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影片读后感聚集66句-读后感
阿阮心事有谁知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怎受得住,这头猜那边怪?人言汇成愁海,心酸难排。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千不该万不该,芳华怕孤单!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葬心》
一凌晨时分,电脑屏幕上有一个女人,用哀怨幽雅的姿态喝一碗粥。那粥里掺了安眠药,总共三十多片。吃完之后,她平静地打开那本帐簿,在上边写下最后的帐目:联华公司欠薪,2050元。然后在一封信上写了最后几个字:人言可畏。写罢,她到躺椅上坐着,忽然想起什么,走到床边。床上卧着一个男人,正在熟睡。她低下头,柔情地看着那张安详的面孔,缓缓地吐出一句话:“季珊,你爱我么?”男人醒了,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睡得跟死了似的。”而此刻,女人却倒在他的枕边,一梦长眠。我看着这样的场面,眼睛很酸,泪却没有流下来。
这电影太长了,一百五十分钟的时间,足以耗干一个人流泪的冲动。那个叫阿阮的女子,她全部的辉煌都停留在银幕上,那双无语问苍天的泪眼,不知能不能看见身后的荣耀与传说?把她逼上绝路的两个男人,张达民和唐季珊,最后都没有好结果。张达民辗转来到香港,拍了一部现身说法的电影《谁之过》,36岁上死于肺炎。唐季珊东渡台岛,晚年以潦倒告终。这是应该的,报应不爽。可是人们心中的阿阮走了,就再也没有回来。我还记得影片的开头,那三个美术字就像是可着阿阮的眉毛描上去的。最是那一低首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二十五岁的年华,真正耀眼的也就是最后那五年。她死了,死在1935年3月3日夜。
母亲和养女都在睡觉,万籁俱寂之时,上海的弄堂上演了一幕无声的悲剧。死后的她躺在鲜花丛中,仿佛睡着了。她真是睡着的。关锦鹏的电影,细节处理总是胜人一筹,服、化、道三者都做得一丝不苟,张曼玉浓浓的娥眉变成了两条细线,戏中戏的演员脸上扑了好多白粉,好像日本的艺伎。唐季珊送给阿阮的房子,客厅墙纸是阮玲玉旗袍上的花纹。和平饭店的舞场里,爵士蓝调不绝于耳。那联华公司的院子里是巨大的玻璃摄影棚,围墙是巨幅的上海街景,百老汇大楼和外白渡桥,还有沙逊大厦。围墙的顶是从来不会被摄进镜头的,正如活着的人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人生。戏里戏外,重叠着三重景深。关导演拍片前的访问、现场的指导一重,影片里阿阮的生活一重,阿阮演的片子的'拍摄过程,又是一重。这样的安排,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的人生也是一场戏,只是没到曲终人散的时候。
我猜关导演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让张曼玉在电影里说了一句话:好演员都是疯子,我就是。张曼玉是个演员,阮玲玉也是个演员,让演员扮演演员,颇可玩味。谈到张曼玉的表演,我以为,在《花样年华》里可以看出《阮玲玉》的影子,苏丽珍是她扮演的阿阮的完善和延伸。微妙的眼神,精致的动作,还有那不经意的一抹哀愁。
片子里有个细节,陈燕燕问阿阮,听说您画一条眉毛要花一个小时?不知道有无讥讽之意。阿阮则梨涡浅笑,道,你听谁说的,不过,我在哈尔滨画一条眉毛要两个小时。看看,这就是旧上海的女人,活得如此细致,真是针眼里也有洞天。张爱玲笔下的川嫦,将死的时候还试了试鞋,心想,这皮倒很结实,还可以穿个两三年,她死在半个月后。阮玲玉怕单吃安眠药难以下咽,就把药调进粥里,一口一口地喝下去,那份情致,那份自怜,真叫人叹惋不迭。《京华烟云》里红玉的死,和莫愁女相似,哀伤里透着三分悲壮。阿阮和川嫦的死,则是易安词中的梧桐细雨,空阶滴到明。
整部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三场戏。一场是阮玲玉接演吴永刚的《神女》,在家里练习动作,唐季珊走进来,笑道,这就是你的真面目吗?阿阮轻轻把烟吐出来,娇笑道,黎赛珍是妓女,黎赛珊也是,你到底要哪个,你讲啊?那神情真是风骚入骨,却是暗含了泪光的。阿阮跟着唐季珊,就像流苏跟着范柳原,如果不是张爱玲把结局在看似美妙的时刻停住,如果不是流苏自己看得开,柳原也没那么纨绔,那结局就和阿阮没多大差别。第二场是阮玲玉主演《新女性》,在演出最后一场戏时,导演蔡楚生已经叫停,阿阮却把被子蒙着头,痛哭失声。这和平时笑靥如花的女子真是判若两人,却恰好显露了阿阮作为明星,高处不胜寒的脆弱内心。第三场戏是评论这部电影的人必说的,就是结尾处那段摇曳生姿的独舞。她一个人在舞池中央忘我地沉醉,把唐季珊撇到一边。她在遗书里说,季珊,我死后,别人一定会说你是玩弄女性的恶魔,这我管不了,你要独自去受了。她说,季珊,我走了以后,你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了,我好快乐。所以今夜,是她人生最后一次幸福,她要好好地享一享。她在那场晚宴上亲吻了所有的导演,祝贺电影公司安装了录音设备。她说,下次,我可以在银幕上讲话了,就像明天我去中学演讲一样,说国语。这大概是她对人生的最后一点留恋了,就像她临死前含笑说的那最后一句话,季珊,你爱我么?
