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英语读后感锦集70条-经典语录
新闻读后感1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居然在我们绍兴的公交车上没人老人让座,真是为那些人感到难过。如果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主动让座的。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绍兴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学习,让我们的绍兴更加美好。
新闻读后感2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新闻读后感3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看新闻联播,里面的'内容令我非常震惊,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一个新的看法。
我看的是关于核潜艇的事,潜艇像一只只鲸鱼漂浮在潜艇基地的水面上,里面有检查潜艇设施的工作人员,以免造成辐射,工作人员穿得像幽灵一样在甲板上走来走去,以为某潜艇基地的处长告诉我们,检查核潜艇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只要受了辐射,就会死去,这个任务可真艰巨啊!爸爸告诉我:"核潜艇是我们的王牌,也就是大招,一颗核弹能把一个国家毁灭,为什么称为核潜艇,因为潜艇载着核武器,潜艇腰带着核武器在水下前行好几十年。”我一听觉得,我们的国家真强大啊!
虽然这是国家机密,但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不是以前那样脆弱,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强大起来了,没有人敢搭理我们了,所以我们才把机密传出去,还一些人是为了保护人民,随时准备做出牺牲,他们才是真英雄,在检查核潜艇时,工作要认真、细心、计算要精密‘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正因为这些认真、细心的人,所以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起来。
我们的国家在一点点发展,而我要一点点进步,最后成为国家栋梁,让国家发扬光大。
新闻读后感4
最近,我在青年时报上看见了一篇关于萤火虫的文章:由于在云栖竹径的晚上有萤火虫出没,所以被一些无知的游人顺手捎走。没几天萤火虫就快被捉光了。
我去查了些资料,得知萤火虫喜欢栖息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傍水的地方。若没这样的环境,萤火虫在二十四小时内必死无疑。
我想起了以前在乡下看到的萤火虫。它们聚集在水塘边的草丛里,星星点点,像一盏盏小小的孔明灯,如梦如幻。城市里,除了在郊区的植物园、西溪湿地等景点,根本寻觅不到萤火虫的身影。
妈妈说,在她小时候,乡下没受到什么污染。夏夜里,即使在菜园中也处处是萤火虫。现在,乡下也只有在偏远一点的田野里、水塘边才能见着。
长辈所见过的满天繁星、雨天蛙鸣等景象,对我们这代来说,是难得一见了。物以稀为贵,像萤火虫这样日渐稀少的物种更加需要保护。对大自然的爱,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口头、笔下、纸上,更多的是应当付诸行动,比如多种植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水多用等。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愿环境越来越好!
新闻读后感5
今天晚上七点钟,我怀着兴致勃勃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著名的节目——新闻联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看的节目,因为是我一个人看的这个节目,所以我看得十分认真。
新闻联播从七点钟放到七点半,七点半以后是天气预报,短短的半个小时新闻节目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各种感动,我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着看完这半个小时的新闻的,节目中的很多片断真的让我好感动啊!那个时候我正在吃饭,眼泪好几次都滴到了菜盘里,这样菜就不用放盐了。
新闻联播拍得真好,用及时和纪实报道的方式,将中国的发展状况和老百姓的生活作了全面的描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多么fan荣富强啊!这么繁荣富强的国家里,仍然不乏很多感人肺腑的事情,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看到了胡爷爷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每天都坚持关心国内和国外的事情,既关心大事,也关心小事,在这里,我希望胡爷爷能够保重自己的身体,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出优异的成绩,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发明出好多好多的东西,为共产党争光,为中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
