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母狮爱尔莎读后感锦集86条-读后感

野生的爱尔莎(一)

《野生的爱尔莎》讲述了母狮子爱尔莎被人类收养的故事。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从爱尔莎被收养,直到它死去,书中讲述的一切都十分感人。

故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非洲肯尼亚,狮子爱尔莎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被本书作者乔伊·亚当森收养。他们之间建立了母女般深厚的感情:乔伊·亚当森深爱着爱尔莎,爱尔莎也与她十分亲密。不知不觉,两年过去了,成年的爱尔莎开始渴望原野、渴望自由。为了使爱尔莎能更加快乐、自由自在地生活,作者下了决心,在费尽心力地教会爱尔莎捕猎后,将它放回了原野。爱尔莎没有辜负作者对它的期望,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并将自己的儿女:杰斯巴、戈巴和小爱尔莎介绍给了乔伊·亚当森。

读这本书时,我能时刻感受到作者对爱尔莎的爱。这份爱细致入微地抚养它长大,而这份爱又不得不让作者狠下心去,让它离开自己,回归大自然。乔伊说:“属于爱尔莎的这片天地是如此美丽,我怎能因自己的自私而剥夺它的权利呢?”爱尔莎死后,她又为爱尔莎的小狮子们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家。同时,我也同样感受到了爱尔莎对作者的信任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这本书语句优美,读来令人神往,作者对野生动物的爱以及对偷猎者行为的悲哀与愤怒也渗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读完这本书,我想:人们为什么要滥杀野生动物?我希望大家都能更加关爱野生动物,只要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那么终有一天,人类和野生动物能够和谐相处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上。

野生的爱尔莎读后感(二)

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野生的爱尔莎》。

爱尔莎是一只小狮子,从小就没有母亲。于是,这本书的作者收养了爱尔莎,并且陪它玩耍。因为爱尔莎是野生动物,所以它既会用爪子捕捉野生动物,也会温柔的靠在人类旁边。在爱尔莎两岁的时候,它很渴望回到大自然,于是,它的养母就将它放回了大自然。但是,并没有。因为爱尔莎和人类在一起的时间很长,所以爱尔莎捕捉野生动物的本领。爱尔莎的养母就教会了爱尔莎捕捉野生动物的本领。爱尔莎学会了以后,它的养母就又把它放回了大自然。不久后,爱尔莎快要生宝宝了。它的养母赶忙过来看它、照顾它。后来,爱尔莎因为伤口感染死了。它的养母就过来照顾小狮子们,并且找到了小狮子们的新家园。

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人类要爱护大自然,爱护野生动物。还有,我在书中看到了非洲大草原的风景,那里的风景多么漂亮啊!我想,我长大了以后一定要去看一看那里的风景和野生动物。

野生的'爱尔莎读后感(三)

在我充实而多彩的假期生活中,我阅读了许多好书及杂志,如:《野生的爱尔莎》、《老人与海》、《读者》,刘墉散文《成长不设防》、《没有不能沟通的事》等。而令我印象最深、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野生的爱尔莎》。

