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大明王朝的七大面孔读后感摘录70条-读后感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1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历史,特别是喜欢古代的历史,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对于历史人物我都认识很多。最近比较痴迷明朝的历史。尤其对朱元璋的事特别有兴趣。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觉得很过瘾,这一次我又看了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大明王朝从开国到灭亡一共两百七十六年。朱元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打败了强大的对手当上了皇帝,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特别能够体会民间疾苦。所以当皇帝后特别体恤百姓,这样大明的的国力也不断加强。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也有显著提升。在朱元璋五十一岁,也就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因病去世。后来到洪武二十五年的的时候太子朱标也病死了。这给这给六十多岁的皇帝一个致命的打击。这时他只能感慨这大概就是命吧。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大病一场,虽然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此时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有生了一场大病,后来在卧榻之上停止呼吸。朱元璋一生坎坷从一个乞丐做到万人敬仰的皇帝,他废除了传承千年的丞相制度,并规定不得恢复。他扩大科举,让贫寒人士有更多机会参加国家建设。这些大胆的做法实在是令人佩服。但是他也做了很多错事他杀掉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忠臣,恢复了先秦时期野蛮的殉葬的恶习。而且他的改革也存在众多弊端,虽然扩大了科举,但是却采用八股思想固化读书人的思想,废除丞相,让皇权不受约束,导致了后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利益集团,这就是后来的文官集团,而这股势力对明朝的灭亡做了重要的“贡献”。

读完《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让我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历史一直发生着,每一个人都活在历史里,我们要总结历史的教训,改正缺点。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2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讲述的是大明朝七个著名人物,朱元璋、海瑞、魏忠贤等七位人物,这些都是对大明朝的兴衰起了重要作用的人。

朱元璋、海瑞他们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优点,以及那些不可弥补的缺点,但是之所以取得是因为都有过人之处以及独特的地方。朱元璋一个坐在龙椅的农民,他用农民的精明、周密、愚昧打造了自认为固若金汤的监狱帝国。这个监狱不但关住了老百姓,也关住了官僚,甚至还关住他的直系子孙。更为严重的是直到今天,中国人的头脑似乎还没有从他缔造的精神监狱中完全解脱出来。环境能够影响人也能改变人,在为拿到江山之前朱元璋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变成了一个冷血的流氓在其中他很善于结交人,并且利用人,他利用人很有技术含量,他让别人能够甘心诚服于他,并甘心为他做事!可以说他这是一种能力,这也是能够夺取天下的绝大部分原因,当然他取得的一个天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遇,一个让他翻身的机遇。其实,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但能力是可以靠自己培养或创造的。

朱棣一个篡位者,他精通权力,他把权力玩弄于鼓掌,同时进行血腥的屠杀,不管是自己亲人,熟话说血浓于水,但在他那里就不曾出现过,能够手刃兄弟,我都不理解这该是怎样一个冷血的人,或许他的心是石头做的,这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不折手段的人。我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挣扎以及痛苦,所以不要试图去做亏心事,也不要为了某个目的去做事,这样会使你觉得没了目标,丧失人性。

郑成功这个异国出生的海盗之子,性格中一直燃烧着明亮的“少年性”,史称郑成功“果敢刚毅,传之自母”。郑成功的这位日本母亲,有胆有识,性情刚烈。是伟大的,而我们也会不忽视母亲的遗传对郑成功有多大的影响。优越的家境、天赋的杰出才华和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培养了郑成功强烈的心、优越感和贵族气。

这本书七位人物的成功以及失败都是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所以环境对人特别重要。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接触到的人也会影响我们,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这本书中的.几位人物的事例就无疑证明了这点。

这本书中虽然讲述了七个人物,但我比较欣赏着三位人物,是他们都有犯错的经历,但是他们身上却有着那些闪闪发光的品质。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后感3

刚刚看完的一本《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这本书从朱元璋儿时开始,细致描述了明朝开国皇帝的人生起伏和心路历程。开始几页你也许会感觉书中对朱元璋的描述完全是出于作者臆测,没关系,很快作者就罗列出了大量的史料和古文以证明他的描写完全是元末农民的生存常态,让你不得不信服。整本书中穿插大量的古文和史料用以佐证,将一个鲜活的朱元璋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明白了,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朱元璋之所以能够一步步走上皇位,以及登基之后的执政理念,都是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的。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对于朱元璋有一个比价全面的认识,对于明朝,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对于我们的民族,有一些比较深刻的反省。

下面摘录书中非常有意思的几段和大家分享:

中国文化的贫穷基因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枷锁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我国从古代直到解放前都具备。如较高的死亡率,较低的估计寿命,较低的教育水平,为生存而进行长期,典当,过着受束缚的生活,终生忙碌而无闲暇,向往权力,大男子主义,只顾眼前,不信任政府,软弱无能,对地位差异敏感而缺乏阶级觉悟等等。这种贫困文化使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卓识,他们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朱元璋的诗文通脱自然、朴茂雄强,颇有可观之处,请看他是如何在《皇陵碑》中描述自己的三年流浪的:

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依,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依碧,听猿啼月夜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二强。

但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又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民族。也许是因为在这片人口拥挤的土地上生存异常艰难吧,中国人把所以的智慧都用在了“捉摸人”上。“老子”、“论语”、“菜根谭”、“增广贤文”、“厚黑学”,林林总总,无非是讲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中国人的谋略文化特别的发达,中国人防范人和算计人的能力特别发达。马克思说,中国人“在一切世界事务中远胜于其他亚洲人”。没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总结出这样多、这样深刻的绕弯弯的生存智慧:“逢人但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为人且学乌龟法,当缩头时便缩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吃小亏占大便宜”;“内要伶俐,外要痴呆,聪明逞尽,惹祸招灾”……

那些智谋大师历来都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姜子牙、诸葛亮、刘伯温……而张仲景、张衡、祖冲之等科学家却不为人所知。到现在为止,谋略文化仍然在中国生机勃勃,随便找家书店一看,许多生存谋略类书籍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中国人谋略化的思维方式与军事思维非常接近。中国人不善坦诚合作,也不善公平竞争,而独善于勾心斗角,善于破坏规则。而战场上正需要的是随机应变,不择手段。战场上必须用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对方,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对方的弱点,战场上可以光明正大使用阴谋、欺骗对手,创造性的去示假隐真、欲擒故纵、调虎离山、借刀杀人、引蛇出洞、金蝉脱壳、围魏救赵、暗度陈仓……

可是,我们现在读到的关于明初移民的记载和传说,却一律充满了悲苦和辛酸。民间传说,当时为防止人们半路逃归,每登记一人,在脚小趾上划一小口,所以山西移民皆为小趾重甲;长绳捆绑,押解上路。由此人们都养成了背手习惯。连小便都要报告长官,由军人解开手,才能行事,所以华北各地,都把上厕所叫做解手。

唐宋以生机勃勃的外向型竞争社会呈现于世界,而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则是内向的、反竞争的、缺乏想象力的。朱元璋开创的三百年大明,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朝代之一。而这三百年间,却是欧洲历史上最为动荡的阶段。不过正是在这些动乱中,孕育了现代西方文明。黄仁宇说,“克伦威尔在马斯顿荒原击败查理一世时,为公元1644年,也即是中国所谓崇祯皇帝上煤山的一年,也就是明亡的一年”。大明三百年,正是中国与西方,一个大幅度后退,一个大踏步前进的擦肩而过的时代。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1

大明王朝1566其书中人物无人不冤,世人皆苦。

以胡宗宪来说,有能力有抱负,真心为国为民想做实事,明知严党贪腐,却不得不投诚,否则报国无门。二十年艰危,最终随之陨落。

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威风吗?看起来似乎是,可还是一刻不敢怠慢,年过八旬依然要殚精竭虑,最终儿子被杀,自己被迫离开,从前求着他提字的酱菜店老板都毫不掩饰的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明白了什么是树倒猢狲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海瑞呢?清官,唯一上书骂皇帝的人,女儿淹死,妻子难产,一尸两命,自己入狱,虽为苍生,己身极苦。圣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显然他苦了自己,苦了家人。

大boss嘉靖帝呢?这个明朝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却尽知天下事,潜心修道却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中,他非常自私,为了控制大臣,鼓励他们党争,为自己修宫殿修道观,国库空虚任由严氏父子作孽,百姓生灵涂炭。但他也甚为寂寞,自己也说无亲无故,一个人被送到京城做皇帝,权利在他手中不是为天下百姓谋福,而是让大臣听话,让百姓听话,所以,没有人爱他,群臣和百姓都怕他,连他的儿子孙子都怕他。他死了,真心为他哭的只有一个骂过他,让他震怒想要杀掉的海瑞。可悲可叹!

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史说明亡于党争,此为正解。为什么有党争?且以为那是皇帝自私的产物,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起,杀宰相功臣,目的就为集中皇权,权利的集中就会造成专制,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相信自己不会错,所以你看,皇帝从来不错,都是下面的人不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更无不是的君父!

