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第17封信读后感细选80句-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女性成长的书,作者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女子,见证了祖国几段屈辱的政治被摧残的统治阶段,从自己身边以及生活的体验当中接触到的那些女性同胞的人生遭遇中激发了自己从政的信念。

为了阿富汗未来前景的光辉,她不顾个人的生命安危,积极为女性争取生活当中公平公正的权益而呼号奔走。

她是幸运的,一路虽然经历了许多的坎坷,遭遇了亲人离世的变故和痛苦,但她仍有幸安全地生活下来。

但她并不以个人幸福而让自己安逸的活着,她想要让更多的女性像她这样的自由有发言权,可以为争取自己的.权益做斗争,可以与男人有平等权利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她积极争取每一次向人民服务的机会,也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从政经验,从而为后来当选议员当选副议长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她不只是你一个人在努力,她是代表着阿富汗全体女性,为女性争取权益,在整个世界联合国跟前为阿富汗,争取民主自由平等的权利,争取自主维权的权利。

虽然她身在阿富汗,为的是阿富汗整个国家的利益而积极努力,她的从政也似乎与我们毫不相干,但是她为了更多人的权益,而不顾个人安危,将毕生的力量奉献为祖国效劳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广大的女性学习。

《爸爸的16封信》这本书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写的作品,本书还荣获台湾社会四十多年的经典作品呢。

这本书讲述的是有一个读小学高年级的女孩叫樱樱,在生活中遭遇到一些事情,发生困惑,就经常说给爸爸听,而这名爸爸是文字工作者,下班回家还要紧张地赶写稿子,只有在吃晚餐的'时候才能见他一面,妈妈又不许我们在饭桌上跟爸爸高谈阔论,所以爸爸只好等深夜工作完毕后,再给樱樱写信,并放在樱樱的书桌上,让樱樱可以在第二天早上读到。樱樱把信保存了下来,到了小学毕业那年,数一数,竟有16封,这里所发表的,就是樱樱所珍惜的那16封完完整整的信。

当我翻开书本,读起第1封信的时候,讲述的是樱樱和许达三很要好,他们两个长得一样的高,一样的漂亮,功课也都还不错,同学们都喊他们“双胞胎”。可是有一天,樱樱拿着一套新买的邮票,而许达三却没理她,樱樱很生气,而第二天上学才得知原来许达三妈妈在医院开刀了。读了这封信,我很感动,一个人不能老等着享受别人对他的欢迎。应该想想别人不是专为你一个人活着的。如果别人冷落了你,总是有原因的。把心放宽,不要计较,并且学习去慰问别人。不能只知道别人对我的热情,而自己却根本不知道别人对我的热心。

当我读到第10封信的时候,书中的妈妈替别人着想,是呀,在日常生活中,大人替我们着想,我们又有为他们着想吗?只有在替别人着想时,才能懂得和平、信义、仁爱。子女替父母着想,自然会孝敬父母。而父母替子女着想,自然会疼爱子女。一切的美德,不都是替别人着想开始吗?

读了第10封信,我懂得了:只有在替别人着想时,才能懂得和平、信义、仁爱。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1

“编理由”就是一种自我挫败和自我设限的行为。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

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

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青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

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我们固然没有从前人的呆气,可是我们也没有从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了。

科学愈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也愈大。征服环境的能力愈大,的确是人生一大幸福。但是它同时也易生流弊。困难日益少,而人类也愈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不免愈轻浮粗率,而坚苦卓绝的成就也便日益稀罕。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2

朱光潜朱先生的文笔好生了得。

十二封信,信笔拈来,字字珠玑,畅读便深感其美,大约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张情于理先,道德先于法律,无情则无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说“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啜,能领略其中风味。”人生亦如饮茶,“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寻得人生之“趣”与“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谈到“学问”,亦有其主张。到底是“通”还是“精”自古争辩无数,朱先生的主张是先博大而后精深,如没有以“博”为基础,则如空中楼宇,被人耻笑。“中国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根基在各门手艺中都见其利害,如扎马步之于武功,气息之于歌声,根基稳固楼宇才矗立不倒。

谈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针见血,“人类比其他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而人如能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不计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们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没有悲剧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坏事,腹痛不止,本无意功课,然捧书小品,心亦明朗开来。连文字亦优美起来。故见修养之影响。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3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不觉间四季悄然变化,时间也以飞速逝去。我也步入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青年。

青年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它既代表着我们即将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也是成长和责任对我们发出的呼唤。对此,我也曾有过疑惑、迷茫,不知要成为青年的我该如何自处?直到我遇到了一本对我影响颇深,且为我指点迷津的书——《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我喜欢的不仅是它干净简洁的封面,更多的是书中的内容。

