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妤的除夕阅读读后感汇集100句-读后感
有关写过年散文(1)
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都种下了一粒种子,为了一个美好的期盼而快乐地活着。有的人认为打麻将是自己最大的快乐,有的人渴望邂逅生命中的一个人……而我小时候的快乐方式与他们大相径庭,望过年便是我儿时最大的欢乐。
小时候生活很苦,我就天天望过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又有好吃的,一边品尝那色香味美的肉饺子,一边燃放鞭炮那种美滋滋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我以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此。唉,要是天天过年那该多美呀!儿时的我时常如此梦幻着、奢望着。因此,一到腊月,我就坐在自家门口的小木板凳上,扳着手指头掐过年。
过年玩鞭放炮,我们乡里娃情有独钟。大年三十,在团年饭前,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都要把那透红耀眼的春联张贴到门框左右两壁。一张张琳琅满目的年画绚丽多彩,透露出新春的气息,使人倍感彻心的温馨。
大概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记得有一次过年,父亲在团年桌上给我们三兄弟分鞭。因为那时候没有钱,父亲过年只买了一挂电光鞭。我排行老大,父亲宠爱弟弟,分鞭时父亲少给了我一颗。我哪里罢休,厉声嚷叫:“我还要鞭!”整个下午我哭啼不休。我知道过年父母是不敢打小孩的。因而,我更加放肆起来,父亲对我的哭闹甚是无奈。在那个年代,只有十五里开外的龙泉铺才有鞭炮出售,况且我家又特穷,根本没钱买鞭。
闹倦了,我便依椅而卧。晚上,奶奶给我洗澡换衣,我硬是不肯。奶奶哄我说,洗完澡穿上新衣就去买鞭。年幼的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后来奶奶的话失诺了,我沮丧地回里屋脱下新衣,抓起地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身上揉,我自以为不够解气,干脆裸着身子就地打起滚儿来……
“我要放鞭!”儿时的快乐被那苦涩的呐喊所淹没,儿时的记忆我仍记忆犹新。而今的农村大小事儿都要热闹热闹,燃放鞭炮,举杯畅饮,以示庆贺。春节那几日,到处鞭声阵阵,轰声如雷。大年三十,合家围坐,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满屋温馨。全家老少一边看电视,一边守岁。一俟零点,出行大吉,“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宛如闷雷滚动,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有关写过年散文(2)
过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民俗节日。古往今来,在过年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给了许多文人墨客发挥了想象的空间,也留下了许多美文佳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如今读起仍脍炙人口,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购年货、准备年节器具等等,这些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辞旧迎新”。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守岁,待第一声鸡啼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新年就来到了。翌日,男女老少无论贫富,都穿上平时舍不得穿戴的节日盛装,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恭喜发财。在各家各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满街游人,热闹非凡,一直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罢休。
过年,在我国不同的区域,习俗也各不相同。老舍曾在回忆中说过:北京那地方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一是买杂拌儿,二是买爆竹,三是买诸如风筝之类的小玩艺儿。第一种买杂拌儿,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恐怕只能望之而兴叹了。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这真是一种奇观。浙江要吃酱肉棕子、鱼干,还有喷香的煮芋艿(张抗抗《故乡在远方》),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斯妤《除夕》)。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终究年味儿没有变,这都能让人产生悠长深远的回味之情。
唐代的高适有一首《除夜作》中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不能欲归、对亲人和 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这不能与王安石的《元日》所能比拟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写道:“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人生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之中。
