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简单》读后感合计70句-经典语录
作者曾纪洲是一位做了六年的代课教师。先教
【第1句】:教书,不简单——先做自己。
先做自己,就要《发现生活》——有闲情逸致。像曾教师一样无论春夏秋冬,撷取并拥抱每天生活中的'美好,然后能以阳光般的心灵酝酿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再以“激情和感染力”浇灌教室里的每一粒幼苗。
先做自己,就要《做永远的乐观主义者》——能苦中作乐。像曾教师一样用爱心和精心去培育一棵棵幼苗长叶、开花和结果,努力把陋室打造成“世外桃源”:每一个学生的身上都氤氲着“生机盎然”的童真童趣。
先做自己,就要真实真诚真情——做学生的榜样。像曾教师一样身正为范,将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在学生的言行之中。但是,教师不是圣人,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正襟危坐。不妨回归一颗童心,偶尔和学生一起做点儿“坏事”:玩水、荡秋千、偷红薯、上树……这可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前奏。小小尝试,别有洞天哪!
每一个学生不是简单的容器,机械地等着教师去灌注。他们有思想,有活力,有自我。因此,教书不简单。也因此,教师要先做自己,成就自己。一直记得李希贵的《学生第二》,他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第2句】:教书,不简单——装着学生。
曾教师说:“要让学生的心里装着教师,教师的心里就应该先装着学生”。此言极是。阅读一篇篇文字,感受一个个故事,仿佛亲历了一个个过程。鲜活中透着山花的馨香,清澈中淌着山泉的甘甜,亲和中飘着山风的温柔。我想,一位山村教师的朴素之仁爱,智慧之举措,性灵之修炼,即在这“香”这“甜”这“柔”中演绎得如火如荼。
“装着学生”乃是一种共有——《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糗事》,乃是一种气度——甘于《拜学生为师》,乃是一种欣赏——《想着法子夸学生》,乃是一种包容——《接受偏科》,乃是一种机制——《打造一个“家”》,乃是一种理解——《角色转换》,乃是一种秘密——《跟学生私底下的约定》,乃是一种招数——《万事有招》,乃是一种融入——《走进本土,融入当地》,乃是一种在乎——《做个“偏心”的教师》,乃是一种乐趣——《形式纷繁的活动》,乃是一种呵护——《“不要拿学生说事”》,乃是一种制度——《规则要先行》,乃是一种效度——《有效教学》,乃是一种理念——《素质教育与减负》……
正因为时时处处装着学生,《带着学生感受身边的美和乐趣》,曾教师班的学生学会了“和自己比”而对自己负责,同时意识到“我是学校的主人”而拥有了一颗感恩的心,树起了一个自信的理由,扬起了一种集体的荣誉,奋起了一种前进的步伐。
小岔小学,地处山村深处。家境贫寒多,留守儿童多,还有“未开化”的家长拿着木棍或扁担追打教师。之于年轻“简直是梦魇”造成来去匆匆。但村民们视曾教师为亲人,过节时粽子、月饼和薯包之类堆得小山高。何以如此反差?当是走门串户的家访和“学生一天天地变好”赢得了家长的认可和放心,并且以淳朴的土产犒劳了。曾教师装着学生,书写了无私奉献的爱;学生、家长反过来装着曾教师,回赠了感人肺腑的爱。
此书告诉我们,教书不简单,需要和学生斗智斗勇,但绝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师道尊严;教书不简单,需要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点滴言行如春风化雨般对儿童的熏陶”。
简而言之,“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是一种智慧,这是《教书,不简单》给予我的一种启示。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教书,不简单》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幽默、智慧的师生故事,书写了一位乡村教师真实的教育生活,一份镌刻着爱的教育笔记。曾老师在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的个人心得,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特别是在当今少数老师被金钱迷惑了双眼,丧失了做一位称职老师的基本道德,缺少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缺少追求的时代,这是一本具有引导性的书。
作者的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仿佛就是和你坐在绿草如茵、花开四野的山坡上促膝交谈,娓娓到来,让人似乎感到一丝山风的吹拂,神清气爽,那一个个教育生活中的幽默、机智的小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羡慕不已,许多事情就发生过在我的身边,许多事情又闻所未闻,读着读着就让人心生佩服,就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教育的热爱与眷恋。我想作者不仅是记录自己的教书生涯,更多的是想通过这本书激励我们这些乡村教师吧。
曾纪洲老师讲述了他的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经验,传递了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一些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在经后的教学中借鉴。《教书,不简单》最令人震动的是作者不断强调“对父母要孝顺”。我们早就习惯于把父母的牺牲和关爱视为理所当然,忽略甚至无视父母望眼欲穿的期待,哪怕这期待不过是每周一个问候电话而已。
