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瞑目海岩读后感集锦汇总100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1
因为要看话剧,所以先看了这本书,这本书写的像百家姓,老杨,老裴,老李,老蒋,老姜,每个人都不提名字,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有的爱说话,有的不爱说话,但是都有说的着和说不着的人,有共同的爱好说的着,彼此需要说的着,缘分到了说的着,不管年龄,男女,老幼,说的着才在一起,说不着捏在一起也没话说,好多夫妻都是这个样子,彼此说不着却和别人的老婆老公说的着,说不着的人对你再好也不珍惜,说的着的人一起过穷日子也开心。有些人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的着了,有些人,最开始说的着,后来因为些事说不找了。事会变,人也会变,说不说的着也会变。
说话分怎么说,做事分怎么做,有人怎么说怎么做,有人把坏的说成好的,有人把好的说成坏的,有的话可以这么说,但是不能这么做,有的事可以这么做但是不能这么说,有的人说一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大部分人爱把一件事说成另外一件事,另外好几件事。
说话和道理,交织成个色的人,个色的关系。
一句顶一万句的是什么呢?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2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3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长篇小说,写的是三教九流小人物的生活、沉浮、悲喜。磨豆腐的,贩葱的,卖驴的,赶车的,卖胡辣汤的,栩栩如生。当然,人的身份及所处的年代都是表象,主要是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狮子王》,表面是狮子,反应的却是王权更替的阴谋。
写作风格朴实,叙述的语气也不卑不亢不慌不忙,娓娓道来各色人等于命运中的挣扎和妥协。内容上,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在于“说得上和说不上”,是否“说的上”完全不关男女老少,是骨子里的秉性使然。因为“说不上”,杨百顺辗转出延津,因为“说得上”,杨百顺跟五岁的养女失散后记惦了一辈子。由于和一个本来陌生的女子章越红“说的上”,被戴了绿帽子而气急败坏的牛爱国竟理解了跟人跑了的妻。牛爱国五十多岁的姐夫和自己七岁的女儿说的上,牛爱国才放心地全国各地去找说的上的章越红去了。小说描述的是人们一辈子有意无意寻找“说得上”的人。
看完我倒觉得,不必刻意寻找了:人是会变的。本来说得上话,说着说着就说不上了。本来说不上,过着过着又说的上了。随缘自在,人生本来也不能把自己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
二是人人处在万千机缘的网中,本来是一件事,说着做着却变成了另外一件事。比如姜家爷爷给孙子们分鸡腿不均,导致儿子埋怨,讲着讲着就讲成了“分家”。
三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养母年轻时跋扈老来慈祥,养父年轻时通情达理老来却吝啬小心眼,如此等等。小说平实中带着幽默,看到很多细节时笑,只在一处曹青娥死时因为孩子们听不懂她的意思而叫一直跟着自己的小孙女来翻译时哭了。看完之后感叹,这就是人生:把着舵行船,行着行着风早变了。
文风朴实到极致:几十万字中没出现一个花哨的词语。我而今这年纪,已经看不得文字的姹紫嫣红眼花缭乱,我只喜欢真诚。读内涵深广表面却风轻云淡的文章,如遇老友,促膝长谈,会心而笑。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4
这两天陪伴我的是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近来的几个月,我总是在让散文、教学论文、课堂实录围绕着自己,因而这两天,我心里感到很踏实。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人公之一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在自己活了70岁,儿子心灰意冷时说给他听的;另一次是牛爱国的.养姥爷吴摩西(小说的主人公)的孙媳妇何玉芬在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时说给他的。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似乎不顺坦,生活得很纠结。看完掩卷时,是今天上午8点30。
不被父母喜欢、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被戴有色帽子、和周围的人无法融洽相处等等,似乎成了两代人的共同点,但是又怎样呢?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但文学还是源于生活的。当把文学投射在生活上时,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真实,甚至是丑陋。
小说中的很多人,夫妻之间是不和睦的,这又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你第一次结婚的人,就是最正确的?但是,又能怎样?永远处于纠结之中?永远后悔?别忘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年头,谁管谁?管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总那么累,就是在过最好的日子。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5
初读《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好难懂,感觉作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但同时又想,精品就是精品,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深刻含义,因此耐着性子读下来。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似乎逐渐触摸到了文章的核心,“一句顶一万句”,说话有着重要意义,话说好了,有其正面意义,话说杂了,影响极为恶劣。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这一点,那么,注定他的一生是糊涂的,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读到后面,逐渐被故事的深刻内涵所吸引,特别想知道主人公的最终结局,特别想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于是熬夜读完整部小说,并在深夜不断揣摩各位评论家的评语。其中文艺评论家摩罗这样写到“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我也有同样的体会,不如评论家说地深刻,在此只好借用他山之石。莫言在《长篇小说选刊》创刊中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一句顶一万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不深入读下去,不深切地体会,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6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非常好看,让人爱不释卷,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完不可。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简洁先练,又暗含寓意,构成言说的艺术。是一部众生喧哗而又怀抱巨大沉默的小说。而刘氏幽默,总让你会心一笑。
