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哥珍珠衫读后感整理76句-读后感
喻世明言
春节前学校发了一本书《喻世明言》,放假很长时间还没顾得上看,有时间了拿出来一看,看不懂,半文言的,就放到那不看了,老公没事儿就翻着看看,一看说不错的一本书,我就静下心来,仔细的看看,因为是半文言的,本人水平有限,看的不是很透彻,就囫囵吞枣的看起来。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就吸引住了我,他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是谁的跑不掉,不是你的求也求不来,这道理在古戏里常常遇到。接着往下看,一共有四十卷,个个故事精辟,引人注意。看了几个往后,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呵呵,都是一些因果报应的翻版,文中所提倡的一些所谓的道德准则,有些看起来非常得熟悉,有些觉得有些面熟,当然更有些觉得荒诞不堪。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是三言两拍中三言中的一个,另两个是“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以前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些,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读,在中国文学史上还算是比较有名的,是明代小说的代表。文学家在评论小说的时候,说它揭露了明代时期一些黑暗的一面,这些黑暗面和现在的黑暗面比较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那些做错事情的人,在阳间得不到惩罚的话,到了阴间,也逃不了,所以我想这些小说,对于那时的人可以还真是有点警示的作用,不过,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因此而被吓掉,现在很多人都是唯物论者,不信这一套的。古代的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们往往以为,在自己之外,还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东西盯着自己看,所以他们信很多东西,对于很多东西都是惧怕的,但现在的人认识了一些东西,好像是什么不怕,而正是这种不怕,现在的人做的很多事情,在古代人看来,肯定都是瞠目结舌。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想,就是要多读书,读好书,特别是读我们的古典名着,我们会受益匪浅。
喻世明言读后感(二)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说》,又称《全像古今小说》,由明末冯梦龙编辑整理,大约成书于1621年(明朝泰昌、天启年间)。与其后出版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
这本书有四十个小故事组成,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一向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和“忠、孝、节、义”,这是过去做人的`基本原则。其实,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综合反映,是炎黄子孙们的根。即使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在《喻世明言》中,也有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官场的黑暗,炼丹的荒唐,贫富的对立。这是一种进步思想的体现。社会永远都不会公平,对于不良现象,就要大胆抨击、揭露,以利引起世人的警觉,以利改良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不过,在这部作品中,也有以消极的因果报应及宿命论为主题的文章,反映了科学滞后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反映了普通百姓面对邪恶势力的无力和无可奈何。
从整卷书来看,《喻世明言》写作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也告诉人们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做亏心事。俗语云,离地三尺有神仙,正如作者言“人心或可昧,天道不差异”。
《喻世明言》是本教人如何处世为人的好书,然其毕竟成书于几百年前,虽其可取之处不少,然亦有许多观点不足取。比如妇女从一而终,男子一妇多妾,忠君思想等,都已被历史所淘汰。
如果从写作角度看,有几点可资借鉴。
一是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家通过小说人物形象去反映社会生活,去表达思想倾向的深度与广度,因此,人物描写多有成功之处。如,蒋兴哥、沈小霞、金玉奴、沈小官、汪信之等人物形象,刻画得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二是在情节的设置和叙述上,更加追求完整与曲折,既行云流水,亦波谲云诡;每于意料之外,又在事理之中。可贵的是,作者努力突破此前基本上是单线结构的模式,而是尝试用复线结构或板块结构等,使故事更加摇曳多姿。例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在情节结构上的特点是以珍珠衫为“道具”,贯穿小说的首尾,连接蒋兴哥一家与陈大郎一家,它始终结构着整篇小说,使小说波澜起伏,巧妙完整。珍珠衫在整篇小说中出现四次。——第一次是三巧将珍珠衫赠与陈大郎,是谓蒋兴哥失去珍珠衫;第二次是陈大郎在苏州邂逅蒋兴哥,是谓蒋兴哥巧遇珍珠衫;第三次是平氏在陈大郎行囊中发现珍珠衫,是谓陈平氏疑藏珍珠衫;最后一次,平氏嫁与蒋兴哥,是谓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小说用了“珍珠衫”作为题目以后,珍珠衫就始终成为读者阅读的悬念,这在结构情节上是十分成功的。
三是这部小说集在小说的构件、要素,诸如语言的、环境的、心理的等方面,都精制巧编,相当成功。
喻世明言读后感(三)
道破善恶,《喻世明言》,只是黄粱一梦。又何必惊觉,愁已愁人?
