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唐朝电子书读后感合计80句-读后感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1

在中国历史上,有资格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皇帝肯定不多,就算能找出几个,大半也都有争议。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共识最多、争议最少的,那恐怕就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属了。

但是,即便李世民能当之无愧地获此殊荣,也并不表明他就是完美无瑕的。论李世民如何天赋异禀,才智过人,他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李世民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政治家,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弱点,而在于他有个办法对治自己身上的弱点。

这个办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纳谏。

纳谏这种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没有谁喜欢被人批评。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愿意整天被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更不要说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他们通常更听不进任何不和谐音。然而,李世民偏偏就愿意听。

不但愿意听,而且对此求之若渴,甘之如饴。

这并不是说李世民天生就是一个受虐狂,而是因为他深知这样一些道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鉴于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李世民一直具有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认为,倘若当皇帝的都像隋炀帝那样“好自矜夸,护短拒谏”,那么结果就是“人臣钳口”,最终必然“恶积祸盈,灭亡斯及”。所以早在贞观元年,李世民就一再对大臣们强调:“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卷二)在李世民的极力倡导和鼓励下,群臣都会对“朝政”畅所欲言,对皇上的政策决策,进行评正。这些行为,又尤以魏徵的“诤言”为最!这更为大唐的“贞观之治”及“盛世大唐”确立了基础!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2

三年时间,一百六十余万字,历数大唐二八九。

唐朝对于中华儿女是一个亲切又极有意味的朝代,唐装、唐人街。时至今日,依旧在传承。

隋末乱世起,朱温篡唐终,近三百年的历史,你方唱罢我登场,既有初唐中唐的繁华与荣耀,亦有晚唐的凄凉与落寞。

繁若星海的典籍中汲取提炼,加之作者独特的.思想表达,难度可想而知,书成之时,头上增加的银丝,时时发作的关节响痛,殊不易也。

纵观此书,头重脚轻,隋末至开元天宝,占据了一半还多的内容,后期的内容相对简略,如大唐最后一抹亮色的大中之治(13年)也仅仅书写了几十页。

梦回唐朝,不仅作者,还有读者,会不自觉地梦回唐朝,会把自己的感情带入书籍,感受着她的荣耀,也体会着她的落寞。

玄武门的四次喋血,大明宫的热闹冷清,长安古都,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各色人种汇聚的城市,见证着大唐的荣耀,也记不得多少次被攻破被焚毁。

今日之版图,与唐有着莫大的关系,东北如高句丽(朝鲜半岛),南如安南(越南),西南如南诏(云南)吐蕃(西藏青海),西如安西都护府(新疆中亚)。

生为皇族,荣耀也凄惨,与年代有关,晚唐的十六坊,大唐皇族的见证地,既有莫名其妙地成为帝王,更多地则是意料之中的政权变更的替死鬼。

大唐兴亡三百年,读一页就上瘾,是真地。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1

个风华绝代的梦幻开局。

一个无数人向往的时代。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贞观时代的万国衣冠。那是多么盛大的一个场景啊!长安,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达到百万的城市,成了世界的中心和焦点,如今,世界各地仍然有着关于他的传说。开元,打开了大唐盛极而衰的大门。“安史之乱”为他强健的身躯植入了第一枚病毒——藩镇割据。

从此,衰败便一发不可收拾,“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病毒相继而来,终让他病入膏肓,再无药可治。

历史总会带给我越来越多的悲观主义色彩,也让我对人世无常,命运颠覆多了一丝淡然。我时常尝试着跳出自身来审视我自己这些年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却又总会被一种强烈的羁绊拉回身体。于是,在性格缺陷处,我依然会犯一些错误,会多一些没有必要的烦恼。人始终无法跳出主观的`圈子来审视自己,这实在很无奈。

我大概会换个类型的书去读,历史读多了,让我某些时候看起来实在不像二十多岁的样子。

这一点,也很无奈。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2

从篇幅来讲已经很长了,但感觉漏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将近300年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但作者的取材和着墨重点局限于政治主线,对文化,艺术,宗教,民生,科技几乎没有涉及,视角未免显得狭小,而且严重缺少名人轶事点缀,又显得不够生动有趣。有唐一代这方面的素材海得去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不太习惯作者的风格,一会是基于史料的白描写法,一会又是基于想象的小说的叙事,违和感蛮强的,而且越往后越流水账的感觉,节奏平淡,没有酣畅淋漓也没有轻重缓急。另外,议论限于个人情感和就事论事,缺少从大历史大背景大环境的分析解剖,缺少犀利与深刻。

看到很多人都把这本和《明朝那些事》比较,褒贬不一,我的感觉是不如当年明月那个有技巧和耐看。这个就当是白话简化唐书+通鉴看好了。

吐槽简单,写书不易,来个三星鼓励鼓励。

《大唐兴亡三百年全集》读后感3

唐,是个我们引以为豪,自以为荣的称呼。我们是唐人,穿唐装,讲盛唐。但读王先生的书,几次难以下咽,几次啜读于案。我们对唐有太多荣耀的期许,有太多的想象。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君轻民贵;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单骑会盟,三箭定天山,万帮来朝,白江口灭日本海军,平西域,定葱岭,慑吐蕃,夺帅古印度,决战花剌子莫,兵威之盛,历代难及。然其兴衰仅在唏嘘之间,转瞬间大厦将倾,妇氏干政,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党朋之争,一切繁华盛景皆衰亡,痛哉,悲哉!试问当今天下为谁家天下?李唐君王不以天下为己任,终负天下所托。

