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亦有情读后感摘录50条-读后感
初识汪曾祺先生是因为他那篇《端午的鸭蛋》,至今不能忘怀的描写,就是人们吃鸭蛋的样子,“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三言两语,形神兼备,从此因为这篇文章记住了汪曾祺先生,记住了一份情怀。
每当我浮躁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想读一读汪老先生的文章,于是我这次就翻开了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逐渐地,我开始慢慢理解,慢慢地理解书中描绘的世界是生活,更是人生。汪曾祺先生坚持写下他最真实的情怀。他曾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清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嗯,他做到了,他的真心得到了最朴素而真实的阐释,所以这样的文字更容易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做到科普知识和分享情怀两不误。喜欢这种类似白描的笔触,字字句句都能打入人的心坎,带你亲近自然,带你品味不一样的人生趣味,带你真正领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份随遇而安,那份恬静自由,那份谦卑朴素。
忆起自己第一次见梅花,是几年前的春节,记得那年春节,大伯家增添了一盆新成员,那便是梅花,至于是哪种品类的梅花,我们也没有十分认真地考究。只觉得那深棕色的光秃秃的树干里多了几分韧劲,枝干上点缀着两朵洁白的梅花,这让我有机会真正目睹了梅花的绰绰风姿,那一刻,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小兴奋,凑到梅花跟前,认真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凌寒独自开”,“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严寒,也没有花香,但是那一刻,我就是真正见着了梅花呀!它洁白的花瓣,让人心生爱慕,花瓣的中间点缀着一丝丝的棕色让整朵花儿显得不会单调,也是一种恰如其分,这两朵花儿呀,第一次遇见了,就让我如此着迷。
而初识绣球花,则是在花瓣的美图网站,从此以后,我便对绣球花的唯美圣洁的形象久久不能忘怀。直到有一次,跟朋友误打误撞地进了一家花店,与真实的绣球花不期而遇。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有生命的绣球花的美,原来它是如此的多姿多彩,那个绣花球浅蓝中夹着一点清新的薄荷绿,没有娇艳欲滴的颜色,它只是静静地安插在透明的玻璃花瓶里,低调而圣洁。而我有幸在这漫无目的的闲逛中,邂逅这份圣洁的美好,这本来就是一件极致美妙的事情。
所以内心不由自主地羡慕汪曾祺先生所描绘的这个花园,虽然不可能每一种植物都是自己所喜爱的,但至少它们每时每刻在你想看看它们的时候,就会陪伴着你,带给你无尽的乐趣与欢乐。大自然呀,在你用心去发现,留心去观察的时候,不管你是着迷于它的外观还是颜色,还是功效,只要你和植物彼此之间有了交集,那份真情便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
喜欢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夏天》里描写的各式各样的植物。只可惜我能亲眼目睹的不多,栀子花估计我只见过一两次,具体的摸样也没有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牵牛花,从小时候就知道的一种像小小喇叭的花儿,见得多了,也自然而然地熟悉了。至于秋葵,凤仙花,马齿苋,益母草等植物,我也暂时只能在网上寻找去了。不过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段小蓝花的描写,“淡竹叶开浅蓝色小花,如小蝴蝶,很好看。叶片微似想起竹叶而较柔软。”广东人都热衷于喝凉茶,对淡竹叶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是真正看过鲜嫩淡竹叶的人,估计不多。不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在大山的某个角落曾经与之邂逅。