在《拍案惊奇》的引动下,我又在书海中寻寻觅觅到一至宝——《喻世明言》。与《拍案惊奇》文士之仁不同,《喻世明言》似乎更讲求侠士豪爽之意。细读全书,我似乎已将江湖漫游了一遍:如义,羊角哀舍命全交;如信,吴保安弃家赎友;如缘,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如德,葛令公生遣弄珠儿……
《喻世明言》并不总歌颂美德,更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官场的黑暗,炼丹的荒唐,贫富的对立……可消极的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也伴随左右。但就是这有善,有恶,有缺陷的描写更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善恶有分,人心险恶的大明社会,让我更感到现代社会的自由,富强,美好的生活。
但如今生活同样也有好有坏,与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相比,现在的妇女开始依靠自己,靠自己的能力取得成功,在各行各业中,女人的智慧,毅力,细心开始展露,不再像从前般地位低下,自强自立已证实:谁说女子不如男!但在农村,丢弃女婴的现状仍让我发愁,想能有更平等的社会。
后继有人,明言喻世,又续前人古梦,览醒人宝典,再接再厉。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1
《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凌蒙初是明末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二刻拍案惊奇》同《初刻拍案惊奇》一起,合称“二拍”,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宝库之一。《二刻拍案》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
凌濛初的《二刻拍案惊奇》。读来比较轻松,虽无多大多深的感触,不过让人很能想见明朝社会的风土人情,其间的俚语俗谚,也颇有趣味处,有些话其实到今天也还用的。这让我感受到,原来老百姓说话,其实几百年来并无多大变化。不过原来的文言文把其精致、精简到极致而已。
这本书评书式的章回体小说,但都各自成篇,很适合分开来看。每篇诗词开篇之后,先要讲一个,有时是两个相关的故事,然后再切入正题,讲一个此篇所要表述的故事。把这书拿去作说书的本子,我看也是可以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是讲因果报应,讲些神仙狐魅的,但其初衷,无外乎要人积德行善,并没多少不妥处。总之,此书作为成年人聊作消遣之书,可以一读。
其中贪赃枉法,颠倒黑白的官报私仇的官吏,“二拍”多有揭露。《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一篇,则是这类小说中的佼佼者。小说叙写南宋台州太守唐仲友同陈亮一起蔑视他的上司、身居监职的朱熹,朱熹衔恨寻衅,竟题参唐仲友,污、蔑歌妓严蕊与唐有染,将严蕊下狱,严刑拷问。严蕊不肯无中生有,誓不招供,朱熹的阴谋终未得逞。通过这个故事,凌潆初暴露了这个“大贤”表面上道貌岸然,内里却是卑劣的阴恨之徒。小说虽多有虚构成分,但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直接批判了假道学,把朱熹所代表之“道学”斥之为“害了风痹病,不知疼痒的人”。小说作者写严蕊身为艺妓,但“立心正直”,光明磊落。尽管被朱熹一伙严刑拷打,但始终不为淫刑所屈,一个字也不肯诬陷他人。有人对她说,你即使按照朱熹的要求招供,你的罪名也大不了,何苦不招,让自己受罪呢?严蕊回答是:“......但天下事,真则是真,假则是假,岂可自惜微躯,信口妄言,以污士大夫!今日宁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这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言语,充分显示了她的刚正、高洁,和道学大师的凶残面目,恰成对比。
还有有一篇公案小说《进香客莽看金刚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心的残忍,里面写了贪婪卑劣的柳太守,为胁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金刚经,竟嘱盗诬攀某寺为窝藏盗犯之所,对住持多方迫害。但最终阴差阳错之下经书得以保还,主持也脱离牢狱之灾,柳太守一无所获。
这告诉我们,做官的切不可率意断狱,任情用刑,也要求个公平明允。它形象地指出了人民之所以惨遭杀害,是由于官吏昏庸,滥用刑罚,草菅人命。故事是用一连串巧合构成的,而巧合只能是造成事件的假象;而任何假象又是可以通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去识破的。
但官府却全凭主观臆断,便把复杂问题简单地处理了。这说明,被剥夺了生活权利的市井细民,完全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处死。小说发出了重视人命的呼声,尽管还十分软弱,但这毕竟是和视人命如草芥的封建专制思想根本对立的。
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内容。《李将军错认舅》,着力描写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先是翠翠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习俗陈规而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又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翠翠。但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最后以双双殉情来表示他们之间至死不渝的感情。《宣徽院仕女秋千会》里的.少女速歌失里,对父 母从势利观点出发的悔盟迫嫁行为坚决抗争,终于实现了和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错调情贾母詈女》中贾闺娘与孙小官相爱,遭母横加干涉,后经种种曲折,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在《满少卿饥附饱□》里批判了满少卿的忘恩负义、富贵易妻的丑恶行为;并对现实生活中只准男人丧妻后续弦再娶,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现象,表示了不平,实际上提出了在爱情婚姻生活中要求男女平等的观点。
