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的读后感500集锦56句-读后感
读了这本《中华孝道故事》后,深有感触,尤其是看了其中的《母爱是钟》。
故事说:作者读小学时,家境贫困,没有钟,每次都要到附近王麻子家看时间。一次,作者又去看钟,王麻子让他买个钟回家看。作者回家后就放声大哭,而他的母亲却说:“孩子,咱人穷志不穷,以后别去他家看钟了,妈给你报时。”他上中学以后,时间就更紧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区的二中上早自习。母亲这只“钟”更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使他一次也没迟到过。但是这位母亲也有失误的时候。一天夜里,天上阴云密布,星星始终未露脸儿,远处雄鸡有死绝了似的.未叫一声,母亲沉不住气了,忙催促他起床。他到校门口后,只见大门紧闭,原来才凌晨两点。他就在马路上来会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学校开门。放学回家后,母亲听完他的叙述,便搂住他哭了。第二天他放学回到家,一眼看到桌上摆着一支崭新的小闹钟,他又看看母亲,见她躺在床上,面色苍白。原来是母亲卖了血,买了钟。他顿时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我感觉母亲的一生确实如钟,为了儿女长大成为有用之才,她一刻不停地奔忙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当一切,包括为儿子上学做一只报时的“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生于我们的伟大母亲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的好孩子。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
孝道能充实自己的生命的立足点,导引生命之旅的方向,涵养着无限人生境界的价值意义。当今之世大谈孝道看似过时,但却是最合乎人性潜能发展的秘诀,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品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德之基也。生育之恩,浃乎宇宙,顾复之德,等同昊天。
人生的理想是终极关怀。我们伴随父母走过老年,看着他们肩膀不再坚实,头发日渐花白,甚至不时病痛,但是,他们的心灵经过岁月的洗鍊,自然发出一种光明,可以烛照烦嚣的世事与人情。老人是人类的宝藏,越有传统的文明越重视老人。国人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实在是深富智慧之语。一个不敢正视衰老、病痛与死亡的人,显然是不够成熟的。尤其在陪伴至亲的父母面临这些困境时,我们自然会对生命作一整体而深刻的反省,由此确立自己更真实的人生信念。
家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延续传统理念的基地,我们的生命意涵从中得到滋养、成长、成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也从中得到启发与实现。因此,体会爱自亲始,甚至推己及人,这其实正是每一个人内心所向往与渴望去完成的,也是彰显人性与真正的.自我实现。
长远以来,历史教晓我们:长远来看,我们在家庭中最容易流露真性情,真纯的品德是在家里培养出来的,品德修养的基础当以孝为首要。唯有从家庭开始,先和谐根本的人际关系,才能建立正常的生活秩序,融合于更广泛的群体社会。孔子和孟子对孝道体验特别深,所以也都清楚强调:人生须以孝德为本,才能有真正的成就和满足。
孝道有感作文600字【篇一】
有一对姐弟,都考上了大学。毕业之后,姐弟俩回了家,发现家里变化很大,老母亲没有了,家里剩下孤独的父亲和几乎不值一钱的空荡但又凌乱不堪的房子。姐弟俩收拾房间时发现了一封信,信中写到: 我们都老了,不再是原来的我们。请你们做儿女的理解我们,对我们要有一点爱心,不要嫌我们终日唠唠叨叨,前言不搭后语,其实还不都是为你们好。常言道:“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当我们吃饭漏嘴的时候,把饭菜留在衣服上时,千万不要责怪我们,请你想一想:当初我们是如何把着你给你们喂的;当我们大小便失禁的时候,弄脏了衣服,不要埋怨我们反应迟钝,请你们想一想,你们小的时候,我们是如何为你们擦屎擦尿的;当我们说话忘了主题,请给我们一点回想的时间,让我们想一想再说,其实谈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有你们在身边,听我们说下去,我们就心满意足啦!孝敬不一定是物质和金钱不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时常牵挂着我们就行了;饭后给我们老两口端杯热茶;阳光灿烂的日子,陪我们出去散散心和邻居聊聊天;等你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常带回家让我们看看就开心。当看着我们渐渐地变老,直到弯腰驼背,老眼昏花的时候,不要悲伤,这是自然规律使然,要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当初我们引领你们走上了人生之路,如今,也请你们陪伴我们走完最后的路,多给我们一点爱心吧,我们会回馈你们感激的微笑!这微笑凝聚着我们对你们无限的爱。翟鸿森教授由此故事展开了不孝不教的《孝道篇》。我