这不禁勾起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暑假的时候跟堂姐爬了张家界的天门山。那天,山上的温度很低,我跟穿着单薄的衣服,虽然人的感觉是冷冷的',但是我的内心却是热血沸腾的,第一次被如此高大的山峰包围,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的天空。我们走走停停,偶尔触摸一下峭壁边的岩石,偶尔探头往往巍峨的大山,走在大山的小径里,仔细地发现着大山里的花草树木。五瓣的枫叶子让我找到了,妈妈平时很喜欢的龙吐珠也让我遇见了,奇怪的是,龙吐珠已经不是我所熟悉的盆景了,而是长在深山里的一颗树了。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一朵小蓝花,冥冥中,我觉得它就是汪老先生笔下的浅竹叶开的蓝色小花。当时的我,特别惊喜,特别的兴奋,因为在大山里,满目之所及的几乎都是绿色,没想到,会有这么一抹鲜嫩的蓝色映入我的视觉。它的叶子有如竹叶般的纹络,它的花儿小巧玲珑,加上清晨薄雾的点缀,越发地绽放光芒,如一只栩栩如生的蓝色小蝴蝶,让人赏心悦目,驻足观察。最后,我以一张照片记录这美好的一刻,那张照片我还一直存放着,偶尔翻出来看看。没想到,这次的阅读,在汪老先生文字的带领下,再次拥抱了大自然的那份美好与纯粹。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里,隐藏着很多很多细碎的美好,风俗,人情,植物等都描绘写的精准动人,对这样的文字,一直心生喜爱,最后用周作人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阅读时的心境“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嗯,再忙碌也要停下来,看看世界,看看美好的大自然。
人间草木读后感1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北京的秋花》这篇,还分为4小篇,我认为最后一小篇《黄沪。爬山虎》应是叶不是花,菊花里我最喜欢最后一段,我也认为菊花一盆盆看是很好的,这样就能发现每一盆菊花的特点去欣赏它独特的美,扎起来却只能感到一眨眼的震惊,觉得无趣。在《秋葵鸡冠凤仙秋海棠》这篇文章里,我最喜欢第3段,更让我感到凤仙花的实用,秋海棠也让作者睹物思人,果园的收获里,写葡萄的时候,那种熟练的感觉,让我觉得汪曾祺种葡萄很久了,也很用心。
老妈买的那本书,前有汪曾祺的画,飞洒的墨汁,潇洒的画,配上文中应景的段落,简直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在这些画里,我最喜欢第四张画,这张画的枝条一直垂到画纸最下方,正好应了抽条甚长这句话,汪曾祺的文和画都可以用简练一词来形容,文章的简练是犹如文言文的白话文,画的简练是因为他的画简练到最少11笔就可画成。
人间草木这本是里的葡萄月令是汪曾祺被判为右派时写的,但却无一点不开心,就像是没被冤判一样,所以更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那种漫不经心、娓娓道来的感觉。
人间草木读后感2
今天,我来到了胡天宁家。听金老师说,中国有一位很有名的作家,名叫汪曾祺。说着,还拿出了这位作家的一本书《人间草木》。
这本书有着淡黄色的封面,封面上画着一丛竹子和一块竹石,看上去与我以前看过的儿童故事书完全两样。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看到一篇文章《夏天》。果然,与我以前读过的儿童文学完全不同。
这本书中的文字简洁、深奥。比如: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就概括了作者一个早上干的事,就像对联一样,或者是五言诗中的两句。
说它深奥,比如:此吾乡所未有。这句话,听金老师解释了我才知道,意思是这是我们家乡所没有的。
其实,简洁和深奥是相辅相成的,简洁了就会深奥,而深奥的文字都会很简洁。
慢慢地,我开始读出一点意思了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文字写出了夏天的花、草木、水果、虫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写虫子那段,他写道:全身碧绿如玻璃翠,小巧玲珑,鸣声亦柔细。哈哈,这只虫子真有趣。这样的虫子我也曾见过呢
记得那也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在楼下看虫子,那是一块热闹非凡的草坪,拨开草丛一看,那儿简直就是虫子的天地,有全身碧绿如翡翠的蚂蚱,有全身乌黑如煤炭的蛐蛐
我最喜欢蹲在草地上看小虫子吃东西,跳来跳去,听它们唱歌。
有了这些虫子,夏天就变得更有趣了。我想如果汪曾祺也看到了这些虫子,一定会写一篇更精彩的文章。
汪曾祺笔下的夏天是有情有趣的,而我生活中的夏天也正是如此有意思。
人间草木读后感3
读《人间草木》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极其赋有情趣、文化,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增长见识的一本宝贵的书籍。其中还有许多不惟人知的奇妙趣事,美丽动人的景物。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花儿呢?更是艳丽夺目。有缅桂花,芳香扑鼻,香的像兰花。夏天有珠兰、牵牛,牵牛花是短命的,还有薄命的秋葵,美丽的凤仙,真是数不胜数。还有一种奇妙的野草“万把钩”它结的果实上有许多小钩,碰到它就会挂在衣服上,很难清除。
这些东西都很有趣吧!看了这之后,我深深的陶醉并沉迷在此,其中的乐趣还无穷呢!