有些作品反映了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意识。《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写商人泛海经商事。主人翁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一次偶然和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了只值一两多银子的洞庭红,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的路上,在过一荒岛时又拣到了个珍宝,因此大发横财,成了一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的历史背景,就能看出,小说反映了当时商人们追求钱财的强烈欲望。《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归来受人笑话"而流落关外,后来为海神所垂爱,得其指点,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自可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在《乌将军一饭必酬》中,王生两次贩物被劫,使他对出外经商,失去信心,他的婶母一再鼓励他:"不可因此两番,坠了家传行业。"这些十分重视商业的描写,在以往作品中实属少见,这是明中叶后商品经济活跃,市民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反映。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2
很早之前就听说三言二拍之名,却没有个时间把他来看。在手机上看到有这本书,就下载了下来,每天抽空看一两章,也就这样看完了。
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有的章节中还会穿插一个和主题相似的小故事。所叙述的故事,大多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奇闻异事,神仙鬼怪。其实也就是一本故事会吧,表现了古代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不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整本书都是讲些鬼怪狐仙,《拍案惊奇》更多的以社会和人的描述为主,劝人以善。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3
其实明代的故事和现代一模一样,做生意的骗钱,婚外恋,做官------
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感觉明代还是很人性化的,重会珍珠衫那个故事,换成现在不少男人铁定不肯把妻子陪嫁还给她,因为她是过错方,肯定要她净身出户的---蒋兴哥是个好男人哪!
而且商人的诚信还是不错的,大家都知道诚信,不像现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能捞一票就捞一票!即时骗了钱,没过多久又被别人骗去了,报应!
像我外公以前做生意都不许骗人的,否则以后就没人找你做生意了,哪像现在!
《二刻拍案惊奇》读后感4
我从初中开始看二刻三言,基本上就是每天睡觉之前看一篇,反复的看。因为我很八卦,我想知道明代人的生活是咋样的。
二拍的语言感觉不如三言那样华丽,不过绝对能完全表达意思,足够了。这么多篇故事,形形色色,离奇曲折,但清一色皆是劝人为善的,道理深刻,令人动容。这个版本的注释也十分详实,恰到好处。
薪水
(1).柴和水。借指生活必需品。《魏书·卢玄传》:“若实有此,卿可量朐山薪水得支几时……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宋叶适《提举江州陈公墓志铭》:“虏既解去,襄城米未食者十五万,薪水不乏,竟完二城,皆如公策。”《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是家兄的俸银一两,送与长兄先生,权为数日薪水之资。”
(2).打柴汲水。《南史·隐逸传上·陶潜》:“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唐元稹《河阴留后元君墓志铭》:“我诸父法尚严,家极贫,而事事於丧祭宾客,虽扫除薪水不免於吾兄。”宋陆游《示子遹》诗:“劳兼薪水奴初去,典到琴书事可知。”
(3).即工资。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薪俸》:“按此知国初官员有给薪之例,故至今薪俸之名犹在人口,而近来各局委员有薪水之给,亦本此也。”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十:“偏重按劳取值的薪水和偏重解决困难的津贴,在过渡的社会中都有它的'必要性,这是一个原则。”曹禺《日出》第二幕:“我不是说你的薪水。从薪水里,自然是挤不出油水来。”
督邮(督邮)
官名。汉置,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唐以后废。《汉书·尹翁归传》:“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督邮。”《后汉书·何敞传》:“立春日,常召督邮还府。”唐卢纶《送鲍中丞赴太原》诗:“专幙临都护,分曹制督邮。”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清袁枚《随园随笔·督邮》:“史弼迁山阳太守,其妻钜野薛氏,以三互之禁,转拜平原相督邮,似督邮官卑而权重。此渊明所以有折腰之说。”
栗里
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南朝梁萧统《陶靖节传》:“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齎酒具於半道栗里之间。”唐白居易《访陶公旧宅》诗:“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李光《题亚子分湖旧隐图》诗之二:“浮家泛宅梨川梦,寻壑经邱栗里情。”
lányú
篮舆(篮舆)
