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图画书论第一章读后感汇编50条-读后感
我的图画书论(一)
日本作家松居直先生的《我的图画书论》,据说是许多图画书爱好者必读的“圣经”。此书有六部分内容组成:一、图画书的知识与观念。二、图画书的选择与分享。三、图画书的意向与语言。四、图画书的历史与传统。五、图画书的欣赏与细读。六、图画书的编辑与出版。
看完这本书后,我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以便让更多的老师熟悉、了解、和我一样喜欢上图画书。
一、读书不是读字
松居直先生在书中这样写到:“读书不是读字。如果读字能算是读书的话,那么只要是用日语写的,即使是很艰深的书,我也能从头读到尾……但是,只有真正理解了书中所写的事情,才能算是读书。读书不是读字,而是理解书中的内容,读字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读《论语》而不懂《论语》”这句谚语,讽刺的就是那些只会读字却一点儿也不理解《论语》内容的人。反过来说,我认为即使不识字,也能读书。
所以,即使孩子还很小,识字量还远远不够,当我们读故事给他们听的时候,当他们自己看图画的时候,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也算是读书。
读书不是读字,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家长思想上的误区;有个别家长说孩子还小,不认识几个字,读不懂书;有的家长说图画书上没几个字,对孩子不会有什么帮助,不值得看;听到家长的话,我想家长误把图画书作为识字的一个工具,我们应该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增强对图画书价值以及用法的了解,让他们明白图画书应该成为亲子间情感沟通的一个桥梁,让家长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生活领悟、自己的文学修养,借助图画书这种孩子喜欢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承。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有这样一个观点:阅读,从听读开始。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从大声地读给他听吧,早一些,从学前开始,会更好。
二、阅读时的亲子交流
在松居直先生的作品《我的图画书论》中,他很强调阅读图画书时的亲子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或者只是肢体动作上的。语言上的交流,即使没有过多的对话,当父亲(母亲)或深沉或温柔的声音,载着文字符号所传达的美妙的意思,进入孩子的耳朵、大脑时,让孩子收获的,除了对内容的理解,还有亲子间的`感情。
《我的图画书论》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有位父亲说,只要时间允许,他每晚都在睡觉前给自己上幼儿园的儿子念书,而且念书的时候一定要握着孩子的手。我听了这话,推量那男孩子的心情,我想那孩子会非常非常高兴,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父亲读给他听的图画书,不会忘记每晚握着他的手给他读书的父亲和那大手的温暖。图画书在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中才更加富有生命。图画书作为连结人与人的纽带才更有存在的价值。
的确,也正如梅子涵老师的观点:儿童阅读,是一件不限于儿童自己的事情。其实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所谓阅读,其实主要是在听大人们讲。大人把书买来,看着书,把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感动、快乐、也受到教育。即使他们长大了,上了小学,上了中学,应该读些什么书,也需要大人的推荐。
《我的图画书论》,里面值得关注和思考的还有很多,如果你想对图画书的内容、图画构造、开本设计、颜色搭配、如何阅读,以及国内外的图画书发展状况有更多的了解,不妨也来读一读。
我的图画书论读后感(二)
《我的图画书论》这本书是日本作家松居直先生的杰作,许多图画书爱好者都喜欢读这本书。我看到其他老师读这本书了,我不觉的也有了很大的好奇心。我也要读一读。
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但我就我读过的一部分与大家分享一下,以便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熟悉、了解。从而引导更多的孩子喜欢读图画书。
“孩子们阅读的是图画书的插图”孩子们虽然年龄小,认识的字不多,完整的读下来是不可能的,但看图画书时,他们可以看图画,用看插图的方法来理解故事内容。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观察力。优秀的插图会将故事的世界充分表现出来,所以孩子们确实能够通过阅读图画书的插图来理解故事内容。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让孩子在晨间活动时读图画书时,孩子们读图画书时那认真的态度和那专注的样子,中班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也不是很大。怎么会看的这么专注呢?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了孩子看的专注的原因。所以,即使孩子还很小,识字量还远远不够,当我们读故事给他们听的时候,当他们自己看图画的时候,能够理解其中的内容,也算是读书。
和孩子一起读图画书还可以促进亲子间的交流。在《我的图画书论》中,他很强调阅读图画书时的亲子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或者只是肢体动作上的。即使没有过多的对话,当爸爸、妈妈用温柔的声音,一点点读给孩子听,孩子们会听的很认真很投入,故事进入到孩子的耳朵、大脑时,让孩子收获的,除了故事的内容,还有亲子间的感情。其实当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们的所谓的读书就是在听大人们讲。大人把书买来,看着书,把故事讲给他们听,他们会感到非常快乐,同时孩子也受到教育。