看了这部片子,我知道张曼玉为什么不想出演《长恨歌》了,她已经在《花样年华》里重复了一次阿阮的伤悲,并且有所超越,不想再重复一次了。只有梁家辉还在程先生的角色里,重演着蔡楚生的软弱和无奈。人言可畏,一江春水中的一轮明月,未尝不是对逝去芳华的祭奠。风华绝代,水银灯下的风流戛然而止,从此无人能续。二阿阮死后五十余载,一个叫翁美玲的女子重复了这个悲剧,也是在夜里,在自己家中,只是吞安眠药变成了开煤气自尽。死前同样没有人知道明天这个女子就香消玉陨,都以为她能在风言风语中继续支撑下去,那最后的狂欢不过是坚强的表现。
人言可畏,竟成了可怖的咒语,触咒即亡。就在几年前,港星陈宝莲跳楼自杀,影响虽不如前,那两个名字却又被提起。由此想到,如今娱乐圈这些女人怕也是不易。赵薇穿了一次军旗装,成为众矢之的,虽然后来拍了抗日题材的《京华烟云》,却仍有人念念不忘地咒她早死。谢霆锋的粉丝中看不上王菲的,又何尝不心心念念地盼着她交霉运?再说那章子怡,演了一部和日本军国主义毫不沾边的美国电影《艺伎回忆录》,国内便有多少人要杀之而后快。我不知道这些人的脑子里是不是真的成天装着民族大业,以至于思想过度,成了鲁迅笔下的狂人,只不过那狂人只是害怕吃人,而如今这些新兴“狂人”则整天嚷嚷着要把人给吃了。天桥的把式不能光说不练,再来一次抗日战争,这些狂人是不是真能上去跟小鬼子拼两下刺刀,存疑。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时下网络上鱼龙混杂,说什么话都不用负责任。不过奉劝随意褒贬的诸君,口下留情,哪天赵、章二位小姐真寻了短见,你们就是不被人戳脊梁骨,心里怕也不大舒坦吧?走笔至此,也该停下了。该说的都说了,人言可畏,也得给自己留点余地。否则同情阮玲玉不成,倒成了挨骂的余秋雨,可就太不值喽!
阮玲玉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幼时丧父,母亲依照其父的遗愿,辛辛苦苦供她上学。母亲为了玲玉不被同学们嘲笑,让她隐瞒自己的出身。阮玲玉从小就饱尝了阶级出身带来的苦难,她只有隐忍。但俊俏的外表和天生的艺术爱好让她心底储存了另一种快乐。邓肯是她的偶像,是她心底最美的梦。
机会来临时,她在万分犹豫下还是抓住了——成了一名演员。但情感的恶魔也已展开。在那个思想正开化的年代,她在戏中接受了新的思想理念,但心底还在忍受着没有真正名分的折磨。那个骗得她身心的“丈夫”沦落到靠她接济的赌徒。掩起悲伤,她全身心的投入戏中。戏中饱受磨难和摧残的妇女,好像集中了她从小到大的苦难。于是,在戏中她留下了所有的忧伤,留下了所有的泪水。在家,还要以笑脸面对母亲和养女。而这两个亲人也成了她活着的理由。
然而,善良和隐忍没能唤起她“丈夫”的良知。于是在阮玲玉和他决裂后,他变本加厉的压榨阮玲玉。同时,第二次情感也被愚弄、被欺骗。大报小报开始肆意宣传阮玲玉的“不良作风”。一时间,所有的污垢和口水都向她涌来,所有的矛头都对准了她。她绝望了,她不能忍受情感的再次被玩弄,她不能忍受自己隐忍多年的'痛苦的伤疤又被撕的鲜血淋漓。她——被逼上了绝路。留下了一句“人言可畏”向世人证明她的清白。
阮玲玉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思考和反省。在她走向事业的成功时,她也走向了情感的悬崖。一切都因为她太不懂人心。多一些圆滑,多一些处事的技巧,未尝不是件好事。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是深不可测的。自身的简单有时是最好的应对技巧,但一旦陷入某种漩涡,这简单就变得毫无用处。
现在韩星接连自杀的现象成了性质类似的悲剧。人何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那么微妙,恶语伤人六月寒。明星光闪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辛劳和苦楚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我们公众不应该要求他们事事完美。生活的苦痛每个人都有,也不必像墙头草似的来什么风就往哪边倒。给每个人都留一点私人的空间。
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高质量的谈话,少一些无聊的闲谈。客观的审视明星的对与错。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有绝对的黑与白。