山丹丹一种很漂亮的花,可以入药,还有紫红诱人的葡萄,沁人心脾,还有香甜的'槐花,弥漫在整个春天。啊,真美!我仿佛亲眼看见如此优美的景色。
作者把这些优美的景色刻画的栩栩如生,他细微的观察深刻的描写,都使人仿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视觉的享受。《人间草木》刻画的如此醉人、优美,仿佛只有融入大自然才能真切体会。
说到生活,肯定少不了美食,文中对于食品的描写更是让人垂涎三尺,那美味简直是人间极品。
高邮的咸鸭蛋可是不同凡响。那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蛋黄发红,散发诱人的香味。不似别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说到美味自然少不了作者钟爱的咸菜茨菇汤、气锅鸡、火腿,还有昆明的牛肉等祖国各地的特色佳肴。气锅鸡特别鲜嫩,汤清如水,而且鸡想扑鼻,看着这生动的描写,我不禁口水潜溢。
作者有这么渊博的知识,如此独特的见解,一定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而且了解的风土人情也相当之多。作者了解到各地区的人们口味迥异。山西人爱吃醋,爱吃酸。无锡人爱吃甜。四川人爱吃辣,等等的异域风情。作者竟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知之甚详,看来作者是一个喜欢游历,善于观察的人。
人间草木读后感4
诗人张九龄说:“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汪曾祺先生恐怕是对这句话体会最深的人。
每当读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你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老者与你同坐在一个洒满冬日阳光的小花园里,时而指着那棵腊梅和你说起他从前的趣事,时而打趣地告诉你说,“煤块里竟然也能长出芋头”。
汪曾祺先生对于这些“人间草木”只是一种单纯的喜爱,一种寄托了自己的情思却不愿将之据为己有的喜爱。也许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一棵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段深情。
他知道“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木的生长就显得更慢。因此,对花木要倍加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每次到老舍先生家里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他还记得家里靠墙处秋叶形的小花坛,那里有两三棵秋海棠,花色苍白,样子可怜。所以每看到秋海棠,就总要想起他的母亲;当他在寂寞的羁旅之中,几片绿叶曾让他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使他感到欣慰,让他“获得过一点生活的勇气”。所以,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所说的“草木无情”,汪曾祺先生大概是不会同意的罢。
在汪曾祺先生如话家常的语言中,我们会慢慢读完这本书,甚至在你读完时也不知不觉。因为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向来是淡的,淡到如空气一般在你身边让你浑然不知,可是也淡到让你不能轻易失去。
草木有本心,不求美人折,未免多了一份孤傲。然而对于汪曾祺先生来说,草木是否有本心似乎已经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这些人间草木常相作伴,追忆往事,倾诉衷肠。
想来汪曾祺先生对这些人间草木也是爱极了,也难怪他会说:“我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
人间草木读后感5
我一直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与其个人生命的两种要素息息相关:一是生他养他的一方水土;另一是他的成长经历。南来北往又轰轰烈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不仅是汪曾祺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浸润到他的作品《人间草木》中。
透过这部作品,我看到了一个在苏北运河边成长的调皮男孩明澈的眼神,一个在五七干校粪池旁施肥的男人佝偻的背影,更看到了一颗至纯至善的心——犹如荷塘月色下微微的风,吹散了白日的尘嚣。
“人生得意须尽欢”,汪先生得意而平和的人生在三个方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写文、绘画、做菜。这三种人生爱好,我倒是觉得神似花中四君子:其写文如兰,空谷幽香;其绘画如竹,筛风弄月;其做菜如梅,剪风裁雪;而其为人,则如时下深秋之菊,恬然自处、清谈疏朗。汪先生在将个人价值充分展现、平和表达的同时,也满足了他人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需求,这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共济局面,又何尝不是个人的欢乐和社会的福祉呢?
