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抱诚守真的读后感精练80句-读后感

【导语】《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也是一部将人情世故刻画得入木三分的人情小说。 下面关于红楼梦人生哲理 ,希望可以帮到您!

林黛玉 | 入乡随俗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点评:

对贾母的回答,林黛玉说了真话,结果倒显得自己不识好歹,好像是显摆卖弄。所以回答贾宝玉时,她就学乖了。这就叫入乡随俗。

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难以改变,强做出头鸟只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要学会低调和隐藏自己。

此外,林黛玉一开始的诚实也启示我们,一定要在对环境有所了解把握后再出口或出手,不然很容易犯忌讳、捅娄子;如果犯了错,也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袭人 | 安分守己

袭人在沁芳桥畔遇见管葡萄的老祝妈,老祝妈说:“今年果子虽遭踏了些,味儿倒好,不信摘一个姑娘尝尝。”

袭人正色道:“这那里使得。不但没熟吃不得,就是熟了,上头还没有供鲜,咱们倒先吃了。你是府里使老了的,难道连这个规矩都不懂了。”

点评:

我们不论处在怎样的环境,做什么事,交什么人,都有特定的规矩。守规矩就能和谐、成事,不守规矩只能冒犯人和坏事。所以之前一定要把规矩了解清楚,然后把规矩守好。人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叫安分守己。

红玉 | 伺机而动

只见凤姐儿站在山坡上招手叫,红玉连忙弃了众人,跑至凤姐跟前,堆着笑问:“奶奶使唤作什么事?”

凤姐打谅了一打谅,见他生的干净俏丽,说话知趣,因笑道:“我的丫头今儿没跟进我来。我这会子想起一件事来,要使唤个人出去,不知你能干不能干,说的齐全不齐全?”

红玉笑道:“奶奶有什么话,只管吩咐我说去。若说的不齐全,误了奶奶的事,凭奶奶责罚就是了。”

点评:

人这辈子行走世间,所修炼的不过两件事——修炼内功,等待并把握机会。世间的机会永远稀缺,并且转瞬即逝,所以一定要时时处处保持对机会的敏感,机会来临时快速出手抓住。这也是一种素质和本事。

雪雁 | 避实就虚

赵姨娘为其兄弟送殡,其小丫头没衣裳,因为去的是脏地方,赵姨娘又怕弄脏了自己的衣服,于是向雪雁借衣。

雪雁是这样拒绝的:“我的衣服都是林姑娘叫紫娟姐姐收着在,去取不是不可以,但是要请示紫娟姐姐,还要告诉林姑娘,我自己倒不怕麻烦,但是一来林姑娘卧病在床不敢以这些小事打扰,二来更担心来来回回反而耽误了您的事情!”

点评:

活在世间,懂得拒绝是一件很重要的素质,很多人都不懂得拒绝。该拒绝时就拒绝,还要拒绝得让人无话可说,这叫本事。

雪雁避实就虚的做法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我不是不帮你办,而是这事儿很复杂有难度,我倒没什么,但怕耽误您事儿。识趣的人这时就会不敢再麻烦,或者知难而退。

就算没有难度,如果是真的应该拒绝的事,也不妨撒个谎。这是一种不得已。

平儿 | 不偏不倚

凤姐病了,探春管家,要搞点改革,凤姐的丫鬟平儿处境尴尬,因为反对得罪探春,赞成开罪凤姐。

最后宝钗这样夸她:“你张开嘴,我瞧瞧你的牙齿舌头是什么做的?从早起来到这会子,你说了这些话,一套一个样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不说你们奶奶才短想不到;三姑娘说一套话出来,你就有一套话回奉,总是三姑娘想得到的,你们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个不可办的原故。”

点评:

人生中总会遇到两难的处境,这时一旦立场鲜明一点,必会开罪其中一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偏不倚,两边不得罪。

虽然有时这样两边不讨好,但总要比得罪其中一方要好得多;而且就算不讨好,也因为没有太大矛盾,而有弥补和继续交往的可能。

人很多时候是夹缝中求生存,学会游走其间而不伤到自身,是很关键的素质。

薛宝钗 | 一视同仁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点评:

待人处事一视同仁,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处世智慧——于当前,谁也不得罪;在日后,万一风水轮流转,以往看不上的飞黄腾达了,吃不了兜着走的是你自己。

这不只是手腕,还是一种情商,更体现着胸襟和涵养。

王熙凤 | 八面玲珑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夸林黛玉)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夸迎探惜三姐妹),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夸贾母)。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点评:

会说话的确是一种大本事,看王熙凤平平常常一段话,夸了多少人。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A到B家做客,恰好那天B的儿子带女朋友回家,A就说了一句:“这孩子跟他爸一样,会挑!”一句话夸了四个人!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对此可望而不可即,自己永远没这本事,至少没这反应力。

但其实是有诀窍的——只要你心中真有照顾别人感受的诚意,在说话时是能自然顾及到别人的。日久积累的“训练”之下,照顾到更多人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说到底,还是心意的问题。

刘姥姥 | 难得糊涂

鸳鸯与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故意捉弄刘姥姥。事后,当王熙凤和鸳鸯向刘姥姥道歉时,刘姥姥却说:“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点评:

“难得糊涂”,很多人都以为是一种消极,其实是一种真正的智慧——所谓的“糊涂”,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心里明白是前提,否则就是真糊涂了。

为什么要装糊涂呢?世间总有一些不得已的事,我们没办法改变,较真不但较不过来,还只会使情况更糟。所以,装糊涂恰恰是一种最好的策略。

贾宝玉 | 抱诚守真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点评:

《庄子·渔父》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其实说千道万,最好的为人处世法,就是真诚;只要真诚,就一定打动人。

真诚是自己的发自内心,和对他人的设身处地,又有谁不会被打动呢?真诚还是虚伪,别人往往是能感觉到的。一时感觉不到,也很快会发现真假。唯真诚可通行天下,天长地久。

尤三姐 | 不忘初心

尤三姐个性泼辣刚烈,不像姐姐尤二姐般任人摆布。她倾心柳湘莲,一直在等他。她说:“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这如今要办正事,不是我女孩儿家没羞耻,必得我拣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才跟他。要凭你们拣择,虽是有钱有势的,我心里进不去,白过了这一世了。”

点评:

“从一而终”似乎已经是个不合时宜的字眼,其背后的真谛却永不过时——且看尤三姐那句“必得我拣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才跟他”,如若不是便“我心里进不去,白过了这一世了”;而如今多少人在物欲中迷失、以利益为考量的标准呢?

这正是一种本心和初心,旁人看着是傻,其实恰恰最是高明,因为她守住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足保此生无憾。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双肩明月两袖清风——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专题片的播放,进一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传统文化和廉洁从政教育。下面请继续阅读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专题片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1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这是以王尔烈为主人公的电视剧《木鱼石的传说》的主题曲《一个美丽的传说》。伴着熟悉的旋律,拂去历史的尘埃,推开岁月的门扉,让我们来共同感悟,一代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1727年出生于辽阳州(今辽宁省辽阳市)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后迁往扬州,明末,王尔烈四世祖任辽东都司指挥,便定居于辽阳城南三十里风水沟。1771年,王尔烈在恩科会试中考取二甲第一名,这是自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关东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是关东文化的代言人;他为人和善、讲忠信、行孝悌,是乡间楷模、闾里师表;他为官清正,不贪渎,不谄媚,双肩明月,两袖清风,是为官者的典范,曾被赞誉为“关东第一才子”。

沐浴家风

家风源于宗族的沿袭,更注重长辈的言传身教。

王尔烈家族就是这样一个代表,王家历来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家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

王尔烈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和严格的家庭伦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禄精通儒史与医道,不仅以妙手仁心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传统教育子孙后代。父亲王缙学识渊博,酷爱读书,他历来遵循“训士有道,虑事有方”,讲求“尽孝于家,尽敬于师,尽忠于上,尽诚于事”。良好的家风使王尔烈养成了淳朴笃静的禀赋,铸就了纯正廉明的品格,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诫妻教子

王尔烈膝下多子,虽都悉心教导,但一幼子还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赌了一次,被官府缉拿欲游街示众。

