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咕咚读后感汇集76条-经典语录
星期六,我帮妈妈收拾屋子,无意中找到原来买的一本书——《咕咚来了》。我翻开它,再次把这个故事读了一遍。
小兔子在池边吃草,无意中听到“咕咚”一声响,小兔子以为是大怪物,就惊慌地跑,边跑边大叫“大怪物”来了,并且绘声绘色的描述“大怪物”的可怕模样,好象自己亲身经历一样,闹得整个群体都慌乱开来,一起逃跑。最后它们遇到了狮子,狮子不愧是“百兽之王”比较冷静,并没有被它们绘声绘色的描述所吓倒,反而带领大家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在这个故事里,兔子只是听到“咕咚”一声,没有思考和分析,还没有做出正确判断,就把自己的答案告诉了其他动物。其他动物也和兔子一样,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尾,就盲目地跟着兔子一起逃跑。而故事中的狮子恰恰和兔子他们相反,没有盲目跟从,而是先弄清楚了情况才做出了适当的`判断。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像兔子他们一样不切实际,听风就是雨。比如:老师说这道题对了,同学们也说这道题对了,当老师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对的,班里鸦雀无声,个个都像漏了气的气球,“飞”也“飞”不起来了。原来同学们根本没有自己做出思考,而是根据别人的判断做出回答,人云亦云。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
听完薛老师的课,感受颇深,大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之势,更给人一种“此乃真为新教师吗”之惑。她那亲切的声音和沉稳的神态,以及与学生之间一起演绎的这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我想用“三妙”来概括这堂课给我的启发和感受。
【第1句】:课堂氛围活跃,富有童趣
薛老师上课伊始,并用游戏热身,让孩子们一边模仿声音,一边加上动作。所举动物都是常见的。所以孩子们学的开心做的高兴,一下子调动起了全部孩子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薛老师抓住一年级小朋友喜欢游戏的心理特征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同时又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了解,掌握了知识点“象声词”,薛老师又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2句】:逐层击破重难点,条理清晰。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薛老师将它设定为“通过比较朗读小动物叫”的句子。体会小动物盲目听信和跟从他人,让事情越传越变样。以及通过朗读描写野牛的句子,让孩子们明白要发现正确对待事情的`方法。为了攻破难点、落实重点,薛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习第【第3句】:四自然段时,用这样的过渡语转过来。“兔子这一叫,吓着了一连串的小动物”师生分角色来读颜色不同的内容。之后引导孩子们发现由“小动物跑的句子”和“小动物叫的句子”再分类学习“跑”和“叫”的句子。通过“跑的句子”学习,让孩子们感受到动物们的“盲目跟从”;学习“叫”的句子时,她则是让孩子们比较句子,朗读句子加以分析,帮孩子们梳理出了“害怕——越来越害怕——甚至危及到生命”三个心里递减的变化层面。大伙儿的表现如此而野牛却与大家不同,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薛老师先由野牛的“问”——到动物们的“没有亲眼看见得出的”眼睛;再到兔子的“耳朵”听见,最后到野牛的用“心”思考。这样的设计串联起了整个重难点,这样的设计引领着孩子们逐层接近寓意,将唐突又难懂的寓意分解、细化掉。不能不说是薛老师的匠心独具之处,此为“二妙”。
【第3句】:加入写字教学,开发教材。
在学习完整篇课文,理解感悟完寓意之后,薛老师将这节课的结晶字“聪”,当成生字,让学生们拿起笔写一写。改变了传统选学课文没有生字可写的局面,开发创造了教材,做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的语文课,此为“三妙”。
当然,当我们佩服与薛老师的敢于尝试选学课文,大胆设计教学环节;当我们还沉醉在学生们的书声琅琅,陶醉于老师点拨的靡靡之音时,下面几点拙见能够让我们互相讨论一下:
⑴让学生表演读。薛老师只是提醒学生记住课文,而忘了观察动物的神情。紧张、皱眉,所以孩子们上台只沉浸在嬉笑当中,有种只演其象,而不演其本质象的感觉。
⑵当薛老师问孩子们喜欢谁时,孩子们有的说野牛并且说因为野牛勇敢、冷静让老师顺利地导出“聪”字,问题也由此产生。薛老师没有让孩子们直接写,而是继续追问刚才的问题,结果孩子们则天马行空乱扯开来,颇有多此一举之嫌。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
《咕咚来了》读后感1
星期六,我帮妈妈收拾屋子,无意中找到原来买的一本书——《咕咚来了》。我翻开它,再次把这个故事读了一遍。
小兔子在池边吃草,无意中听到“咕咚”一声响,小兔子以为是大怪物,就惊慌地跑,边跑边大叫“大怪物”来了,并且绘声绘色的描述“大怪物”的可怕模样,好象自己亲身经历一样,闹得整个群体都慌乱开来,一起逃跑。最后它们遇到了狮子,狮子不愧是“百兽之王”比较冷静,并没有被它们绘声绘色的描述所吓倒,反而带领大家查明了事情的真相。
在这个故事里,兔子只是听到“咕咚”一声,没有思考和分析,还没有做出正确判断,就把自己的答案告诉了其他动物。其他动物也和兔子一样,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尾,就盲目地跟着兔子一起逃跑。而故事中的狮子恰恰和兔子他们相反,没有盲目跟从,而是先弄清楚了情况才做出了适当的.判断。
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像兔子他们一样不切实际,听风就是雨。比如:老师说这道题对了,同学们也说这道题对了,当老师问这道题为什么是对的,班里鸦雀无声,个个都像漏了气的气球,“飞”也“飞”不起来了。原来同学们根本没有自己做出思考,而是根据别人的判断做出回答,人云亦云。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走向成功。
《咕咚来了》读后感2
读了《“咕咚”来了》这篇寓言,我深有感悟。
这篇寓言讲的是一只小兔子在湖边听到木瓜掉进水里的“咕咚”声后,以为有鬼来了,吓到赶紧跑,狐狸看见了,问:“你跑什么呀?”小兔子说:“‘咕咚’来了,快跑!”狐狸没见过“咕咚”,就以为是个很厉害的家伙,于是也跟着跑,不一会儿,已经有很多动物吓得跑起来了,最后,他们遇见了狮子,狮子问:“你们在干嘛?”“‘咕咚’来了,快跑!”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咕咚’是什么呀?”狮子不解地问。大家都都摇头,小兔子说:“我在湖边遇到的。”狮子带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原来是木瓜掉进水里的声音,真相大白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恍然大悟,都笑了起来。
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今日网络上有一条消息,内容是“心脏病发作时,‘阿斯匹林’这种药可以用来抢救,而且千万不能让病人躺下。”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被转发了上亿次。但是,专家指出,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阿斯匹林”在用药后很久才能发挥作用,不适合用于抢救,心脏病发作时不仅可以躺下,而且躺下更加好。
古人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对于别人说的话,不能盲目的相信,而是应该亲自实践去验证一下是不是真的有这件事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8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