本书是由奥地利作者乔伊。亚当森撰写的。乔伊的一生是与众不同而又令人惊异的一生。她1910年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从小就喜欢动物。1937年她来到了非洲肯尼亚的原始森林。从此她便把宝贵的一生奉献给了动物保护事业。在43年的漫长岁月中,她和她的丈夫一起开展了对母狮爱尔莎和母猎豹皮芭的实验工作。人与野兽之间具有天生的恐惧感,然而乔伊与爱尔莎之间的爱战胜了恐惧 。1980年,69岁的乔伊不幸死在了肯尼亚东北部的自然保护区里。最初传闻说她是被狮子咬死的,然而后来警方查明她是被一个猎人杀害的,这恰恰证明了她生前说过的:“可怕的不是动物,而是人!”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讲述了一段传奇的真实经历。在一次科学考察活动中,乔伊的丈夫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得已杀死了一只在哺乳期的雌狮,雌狮的三个孩子便被亚当森夫妇收养。其中两头较大的幼狮被送往了动物园,而最小的幼狮爱尔莎则留在亚当森夫妇身边。爱尔莎在乔伊精心的照料下长大,她们亲密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彼此关怀,彼此信任,结下了一份深厚而真挚的友情。两年过去了,爱尔莎长成了一头威猛健壮的大狮子,乔伊决定让她重返大自然。经过一番努力,爱尔莎终于在丛林中过上了野生生活,也很快适应了自然界中残酷的生存竞争,并找了一头雄狮做伴侣。令人惊讶的是,爱尔莎并没有因放归自然而丧失人性,她多次带着她生的三只小狮子回到亚当森夫妇的营地,这也许就是我们人类常说的回娘家吧。爱尔莎个子小,抢不过两个姐姐,我就另外给她留一点,把她放在膝上喂,这时她会闭上眼睛,毛茸茸的头在我怀里顶来顶去,一幅快乐得不得了的样儿。她还吮吸我的手指,用前掌抱住我的大腿挤呀挤的,好像在挤妈妈的奶吃,我想,我们之间的亲情一定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是我从书中摘录的一段话。读着这两句话,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温暖,动物竟能如此地信任人类,与作者做出这样亲昵的动作,真令人赞叹和羡慕。我不禁想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先来看看动物,它们帮助人类、救助人类的灵性故事真是数不胜数。

在泰国普吉岛,海啸发生当天,一头在海滩供游客拍照的大象载着许多小孩逃离海滩,最终成功脱险;海南省琼海市椰子寨一条受村民排斥的蟒蛇,将一位不慎溺水的儿童救上了岸;在印度一座海边小村,当海啸来临,男孩迪纳卡兰的母亲只能抓住两个年幼儿子的手,拼命向高处跑,并希望自己最大的孩子迪纳卡兰也能跟着她一起逃出险境。但迪纳卡兰并没有跟上母亲,而是向他自认为最安全的地方——离海岸只有大约四十米的一个小棚屋跑去。危急关头,家中小狗毅然掉转头去追小主人。最后硬是将他拽回了附近高处的安全地区……

动物这样友善地对待我们,可我们又是如何对待它们的呢?我们有没有做到与动物和睦相处呢?答案不言而喻。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可真正做到爱护动物、善待动物的人又有多少呢?一些饭店,以现场屠宰动物这个惨无人道的方式来招揽顾客,动物们那一声声痛苦欲绝、撕心裂肺的哀号便淹没在人们的喧哗声中,难道没有人感到揪心吗?一些偷猎者,以取象牙、挖熊胆、剥貂皮等卑劣手段来满足自己低贱的金钱欲望,他们如何对得起动物对人类的信任和友爱?还有些人,表面上看是很有爱心地养动物,可等动物生病需要帮助和爱时却将它们无情地抛弃……还有一个例子让我记忆犹新,在北京动物园,一个变态的大学生竟把硫酸从台上倒下来喂给狗熊吃,之后工作人员发现那只熊口吐白沫,身上多处受伤。在治疗过程中,人们看着它那怀疑的目光,感到心痛万分,不知道它以后还会不会相信人类?生活中像这些伤害动物、虐待动物、欺骗动物的事还有很多,难道这就是“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的见证吗?

许多野生动物因偷猎者肆无忌惮的猎杀而灭绝,这对人类来说是怎样一种罪过啊!动物也是生灵,它们有自己的爱憎,有自己的智慧,也有自己的情感。它们有权享受生活,享受自己的,人类根本无权侵害它们的权利。想一想,如果动物灭亡,那人类又会面临怎样的灾害呢?()

动物的命运与人类的未来息息相关。人类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动物,就是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生活。让我们一起善待动物、与动物建立起一份最真挚的友谊吧!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阳光般的爱一起走进《小狮子爱尔莎》,共同探索“生命的课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联系实际,说教材

