻捷坚定,
然而却并没有挪开绊脚石。
你们不能把公正与不公正,
善良与邪恶分开;
因为他们并立于阳光下,
就像黑线与白线被编织在一起。
当黑线断开,
织工就应审视整块织物,
他应该检查机杼。
痛苦---- *
你们的痛苦乃是包着你们悟性的外壳的破裂。
然而正如果核必定破裂暴露在阳光下,
你们也必定经历痛苦。
每天,
你们的心灵惊叹于生命的奇迹,
你们的痛苦仿佛你们的快乐一样奇妙;
你们将习惯心灵季节的变化,
就像习惯接受来去于田野的季节变化。
于是,
你们能够以宁静的心情看待你们悲凉的冬季。
友谊----
奉献你最好的,
给你的朋友。
如果他定要知道你的落潮,
那么也让他知道你的涨潮。
只在你想消磨时光时才去寻找的朋友,
难道还是朋友?
言谈----
思想是一只属于天空的鸟,
在语言的牢笼中它或许能展翅,
却不能飞翔。
时间---- *
昨天不过是今天的回忆,
明天不过是今天的梦想。
用记忆拥抱着过去,
用希望拥抱着未来。
享乐----
享乐是一首自由的歌,
但它不是自由。
它是你们绽放的希望之花,
但不是它们的果。
它是深渊对峰颠的呼唤,
但却不是深渊,
也不是峰颠。
它是锁在笼中伸展的翅膀,
但又不是周围环绕的空间。
哦,
千真万却,
享乐是一首自由的歌。
我愿你们全身心的歌唱它,
却不希望你们在歌唱时迷失自己的心。
身体是你们灵魂的琴瑟,
它会发出甜美动人的音乐,
或者嘈杂之声,
那全在你。
【拓展阅读】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当时属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一个马龙派天主教家庭。幼年未受正规学校教育。后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上学时显露出艺术天赋。"Kahlil"的产生就是因为在美国学校的记录错误。1908年赴巴黎师从罗丹学习艺术。后兴趣转向文学,初期用阿拉伯语,后用英语进行写作。纪伯伦的许多作品都带有基督教色彩。1931年逝世于美国纽约,遗体葬于黎巴嫩。
人物评价
他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与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就像在他的作品中写到:“只要我一闭上眼睛,那充满魅力、庄严肃穆的河谷、雄伟多姿的高山,便展现在面前;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
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花之歌》中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下面是其阅读答案,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注】
《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
【花之歌阅读题目】
【第1句】:作者将“花”比作什么?
【第2句】:将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和“诸元素之女”,共同暗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自然现象 ?
【第3句】:在这首为花儿唱的赞歌里,花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第4句】:本文同《浪之歌》和《雨之歌》一样均选自纪伯伦的《组歌》,下面四个选项中对它们的共同点描述正确的是(多选) ( )
A.想象奇特。
B.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C.描画了一个和谐美妙的世界。
D.形象生动,并融入作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
【第5句】:最后一段中“这些哲理”指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哲理的?