辽阳市乡土文化研究会 王继浩:

他小儿惊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尔烈,于是向母亲求情。他母亲哭求王尔烈,恳请免去此子责罚,王尔烈听后大怒,训其妻子说:吾儿放荡不羁,身犯律条,理应惩处,吾妻若再袒护,惯儿如杀儿,宠儿如诛之。王尔烈妻子深感惶恐,将王尔烈之意转告幼子,幼子惭愧不已,主动到官府请责,可见王家家教、家风甚严。

1771年,在乾隆亲策的殿试中,王尔烈凭借《学道篇》,考取了二甲头名进士。

学道者譬如游山,必上绝顶。坐使天下高峰远岫,卷阿大泽,悉献其状,岂不伟与?静观万物之理,得吾心之悦也易;动处万物之分,得吾心之乐也难。是故智仁合一,然后君子之学成。学问之道,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则私欲还释矣!

后来,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尔烈用来教育子孙勤勉学习。他认为做学问就像游山一样,要有“必上绝顶”的决心,既要体察万事万物道理又要修养身心,达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学有所成。

文压三江

王尔烈不仅为官清廉、治家严谨,而且才华横溢,性情纯静、为人坦诚、笃于孝友,被誉为“文压三江”的关东第一才子。

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鼎盛时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王尔烈参与《四库全书》编著,历时十余载,青灯黄卷,焚膏继晷,终成煌煌巨作、灿然大观。

王尔烈一向洁身自好,从不收受他人钱财。在他七十寿辰之际,同僚好友刘墉、纪晓岚等125位京华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126幅,制成九条屏,以为寿礼。 “真草隶篆书,汉满蒙藏文,山水花鸟画,荟萃百家,异彩纷呈。”如此盛大阵容为其题诗作画,堪称罕有,足见王尔烈在京城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王尔烈寿屏”既是对他人品的肯定,也是对其才学的认可。

廉归故里

王尔烈耄耋之年,嘉庆念其为官清廉,敕建翰林府,致仕归籍。

翰林府分前后两进宅院,各有十楹,又有东西两厢配房,外加门楼偏厦,甚是宏阔。王尔烈看到这样的深宅大院,感到自家住也太浪费了,心想我居官多年,也未给家乡争得多少福份。如今我回来了,应当给老家后代留下一点接续,最好的`接续就是办个义学,希望家乡士子也能像自己一样读上好书。于是他将御赐翰林府的前院十间正厅及两厢配房改作了义学馆。自己家人只住后院。

王尔烈书房一隅

王尔烈在临终前给后代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训诫:

耕田为本,读书为尚。

居官莫狂,为民莫惘。

本事吃粮,筋力求裳。

豆腐家长,不可奸商。

要求后人,无论耕田、读书、居官、为民,都不能气馁,也不能张狂,要凭本事吃饭,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夺,毋占他人便宜。处事者以亏己为尚,交友者以憨重为先,教子者以严厉为本,度日者以勤俭为宗。时至今日,这些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2

一次乾隆南巡杭州,大臣跟随左右。和珅见皇帝兴致怡然便坏从中来,恭维又弦外有音地对乾隆道:“圣上,自我大清开国以来,升平盛世,乐业安居,天下归一,万民欢欣,现诗坛上有一种嵌字钟诗,何不来赏阅听抒?王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又正在诗兴上,不妨给圣上献上一首?乾隆听了,便随声附和道:“珅儿言之有理,那么,珅儿就代朕给王尔烈出一嵌字钟诗来做,看如何?” “遵旨,那就从我读的这本《烈女传》上出题,限用五字为五韵,即,溪(溪水的溪)、西(东西的西)、鸡(公鸡的鸡)、齐(整齐的齐)、啼(啼哭的啼)之五韵;同时诗中要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寸、尺、丈,十六字;而且要七言律诗;并命题目为《闺怨》(闺是闺女的闺,怨是怨恨的怨)如何?”乾隆听了,心想和珅这小子够狠的,这样的诗谁能做得出来?