《我的图画书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每个家长,每个老师都读的好书,我要继续把这本书读完,这对我有着很大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班的孩子也为了我自己的孩子。
我的图画书论读后感(三)
上周六值夜班,特向赵老师借了《我的图画书论》一书,看了看挺有感触的。
本来,图画书就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而非让孩子自己读的书。……越是让幼儿独自阅读图画书,孩子就越会讨厌读书。
孩子读书是孩子的快乐,而非父母的门面。父母要把有趣的书,而非一定是有益的书放在孩子的身边,让孩子自由地感受读书的快乐。
对孩子来说,读书不是教养,不是学习,也不是图什么利,要有什么用。读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有趣和快乐。书是让人快乐的,这点就是将孩子引入阅读的世界的力量。
家长往往望子成龙成凤心切,更希望孩子在阅读的时候,能够很快的记住并领悟出道理,可是如果这一切不是出于孩子在一种自愿并充满乐趣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论,往往只会变成孩子在为我而阅读,他失去了兴趣也就迷失了自我,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很可怕的事情。
图画书《全都是我的》教学设计1
一、对文本的解读
《花袜子小乌鸦成长故事(套装共6册)》内容丰富,包括了:《全部都跑赢了!》、《全部放假了!》《全部上学了!》《全部迷路了》、《全部玩过了!》《全部拆坏了!》“花袜子小乌鸦”系列作品由德国艾斯林格出版社出版、
小乌鸦和朋友们在森林里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聪明、活泼、热情,又有点儿淘气、任性、骄傲,常常冒出一些鬼主意,偶尔也跟朋友们闹些小意见、在成长过程中,谁能没有一点儿小缺点呢?所以,这只小乌鸦一出现,就受到孩子们的认同和喜爱、十几年来,小乌鸦穿着他那只经典的红白相间的花袜子,和成千上万小读者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喜悦和烦恼、
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阅读乐趣、
“全都是我的!”故事中,小乌鸦利用小聪明四处骗人,得到了很多心爱的玩意儿,他害怕失去这些东西,把它们全部束之高阁,伙伴们最后全都不理睬他了、“全都是我的!”多么熟悉的语言啊!书中没有任何说教,而是顺理成章、点到为止地指出,还有比这些好东西更重要的——“朋友”、对于此内容孩子们都以明白,并能自己说出故事内容,以及告诉给我们的深层含义,孩子们理解的还是很到位的、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面进行猜测(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图画书的能力、
书中写到了小乌鸦的心理活动:把玩具分给大家一起玩儿?不好!把辛辛苦苦骗来的东西再还给大家?更傻!可他转念一想,没朋友才是最糟糕的事情呢!小乌鸦最后想出一个好主意,“嗨,朋友们,”他喊道,“你们想看看我的玩具吗?这些宝贝全都是我……嗯……我捡到的!”多么真实的儿童化表达,如果是成人化表达,文章的结尾可能又要变成:花袜子终于明白了自己有东西应该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的道理了、
此目标是本单元的重要训练点,在故事推进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孩子的读图能力、在讲述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预测”的阅读教学策略,从封面、重点页面来指导学生阅读图画书,例如,让孩子们根据题目猜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小熊会怎么样给月亮戴上帽子、小熊低着头心里在想什么,学生根据已经阅读的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各种各样的猜测,在下一页面出现猜中的内容时,我们听到的就是孩子们会意的笑声、欢快的大叫、
三、其它思考:
一、要进行推荐阅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他创作的其他图画书,让学生继续阅读这些世界经典的图画书、因为一本书的阅读结束了,但阅读永远不会结束,应该由一本书向孩子们展现一个更加绚烂的阅读世界、
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画面走进人物内心,利用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是教师扮演小熊、全体学生扮演月亮、个别学生扮演月亮、角色转换由学生扮演小熊和月亮等,学生相当活跃,课堂在此呈现高潮、可以看出,在课堂当中,很多孩子都能走进了小熊的心灵世界,能真切感受到小熊的`喜怒哀乐;互动环节也能惟妙惟肖模仿小熊与月亮的对话、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最好再作拓展性的示范,引导孩子们送出不一样的爱的祝福,不仅仅停留在问好的层面、
图画书《全都是我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故事的内容,体会阅读乐趣、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面进行猜测(预测),培养学生阅读图画书的能力、
三、通过这个故事,了解花袜子的不正确行为、
二、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启发兴趣
一、通过猜谜引出故事的主人公:乌鸦,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里面的乌鸦可聪明了,今天我们将认识另外一只乌鸦?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进入五彩缤纷的小剧场,来看一场“图画剧”!