二、 依据学情,说目标

三、 紧扣文本,说过程

四、 突出重点,说板书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首先,让我们走进充满爱的课文。《小狮子爱尔莎》是语文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它讲述的是奥地利女生物学家亚当逊(森)驯养一只野生小母狮爱尔莎,和它建立了真正母女般难以割舍的感情,最后却又把它放生的真实故事。作者用朴实平和的语言,再现了爱尔莎的出生——成长——回到大自然的过程。读起来生动、有趣、故事性强,非常吸引孩子。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从生活出发学习课文,学会更有意义地生活。我思考着,这篇文章的教学,应赋予学生什么呢?在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原著《生而自由 野生母狮爱尔莎》后,我不由感叹、震撼于这种人与动物的相依相守!我期待着以我的阅读感受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了解这浓浓的爱,感动这深深的情,从而珍视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存在。

二、依据学情,说目标

那么怎样具体设置本课时教学目标呢?三年级的孩子学习依赖心理较强,听、说、读、写训练,还刚刚起步,各种能力的形成正处于过渡时期,因此,根据语文新课程理念,从对象出发,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出示文字课件——)

一、认识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通过抓“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三、体验“我”与爱尔莎之间深厚的情感,初步感悟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关爱。

教学重点 :感受“我”和小狮子之间的亲密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

三、紧扣文本,说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引发期待。

(出示文字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这样导入:首先,我出示了原著《生而自由 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这本书,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封面上的一行字:“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国际畅销书;这是一个感动、震撼了数千万人心灵的人与动物的真实故事”)。就这样通过图片,通过声音、文字设置情境导入,直抵学生心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故事会怎样感动、震撼我们的心灵呢?在强烈的阅读期待下,师生共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初读课文时,我提出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在你的眼中,小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什么?这既是训练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概括性的言语表达训练,同时也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切入点。

三、个性阅读,精读品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在你的眼中,小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什么?这个中心问题,统领全篇,精心预设以下三个教学板块。(出示课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采取了引导学生抓 “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的方法: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例如在教学本课“母女关系”这一板块时,我是这样预设的:

(1)母女关系

①想一想。 尽管节选的这篇课文并没有出现“母亲”、“女儿”这样的词汇。文中对“我”和爱尔莎相处的生动描写却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她们像一对母女,当学生谈到小狮子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母女后,我会提问:哪件事儿、哪些文案让你感受到的呢?

。我认为,文中“爱尔莎犯错”这件事是需要重点指导品读的。因为课文对“爱尔莎犯错误”这件事的描写有一个空白点:爱尔莎与“我”之间没有直接的语言描写。(出示课件)这些关键词句“求宽恕”“安慰”“发出哼哼声”无疑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是是给学生练语的极好扩点。为此,我联系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从生活出发学习课文”,引导孩子们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爱尔莎和我之间的对话,说一说。

②说一说 。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指导他们说完整的话,鼓励他们说自己的生活。

③写一写。在学生充分的说之后,我还指导学生把说的写下来,怎么说就怎样写,特别提醒冒号和引号的使用。

以上过程,使语文技能在思维训练中发展,童心在言语训练中滋长。这就体现了语文学科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

当然, 文中还有其他表现我和小狮子之间母女情深文案,我会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读一读。例如这些话——(课件出示):“它一刻也不离开我,晚上也跟我一起睡。半夜里它常常用粗糙的舌头舔我的`脸,把我舔醒”、“换牙的时候,像孩子一样张开嘴给我看。我轻轻地摇动它快要脱落的乳牙。它闭着眼睛,一动也不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采取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等方式,鼓励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学生还有可能谈到作者送爱尔莎会大自然这时让人感到母女情深的词句:“它走后,我又十分想念它 ,特别是在暴风雨的夜晚,我整夜想着它,不知它怎么样了。”

“我一步也不离开它,它总是用两只爪子轻轻地抱着我的脖子入睡。我给它验血、吃药,和它睡在一起。我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个人,爱尔莎是只狮子了。”体验他们的难分难舍之情是本课的难点 ,我是这样突破难点的:看影片 激发情感;听范读 感染情感;想画面 体验情感。在充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后,再反复朗读,在不同形式、多角度、有创意的读中习得和积淀语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2)朋友关系。