据说春联起源于桃符,贴春联也是表达一种喜庆之意。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也可算我国最早的春联之一。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半盏茶工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不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真令人拍案叫绝不止。如今的春节,虽然年味越来越淡,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来说,天南地北的亲人,汇聚到一起过一个团圆年,这无疑成了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古时祭灶神仪式也是十分隆重的,中堂摆起一大桌“福礼”,每家人都要向灶神行拜礼,以示灶神上天向天宫汇报这一年来的好事,灶神的任务是“上天呈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职责。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民间叫做“迎春日”,也称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新”。在春节前扫尘,是人们素有的传统习惯。
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总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在门的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不久,李世民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一种传说,也能很好地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其实,年节对我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年节怎样过纯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独家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一个人心中有年过,不管表示他是否还年轻,感觉生活还很有滋味。
年轻时读封神演义,喜欢神仙道士的生活,也很爱读那些描写神仙生活的诗词。“烟霞深处运元功,睡醒茅庐日巳红”;“脱尘缘,万事轻”。这些诗词的意境,这几年时时泛上心头来,让我给自己减压的同时,也产生了逃世的倾向。虽然生活的地方如同当下的空气,也难免雾霭天,我却有意识地栖居起来。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很快从你的指间溜走。
日落不是岁月的过,风起不是树林的错。年少的时候,我们总希望拥有好多更好的东西。可是,长大后才渐渐地明白:“这世间纵有万般好,却并非都要全部拥有” 。自己选择人生,和人生选择你,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运结果。岁末年初,新春伊始。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我们心中难免总有一种难以平静的心绪,似乎总想好好的细数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仓促中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而那芥川龙之介又曾说过,“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 。既然这样,得意也好,道路坎坷也罢,那终究只不过是岁月给予我们的礼物。
对于远在他乡的我而言,新年是过去一年的终点,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正因为这样,我觉得一瞬间成长了许多。对于飞速发展的今天,前面固然有机遇、有荣光,更多的是应该去面对前面的路。岁月留痕,流年在花开花落间转身,陌路旁你随手播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朵。世上没有不绝的风景,人要有前行的心情。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裳,一个人的成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所以,我们就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会欣赏自己,充实自己。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满乐趣和刻刻“镶”着惊喜。当然,这也并不是意味着成长的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应该让他们懂得精神和物质的结合罢了。
新年的钟声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朋友,别再沉湎于往事,不要虚度光阴,快带着理想上路吧,新的一年祝你万事如意!
新年的脚步悄悄来临
新年的脚步已经悄悄的来临,不知从何时起,过年好像是一种模式,腊月十五后,就要打扫房子,洗被子,床单。然后做这个做那个,一切好像还有了一些无奈。过年已经没有儿时那么强烈与迫切,那时候觉得一年是那么漫长,刚刚过了年就期待下一个年的到来。因为过年就意味着穿新衣服,有好吃的好玩的。因为那时候才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享受美味,花生,瓜子,米泡糖,炸红薯片,蒸糯米糕,炸油豆腐,杀猪……还有那新衣服,还有如今看来是少的可怜的压岁钱。大年初一姐姐给我梳辫子,扎两个水红色的蝴蝶结,婶婶就笑我打扮那么漂亮给谁做小媳妇了,然后赶紧出去显摆看看谁的新衣服漂亮。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却留给我了幸福的温馨的美好的回忆,长大了褪去了天真和幼稚,也许是对生活要求多了,满足少了,忙忙碌碌的追求着什么,细一想又说不清什么。所以觉得过年是只不过是孩子的节日。
其实年在我眼里是越来越淡了,可是在心里越来越重了,一个崭新的未知的充满希望的的一天。今年没有达到的愿望,总是希望在下一年实现。有时候想着过年不就是睡一个晚上,而且就老了一岁,怎么就为了过这一天的年那么辛苦,那么累。
年是一天,年年如此年年过,花开花落无两样,愿自己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希望自己开心快乐每一天!
新年很快来到,祝福亲人和朋友们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幸福快乐永远!