二、出示封面:瞧,你看到了什么?猜猜,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花袜子小乌鸦”系列作品由德国艾斯林格出版社出版、《花袜子小乌鸦成长故事》内容可丰富,包括了:《全部都跑赢了!》、《全部放假了!》《全部上学了!》《全部迷路了》、《全部玩过了!》《全部拆坏了!》、小乌鸦穿着他那只经典的红白相间的花袜子,和成千上万小读者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喜悦和烦恼、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会喜欢上他、
(二)边读边悟,对重点画面进行理解
一、观察图片,讲讲你看到了什么?
师讲故事,配上舒缓的音乐、
二、乌鸦都拿了别人的什么东西?每次他都是怎样得逞的?(讲几个图连接在一起,引导生回答)
那你觉得乌鸦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三、花袜子的宝贝越来越多,后来怎么养了呢?让我继续来看、
师接着讲故事
(三)首尾呼应、讲明故事
你看,最后又是这张图片,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乌鸦一个人吗?瞧瞧这背景,花袜子好孤独啊?
你有什么话想对花袜子说嘛?(拓展)
(四)总结
小乌鸦和朋友们在森林里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他聪明、活泼、热情,又有点儿淘气、任性、骄傲,常常冒出一些鬼主意,偶尔也跟朋友们闹些小意见、在成长过程中,谁能没有一点儿小缺点呢?你们猜猜花袜子后面会怎样呢?是继续自己玩耍呢?还是会敞开心扉的对待朋友呢?我们可以续编这个故事,为花袜子写一个结局、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思考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1
《狼王梦》给我的感触很深,在这里,我将从两个角度来说说我读后的感想。
(一)蓝魂儿惨死母亲嘴下
《狼王梦》中,蓝魂儿的死,对紫岚来说,是最惨的。他是在紫岚的眼皮底下被猎人的夹子夹住的,后被无耐的母亲紫岚咬死的。
蓝魂儿在母亲紫岚的教育下,养成了不畏不惧,一往无前的习惯。后来他也受到群狼的尊敬,当之无愧地该成为来年的狼王了。然而给紫岚当头棒喝的是,就在这知进不知退的思想下,蓝魂儿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轻而易举地被夹住。为了狼儿不被猎人、猎狗侮辱,也为了狼儿少受一点苦楚,紫岚咬死了自己的孩子。
对于处于弱势的孩子,一定是下大力气帮助他。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应该让孩子经受风霜雪雨,得到锻炼,在挫折中成长。但是,如何把握住度,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做教师的引以为戒
《狼王梦》,的的确确是紫岚想让狼儿做王的一个梦。然而,我们读后,却没有指责紫岚的一颗作为母亲的心。我们只为她的努力失败而心情沉重,沉痛。
放下书本,却放不下思考。育儿,不能像养别的物种一样,人生的路只有一次选择。试想,当初学生们进入校园时差不多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后来,一类由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占据要路者中间而成功了,另一类或因头脑的拙劣而进退失据,也或因家长、老师的失误而成为弱势群体。这正所谓是本同而末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难,育好人难。教师应当难中求真,难中求好。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2
《长袜子皮皮》是我今年6月初才买回来的童书,也是我阅读的第一本林格伦的作品。翻开《长袜子皮皮》,我从第一章第一眼读起,就爱不释手。 《长袜子皮皮》为什么让那么多读者喜欢?因为皮皮是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皮皮每天都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在地板上和面,像个大力士一样可以举起大鲨鱼,可以教训小偷,可以在山洞里过夜,可以爬树、上房,可以做一切他们喜欢的事,皮皮玩得开心的时候没人会叫她上床睡觉;想上学就上学;想冒险就冒险;想野餐就野餐;想吃糖就吃糖??而不必害怕大人的批评。她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性格:胆大的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动手能力强什么都会做;独立能力强,很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当然与好朋友托米、阿尼卡相比,长袜子皮皮是太淘气、太没有教养了,不上学,满嘴的瞎话,与警察玩拍人游戏,打人??,有着满脑子的异想天开、稀奇古怪的想法。