毫无差错地记住学生(他人)的名字,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对于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他人)的心里装着老师(自己),老师(自己)的心里就应该先装着学生(他人)”、“很多话,虽然只是一时的气话,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如此种种,哪一条不是为人处世应该看重的?如果这些都忘了,或者装作忘了,看看《教书,不简单》吧,做一个更完善的人,归根到底总是不会吃亏的。
曾老师鼓励学生,关注学生的自尊心,不在家长面前批评学生,“报喜不报忧”,发自内心的告诉家长他的进步和闪光点。其实,孩子是聪敏的,没有一个生命会自甘落后,但也许就是某一个不恰当的表述方式摧毁了他前进的动力,于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蝴蝶效应”就没有发生。
最难忘,曾老师对那个大家一致认为他有小偷小摸得孩子的“庇护”与鼓励,那真的是一个太好太好的.教育范本。很多的人学坏了,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给他下了一道“诅咒”,我们也是他的悲剧的参与者,甚至把他的悲剧当喜剧去把玩。看到那个孩子后来幸福的结局,我心里暗想,曾老师,你是个好老师!
还有,我们的老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说一些伤害学生的话。如:“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学生的基础这么差,让我怎么教?不管我教的好不好,工资照样领。”这些话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基础,了解学情,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适时关心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学。
从字里行间,我看到这个戴着眼镜,清瘦的,上了几次讲台都还脚抖的城市青年,如何一步步融入村小,如何一步步带动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得到好的学习成果。从最初走上讲台,到最后离开又被学生感动的留下,整本书用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讲述了曾老师在小坌教书的经历,浸透着乡村恬淡气息的文字里穿插着曾老师的“教书经”。读到了这本书,窥见了曾老师的策略与艺术,在那些被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中我看见了身为老师的不简单。
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伟大的,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寻生活之源,立教材之基,举学生之力,激学生之情,让我们的课堂充满魅力和活力。只要有一颗爱心,有一份热情,有一种责任,有一种追求,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就会象曾纪洲老师一样,成为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的老师。爱着,努力着,一切皆有可能。
现在的学生很苦很累,童年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那为什么他们感觉到累呢?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人认为“考试才是真功夫,分数才是硬道理”。在一所学校的教室,甚至写着“人生总要长眠,何必今日多睡”的“励志”语录。
这样的教育试图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为每个人塑形,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人,最后培养成相同的人,这样的教育用分数、用考试,用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单向度指标衡量,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不能得以成长、发挥,这样的教育用简单的分数排名代替多元的评价,逼着孩子做没完没了的作业,强迫孩子没日没夜机械重复练习,孩子的心灵无法得以丰盈。“真正的学校,一定是关注孩子心灵成长远胜过关注分数的学校”。
其次,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或把成功狭隘定义为考分,或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这样的父母,高举着“爱”的旗帜,落实着“害”的举措,根本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独立的人。当孩子们成长的空间被压力填满,被遏制的生命就很容易扭曲。
我想对父母说,“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好的教育首先应该让孩子有身体心灵成长的空间,与大自然亲近的时间,与社会接触的时机,应该让知识与生活、生命真正共鸣。如果学校只关心分数、成绩,而对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不闻不问,这样的'学校是没有出息的,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是走不远的。
真正的学校,一定是关注孩子心灵成长远胜过关注分数的学校。同时,我坚信,好的教育不惧怕考试。越是能够尊重教育的内在规律,越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越高,成绩就越好,这已经是被反复证明的事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8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