嘉靖帝是一个聪明到可怕的皇帝,他让大臣们惶恐,一部1566写尽了多少人性。好的小说一定是分析人性的,我们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好人坏人都是相对的,我们要看到的不是一个天生的好人坏人,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好坏的转变,我以为这部书里唯一能算作好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太监吕芳。伴君如伴虎,况在复杂的大明朝,能全身而退的只有他,看到他对装疯几年的杨金水说以后再也没人可以欺负他的时候,无法不动容。

这部书里很多鲜活的形象,让我感动的是,作为历史小说,这部书里还是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形象,这在以往历史小说中不多见。比如芸娘,比如李妃,比如齐大柱妻子,他们都美貌而智慧,也都得到了幸福。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2

花半个月的时间,啃完了这本大部头,好书不觉得长。

之前百无聊赖之际,按照评分搜电视剧,总会有它出现,相关信息就是“被禁了十年”、“天下第一太监杨金水”等一些博人眼球的字眼。说实话对于这样的历史剧,沉重、诡谲,看着总觉得脑子不够用。当年追的《康熙王朝》我也只是觉得“所幸并没有生在帝王家”,而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就是“所幸生在新时代下。”

书中所写的便是嘉靖的后时代,沉迷修炼,服食丹药、暴力偏执、多疑独断,心中想的只是在自己修道世界里,安详的从人世间进入到他的“仙世界”。大臣们充耳不闻,甚至有点助纣为虐的意思,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是去申诉无门,那个时代,阴郁、沉痛。

这里不想分析嘉靖为何成这样,海瑞有多勇敢正直,我只是想感慨一下书里的官场。

伴君如伴虎,这里最明显的便是严嵩、徐阶、吕芳,其实我很佩服这样的人,见微知著,任何的蛛丝马迹都能够揣测出圣意,也许小说里有夸张成分,但是现在我都没有明白为什么那个玉球就是“外重内轻”的意思,-_-||。人在官场修炼几十年,真的可以到这个地步吗?电视剧里和书本里对于表情都有专门的描写,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人能够在这转瞬即逝的微表情中读懂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吗?恕我平凡!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里便是血雨腥风,背景音乐都应该是那种急促的、诡异的,但是我感觉周围的一切确实那么的风轻云淡,偶尔的挫折都是明面上的事情。

官斗、宫斗、宅斗,这样的题材也被大家喜闻乐见,能够唤起大家内心的“偷窥欲”,以上帝视角看别人的斗争,坐山观虎斗,跟看戏的感觉一样,究竟这样的场景或者说斗争的手段,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有吗?恕我单纯!

每一本书都给人不同的感受,也许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看完此书,我的感觉便是,如今的生活真美好!有强大的国家在为民办事,有和谐的家庭在制造快乐,有稳定的工作在提供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平和的环境在滋养内心!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3

这本书读完真有种说来话长的感觉啊……

作为一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印象中,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及至秦统六合,封建王朝由始兴。汉元两朝,想起似闻金戈之声,疆域辽阔。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兼帝王家绮丽爱情故事,国力强盛。南北二宋,虽有战祸,但在经济和文学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也很高。只有明代,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宦官当道,厂卫横行,主观感受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从时间和事件上,倒严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前半看得心潮澎湃,为大义舍身忘家;后半更多政治,上意天威云云。

以“改稻为桑”填补国库拉开序幕,其间各方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士”胡宗宪,有勇有谋有节,进能前线抗倭,退能护一方百姓,想的比别人深远的多,“好媳妇两头瞒”。清官海瑞自不必说,浩然正气敢于同任何人叫板,一封《治安疏》谏上,朝野震动,是“直臣”,可惜家国难两顾。嘉靖一心修道,二十年不上朝,但什么细枝末节的小事都逃不开他的眼睛,这大概也跟他豢养锦衣卫,眼线遍布各处有关吧,他跟大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而显得更为神秘莫测,但他有时候又会表现出作为皇帝的孤单,真正孤家寡人。王用汲海瑞引为知音,伯牙子期的交情。还有许多,严嵩父子,裕王,徐阶,高拱,张居正,赵贞吉,李时珍,谭纶,沈一石,杨金水,吕芳,陈洪,黄锦等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立场,以吕芳口说出的“思危思退思变”,可能就是那些官场老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嘉靖四十年一直到嘉靖薨逝,大明朝虽已千疮百孔,但也不乏贤人能臣,况其后紧跟而来的改革和大明中兴,虽然小说并不代表史实,但突然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了呢!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4

这本书可以说也是一部皇皇巨著,除去之前读过的明朝那些事儿外,已是耗时最费的作品。作为历史文学,考虑到构造情节的必要,与史实确有偏差,但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刻画仍使人印象深刻。