读了《长袜子皮皮》后,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作为教师,不能
将太多成人世界教条的礼仪过早地去安放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会少很多自由生活的快乐。孩子的童年应该有更多的快乐,这样才是真正的童年,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去坚持的一种理念。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3
《獾的礼物》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讲述了獾与朋友间的美好友谊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生命的意义和学会接受死亡。
在文字上作者将死亡喻为“走向长长的隧道的另一头,”这种解释对于一个对死亡充满了恐惧与未知的孩子来说再形象不过了,獾的信也只有一句话:“我去下面的长隧道了,再见!。”其他的小动物面对獾的死亡当然是很难过、伤心、失落、孤独,这是我们大家都能产生共鸣和能
这本书不但是一本关于死亡的书,还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整本书中迷人的插图将伤心的文字衬托得十分完美,是一本无论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有美好启示的书。它让我们不再惧怕死亡,能够学会接受死亡。让我们体会了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4
孩子有自己的声音,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哈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哈克内心的声音就是儿童本身面对社会的一个理解态度和对于社会的渴望。哈克习惯在自然中睡觉,在寡妇收养了他后,虽然他开始接受正常生活的一些方式,但是他接受的很勉强,那种处处讲规矩的生活,对于他而言就是一种受罪,在哈克的眼里“一举一动都要讲规矩,那日子叫人没发过。”等他实在受不了那份罪的时候,他就溜走,换上原先的那件破
衣服,又钻回到那个盛糖用的大木桶去住了。哈克向往自然的生活方式,喜欢探险。在哈克设置了自己被杀的假象之后,他开始寻找自己的空间,在路途间遇见黑人杰姆,在当时的法律和正统教育下发现逃跑的黑人不举报主人家是一种罪过,哈克在不断的受着内心的煎熬的过程中,几次几乎举报杰姆逃跑的事,但是在历险的过程中他发现杰姆的善良和友好,同时发现所谓文明世界和上流世界的肮脏、虚伪、罪恶。在这个过程中,哈克逐渐走向成熟。
当然,哈克在最后用行动成功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成人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5
主要内容:马修与马莉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发、喋喋不休的11岁女孩安妮。安妮自幼失去父母,十一岁时被人领养。小孤女个性鲜明,擅于幻想。她自尊自强,凭自己的刻苦勤奋不但得到领养人的喜爱,也赢得老师和同学的敬重和友谊。
小安妮天真热情,满脑子都是浪漫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顽皮的小溪在冰雪覆盖下欢笑;如果玫瑰会说话,一定会给我们讲很多有趣的故事;她还把自己的影子和回声想像成两个知心朋友,向她们诉说心事……
然而,由于酷爱想象以及“爱美之心”,安妮给自己惹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她不断地闯祸,也不断改正错误。在朋友、家人和老师的关爱中,小孤女安妮渐渐变成了绿山墙里快乐成长的小主人。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6