以我的教学经验,三年级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当活跃的,他们极有可能谈到小狮子爱尔莎和我的'关系最像朋友,为此,在教学本课“朋友关系”这一板块时,同样采取了抓“关键词句”揣摩、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①删一删。大家都知道,“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而且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炼词的角度品味语言。出示文字课件 ——“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故意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轻轻地把我扑倒在地上,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我删掉了句中的“故意”“轻轻地”“十分高兴地”, 对比着读“它看见我蹲在河边,就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把我扑倒在地上。”,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文字,不用那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从而了解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同时,这对刚刚初学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训练。

②读一读。以上文案的朗读,要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读出爱尔莎的顽皮与可爱,进一步体会人与狮子的亲密友好。

四、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当学生体会了狮子与“我”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后,设计了一个“穿透力”较强、具有探究性的话题:“换成你,你会让长期相伴的爱尔莎离开自己吗?” 由此引发的探讨,我以尊重的态度不加评论,而是出示爱尔莎和它姐姐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两组图片,让学生的情感在对比中思辨、体验、升华。并写读一句读后感表达自己的心声:爱它,就要( )!

课末,我会引导学生去找原著《生而自由》以及更多关于野生动物 的书去阅读,关心野生动物命运,珍视大自然中每个生命的存在。从而达成对自己完美人格的建构——精神的提升与视野的拓展。

四、突出重点,说板书

板书的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本课时的重难点,我采用了简笔板画的形式以增加板书的直观性、简洁性和新颖性。

纵观以上教学设想,我认为本设计的亮点是:

一、以板块的形式预设教学主线,尽量实现顺学而导的可能,第一、二个板块的预设有相当的灵动性,。学生先体验到哪儿就学哪儿,以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二、教法简洁,强调读写,重视语言的熏陶,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落实到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促使教学不断接近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从8月10日开始,我和儿子在每周一晚上10点,连续看了三期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的特别节目《我的一本课外书》,第四期时,儿子已经开学了,晚上10点准时睡觉了。没有儿子的陪伴,我一个人看看睡睡,睡睡醒醒,醒醒再看,这一期大概只看了整个节目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到了投票环节,我基本上已经关上电视了。

其实,这个节目始于去年冬天全国各地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寻找最会读书的孩子——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活动。儿子也参加了基层学校的选拔赛,在班级比赛中,他是第一名,在三四年级小组赛时,他还是第一名,最后他参加了山阳区的比赛,很遗憾,他没有进入区级比赛前十名,仅仅荣获了“山阳区最会读书的孩子”的称号。这不仅仅是为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设置的比赛,也是对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的演讲水平的一个考量,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怎样为别人推荐一本好书。

首先,在选题上就应该非常慎重。儿子选择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100层楼的家》,这是一位日本画家的作品。儿子5岁时,他爸爸去台湾探亲时给他买的,当时他最爱读的书就是绘本,这本书用100余幅画作生动地画出了10种动物的生活环境、家居环境、生活习性,并作简短的文字说明。当时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已经读了许多书,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么简单的绘本呢?他有自己的道理,这本书的每一个画面于他来讲,已经熟记在心,他是想把这本他认为最画面最漂亮的、内容最新奇的、能给人以启发的好书推荐给低年级的小朋友。