和珅出完了题心想,王尔烈,让你总在圣上面前贬我,今天我要让你在圣上面前栽个大跟头。和珅正在暗暗窃喜,自鸣得意,哪知王尔烈已将律诗脱口而出:

六曲山路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长途十千肠寸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灵啼。

众人听了,一片惊愕,四面哗然,都称赞王尔烈诗思敏捷,文采过人,随行的大名鼎鼎状元公王杰也自认不如。再看和珅的脸是一阵儿红,一阵儿白,只好随声喝彩,心里却想抽自己的嘴巴,原想贬损王尔烈,没想到又让翰林抢了头功,沮丧不已。乾隆却嬉看龙虎斗,笑而不伤身,内心却对王尔烈敬而有加。

由于王尔烈为官清正,才华不凡,嘉庆皇帝称赞他为“老实王”。乾隆四十年朝廷特任王尔烈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派他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61岁时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嘉庆元年(1796),王尔烈(1727~1801)七十寿辰,其同僚好友刘墉、纪昀、翁方纲、王念孙、程伟元、伊秉绶等125位朝廷官员和社会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制成九条屏,又称“百寿图”,以为寿礼。寿屏的木框上下透雕“寿”字,配以泥金精品书画34幅,汉、满、蒙、藏文寿字92幅,在题赠的126幅作品中,其中一楷书寿字无署名钤印,传说为嘉庆皇帝所作,可谓蓬荜生辉,光彩斐然,此寿屏为辽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

王尔烈虽身在宫中却经常思念家乡,多次回到故土,回到22年苦读的千山龙泉寺,并为殿寺多处题匾,书联,赋诗。其中,他为千山龙泉寺大雄宝殿的题联最为醒目,上联是:“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下联是: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从中不难看出王尔烈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感恩和自豪。

耄耋之年,王尔烈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至此一代伟才陨落于世,而他的才学,故事,品格和精神却流芳千古!

王尔烈家族家规严谨、家风朴厚、家教严正,世代一直秉承着“谨言慎行、宽厚忍让、抱诚守真、廉而不刿”的门风。先后有30多人考取了进士功名,多人入仕为官。下面是主题片《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篇一:

一次乾隆南巡杭州,大臣跟随左右。和珅见皇帝兴致怡然便坏从中来,恭维又弦外有音地对乾隆道:“圣上,自我大清开国以来,升平盛世,乐业安居,天下归一,万民欢欣,现诗坛上有一种嵌字钟诗,何不来赏阅听抒?王翰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又正在诗兴上,不妨给圣上献上一首?乾隆听了,便随声附和道:“珅儿言之有理,那么,珅儿就代朕给王尔烈出一嵌字钟诗来做,看如何?” “遵旨,那就从我读的这本《烈女传》上出题,限用五字为五韵,即,溪(溪水的溪)、西(东西的西)、鸡(公鸡的鸡)、齐(整齐的齐)、啼(啼哭的啼)之五韵;同时诗中要嵌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寸、尺、丈,十六字;而且要七言律诗;并命题目为《闺怨》(闺是闺女的闺,怨是怨恨的怨)如何?”乾隆听了,心想和珅这小子够狠的,这样的诗谁能做得出来?

和珅出完了题心想,王尔烈,让你总在圣上面前贬我,今天我要让你在圣上面前栽个大跟头。和珅正在暗暗窃喜,自鸣得意,哪知王尔烈已将律诗脱口而出:

六曲山路九曲溪,尺书五夜寄辽西。

银河七夕秋填鹊,玉枕三更冷听鸡。

长途十千肠寸断,年华二八发初齐。

情波万丈心如一,四月山深百灵啼。

众人听了,一片惊愕,四面哗然,都称赞王尔烈诗思敏捷,文采过人,随行的大名鼎鼎状元公王杰也自认不如。再看和珅的脸是一阵儿红,一阵儿白,只好随声喝彩,心里却想抽自己的嘴巴,原想贬损王尔烈,没想到又让翰林抢了头功,沮丧不已。乾隆却嬉看龙虎斗,笑而不伤身,内心却对王尔烈敬而有加。