【第6句】:本文想象奇特,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请写下来。
【花之歌阅读答案】
【第1句】: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以及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第2句】:花在自然界完成一个循环,然后再开始下一个循环。
【第3句】:花儿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它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
【第4句】:ABCD
【第5句】: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第6句】:比喻 拟人 排比 对偶
拓展阅读:纪伯伦简介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1883-1931)是阿拉伯20世纪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也是最早获得世界性声誉的阿拉伯诗人。他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美丽山村布舍里的一户牧民家里。12岁时,他一家也和被封建和殖民统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黎巴嫩人民一样流亡海外,加入了美国波士顿侨民廉价劳动力的大军。约两年后,他只身回到了贝鲁特,在希克迈学校学习4年。这段学习生活,使他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政治专制、宗教欺骗和陈腐本质有了本质上的认识,也使他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1901年,纪伯伦重返波士顿。
1905年,纪伯伦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自此以后,他接连发表了《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等短篇小说集和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后来,纪伯伦的创作转向了散文和散文诗,成果颇丰,赢得世界性声誉。他用阿拉伯语发表的作品有:散文诗集《泪与笑》、长诗《行列》、诗文集《暴风集》和《真趣集》等。用英文发表的作品有:寓言和散文诗集《疯人》和《先驱者》、哲理抒情散文诗集《先知》、箴言集《沙与沫》、复印体传记《人子耶稣》、诗剧《大地之神》等。
1905年纪伯伦的第一部作品《音乐短章》出版,这是一本论述音乐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的小册子,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他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比喻,以拟人化的描写,把音乐的本质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他把音乐称作“心灵和爱的女儿”,“盛放爱情苦汁和甘泉的容器”,“人类心灵的幻像”,“悲愁的果实和快乐的花朵”,“从收聚的感情花束中升起的芬芳”。他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了可触摸的具象。他用一连串惊叹句呼唤音乐,从而把音乐对爱情生活、对文学艺术、对世界历史的作用揭示出来。《音乐短章》的浪漫艺术风格,预示了纪伯伦未来创作的走向。
1906年纪伯伦发表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草原新娘》。第一篇《玛尔┧·巴尼娅》描写一个纯洁无瑕的农村少女,被骗到城市,成为被人践踏的烟花女,最后在贫病中惨死。小说控诉了“躲在人类大厦里的动物”的恶行,表现了对被侮辱被损害的阿拉伯女性的极大同情。《疯人约翰》描写青年牧人因牛群误入修道院领地,惨遭毒打和囚禁,在母亲交出结婚银项链和父亲证明儿子“发疯”后,才得以开释。小说揭露了教会与世俗政权相互勾结和他们实行的愚民的政策,借主人公之口宣布:“耶稣为宣扬生活而遣至人间的羔羊已经变成豺狼,”他们“已把教堂变成了毒蛇的洞穴;而把弱者抢劫一空”。
1907年纪伯伦发表了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叛逆的灵魂》,塑造了几个敢于反抗的人物。《瓦丽黛·哈妮》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大胆抛弃了囚室一般的家庭,和自己心爱的人结合。她“挣脱了腐朽的人间教规的桎梏,以便按崇高的法则来生活”。这是阿拉伯现代小说中第一个女性反抗形象。《新婚的床》的主人公也是向黑暗社会和陈腐传统进行挑战的女性。为了实现爱情理想,她和爱人双双殉难。《叛教者哈利勒》描写了一个正直青年的觉醒和他所代表的社会力量的胜利。
1908年纪伯伦得到玛丽·哈斯凯尔的资助,去欧洲学习绘画。他在巴黎艺术学院和伦敦等地的艺术画廊汲取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的精华,曾受到罗丹的褒奖和支持。罗丹称他为“20世纪的威廉·布莱克”。
1911年末,纪伯伦发表了中篇小说《折断的翅膀》,反响热烈。故事叙述富家女萨勒玛被大主教的侄子强娶,成为婚姻的牺牲品。尽管她有机会和情人逃出樊篱,但她像折断翅膀的小鸟,难以奋飞。5年后她生下一个孩子,但孩子一降生就夭折了。她也离开了人世。作者把这场爱情悲剧升华为东方民族悲剧的一个象征:“那个弱女子不正是受欺辱的民族的象征吗?那个苦苦追求爱情,身体却被牢牢禁锢住的女子,不正像那个受尽统治者和祭司们的折磨的民族吗?……那个女子在一个民族中,如同一盏灯放出的一线光亮,如果灯油充足,灯上的光芒难道会昏暗吗?”而小说中对母亲的歌颂,也包含了对祖国和民族的挚爱和眷恋。作者认为母亲“是人类心中发出的全部慈爱与甘美。母亲,就是生活中的一切”。