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我们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个人急于求佛祖的保佑,于是他每天都去寺庙是烧香,总想能烧到第一柱香,可是无论他去得多么早,总已有一柱香。于是他有一晚带了铺盖睡在上寺庙里,他想看看是谁来得这么早,可是当他去上香时,发现仍有一柱香已经在那里了,他百思不解,于是他请求佛祖给他解惑,佛祖告诉他,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卖烧饼,他会告诉你答案。他按佛祖的话找到了卖烧饼的人,卖烧饼的人告诉他,他从没有上过香,他一大早起来打烧饼,只是第一锅烧饼他从来不卖,留给自己的娘吃。这个简单而流传了几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在家孝父母,何必远烧香。翟鸿森教授也同样讲到,你是否孝敬你的父母,如果你连父母都不孝敬,还能有慈善之心。你是否尊敬你的兄弟,如果你连你的兄弟都不尊敬,还能有包容之心。父母蕴育了我们的生命,父母就是活菩萨。入者孝,出者悌。一个人有孝心必生和气,一个有和气的人必能愉色,一个有愉色的人必生婉容。
孝道有感作文600字【篇二】
俗话说的好,国有国规,家有家规,而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分为五各部分,分别是弟子在出家、出外、待人、接待和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由清朝贾存仁改编,改名《弟子规》
下面,我来说说《弟子规》中几个典型的守则。
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这句话的意思是:事情虽小,但也不能善意妄为;物品虽小,但也不能私拿私藏。这句话让我联想到另一句话——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一个同样的道理:千万不能以为事情很小,而可以随意妄为,积少成多,事情越做越大,终有一天,会变成无恶不作的坏人。
亲爱我,孝方难;亲恶我,孝方贤。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亲人疼爱自己,那么敬孝是很容易的;但如果亲人厌恶、讨厌自己,自己仍能尽孝道,那才是真正的孝。事实的确如此,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好的人,那是很容易的;但如果要你去接触一个对你很不好的人,那是很难的。父母养育了我们这么多年,恩情无以为报,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就应该尽子女应尽的孝道,就算父母再怎么难伺候,我们也要加倍孝顺他们。
《弟子规》虽然是一部古人用来要求自己言行的守则规范,但在现代社会,我们仍应遵守这些古训,古人的守则规范,不要以为事小而可以擅为,也不要应为父母的脾气而不忠孝道,比起古人,我们更应该以《弟子规》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孝道有感作文600字【篇三】
“孝”,一个简简单单的字眼,不仅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是被无上推崇的。
而《最美孝心少年》完美的展示了这个字眼—--孝。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个善良的女孩高雨欣。打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天公不作美,母亲因为一场事故使右手落下了残疾,干不了重体力活,一家的生计只能靠一个简陋的烧烤摊维持着。而高雨欣却从不怨天尤人,而是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亲。每天放学后,便跑去帮妈妈卖烧烤,自己却从未尝过那馋的让人流口水的美味,哪怕是一根烤香肠也不舍得吃。回到家,也一刻不能停歇,家务活无疑一手包揽。既要照顾年迈的外婆,又要照看年幼的妹妹,只能在一切都做好之后,才能挤出些许的时间来做家庭作业。记者曾问他:“你每天做那么多家务,只留下一点时间做作业,你的成绩不会退步吗?”她却回答:“不会啊,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好。”是啊,逆境里出英才,而更难得可贵的是她在逆境中依然能坚守那份孝道,我因她的孝而感动。
最美不过孝。孝是一种力量,感天动地;孝是一汪清泉,洗涤心灵;孝是一块砂石,磨砺意志。家庭因为存孝,所以美好。
古今中外无数的人因孝而被传为佳话,当下社会的孝却被忙碌淹没了。在这高速发展的社会,孝敬父母、孝敬长辈难道应该被摒弃了?不,我们更加应该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时家庭和睦的源泉,但孝它不是一种物质,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因为孝心无价。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其实很简单,可以一句问候,一次关怀,也可以是捶背,泡茶……也因此,《常回家看看》经久不衰,永不落伍。
为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让我们携手一起继承和弘扬孝的传统美德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