全书以嘉靖后期国库亏空,严党企图在浙江推行改稻为桑充实国库开篇,历毁堤淹田,构陷海瑞情事,及至海瑞反击,胡宗宪清剿倭寇,使严嵩失去了嘉靖的信任和倚杖,把持朝政二十余年之久的严党溃于一旦。然而严党虽倒,国家的财政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在平民死于饥寒,百官无不欠俸的危机之下,嘉靖却大举兴建宫观,引起朝野震愤,从而催生了海瑞的天下第一疏,引发了君臣之间的巨大矛盾。而此时,嘉靖由于久服丹药,积重难返,不久便龙驭上宾,随即裕王即位,大赦天下,以海瑞为代表的一批谏臣脱身大狱,加入到了明朝中后期的隆万大改革中间。

故事到此完结,但我们对于嘉靖和海瑞的评判没有结束,嘉靖年少时从旁支入主大宗,在权谋老到的群臣间站稳脚跟,足以证明其本身的聪慧天才,然其沉迷修道,大兴土木,重用严党,使国家一度风雨飘摇,几成误国之君。而海瑞虽出身卑微,心性却至阳至刚,不避权贵,忧怀百姓,大直大忠,无愧青史留名,万古流芳。

这本书在一些细节似乎还需雕琢,不过总体尚可,以上。

《大明王朝1566》读后感5

本无意陷入,却不可能不被陷入。读这本书之前,对明史了解甚少。虽然看过明朝那些事,但做多印象也就只是朱元璋,朱棣。我也只是知道嘉庆,严嵩父子,徐阶……却不曾深入了解过他们。只知道明朝多能臣,却不知道他们却多出现在这个时代。

嘉靖,在我心里他已是明朝仅此于朱元璋与朱棣的皇帝。他虽然懒政但不弃政。只要他在世时,行政,军事大权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无人可撼动。一人与百官争礼,倒严党……只要他在,大明还是朱家的大明。他心里比谁都糊涂,不知道人不能长命百岁,不知道加速他死亡的正是他的丹药。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严党不倒,大明一半是他严家的大明。海瑞是乾下,他是乾上。虽海瑞那一天下第一疏让他丢尽颜面,让他更早看到后代历史书上的自己。可他也知道自己懦弱的儿子需要他,这个等待改革的王朝需要他。不杀海瑞,便是一功吧!

海瑞,从没想到他是这般的聪明,圆滑,又是这般的刚正不阿!他是儒家几千里出的一个极品,治国,齐家,平天下如烙印般在他心里从未忘却。却又为他的家人遗憾。或许忠孝两全就只是最好的梦想吧!

这个时代,高拱,张居正,王阳明,胡宗宪,戚继光……他们相继闪耀于历史的舞台。历史的浪花淘尽无数英雄,金子在筛选后夺目!

对一个理科生来说,我的历史知识是零散、不完整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特别是明朝那些事儿。

大明1566是个不平凡的年头,严党和清流派的矛盾冲突接二连三,朝野内外暗流汹涌,波谲云诡,虽然最终以严嵩被贬抄家、严世蕃论罪杀头而告终,但是,大明公司的腐败已经深入骨髓,倒闭之势难以扭转。看似是权倾朝野的严嵩祸乱朝纲,其实腐败的.根源仍在公司董事长朱厚熜身上。

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是个不好伺候的主子。极敏锐!极多疑!极猜忌!厉行一君独治,置内阁视同仆人,设百官视同仇寇,说打就打,要杀便杀。外用严党,内用宦奴,二十余年不上朝,名为玄修,暗操独治,最擅长的是让百官猜字谜,政不由他出,都交给下面的人去猜、去争。在这样的主子手底下,作为首辅的严阁老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啊。

严嵩任内阁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明君在位,悍臣满朝,严阁老之难又有谁晓?说到底,他也就是善揣圣意,充当了嘉靖的一杆枪。严嵩倒了,继任者徐阶又干得有多出色呢?这样的朝廷也难有真正的贤臣,贤与不贤有时候也由不得他们。

但是,大明朝野依然有一股浩然正气在,文官士人中自有清流,名臣辈出,海瑞便是其中代表。“公夙有澄清天下之志,拯救万民之心。”,海瑞那“在地为河岳,在天为日星”的凛然陈词振聋发聩,无党无私,一身正气令人热血沸腾,这样的“直人”连嘉靖也难奈他何,虽然烦他,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仍把他当做一把利剑留给了储君。

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其人其事曾经存在过,并且还将或者正在发生,读后或拍手称快,或扼腕叹息,总之有趣的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71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