新闻读后感1
有一天,我在家里看电视,又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小偷干了一会儿时候,就偷到了几十万元,他高兴得不得了。过了几天,他又偷人家的钱包,却被一个人拦住了,这个好心人看他年纪轻轻,便对他说:“小伙子,你母亲把你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果她知道你干这种偷偷摸摸的事,她肯定会伤心欲绝的。”可是这个人却不屑一顾,反而用随身带的刀子把这个人给杀害了,然后逃之夭夭。
当我看完这条新闻,心中对那好心人的遭遇而感到伤心,对那个小偷的行为而感到气愤,你这个小偷知道吗?你这么干,不仅不会变成有很多银宝的大阔老,还会终生坐牢的,这位好心人那么热心的帮助你,想让你该邪归正,你不仅不听,反而将他给杀死了。也许,你为偷得的钱而欢喜,为逃脱罪行而坦然。
新闻读后感2
看新闻有感今天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则新闻报道,讲述了一对苦难兄妹的故事。
这对兄妹还只有十几岁,可却已经相依为命过了五年的苦难生活了。他们的爸爸、妈妈因为发生家庭矛盾,妈妈把爸爸杀死了,妈妈也因此被送进了监狱。从此,兄妹俩由年老的奶奶照顾,可没想到不久,奶奶因为接二连三的打击病倒了,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别人照料了,兄妹俩以后就挑起了家里的全部重担,家里没有收入,每个月就是村里补助的30元钱,这点钱对他们来说,吃饭都成问题,兄妹俩自己种菜、捡废品,靠好心人帮助艰难的维持生活,可从他们的眼神看出,兄妹俩依然对生或充满希望,坚持自己的学习。看到他们在寒风中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空荡荡的房子里瑟瑟发抖的情景,使我感受很深。
现在的我,有着好的学校读书,接受知识,有疼爱我的爸爸、妈妈,过着幸福的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珍惜生活、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作一个有用的人。
新闻读后感3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有了对新闻报道真实的向往和追求。目前,我国的新闻存在一种维护现状的现象。这或许是无意的,但这一问题确实造成了某些新闻的失实。媒体或许考虑到某些事实不会被公众所接受,所以在下意识的回避甚至曲解现实。这种经过筛选的新闻就会让舆论导向有所偏离。但是,我国的媒体大多都在这样做,传媒可以表达某些言论,但是触动不了权力机制。而我们就是应该不做不该做的,做好该做的。
另外,本书让我对新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本以为只要懂交际,懂得发现事件就可以从事新闻行业。现在发现,新闻从业者需要注意的东西很多,新闻言论是不容出错的。
学习新闻的必要性就在于学会去避免错误,更准确的报道新闻并通过新闻学习来形成自己的新闻体系。
新闻读后感4
田纳西的记者们喜欢热闹和惹是生非。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侮辱别人的人格并且摧残其身体,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这篇小说的内容荒诞可笑。当记者们工作时,就“开始了斗殴,展开混战,这些场面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即使神奇之笔也无济于事。人们射击啦,格斗啦,砍杀啦,嚎叫啦,都拼命地想把对方扔到窗外去”。夸张几乎是所有讽刺作品里必不可少的。马克·吐温从一开始写作时就运用夸张手法,有时夸张达到怪诞的地步。马克·吐温的夸张使人感到震惊、荒谬和离奇,但从中又往往反映出生活中的某些真理。
其实我觉得马克吐温用了大量夸张的手法,一是逗乐读者反映马克吐温的幽默风格,二是表达对新闻界相互讽刺攻击甚至暴力疯狂的讽刺。
新闻读后感5
今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一个新闻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说的是沈阳市一位老板开了一个叫金丰超市的商场,开业两年期间,被政府有关部门检查罚款了39次。第一次是在开业的时候老板打出“金丰超市,物价最低”的标语,工商局的人说用“最”字做标语违反了《广告法》,要罚款。第二次工商局的人想捞点钱,就去金丰超市把真的烟说成是假的烟,把烟没收,还要罚款,老板请朋友帮忙才把烟拿回来。可是,过了几个星期,工商局的人又再次来到金丰超市,把真的白酒,说成是假的白酒,要没收并罚款。面对无休止的检查罚款,老板忍无可忍,拿起了法律武器,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工商局的人怕事情败露,连忙做老板的工作,让他撤诉,老板饶了他们,撤了诉,工商局的人赶忙把白酒和罚款送了回来。从这件事老板懂得了法律的重要性,以后每当有不合法的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老板就毫不留情地到法院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看完这篇报道后,我很有感触,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太重要了,我要从小学好法律知识,更好地维护自己合法权益。