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晋书·孝友传·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扶持。”《宋书·隐逸传·陶潜》:“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轝篮舆。”清方文《赠孙子谷》诗:“蹇予脚疾愁归路,直遣篮舆送到家。”
wúwǔ
无忤(无忤)
不抵触;不违逆。《晋书·挚虞传》:“若推之於物则无忤,求之於身则无尤。”唐裴耀卿《太子宾客赠窦希求神道碑》:“公私游聚,小大无忤。”《新繁县志·人物志·费密传》:“天性和平,与人无忤,终身未尝言人过失;有机相向者,淡然处之。”
qíngkuǎn
情款
亦作“情欵”。一、情意诚挚融洽。汉枚乘《杂诗》之七:“愿言追昔爱,情疑感四时。”《宋书·隐逸传·陶潜》:“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寻阳,与潜情款。”《南史·谢灵运传》:“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
(2).交情,情意。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於是嘲族以叙欢交,极黩以结情欵。”《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二年》:“行逢能谋,文表善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须成功,情款甚昵。”《全元散曲·风入松·离情》:“后期远约今秋判,那其间甚娘情款,受几度枕冷衾寒,捱几宵月苦风酸。”《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欲待通箇情款,争奈无门可入。”
(3).真实情况。《旧唐书·崔昭纬传》:“赖诸王作朕腹心,嫉其蠹害,尽将昭纬情款,兼其亲吏姓名,直具奏闻,拒其求托。”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十一:“今后犯罪者,有司并据情欵,直引条法定断,更不奏裁。”宋叶适《与赵丞相书》:“顾今日之势,非一吐露情款於相公,则区区之义不足以自明。”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周生”句:周生:指周续之。生:儒生,读书人的通称。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遂为上客。”述:传述,传授,传承,阐述前人成说。战国《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述者,传于旧章也。”孔业:孔子的儒学。
“祖、谢”:祖企、谢景夷。响然:响应而至。臻:zhēn,至,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臻,至也。”响然臻:当代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东汉)“孔融《荐祢衡表》:‘群士响臻。’(唐)李善注:‘响臻,如应声而至也。孙卿子(罗注:即战国荀况)曰:“下之和上,譬如响之应声也。”’”
马队:指马肆。马肆有马成队,故称,即买卖马等牲畜的市场。
讲肆:指讲堂,讲舍。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刺史檀韶苦请(周)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西汉戴德、戴圣选编战国《礼记》),加以雠(chóu,校对文字)校。所住公廨(xiè,官署,古代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近于马队。”
陶渊明传|萧统阅读试题答案
八、下列文案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 麾:指挥
B.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致:招致,使……来
C.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 造:前往,到
D.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 耻:以……为耻
九、下列各组文案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木欣欣以向荣B.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既自以心为形役
C.久之,满手把菊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其真率如此
十、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文案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十一、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陶渊明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
十二、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5分)
孟 子 曰 言 近 而 旨 远 者 善 言 也 守 约 而 施 博 者 善 道 也 君 子 之 言 也 不 下 带 而 道 存 焉 君 子 之 守 修 其 身 而 天 下 平 人 病 舍 其 田 而 芸 人 之 田 所 求 于 人 者 重 而 所 以 自 任 者 轻。
【注】不下带:带,腰带。古人不视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
八、A 解析:“麾”通“挥”,甩掉,扔掉。
九、D 解析:A项,以: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项,为:介词,因为,为了/介词,被;C项,之:音节助词/动词,到;D项,其:都是代词,他,指陶渊明。
十、 (1)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2). 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
十一、参考:卓尔不群、任性而为、率真质朴、清高自傲、钟情田园、厌恶官场等。一点1分,共4分。
十二、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19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