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读了美国人对孩子的读后感汇编96条-读后感

偶然的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了一篇名为《美国人的读书态度》的文章,这使我对“读书”一词有了新的认识。

文章写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截然不同的读书态度:中国人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美国人则视读书为一件平常事,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读书。文章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读书态度,要把读书看成一件平常事,轻松、快乐地学习,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掩卷沉思,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把读书视为一件神圣的事。《幼学诗》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此,也就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在我看来,这不免有点过于隆重。

想想雷锋,他是一个解放军战士,但是他平时都把书放在口袋里,一有时间就掏出来读,日积月累,所得的知识也就多了,这就是所谓的“零存整取”吧!再看看现在的人,不肯读书还为自己开脱:“学习这么紧张,作业这么多,叫我怎么有时间读书?”“白天我要上班,晚上回家太太还要设麻将局,让我怎么读书?”其实,一个真正肯读书的人,不要说旁边有人打麻将,就算是旁边有人打架也照读不误。

鲁迅先生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也还是有的。”读书,就是要学会利用时间,随时随地读书,积少成多,以便“零存整取”。最重要的是,要把读书视为一件平常事,使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汲取书中的精华。

读完费孝通先生所著的《美国人的性格》,感触颇多,对美国这个仅仅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年轻的国家的人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人民的精神,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探寻其形成的过程,其形成的环境,这样才能对他们有客观地分析和恰如其分的评价。

首先,我们从美国的起源入手进行分析。提到美国人,我们不由得会想起另一个与他们紧密联系的名词,那就是清教徒(puritan)。美国的清教徒主义源于16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展开之后,有些人热切的要求净化教会,这些人便被称为清教徒。

清教徒想要摆脱与传统天主教有关联的一切,单单让《圣经-新约》来决定教会的准则。然而,清教徒自身却因清教的方法不同而,有些人仍然耐心的努力改革教会,有些人则认为改革无望,于是脱离国家教会而建立了一个以《圣经-新约》为指南的新团体,却遭到英国政府与英国国教的迫害。

1607年,这群人逃到了荷兰,数年之后,发现这里也并非他们理想中的乐土,于是他们怀揣着希望与梦想移民美洲新大陆,终于与1620年乘坐“五月花号”登陆马萨诸萨州,建立普里茅斯公民自治团体,清教徒开始在美洲大陆上扎根,为“移民国家”——美国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清教徒的精神和信念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他们有着“移山的信心”,在政治方面,清教徒的信心也促成了他们最终战胜英国压迫者,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获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在西进运动中,他们再次发挥了勤劳实干的创业精神,开垦土地,开发矿产,是西部很快发展到与东部同样的繁荣程度。

美国人的文化与精神与清教徒的精神密切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对美国历史的发展,国家的崛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那些奋进的民族,向前看的民族,才能不断的进步,不断的超越自己,走在新时代的潮头浪尖。

在费孝通先生的书中,是这样描述美国人的:“在美国,两个不太熟悉的人,除非他们不愿相识,见面不久总会问到对方‘你的家乡(home town)在哪里?’他们所谓家乡和我们的家乡性质不同。”

正如费先生所言,美国人的家乡观念和我们中国人有着很大的区别。长年飘泊在外的中国人,逢年过节会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在美国人的文化中,亲人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亲切的概念。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他们居无定所,经常过着四处迁徙的生活。在迁徙的过程中,亲人难免离散,于是这种血缘上的关系,并不能转化为“手足之谊”。相反,美国人更重视的是和他们在生活经历中有交点的人群,是“同路人”。

“‘你的家乡在哪里’并不是要发现对方和自己是否属于同一的乡土团体,而是要找出两个人的人生旅程上是否到过同样的地方。这一点就足够作为人情的基础。”美国人的精神在于“向上、攀登”。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一个刚到美国的移民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很低的,这就要求他们如果想要改变现状,必须进取,向上,超越现状。

在短短的200多年时间里,他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很小的家庭作坊变成了拥有众多跨国公司的托拉斯,从一小块殖民地变成了横跨美洲大陆的庞大国度。美国人创造了奇迹,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不可分割的,可是更重要的是依靠他们的信心与努力,“美国人的精神”是美国从建国到现在不断高速发展的助推器。“美国人一代一代的推着,向着一个望不见达不到的目标走,人生成了一个旅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段旅程,可是每个美国人却把这段旅程看得很重,他们在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国家,无论在任何方面,教育,社会公平竞争,种族歧视现象,战争,美国人的进取精神的确值得人钦佩。