新闻读后感6
今天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新闻,报道了绍兴公交车上一名老人上车,无人让座。我又看到了另一则新闻,报道了一个71岁的老人给79岁的老人让座。读了这两则新闻我感慨万分。
首先,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的美德,居然在我们绍兴的公交车上没人老人让座,真是为那些人感到难过。如果是我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我肯定会主动让座的。想想倒也是,现在的小孩子在家里,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我们转,有什么要求立刻满足。不用做饭,不用洗衣服,不用整理床铺,更不用为老人做任何事情。尊老爱幼的这一优良传统在我们这一代孩子身上将得不到发扬光大。
其次,我觉得榜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71岁老人给79岁老人让座,感动了车上所有的人。从这篇报道中平时我们的长辈应为我们一代作好榜样,因为71岁老人为车上的年青人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给车上所有的人上了一节尊老爱幼的课。
作为一绍兴人,我应该积极地向这两人老人学习,让我们的绍兴更加美好。
新闻读后感7
在暑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还要看新闻,忙忙碌碌的我根本没有和新闻见见面,更何况,在我眼里,新闻是无聊的',一点意思都没有,可是这两天以来可改变了我对新闻的看法!
爸爸坐在沙发上高声吆喝着让我看新闻,并提醒我老师布置的任务,我还没有完成,听了爸爸的话,我从卧室里慢腾腾的走向客厅坐在地板上看起了新闻,看着看着,我好像入了迷,我仿佛飞到了体育赛场上和博尔特一起开始了100米跑步,我认识了地球上奔跑速度最快的人——博尔特,他以九秒五八的速度跑完了一百米,把其余的选手统统甩到了身后,连跑步健将盖伊都不得不低下头来沉思了片刻,我又认识了一个俄罗斯撑杆女皇伊辛巴耶娃,但是可惜的是伊辛巴耶娃连跳三次都没有成功,她的三连冠梦想破灭了,不仅是体育上的知识,我还了解了国家里各个城市的天气预报,这使我能够更好的掌握天气,从而知道自己出门带不带伞……
新闻就是把今天的世界各国大事总结到了一起,发布给了我们,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国事,还有一颗爱国的心,让我们的整体素质提高,看新闻真好,真是有趣的新闻!
新闻读后感8
今天晚上七点钟,我怀着兴致勃勃的心情,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著名的节目——新闻联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看的节目,因为是我一个人看的这个节目,所以我看得十分认真。
新闻联播从七点钟放到七点半,七点半以后是天气预报,短短的半个小时新闻节目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幸福和各种感动,我的眼眶一直是湿润着看完这半个小时的新闻的,节目中的很多片断真的让我好感动啊!那个时候我正在吃饭,眼泪好几次都滴到了菜盘里,这样菜就不用放盐了。
新闻联播拍得真好,用及时和纪实报道的方式,将中国的发展状况和老百姓的生活作了全面的描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是多么fan荣富强啊!这么繁荣富强的国家里,仍然不乏很多感人肺腑的事情,作为一个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我看到了胡爷爷不顾自己虚弱的身体,每天都坚持关心国内和国外的事情,既关心大事,也关心小事,在这里,我希望胡爷爷能够保重自己的身体,祝他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出优异的成绩,将来做一名科学家,发明出好多好多的东西,为共产党争光,为中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
新闻读后感9
最近,我在青年时报上看见了一篇关于萤火虫的文章:由于在云栖竹径的晚上有萤火虫出没,所以被一些无知的游人顺手捎走。没几天萤火虫就快被捉光了。
我去查了些资料,得知萤火虫喜欢栖息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傍水的地方。若没这样的环境,萤火虫在二十四小时内必死无疑。
我想起了以前在乡下看到的萤火虫。它们聚集在水塘边的草丛里,星星点点,像一盏盏小小的孔明灯,如梦如幻。城市里,除了在郊区的植物园、西溪湿地等景点,根本寻觅不到萤火虫的身影。
妈妈说,在她小时候,乡下没受到什么污染。夏夜里,即使在菜园中也处处是萤火虫。现在,乡下也只有在偏远一点的田野里、水塘边才能见着。
长辈所见过的满天繁星、雨天蛙鸣等景象,对我们这代来说,是难得一见了。物以稀为贵,像萤火虫这样日渐稀少的物种更加需要保护。对大自然的爱,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口头、笔下、纸上,更多的是应当付诸行动,比如多种植物,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一水多用等。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愿环境越来越好!