最终用了两口气,读完了《一句顶一万句》,读这本书,不是因为它获得了矛盾文学奖,而是一直就喜欢刘震云的作品。
读罢,心绪再不能平静。望着车窗外疾驰而过,薄雾笼罩着的田野,仿佛自己的身体升腾到了半空中,可以俯瞰这苍茫大地上的人间百态,芸芸众生,回味着中国人经历着的千年孤独。
世上的人有千千万万,能过心的人却千里难寻;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可以说上知心话的朋友,说得上话,且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一句顶一万句》反映了中国式的孤独和友情观。
《一句顶一万句》书中的内容极其丰沛。且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故事的厚度、宽度和深度,让人看到百年苍生的宽广和深邃。人世间百态丛生,恩恩怨怨,伦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剥肉,一码一码,码放得整整齐齐”。书中描写了很多人物之间的关系:N对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妇,情人,雇主与员工……既觉得繁复又简单,且充满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组织关系,朋友间的情谊,家庭的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
书中描写的虽是一班生活在乡土间的卑微百姓:卖豆腐的老杨,剃头的老裴,打铁的老李,以及杀猪的,贩驴的,染布的,开饭铺的,还有提刀上路杀人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你生活在何处,从事什么工作,都能对书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从中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关于书名,用刘震云自己的话说:“相对于书的内容,书的名字应该是一块冰,掉到水里也就是书的内容里能融化,而不是一块石头,在水里还是石头……”
一句顶一万句:“那一句”应该是句什么话?就是一句有见识的话,因为“一句有见识的话,顶的上一万句废话”。书中的人物为了那句话,一个“走出”,一个“回归”,苦苦找寻百年,孤独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活的苦难,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如影随形的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
朋友是危险的,知心的话更是危险的,有时甚至像一把锋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于人心难测,由于社群、地位和利益变了,情景变了,时间变了,朋友也变了。因此,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一句顶一万句》,好书啊好书!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篇7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很符合过去的中国平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鸡零狗碎地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车轱辘话,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跟你说的上话,我们就是朋友;说不上话了,我们就掰了。小说全篇似一条小河,缓缓地顺着往前推动,不知不觉间两三代人的一生就过去了。结尾部分看似时光还在往前推,通过几个偶然的线索把前两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结尾,也是开头,只不过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体会到生活仍会这样缓缓地流向远方。中国的乡土文学我看过的也不少了,但这样的叙事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看似没有架构,其实想来,几十年前连字都不认识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构呢?这样才更贴近现实吧。
早晨去把书还掉的同时,又借了两本海岩的名作《玉观音》、《永不瞑目》。电视剧我也没看过,让我们期待一下是不是现代中国的代表作吧。
成全,是个很容易解释的动名词,顾名思义,即是指为了达成别人的愿望,想法,而不去考虑个人的利益及感情需要。
昨天休息,从书柜里信手拿出了海岩的《永不瞑目》。还是在学校的时候买来的书,纸张已经泛黄,书中自己用铅笔写的
庆春的未婚夫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他的眼角膜捐给了肖童。从此,庆春和肖童的人生有了交集。从失而复明的肖童的眼睛落在庆春脸上的那一刻,便把自己的心交付了,在靠近庆春的同时,也一步步把自己逼到了痛苦,死亡的深渊。庆春,给了肖童一对眼角膜,肖童却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做了偿还。想起仓央嘉措的诗: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想来,他们两个人确实是不该相遇的。
其实,更喜欢故事中那个敢爱敢恨的欧阳兰兰,她用自己的爱画地为牢,疯狂地爱着肖童,毁了肖童,毁了自己。很多故事里都能找到欧阳兰兰这样痴情而绝望的人,《天龙八部》里的游坦之,尽管阿紫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可是,游坦之却可以为她舍弃眼睛,生死相随。当年开玩笑时说:嫁人就嫁游坦之。记得朋友说:爱,是随心走的,半点不由人。想来确实是这样的。不得不承认人的劣根性,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辜负了身边最美好的。欧阳兰兰身边也有最痴情的等待,可是注定要被她辜负了。可叹欧阳兰兰对爱的执着,毁了自己。
肖童在单相思的路上越走越远,那么沉重的爱,终于把自己推到了死亡的路上。他用自己的爱来成全庆春,来成全爱情,这卑微的爱里藏着最真的心。可惜,竟如此被庆春给辜负了。其实,不被认可的`爱更加的脆弱,觉得后来的肖童就是奔着死亡去的。最后一次拥抱庆春的时候,他大概就明白,自己的人生没有明天了。与其说是成全庆春,不如说是成全自己渺小而无望的爱情。
学生时期老师讲曹雨先生的《雷雨》时,告诉我们悲剧是很深刻的文学,它把人性的弱点撕得血淋淋的给我们看。美好的,丑陋的,都和自己的心灵有关。用一双善良而温暖的眼睛看生活,总会看到美好。即使有丑陋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种心情,用成全的善念来释怀丑陋的存在。普希金有一首诗叫做《我曾经爱过你》,我想用它来诠释“成全”的意义。
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在我心里,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愿它不会打扰你。
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着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但愿,你身边的那个女孩,