兴亡皆在一公字,公心则兴,私心则亡。天下如此,事业如此。公则仁信,公则分明,公则正义,公则团结。私以利往,私则内耗,私则分心,私则独食,私则离散。不为自家天下谋公心,谁能为君固天下?兴亡之势立显,周期律即明。

是故,天下兴于公而亡于私,公为大众,私为一己,公则久固,私则短危。盛衰之理现矣

唐诗的读后感1

在中国文学史中,有这么一些文字发出它那万丈的光芒,它就是古诗,是中国文明的见证。它,每一首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就这么屈指可数的几个字,却如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古诗,他并不是哑巴,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上遇到困难,他都像老师那样教导着我们,关心着我们,给予我们希望。每一首诗,都出自不同诗人之手,这些诗人已文明于世,而这些古诗却不得而知。它们是那样的孤独,被众人所遗弃,不被众人所知。它们也有自己的光彩,也有自己的灿烂。它们一直在等待着,等待我们的发现。

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耐人寻味,每一首都是那样的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去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每一首都是一个伊索寓言,告诉别人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古诗,能让罪犯走向光明之路;能让事业的流浪者重新成为有名的人士。古诗似乎有着让人起死回生的力量,只要细细地去品读,这便是一生中最大的财富,让我们一辈子受益。

《唐诗三百首》,寄托了中国人对文明的梦想。作为一个现代人,为了不辜负古人的希望,我们要为之而努力,为之而奋斗。不仅是为祖国,也是为我们自己。

唐诗的读后感2

如果说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么唐诗就是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高峰和瑰宝,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唐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那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曾经的历史文化。

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读后感《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寓言故事,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唐诗的读后感3

唐诗,大家都很熟悉。比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杜甫的《饮湖上初晴雨后》,大家都朗朗上口。《最美唐诗》中选取的唐诗并不是很多,只有二十七首。可我却能从这几首中,感受到唐诗的魅力所在。

这本书中的诗歌有些作者不是特别有名,但这些并不有名的诗人,却让诗歌变得更完美。比如钱起在《省试湘灵鼓瑟》中,一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让主考官惊叹“必有神助”。因此钱起不但高中,这首《省试湘灵鼓瑟》也被传为名篇。

当然,书中也有一些有名的诗人,比如李商隐和杜牧,还有白居易、刘禹锡等。李商隐的《锦瑟》书中说这首诗是最具唯美主义,最迷离恍惚、费人猜想的,我觉得一点儿也没错。第一句非常简单,基本上读几遍就懂了。可后面几句需要反复钻研,特别是“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两句,第一句只是把一些美好又模糊的东西放到一起,令人很难想到这句话的意思。第二句就更不用说了。

杜牧入选的诗只有两首,比李商隐少了一首,却也不错。诗名叫《赠别》。有两首赠别的对象是一名小歌女,名叫张好好。第一首在夸她美丽,第二首的风格却变了,没有华丽的修饰,却也让读者陷入思考。

也许有人一辈子逗在专研唐诗。唐诗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我们要背唐诗、默唐诗,把唐诗传承下去。

唐诗的读后感4

英国的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两位在文学领域具有重大成就的人都认为,读诗,能够提升人的智慧与情操。放眼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唐朝的诗歌发展最为昌盛,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年少时,寄居在外公家,外公是诗迷,珍藏的诗书举不胜举。于是,我便轻易读到了《唐诗三百首》。我初识的古诗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醉过方知酒浓”,一读之下竟欲罢不能,从此,我便沉浸于诗的世界。

最初读诗,读的是朗朗上口的语句;再读诗,便读出了诗中字词的斟酌;而后,在外公的指引下,我读出了诗中或悲或喜的故事。我最爱在清风微拂的傍晚,于柳树下,读一首唐诗,或读李白的豪情,在现实中饮酒放歌;或读杜甫的雄浑,让自我多一份忧国忧民;或读白居易的清扬畅丽,在内心添一份清雅;再或是,读读孟浩然的恬静,品品李商隐的委婉……每当此时,总是心潮澎湃,仿佛自我也是满腹经纶的儒生,稍不留神就能吐出千古绝句。

我向来垂青富含思想的诗歌,因为它们陪我走过了许多坎坷。人生难免有失意的时候,当我考试不利时,那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鼓励我突破“行路难”的困境;当我与朋友道别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成为心中的慰藉。诗,融入了我的生活,无论失意得意,无论悲愁欢喜,诗,一向是我不离不弃的知己,是我的精神支柱。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代替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mei外。应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能够使其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静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来领略其中的感悟。

唐诗的读后感5

《唐诗三百首》对我而言,多少会害怕,毕竟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会有一些篇目涉及到,但我仍对他抱深深的敬畏,古人的语言总是短小,却充满了力量,让我们不禁会被深深的迷住,有故事,有情节,有感动,有气魄,有悔恨,有相思之情。

《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九十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自序》指出,“唐诗选本经大量散佚,至今尚存三百余种。当中最流行而家传户晓的,要算《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它是中小学生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里的诗句。在唐诗里,李商隐的诗歌以用典多、隐晦而著称。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美丽的诗句。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留给我们遐想的空间,把我们带入美妙的意境。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其实,通过这两句诗,我们还可以发现晚唐衰败的景象。

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很多,这就是《唐诗三百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40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