书中自述,每日早上,汪先生都习惯久坐在家中的老沙发上,泡上一杯茶、点上一支烟,袅袅烟雾中,一篇篇文字油然而生。而就在这个深秋,每个双休日的早上,我也会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伴着一杯茶,在汪先生的字里行间,在窗外透过的暖暖阳光中,读懂这人间的一草一木。
大地上的植物都有着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经历,等待我们去了解它们的习性,问问它们的姓名。只是,我们的脚步总是从树荫下匆匆掠过,偶尔眼眸会停留在花朵上,但也是被它美丽的霓裳吸引,少有心灵的倾听与沟通。
但我相信这个世上有怜爱草木的人,怀着一颗善良、敏锐、智慧的心灵,从发现四叶草开始,在季节里品味生命的鹅黄,寻觅南北菩提的禅意,到林中欣赏白皮松的舞步,采撷秋叶上滑落的诗行。一场场花遇,终识得草木心。
这本《草木皆喜》便是他用心与植物沟通和交流的记录。书的封面是淡淡的草绿色,画面是葱茏树木下一个头戴礼帽的背影坐在一张长椅上。我看不到他的面容,但整个画面的氛围是让人静默和沉思的。在这个寒冷的冬夜,还没来暖气的屋子很清冷,而这本"二十一世纪城市人的植物学手记"如一杯袅袅散发着热气的清茶温暖着我。在作者莫幼群先生的带领下,我认识了"与魔鬼打交道的草","带刺的思想家",知道了印象派大师莫奈最钟情的是睡莲和干草垛,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喜欢用花草使自己的文章蒙上一层唯美的色彩。而更感动我的是作家与植物同悲同喜的灵魂。他说"有时读到植物的名字,就不由得眼睛一亮,听到歌中有植物的名字,身体也不由得打一个激灵,似乎通向某个神秘花园的通道被打通了",他还说"我有幸观赏了它们绚烂的起点,更有幸品尝了其甘美的终点,夫复何求?"
这是一个真正的热爱植物的人,他不是用眼睛而是用心去结识花草树木,他的情感都寄予在植物中。而植物同样给予他感悟:"从合欢到忍冬,只有短短的几十米,而从欲望到隐忍,我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自古不乏真爱植物的人,也不乏懂得花草的人。"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而这本书的作者"老末"也同样是这样的人。我在他的《草木皆喜》里收获着,欢欣着,并荣幸通过博客结识了他。
淹没在滚滚红尘,我经历和看到人心比植物善变和冷酷,"感恩"是需要来"过节"的。在我所知,植物比人懂得感恩。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秋翁遇仙记》,大意是讲一个叫秋翁的老人种植了片牡丹园,他在晨露还没消散时就到园中施肥,在夕阳西下时还在园中除草。他几乎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爱都寄托在牡丹花上。因此,他种植的牡丹闻名十里城乡。但是,一个恶霸想抢走牡丹园而诬陷和棒打老人,老人种植的牡丹花显灵了,牡丹仙子惩治了恶霸,牡丹园也得以重归爱花的老人。若说这毕竟带点神话的话,现实中植物救治人类的绝不是新闻而是事实。比如沙漠中沉默的仙人掌,黄风中屹立的胡杨林,奉献给人类的不仅仅是物质更是精神:那种忍耐,坚韧,不畏强暴的高贵品性。在五六十年代粮食缺乏的时期,那些榆钱、槐花、芨芨菜、马齿苋是保命的粮食,有多少人因为这些食粮而幸存于世?而甘草、当归、藿香、薄荷,这些有着美丽名字的中草药是治病救人、保佑健康的好植物。
植物比人类活得简单而丰富。它们索取的极少,阳光和水分足以生存;它们用温和、纯净的`目光静观世间沧桑、风云变幻,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百年甚至千年的阅历足够它们炫耀或四处传播所见所闻,但他们始终静默着,安静而高贵的静默着。大象无形,大爱无声,它们值得让人类学习和敬仰的。
植物更给予人类太多的启示。在今年6月去神农架的路上,我透过车窗看到对面山中葱茏的树木。其中有一排排高大挺拔的巴山冷杉匆匆掠过。导游介绍说这种美名为"站岗树"的杉树被当地人戏称为"不要脸树"。我们仔细一看,这些树果真是外皮脱落,裸露出光滑的树干。导游说它正是以不断脱皮积蓄养料来维持生存。有舍才有得,失去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活着。植物不愧是人类的老师!
与植物为友,实在是一种福气。"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这些丰富而美好的气质品性难道不是我们渴慕拥有的吗?常与之为邻,为伴,为朋友,为知己,即使难得其神韵之满,也可得其一二之味道吧?我也是个热爱花花草草的人,曾经在野外看到一朵小野花而心欢,曾经将一枚枫叶捡拾起存放在书的一页,而此刻,在我写这篇文字的电脑桌旁,"带刺的思想家"仙人球正陪伴着我。
一树一格调,一草一传奇。人们也终于明白植物的丰富与珍贵,而倡导"植物化生存"。植物化生存不是清心寡欲,逃避世俗。而是用一种内敛,清净,和谐的生活方式取代肤浅,浮躁,张扬的生活方式。用植物的情感方式取代动物的情感方式:动物身体亲密接触而灵魂背离,植物在大地上独自生长而根在地下紧紧的连在一起!
像植物一样简单生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81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