美国人的进取精神是与美国的社会阶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费先生所言,美国的社会阶梯是很别致的。美国没有最高阶层和最低阶层,就好像一座金字塔没有顶也没有底,这样的社会阶梯会激发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热情。

众所周知,诸如印度,是一个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人民被分为三六九等,他们是永远都没有跨越层级,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的。但是在美国,如果不像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靠“向上、攀登”的进取精神是可以实现的。正如美国工人阶层中的福特、洛克菲勒,美国有足够的条件让他们成为行业巨头,每个人的命运都与自己的进取程度息息相关。

“生活在这种社会结构里的美国人,一说social class就会想到学校里一年升一级的体制。这是一个阶梯,是要你用功,考试及格,就能升级。这和我们所了解的‘社会阶级’显然是不同的。”

在教育上,美国人的观念和中国人有着许多的不同。美国的父母更多的希望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不要太多依赖于他们。在美国的家庭中,一般只包括一对夫妇和不满18周岁的孩子。费孝通先生认为,美国人赋予自己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它不是一种义务,更像是一种奖励,需要孩子在外有优异的表现才能获得。这是培养孩子竞争意识的手段。“在他们从小养成的意识里,这样深深的长着根,天下没有可以不必争而得到的收获,一切幸福,甚至于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胜过别人才是自己的安全。”

对这种美国式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难理解。在中国的文化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是无条件的。但是如费先生所说,父母给与子女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一种奖励,一种胜利品。从积极的方面说,这样的态度极大的刺激了美国人从小独立自强的意识,竞争的意识,这与美国人的移民历史也是紧密相关的。美国人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蹈自己不成功人生的覆辙。

但是从消极的方面说,这样的教育方式就使得血缘上的亲情削弱了,淡化了。不过作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爱的理解不同,我们不妨说,在美国人的眼里,这何尝不是一种“大爱”呢?

宗教对美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前面说到了,清教徒的信念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巨大。“天助自助者”,这是美国人信仰的声音。的确,在美国人的生活轨迹里,奋进与拼搏的精神无处不在。美国的社会里,充满了竞争。人们相信,好人,一个努力去创造生活的人,一定会衣食无忧,这是上帝给予的恩赐。

美国人的自信,使他们在竞争中成功的动力,他们不怕逆境,不怕挫折,在历史上是这样,在今天也是这样,为了使自己保持在这个世界的潮头浪尖,美国人一直在勤劳实干。美国人喜欢纪录,各种各样的记录,记录就代表着他们的成功,他们的优秀,他们的超前。这也是美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读完《美国人的性格》之后,自己被美国人的精神境界所震撼、所折服。的确,一个国家要强大,一个民族要复兴,一个人想要成功,没有进取心那是不可能的。靠仅仅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是不行的。一个良性的、成熟的社会环境、社会制度会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我们渴望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人的进取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去学习,虽然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美国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人民的精神告诉我们,只要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攀登、向上、超越”的精神,稳定、繁荣、和谐的目标离我们永远都不会遥远!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

移民美国的热潮已经持续了几代人,现在若问人们移民美国的原因,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下一代的教育。那么,移民后的他们,其子女在美国得到了怎样的.教育,又面临着哪些教育问题呢?上周五(20xx年4月12日)晚上八点,相楠老师将透过一位曾在美国硅谷幼儿园工作的幼儿老师视角,一窥美国华人家庭的育儿生态,她将带来专题讲座:美国幼儿园的华裔孩子和家庭。

美国父母在孩子来到人世间,就会对宝宝说:无论你长大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乱;美丽还是丑陋;成绩好与坏;爸爸妈妈都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能够独立自主。

中国式的教育是:父母能干的坚决不让孩子干;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

美国人的爱是无条件的,并不是溺爱,因为这是他们的孩子,和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他们爱孩子,是享受孩子成长的过程,享受孩子带给他们快乐,他们会用准中、鼓励、欣赏、相信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当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会说“有父母支持我,肯定我,做任何事情为什么没有自信”?

美国小孩从出生,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一直注重培养独立人格,所以自信。 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

中国的孩子只有分数,在学校要分数,在家里分数,就连带孩子出去见到熟人也是关心分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内心能自信吗?特别对于学习不好的孩子,他在学校几乎就是一无是处了,还指望有多少人能赏识他?这一点真的应该学习人家。

通过学习讲座,深切的感到真的需要改变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孩子画画的时候,不要总是说能不能线画得直点,写数字的时候希望孩子写的漂亮点,吃饭的时候希望孩子别弄得到都是,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在摸索学习中前进,总是想让孩子跟着自己的想法走,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多给孩子一点鼓励,不要泯灭孩子的想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3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