由于王尔烈为官清正,才华不凡,嘉庆皇帝称赞他为“老实王”。乾隆四十年朝廷特任王尔烈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派他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61岁时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嘉庆元年(1796),王尔烈(1727~1801)七十寿辰,其同僚好友刘墉、纪昀、翁方纲、王念孙、程伟元、伊秉绶等125位朝廷官员和社会名流为其题赠书画作品,制成九条屏,又称“百寿图”,以为寿礼。寿屏的木框上下透雕“寿”字,配以泥金精品书画34幅,汉、满、蒙、藏文寿字92幅,在题赠的126幅作品中,其中一楷书寿字无署名钤印,传说为嘉庆皇帝所作,可谓蓬荜生辉,光彩斐然,此寿屏为辽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

王尔烈虽身在宫中却经常思念家乡,多次回到故土,回到22年苦读的千山龙泉寺,并为殿寺多处题匾,书联,赋诗。其中,他为千山龙泉寺大雄宝殿的题联最为醒目,上联是:“龙之为灵昭昭,降雨出云,何必独推东岳?下联是:泉之不舍混混,烟花柳浪,无难更作西湖”。从中不难看出王尔烈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感恩和自豪。

耄耋之年,王尔烈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至此一代伟才陨落于世,而他的才学,故事,品格和精神却流芳千古!

《关东才子王尔烈的传世家训》观后感篇二: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东北辽阳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才子,名叫王尔烈( 1727—1801年),字君武,号瑶峰。他以诗文书法、聪明辩才见称于世,嘉庆年间中进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曾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辽阳县志》称其为“词翰书法著名当世者,清代第一人”。

王尔烈的父亲名叫王缙,曾担任管理学校的小官“学正”,擅长诗词书画。因此,王尔烈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有一年春天,王尔烈跟随几个比他大的儿童到村里的学馆报名读书,先生想考考他们的才学,便问道:“世界上什么最肥美?”一个说猪油最肥美,另一个说羊尾巴最肥美。先生看着王尔烈,王尔烈说:“他们两人说得都不对。世间最肥美的是春雨。”“为什么?”先生紧逼不放。王尔烈解释说:“先生岂不闻‘春雨贵如油’吗?春雨能滋润万物生长,所以说最肥美。”先生听后点头表示赞许。接着又问:“世间什么最珍贵?”孩子们有的说金银,有的说珠宝,而王尔烈却说:“世间光阴最珍贵。”“怎么讲? ”王尔烈胸有成竹地说:“古语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先生听后赞扬说:“讲得好!”先生接着又问: “世间什么最顽强?”有的`说高山上的松树,有的说深谷里的苔藓。王尔烈说:“唯有野草最顽强。”先生问王尔烈为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先生不见白居易咏野草诗中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答得好,收下你!”从此,王尔烈跨入书山学海,刻苦耕耘,终于成为名震东北的大才子。

有一年冬天,王尔烈戴一顶草帽在雪地里玩耍,有一个过路的客商见他穿戴十分滑稽,便随口出句戏谑道: 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不料王尔烈不饶不让,两眼一眨,以方位对季节,对出下句:走南方,窜北方,混帐东西。客商不但不恼,反倒夸他“奇才”。

王尔烈幼时曾在家乡魁星楼私学馆就读。有年秋天,老塾师带着他和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去郊外游玩。面对金菊盛开的原野,老塾师联兴大发,当即出对,考众学生。老塾师所出的上联是:野外黄花,好似金钉钉地。 众学生听了,大都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更无言以对,只待老师训斥。此时王尔烈却不慌不忙对出下联: 城内白塔,犹如玉钻钻天。此句一出,老师欣喜,同学恭贺,倒让王尔烈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决心把鼓励当作动力,更加发愤苦学,决不辜负师长和同学的一番盛情。

王尔烈自幼喜欢在大人们身边转,细心倾听长辈人谈论风土人情及国家大事,遇上书生举人们在一起作诗斗对,他也认真琢磨,搭腔试对。由于他年少对句不俗,常有惊人之语,备受人们喜爱。