纪伯伦的小说具有丰富的社会性和深刻的东方精神。他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不描写复杂的人物纠葛,而着重表达人物的心理感受,抒发内心的丰富感情。大段的倾诉如歌剧中的咏叹调,又如法庭上的辩护词,极富感染力。作者往往以“我”作为主人公之一出现,直接介入故事,使叙述显得真实。弥漫在小说中的悲剧意味和批判意识,把哀怨和愤怒结合起来,更能引出对社会丑恶现实的痛恨与深思。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纪伯伦的创作重心由小说转向了散文和散文诗。他从用阿拉伯语写作,变成以英语写作为主。他用阿拉伯语发表的作品有:充满哀伤的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赞美青春和自由的长诗《行列》(1919),富有激情和社会批判意识的诗文集《暴风集》(1920)和《珍趣集》(1923)等。他用英文发表的作品则有寓言、散文诗集《疯人》(1918)、《先驱者》(1920),哲理抒情散文诗集《先知》(1923),箴言集《沙与沫》(1926),福音体传记《人子耶稣》(1928),诗剧《大地之神》(1931)等。遗著有《流浪者》(1932)和《先知园》(1933)。
《泪与笑》包括了纪伯伦最早写出和发表的散文和散文诗,展现了青年纪伯伦最关心的社会和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公正,诗人使命和孤独寥寂等,它们也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向。在《美》、《在美神的宝座前》中,作者把美当成宗教,当成主神,美使“智者哲人登上真理宝座的阶梯”。《火写的字》批判了济慈“声名水写就”的消极人生观,表现出用火在天空书写人生的宏大气魄。《致责难者》提出“地球是我的祖国,人类是我的乡亲”,“你是人,我爱你,我的兄弟!”反对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组歌》中的《浪之歌》、《雨之歌》、《美之歌》以及《花之歌》诸篇是本集中最优美、最有韵味的,情、景、理融为一体。
《暴风集》收入了纪伯伦最具现实批判性、最有力度的散文和散文诗。《掘墓人》以超现实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敢于“亵渎太阳”、“诅咒人类”的“疯狂之神”形象,让他喊出“我是自己的主!”这一形象体现了纪伯伦对陈腐传统及其维护者的藐视和痛恨。《奴性》揭示了人类历史上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奴性,指出奴隶主义是一个 “永久性的灾难”,它使人们的岁月“充满屈辱和卑贱”,提出打碎奴性锁链、结束跪拜偶像的历史课题。《麻醉剂和解剖刀》分析了“东方病夫”顽疾久治不愈的原因,指出东方人“爱吃蜜”,又讳疾忌医,而东方的“医生”们则专开只能延缓却不能根治疾病的“麻醉剂”。他强调为了根治东方的痼疾,必须拿起“手术刀” 进行彻底治疗。《雄心勃勃的紫罗兰》以寓言的形式,阐释了“存在的目的在于追求存在以外的东西”这一思想。
《珍趣篇》的许多诗文,反映了纪伯伦的爱国主义情怀。《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国,企盼祖国的儿女能代表黎巴嫩“岩石中的意志,巍峨中的高贵,流水中的甘美,空气中的芳馨”。《朦胧中的祖国》则以似真亦幻的笔法写出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新时代》表现了近代东方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号召同胞响应“生活的号召”,做“属于明天的自由人”。
《先知》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涉及到“生与死中间的一切”,其中“爱与美”是《先知》的主旋律。作品具有哲理性、美妙的比喻、象征的笔法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收入《疯人》、《先驱者》和《流浪者》的作品,寓意深刻,富于哲理。《疯人》以隐喻和象征,暴露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反常现象,指出所谓完美的世界实际上最不完美;所谓正人君子,实际上都是戴着假面具,不敢“赤裸于阳光下”的人;而所谓疯人,却敢于丢掉面具、直视太阳。《先驱者》以历史和进化的观点,证明人类冲破精神牢笼,追寻天空中飞翔的“大我”的必要性。作者借“先驱者”之口,道出了他对人类的爱。《流浪者》抨击了愚昧对文化价值的践踏,展示了文化贫困的可悲和可笑,并肯定了创造者孤独、痛苦的真正价值。
纪伯伦以其丰富的艺术创作成果,成为阿拉伯海外作家的一面旗帜。1920年他和著名作家努埃曼等共同发起,组织了阿拉伯第一个现代文学团体“笔会”,担任会长。这一团体对阿拉伯海外乃至本土文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以纪伯伦为代表的“旅美派文学”,成为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一座桥梁,在阿拉伯文学复兴运动史上留下了多彩的篇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8043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