新闻读后感10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看新闻联播,里面的内容令我非常震惊,我对我们的国家有一个新的看法。
我看的是关于核潜艇的事, 潜艇像一只只鲸鱼漂浮在潜艇基地的水面上,里面有检查潜艇设施的工作人员,以免造成辐射,工作人员穿得像幽灵一样在甲板上走来走去,以为某潜艇基地的处长告诉我们,检查核潜艇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只要受了辐射,就会死去,这个任务可真艰巨啊!爸爸告诉我:"核潜艇是我们的王牌,也就是大招,一颗核弹能把一个国家毁灭,为什么称为核潜艇,因为潜艇载着核武器,潜艇腰带着核武器在水下前行好几十年。”我一听觉得,我们的国家真强大啊!
虽然这是国家机密,但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不是以前那样脆弱,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强大起来了,没有人敢搭理我们了,所以我们才把机密传出去,还一些人是为了保护人民,随时准备做出牺牲,他们才是真英雄,在检查核潜艇时,工作要认真、细心、计算要精密‘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正因为这些认真、细心的人,所以我们的国家才会强大起来。
我们的国家在一点点发展,而我要一点点进步,最后成为国家栋梁,让国家发扬光大。
老师所推荐的关于新闻学的书籍其实很有一部分是四川大学的教材,我按照自己的兴趣对这三本都认真看过。对于这三本书,个人做了很多的笔记,但都是手写的,其中《外国新闻传播史纲》、《中国新闻传播史》的笔记就是按照高中模式列写的总结,个人觉得自己写的总结用来当做读书笔记的话不过是把书中的内容再次誊写了而已,只不过这次是比较精简的。两本书中第一本在介绍到主要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发展史的时候是比较详细的,而在介绍主要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史的时候则显得简略,甚至有些国家的介绍就是百度百科一样的内容。
《外新史》此书运用的还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观念来编写的,整本书的框架就像一本国别史,按时间和事件将书中所要讲述的各个国家的新闻历史记述下来。整本书所表达的结构就是,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和技术的变化,从而新闻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至现在的模样。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新闻制度上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新闻受到世界外在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主要还是两个,一个是以经济主导舆论导向的新闻国家,一种是政治权力控制的新闻国家,在任何一个正常的文明国家里,二者对新闻舆论的影响是并存的,只是占主导地位的区别而已。
总的来说,新闻的发展体现了舆论自由的发展,但是在这本书所记录的新闻发展历史中,报纸始终是最主要的部分,从象征上,报纸已经成为了舆论的表现,无论标榜自由民主的西方,还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利益阶层都在小心翼翼地管制着该国的新闻机构,从而对舆论进行引导。新闻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在政治和经济上挂钩得十分明显,沦为市场的附属品,如若新闻能够独立,简直就像一个不可思议的设想,试想一下,n颗思想的原子弹砸向人群的结果吧。
作为舆论阵地的报纸(这里就用报纸比作媒体好了)新闻的自由,是弊端与积极共存一体的。书中所记录的国家中,凡是新闻被国家政府强而有力控制的时期,几乎天性般地沦为了政治的工具,法西斯国家的强力宣传机制,威权(皇权或独裁或专制)国家的民粹煽动,无时无刻都可以看见报纸宣传的.身影;而在推崇经济的时期,报纸的经营又不得不依靠资本,不存在绝对客观和自由的新闻。