书中朱光潜先生的话和往常阅读的书有一极大不同,那便是他的语气亲切毫无高高在上与说教之感。使我一开始阅读便不由自主的被它所吸引。

身为一名中学生的我,常常埋头于题海与枯燥无味的教辅书之间,逐渐丧失了去读一些课外书的兴趣。便以学业繁重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可朱光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戳破了我为逃避课外阅读的伪装。没错,就连孙中山先生——一位成日里奔走***席不暇暖的老人家都要每天偷暇读几页书,何况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里生活安逸的中学生呢?书中还提到“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这一道理,这是作者经过切身感受才写出来的吧,毕竟在采取朱光潜先生的意见之后,我也尝试人忙里偷闲读上几页书,不消说效果自然十分不错。

情与理之间总会有一个平衡,身为青年的我们也不能太苛求于理性,毕竟人是一种有情感的生物。过度的理性才会太过不近人情,而以理性来支配情感则是一种糟糕至极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判断加以感性的调剂才是理想的、值得的生活。理胜于情,情过于理,倒也印证了孔子的过犹不及,中庸实则最佳!

学海漫漫,人海茫茫,青年,趁时光正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4

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朱光潜老先生送给我们的十二封信后,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十二封信,每一封有着一个主题,本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在我看来却包含了所有。每一封信中都显示着这位美学大师的学识渊博,相比之下,我们太过渺小。渺小的我们可能一生本就达不到那种高度,却仍不肯踏实下我们那颗浮躁的心。

先生在开端便推荐的那些书目,坦白讲,看过的聊聊无几。每天,我们都忙忙碌碌,有时连午休的时间都被占用。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各种各样的大赛、学生会工作,每天忙到不可开交,没时间上课、没时间做作业、更没时间看书。每天熄灯后,静静躺在床上,好累,却想不出来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对被消费的'时间又充满愧疚,无能为力的进入梦乡。一个月后,又发现我们想做的一件都没有做成。我们真的很忙吗?答案,不忙,浮躁且急于求成。

每天抽出点时间读点书,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这是最重要的吧,要不然也不会放在第一封信的位置。是啊,我们都在忙,不过应该每天留出固定的时间来看看书,并不一定要获得黄金屋,至少可以修身养性,增加修养。俞敏洪大学四年读了800本书,现在想想,平均一天半一本书,这还是要算上放假的时间。我们四年下来,能看上80本书的人,应该都算不少了吧。我们缺少的不是看书的时间,而是一颗愿意静下心来看书的心境罢了。

十二封信如碗圣水般洗涤我们浮躁的心,无论是读书、静动、选择,亦或是亲情、友情、爱情,给我们的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而是用渊博的知识,一位长者的口吻,引发着我们的思考。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位作家刘同,用他亲生的经历,引发着每个共鸣器发出自己声波;用他奋斗的经历述说着,只要努力就有希望。他曾经说道:现在的学生,特别希望有人能告诉自己一个如何能够快速成功的方法,越来越焦急,可大多数只停留说,远离了做。是啊,我们多么渴望成功,能够有一番作为,太着急了。一颗急躁的心,又怎能造就一个踏实前进的自己。刘同像哥哥一样劝诫着众多的弟弟妹妹“现在大学生很多说话会经常伤害到他人,用词不准确,需要多读书。”

诚然如此,每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的我们,是时候需要静一静了。“终南捷径”隐居是入仕的捷径,同样静心是我们成功最大的捷径。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奔波于各个讲座,希望能从中获取如何成功的方法,可我们却错过了最简便的一种。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5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单独成一行,留念。我是一名脑残型文盲,根本没有选择与评价书籍的能力,更没有只看经典原著而进行自我升华的本事。所以,不设防,随性,随机,相信开卷即有益。之后或好或坏,全凭我自己的造化了。

书中的“谈多元宇宙”“无言之美”以及“谈美”三篇短文,堪称伟文。我的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对这三篇短文的赞美了,来个无言之美吧。最惊叹于作者的分类方法以及说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达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实上,作者的这些分类,也将会是我今后所采用的分类。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去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有三个这样的宇宙。第一个为“道德的宇宙”或称“实用的宇宙”,第二个是“科学的宇宙”,而第三个则是“美术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在这个宇宙中,我们采取的是实用的态度。这里是实际生活,在这里“有所为而为”。“善恶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在”科学的宇宙“中,价值标准只是真伪。在这个宇宙中,我们要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专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论本来可以见诸实用,但是科学家的直接目的却不在于实用,他们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

“”美术的宇宙“也是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在这里,我们需要脱净了欲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觉“,去见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绝缘的意象。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

于直觉时的特质。”

居然可以这么分类,还是,就应该这么分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16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