一如我爱你一般爱你......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1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入木三分。这本书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大气的书,小说内容乍看感觉很“散”,但是语言精炼,每一个小枝桠,都在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穷其一生,为了找一个说的上话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他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他本来应该叫杨百顺。虽然杨百顺叫杨百顺,有百事顺利的意思,然而却事事不如意。15岁的杨百顺的偶像是喊丧的罗常礼,可是喊丧又养不活人,迫于生活,杨百顺跟着他爹做豆腐,然后陆续学杀猪、做篾匠、信耶苏、给县长管理菜园子,最后“嫁”给了吴香香。为了有个住处,杨百顺信了耶苏,这是主给杨百顺实实在在的实惠,代价是被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改名叫杨摩西。考虑到给县长管理菜园子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忍辱负重“嫁”给了吴香香,随妻子姓吴,就又成了吴摩西。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个“吴摩西”为生活所累,所逼迫,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啊。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2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2023。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3
最近几天可以说是“有点闲”了。第一篇论文导师迟迟不给回复,第二篇论文又差半个月数据,其余该做的都做好了。可能到20多号去咸阳再到村里把数据下下来,这剩余的十天我都没什么正经事。前两天从图书馆刚借的小说又读完了。
其实今年到现在还没看过几本书。《笑傲》、《射雕》算重温;《毒木圣经》是对非洲大陆和圣经故事的探索;《暗算》是对特务阶层的探索;最近还没看完的《佛本是道》更是没太多内容的网络水文;(当然看这本小说是因为它有历史意义,这是一本此类修仙文学的奠基型小说,也许我已经看过它“后辈”青出于蓝的作品,但是它开创的文章流派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仍可以一阅。当然我如今已真的认为网络小说整体水平和内容就是不如现实文学作品,无聊的时候拿水文打发时间吧。)只有《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回归中国乡土,平民百姓,是我熟悉的'阶层和熟悉的文化。我其实一直觉得中国的文学要断代。往几十年前推,作家写的是黄土、人文、少数民族、历史变迁,这是非常好的题材,也符合中国国情;如今几十年,作家想写出有深度的作品,题材还是小人物、悲剧、不随世事变迁的少数民族、或者无奈随历史洪流变化的边远山区,等等。
如今的作者还是想往几十年前靠,而且国际对中国主流文学的定性貌似也是这样。能够获奖的都是中国农村题材,展现中国历史的小说。当然可能还有科幻未来型的,比如《三体》,但是我还没有看过。我只是觉得很少有书写现代我们这个阶层写的深刻的。当然也可能因为我们这样的人身上没有爆发点和矛盾点,写出的小说就不会那么跌宕起伏。代表中国大多数的应该不再是穷苦的老百姓了,希望多一些优秀的作品描绘一下都市阶层中产阶级。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很符合过去的中国平民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日子天天鸡零狗碎地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看似絮絮叨叨地车轱辘话,人的一辈子也就这么过去了。能跟你说的上话,我们就是朋友;说不上话了,我们就掰了。小说全篇似一条小河,缓缓地顺着往前推动,不知不觉间两三代人的一生就过去了。(写到这突然觉得时间的真的似流水啊。)结尾部分看似时光还在往前推,通过几个偶然的线索把前两代人的故事也有一些交代。最后的故事是结尾,也是开头,只不过这一段故事告一段落,但能体会到生活仍会这样缓缓地流向远方。中国的乡土文学我看过的也不少了,但这样的叙事结构我还是第一次见,看似没有架构,其实想来,几十年前连字都不认识的普通人,一生又有什么架构呢?这样才更贴近现实吧。
早晨去把书还掉的同时,又借了两本海岩的名作《玉观音》、《永不瞑目》。电视剧我也没看过,让我们期待一下是不是现代中国的代表作吧。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4
初读此书,觉得此书非常生涩难读,人物关系复杂,墨迹无趣。内心浮躁是很难读这样的书籍。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整本书之后却舍不得就这样结束,心情很复杂,很难去解释那种沉重,失落与孤单,压抑的心情。我个人觉得好的书籍大抵如此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冲击,像明镜让我们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样,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镜,它能照亮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一些启示。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单、叙事直接、朴实无华。正如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一字一句都构成言说的艺术,无一句废话。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的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讲的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和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讲的是孤独的历史。“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延续。小说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上话,然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个说得上话的人,但是越长大越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独才是人生常态。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很真实的反应了底层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读此书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会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随外公外婆长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会走上几天的路,风餐露宿,就为了能和这个“说得上话”的姐夫说说话,和这个能给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点小酒。像极了书中主人翁,为了一个建议,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认为能帮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帮自己说道说道。
为了摆脱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声响和热闹,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像书中的人们一样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当然,阅读此书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