所有国家的新闻发展整体上是从封闭和管制走向开放和自由的进程,在这些进程中新闻自由对国家的发展并不一定能带来的是好处。风起云涌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民间激进的言论大行其道,报纸言论的自由发展更加快了这一种对外扩张思想的传播和侵袭,新闻言论动摇了理智政治家的行政权力,将权力推向了军队。当然,这时候的日本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独裁专制的国家,所以报纸的管制也是很严厉的,但是相对于过去完全没有言论自由来说,这已经算是自由了,可是,自由真的能毫无疑义地带来正义和积极吗?恐怕现实是残酷的。
其实,在这三本书里,本人最爱读的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书中所讲述的古代中国的各种传递消息的手段让我耳目一新,但那也只是传递消息的方式,理解成新闻或中国特色的古代报纸的话,真的令人感觉牵强,国人因为先祖的辉煌,所以习惯在自己的古代成就上安装各种“第一”,好像这样就能回到那个属于过去的辉煌的梦中,至少在新闻报纸这一块是不合适的。
相对于《外新史》,对于编写《中新史》的方汉奇老师,我不禁手心为他捏了一把汗。历史是敏感的,特别是对于越近的历史越是充满危险,更何况是关于我国新闻的历史,那是敏感中的敏感,一不小心熊熊的烈火就会燃烧了前人,更燃烧了自己。当然,历史也可以蒙着眼睛去写,写出虚伪的光荣、正确和伟大,但是方汉奇老师的手笔并未如那些掉节操的家伙一般废话连篇。
总的来说,中国的历史教育往往是缺乏人性的,过去几个十年的历史老师,至少从个人方面让我觉得可疑。方汉奇老师的书籍对于梳理整个中国新闻历史脉络很有帮助,且这本书只有对历史的纯粹叙述。网上有人评论该书“缺少相应地对历史的理论阐述与评价,也就是说很多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阐述,需要结合其他书目在大量的阅读之后自己梳理”。其实从个人来说,这是完全没必要的,评价其实就是在对历史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不客观的评价往往参杂个人情绪,一不小心就成了大众标准,作者不表示其实是在做好事,对于读者来说,自我的独立的思想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客观的事实论述对我来说是该书的亮点,当然作者在敏感部分做了无数省略和跳过,但相比较于许多同类型的书籍来说,没有罔顾事实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胡乱篡改新闻历史,这已经值得推优了。
《中新史》的精华在于清末一直到全面抗战之前,我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新闻最自由的时代,这是我看到的,也许我们如今在新闻事业上的成就还不如过去短暂的战乱时期。从戊戌变法开始的新闻事业,中国的舆论和思想界除了春秋战国外,还没有如此精彩过,各种闻名的报纸诞生,执笔的评论大家诞生,像梁启超和鲁迅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可能了。中国是一个崇尚权力和政府的传统国家,至今仍有大量的古代消极残余没有消除。在我国有限的历史中,中央权力的扩大和巩固总是与思想的繁盛和开放成反比的,所以,不断削弱的中央权力正是清末和民国中国思想盛开奇葩的直接原因吧。从个人来说,抗日战争开始后的中国新闻业不断走向后退的道路,不忍直视。如果和过去那个人文大师闪耀年代相比较的话,那当今中国新闻报纸行业在经济上的不断发展勉强能算是个亮点,哎,这话说得多么的牵强。新闻始终坚持着它舆论阵地的特性,但是这个阵地是可以转换主人的,在现实的权力和利益面前,新闻变得软弱无力。随之而来的变化在于,把关人从制造假新闻的历史中也许走出来了,但是却走进了选择性报道的新时代。没有改变任何性质,却取得同样的效果,在新闻的大道上,我们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广播电视学导论》看了一点,便忍不住好奇地赖着性子看完了,通过这本书我充分了解了我国现在的广播电视系统的大概现状,只有这本书,我在书上做了很多批注,甚至有时候会写满满一大段,但是总的来说,不评价就是最好的评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89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