年节是一种诗意
年节是味道,是情结,是传统,是文化,它穿越千年,行走于乡村街头巷尾中和都市高楼大厦间。只要滚烫的血脉里氤氲着华夏民族的情感,你就永远也低挡不住那撩人的年味儿。
童年时节,每至除夕,全家人总爱围桌而坐,边吃边聊边守岁。爆竹声渐渐稀少,我的眼光开始迷离。这时父亲常拿“年”这种怪兽来吓唬我。说“年”其实是面目狰狞、凶恶强悍、生活在荒原中的野兽,专吃各类飞禽走兽,小至瞌睡虫大至活人,如若一眨眼,就可能把你的头咬去。这话奇效无比,我立马警醒起来,睁大了眼睛。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关于“年”的传说,也对它产生了一种敬畏之情。
我在乡村度过了二十二个年节,灵魂深处对年的理解全是那时的记忆。买爆竹,送灶神,贴门神,祭祖礼,送火神,赶庙会,听大戏,拜大年,吃五花八门的年夜饭,走亲访友……这些活灵活现的场景就像“年”这棵大树上的`枝枝节节,实在让人心驰神往,情醉神迷。总之,乡村的年味儿浓,浓得化不开,让人能赏玩到十足,体悟到深透。
城里也有年味儿,只不过像天边飘飞的云朵,淡淡地来,又淡淡地去,让人不会产生太多的情趣。不串门,不寒暄,大街小巷空空荡荡,只有寒风夹杂着从乡村飘来的火药香味儿穿巷口而出,清闲得很,缥缈得很。当然,聚餐是有的,公园里也能走出零星的三五个人,但这些与熙熙攘攘赶庙会和浩浩荡荡拜大年,自不可同日而语。
但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总有贴门神的习俗。这种习俗大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据说,唐太宗李世民得了种怪病,梦中常闻鬼哭神嚎,弄得他夜不成寐,焦虑万分。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恭闻知此事,全身披挂,分站门之两旁为之守护,这种方法果然灵验,李世民不久就大病痊愈。为感激这两位将军,他令人画影图形,张贴宫中大门的两侧。从此,民间“贴门神”开始大行其道。这只不过是种传说,但却能很好地表达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大概起源于桃符,贴春联当然也是表达一种喜庆之意。相传后蜀主孟昶曾写过“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可算作我国最早的春联。每到年节,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这种美好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说到春联,还流传着许多趣闻轶事。当年暂居于浙江绍兴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夫人的劝说下,写了一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的对联张贴于门外,半盏茶工夫不到就被人揭走。他只好再写“莺啼北星,燕语南郊”,还是不能留住。这下急坏了夫人,王羲之急中生智,又写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样一副不吉利的对联没有人再揭,第二天大年初一他又在上下联各加三字,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这真令人拍案叫绝不止。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过年的习俗当然也各不相同。老舍回忆中就说北京那地儿的小孩子喜欢三件事,一是买杂拌儿,二是买爆竹,三是买诸如风筝之类的小玩艺儿。第一种买杂拌儿,其他地方的孩子们恐怕只能望之而兴叹了。到了河南,阎连科曾在文中说,走亲戚的礼肉,一条条挂在半空,这真是一种奇观。浙江要吃酱肉棕子、鱼干,还有喷香的煮芋艿(张抗抗《故乡在远方》),福建则要做白糖年糕、红糖年糕,还有“炸枣”和“五香肠”(斯妤《除夕》)……虽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终究年味儿没有变,这都能让人产生悠长深远的回味之情。
年节还是一种人生的体悟。异乡游子,每到年节总有忧思忧愁萦绕心头,这种羁旅乡愁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唐代的高适就有一首《除夜作》,他写道:“旅馆寒冷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一个“愁”字把诗人欲归不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不是王安石的《元日》诗所能比拟的。苏轼被宋哲宗贬谪到惠州,他在那里度过第一个春节时悲感交集,赋诗一首,记下了他感伤的情怀。他说:“前年侍王辇,端门万枝灯。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今年江海上,云房寄山僧。亦复举膏火,松间见层层。”今昔对比,一盛一衰,一荣一枯,人生感慨,全寄寓在漂泊江海独处禅房的心境中。
年节怎样去过,纯是一种心境,来不得半点强求。钱钟书过年,谢绝来客,潜心读书;冯骥才过年,“闭关”与笔墨独家对话,这不都是一种情致吗?你也可以与家人独处,尽享天伦之乐;也可以云游四海,浪迹天涯;更可以围炉煮茗,捧书夜读……只要你觉得幸福。
“爆竹声声一岁除”,其实,年节对我们来说,既是浅浅的划痕,又是重重的一笔。过了不惑之年,岁月变得急促而没有节奏,稍不留神,那流水般的日子就会从你的指间溜走。把握当下,惜时如金,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当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其实,在浓浓的年味中能生出如此的感想,应当说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年节是味道,是乡愁,是温馨,是幸福,是文化,是一首洋溢着浓浓思绪的恋曲。只要你是中华儿女,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躲不开那撩人的年味儿。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优点之处:
一、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二、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文案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三、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不足之处:
一、教学的节奏把握还应该明快一些,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还应该确切些。
二、在语言训练点的选择上,选择面较窄,达不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只针对多数学生,而对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应该对这些学生多谢关注,设计合适、乐于让他们进行语言表达的语言训练句式。
改进措施:
总而言之,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如何在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家乡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二、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三、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四、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