一天,千山无量观一位独具慧眼的老道人四处云游,来到王尔烈家,点名要王尔烈在名流聚会时斗对,王尔烈高兴接请,聚会那天道观挂出一幅上联:即, 幽溪鹿过苔还静。 老道人出句太高妙了,在场的人都不知该怎样对,唯独王尔烈不假思索,应声对道:深树云来鸟不知。 众名流闻句,无不夸赞他有捷才,日后定大有出息。

有一次,王尔烈与朋友去千山郊游,来到龙泉寺前,但见翠树参差掩映,青山高低相连,王尔烈不禁联兴大发,取出笔墨在龙泉寺门柱上写出一比上联:近视千山五百出。 当即邀请同行的朋友们对下句。朋友们都说上句出得好:“出”字是两个“山”字,“五百出”,合成“千山”。好是好,朋友们无一人对出下联。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王尔烈站在寺门前,禁不住有些飘飘然,大有鹤立鸡群之感。

寺门外的喧闹声,惊动了寺里的元空方丈。他走进人群,抬头看了看上联,点点头说:“确是好句,只是目光不免有些短浅,以神州之大,胸中不可只有这千朵莲花一座山啊!”王尔烈听顺了赞扬之词,没想到竟有人能挑出自己的毛病,便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依长老之见?”元空方丈说:“不才对一比下联,不知可否? ”说着,吟对下句道:远望九州十八川。

王尔烈闻句不由心中一惊:不但文词对仗工称,而且拆解“州”字为两个“川”字,因此“九州”也就成了“十八川”了,合情合理,而且意境高远,胸怀宽广,心中暗忖,此对高于自己的“近视千山五百出”。这正是我的不足之处,于是,深深向元空长老施了一礼,道:“多谢长老教诲!”

王尔烈只念了4 年私塾,便因家境贫寒,中途辍学了。为了谋生,父亲送他去辽阳城南千山龙泉寺当杂工,但他并未因此中断学习,一有机会就向寺内有学问的僧人请教。

转眼间这年的寒冬将要来临。这天天降大雪,寺内的小和尚和打杂的都来扫雪。由于年纪小,他们都很贪玩,一高兴,便用雪堆了个观音像,正巧让元空方丈看见。元空方丈便以雪堆的观音为题出一上联: 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

在场的人听罢,没一个能对上。王尔烈听了,十分高兴,他觉得方丈的出句妙极了。因为太阳出来之后,雪积的观音定会溶化,可谓“化身”。雪化作水,水汇于川,川归于海,这是合乎情理的,妙在“南海”巧合“观音”。因为传说“观音”常住“南海”普陀山,故而人称“南海观音”。方丈的出句高妙,可怎样对才好?王尔烈用心琢磨了好一会。他由雪联想到云,那飘浮不定的漫天云朵,变化无穷,形态奇巧。于是,他走近元空方丈,说:“我来给方丈对一比下句。”方丈点头应允。王尔烈朗声对道:云成罗汉,风吹漫步到西天。

这比下联,神思驰骋,形象生动,对得确实工巧,与方丈出的上联:“雪积观音,日出化身归南海”珠联璧合,遥相呼应。至此,元空方丈就不让他再去当杂工了,而是将他收为身边茶童。

有一天,方丈带领众人乘船去大安寺。大安寺的小尼姑正在湖边汲水,她见撑船的小和尚们的影子倒映水中,船篙又正好打在他们自己的影子上,逗得她咯咯直笑,等船靠近了,这个机灵的小尼姑脱口吟一上联:和尚撑船,篙打湖心罗汉。方丈年长,不便与小尼姑计较,几个小和尚胸无点墨,难以应付。正在窘迫之际,只见王尔烈从船头站起,冲小尼姑一笑,对下联道:尼姑汲水,绳系潭底观音。

尼姑心想,自己探身汲水时,影子不是也映在潭中吗?待自己将水提到岸上时,影子自然就不见了,也可以说是自己把自己的影子从潭底用吊水桶的绳子系住提上来了,更何况人家还尊自己是“观音”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挑着水桶快步走开了。

王尔烈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捷才,使元空方丈不禁暗暗称奇。从大安寺归来,方丈便收王尔烈为徒,悉心授以诗文学问。由此,王尔烈的学问更是直线递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020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