一位年过古稀的希腊导演讲述了20世纪三十、40年代的爱情故事,那个年代确属于“大不列颠”退变成“小英格兰”的时代。经济危机、世界大战、政治动荡、民不聊生,不过这些似乎与地中海的小岛没有任何关系,与导演潘多利·佛加瑞似乎也没有多大关系。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竞赛单元入围影片《小英格兰》,讲述一个战争危机背景中的一对姐妹和一个男人的爱恨纠葛,错位、错失的爱情,令局中人在人伦的悖论中更加迷惘。
《小英格兰》改编自导演的妻子、著名希腊作家、编剧伊欧纳?卡里泰尼的同名长篇小说。导演潘多利·佛加瑞1940年出生于雅典,就读于斯达夫拉克电影学院。最初曾担任导演助理,1965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短片,从那时起,他的电影开始赢得国际赞誉,并多次获奖,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希腊新电影”运动中的大师级人物。
小说于2013年出版,获得了当年的'希腊国家文学奖。佛加瑞进而将这个希腊式“命运悲剧”的三角恋故事搬上了银幕,典雅优美的美术更烘托出影片的史诗气度。2013年12月5日在希腊公映,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票房也是非常成功,同时更在新近评出的有“希腊奥斯卡”之称的希腊电影学院奖中获得了十三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影片等六项大奖,是当之无愧的年度最佳希腊电影。
姐妹花奥萨、莫斯嘉共同爱上了斯皮罗斯,然而阴差阳错她们有个贪财势利的老妈。剧情并没有因地中海的纯洁浪漫变得离奇神秘,而与大多情节剧类似,奥萨与斯皮罗斯私定终生,无奈斯皮罗斯要远航,于是被迫“嫁作他人妇”。而当斯皮罗斯逆袭归来,成了“小英格兰号”的船长,老妈两眼发红,于是又做主把小女儿莫斯嘉嫁给了船长。这与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的姐妹不同,反倒有些像琼瑶《情深深雨蒙蒙》中的巧合,与其他类似情节剧不同的是,佛加瑞表现的不是“性格”,而是“命运”,虽然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小岛上的女人大都要忍受等待丈夫归来的孤独,老妈不忍自己几十年等待的孤独让女儿也承受,于是做出上面看似无情黑心的决定。然而,奥萨虽然能守住丈夫、抚养孩子,但心里依然爱着“妹夫”,挺着大肚子听着妹妹和昔日情人缠绵亲热,这种“孤独”怕是要比独守空房来得更猛烈些。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有关地中海的文艺电影,往往总是海蓝蓝、情深深而节奏缓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愁在潮起潮落中暗自起落,而未必澎湃,也就是与命运形成一种内卷性的同构。
命运的悲剧无可抗争。当斯皮罗斯二战中阵亡的消息传来,奥萨悲恸难抑,声嘶力竭一声吼把自己暴露在所有人面前,抽泣声和大特写将影片情绪推向高潮。这种悲剧或许会让女性主义者不满,因为两个女人为一个男人争得死去活来是有辱女性的、陈旧的、落后的观念,然而导演反其道而行之,意欲何为呢?
本片在欧洲引发一定的非议,评论者便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导演和他妻子的三观有些不正,阮玲玉与金焰主演、卜万仓导演的《恋爱与义务》时隔八十三年后复映,也被一些当代观众认为三观问题很大。或许影片中悲剧的命运并不特指女性,即使因为妻子成为御用编剧以后越来越关注女性(《新娘》)。潘多利·佛加瑞对古希腊悲剧原型爱情故事的执着,对大海、小岛、深情的自我阐述都有自己的姿态,他如法国导演哈·内克一样,越老越有性格,越老越年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44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