看到一个叫金昆的小朋友在《我的一本课外书》中的演讲,我的脑海里又浮现了儿子参加班级比赛的情景。金昆推荐的书是一本漫画《父与子》,这也是儿子喜欢的一本漫画书,读者在欢笑与眼泪中,都能读懂浓浓的父爱。小读者因书想到了父爱,于是,他拿起稚嫩的画笔,也画起了自己和爸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如《100层楼的家》这本书一样,翻开书,每个人都会跟随一个爱看星星的小男孩多奇,去探索、去发现、去领悟。金昆是一名7岁的小学生,去年参加比赛时,儿子是一名8岁的小学生,无论是漫画书,还是绘本书,阅读,已经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扇不一样的窗,透过这一扇扇不一样的窗,他们又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我的一本课外书》每一期节目都要展示7位小读者的风采,考验着每一位参赛者的口才、演讲水平、现场应对能力。看这个节目,我和儿子最大的收获是,他们又为我们母子推荐了一批好书。《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这本书讲述了一头野生狮子爱尔莎与作者亚当森的真实故事,从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并存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个道理,在大自然中,许许多多动物和人一样,应该自由自在地生活。小猴为了表演走钢丝,要挨驯养员上万次的鞭笞,才能完成人类才能完成的动作;海豚能做跳、跃、旋转的动作,却要忍受着剧烈的胃痛。当电视上的推荐者讲到这一点时,儿子陷入了沉思。这个暑假,我带他去上海野生动物园、东京极极地地海洋馆参观时,看到了海豚的精彩表演,殊不知,这精彩的背后竟然有如此残忍的过程,这是一般人不曾想到的。由此,人们会联想到穿到身上的裘皮服装,为了体现貂毛的立体、灵动、光泽,人们会从活貂身上剥皮,制作成价值不菲的貂皮大衣,商人得到了经济利益上的满足,购买者得到的也许是自己个人身份、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几方面的满足。最后,主持人以“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总结了推荐这本书的深远意义。

我真佩服这些参加比赛的孩子,小的才六、七岁,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可是,他们阅读所涉猎的范围之广让我既难以致信,同时又心生敬意。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和初二的学生分别推荐《红楼梦》,却有着不同的推荐理由,从不同的切入点说红楼,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参加比赛的孩子不全部都是城市学生,也有贫困家庭的农村学生,更有几位少数民族学生参赛。《格萨尔王》是藏区口口相传的英雄故事,一位藏族小学生向大家推荐这本书,也在情理之中。可是,他的说唱表演让人颇感意外。一位甘肃的女孩顶着很大的压力参加比赛,她推荐的书是托尔斯泰的《复活》,这本书我从来没有读完过,里面人物的名字就让我头疼,而这位六年级的小学生说起《复活》里面的人物,却是如数家珍,她,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女孩,如果在田间地头,她与一般的农家孩子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她却有着一般农家孩子没有的明亮的双眼,这双明亮的眼睛是阅读带给她特有的气质。

《合肥四姐妹》这本书也许很多人听说过,这四姐妹她们会唱昆曲,分别嫁给了那个时代的名人,这是一位初中女孩推荐的书,我甚至有些迷茫了,她们小小年纪怎样接触到这样的书的?还有的参赛学生迷恋故宫建筑方面的书,有的喜欢描写敦煌的书,有喜欢美思考食方面的书,还有喜欢写武则天的书,更有喜欢党史方面的书......看每一期《我的一本课外书》,都让我限入了沉思,总结起来,这些孩子大部分有这些共同点,一是他们的父母都是爱读书的人,有的父母是大学教授,有的是中学老师,当然,也有的孩子就是农民的孩子。最主要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真真正正喜欢读书的孩子,他们对书的渴望与喜爱就如吃饭、喝水一样既普通又重要,他们都有一个善于的大脑,也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双眼。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想到儿子的读书,四年级的孩子,随着阅读速度的加快,理解能力的提高,阅读量应该加大,我曾经这样给儿子说过:“假如你每天读30页的书,一年按350天算,平均一本书200页,算一下,你一年能够读多少本书?你一年的阅读量是多少万字?”这个账不敢算呀。一不留神,孩子一年会有几百万字的阅读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尽管《我的一本课外书》总决赛结束了。回头再看看《我的一本课外书》这个节目中的孩子们,他们在阅读方面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所以,他们比同龄孩子要精彩了许多。用主持人文静的话说,少年是铁书是钢,爱读书的的少年是特种钢。看了《我的一本课外书》这个节目后,我也反省自己,我必须和儿子一起阅读,阅读,再阅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17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