闲来无事,再次翻看了《爱心树》,感触依然很多,一言难尽,就让我来用笔告诉你们吧。 《爱心树》是美国当代作家谢尔希尔沸斯坦的一篇文章。看到故事的最后,我想, 如果,我是大树,我会无私的奉献一切吗?这种无私的付出值得吗?当男孩长大以后,他似乎就有太多的需求,是这些需求让他不再快乐。此时,大树除了奉献自己的一切,似乎就无能为力了。如果说大树是一位母亲,男孩就是她的孩子。她呵护着孩子长大,却要无奈的面对孩子的离去。她想用自己的一切帮助孩子,可是面对孩子复杂的生活,她的付出是有限的。因为对孩子的爱,她必须帮助孩子,只有在无私的奉献一切的时候,她才能感受到久违的快乐。
大树不是妈妈,大树是妈妈的爱,大树的树叶果实树枝树干是爱的延伸,是尊重,是理解,是接纳,是信任,是能量。现在,你再看到男孩回来拿走大树的树叶果实树枝树干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男孩的索取而愤怒了,因为他要的正是大树能够且愿意给的。他得到的也不是用金钱衡量的物质,而是从爱里获得的能量;你也不会为大树纵容孩子给孩子太多而生气,因为大树给的,只是她能够且愿意给的,是全部,但是不多也不少。
母爱——人生车途上的加油站。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7
《我爸爸》是表达最具感染力的一本图画书。用极尽夸张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描述了一个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爸爸形象,从装帧页的大花格子到烤面包机上跳出的烤面包,处处都有“我爸爸”的影子。原来,“爸爸”的'睡衣就是这样的花式啊!
“这是我爸爸,他真的很棒!
我爸爸什么都不怕,
连坏蛋大野狼也不怕。
他可以从月亮上跳过去,
还会走高空绳索。
他敢跟大力士比赛摔跤,
在运动会的比赛中轻轻松松就跑了第一名!
我爸爸真的很棒!
........”
“我爸爸”真的真的是很棒!因为他是大家和“我”心目中的太阳(画面中处处隐藏着太阳),还因为他永远地爱“我”!!!!
安东尼·布朗的图画向来喜欢暗藏玄机,例如,藏在树林里的小红帽和三只小猪、椅子露出的马脚、稀疏得像梳子的头发、球形的云和树、三大男高音中的帕瓦罗蒂和多明戈……其中描写爸爸跳过月亮的跨页,更结合了一首《鹅妈妈童谣》的情节,图画里爸爸跳过了月亮,童谣里的母牛没有出现,母牛的斑纹倒是跑到狗身上去了,长了腿的盘子盛着汤匙跑出画面。除了单页图画上出现的趣味外,两两相对的页面,也呼应着爸爸性格中的刚强与柔软、聪明与笨拙……种种相对的特质,把爸爸刻画得极富人性、可爱又逗趣。
儿童文学的读书笔记8
很久不看儿童文学了,由于工作的原因,再次回归。
看到结尾处青铜的那一声大喊,泪如雨下。真正美的作品,是没有年龄界限的。
曾今,在一片荒野之中,我见过一株向日葵,仅仅只有一株,金色的灿烂的圆盘,依旧执着的望着天空。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或许你并不想做一个强者,但是你应该具备一颗强韧的心,足以去抵御生活中未知的苦难,保护自己,保护旁人。
在这本书中,你能读到一个感人的故事,能读到一颗面对苦难却依旧灿烂的心,能读到清澈见底直指人心的文案,能读到堪称环境描写的经典范例。
有一位家长曾今问我:怎样能提高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当时我没有很好的回答,因为对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在不断的思索。现在,有了些模棱两可的框架。广泛的阅读,会开阔你的视野,但是只有真正的经历一些磨难、伤痛,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心胸宽阔大开大合之人。所以,要给孩子时间。
而我,仍然走在这一条不归路上
希望孩子们能爱上阅读。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文字中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穿越到任何你想穿越的时代。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写生字,做练习册,答试卷,一切的基础性学习,都是为了思考,为了感悟,为了和文字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成长,为了能够在精神的世界中驰骋,为了使自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与众不同的幸福。
看一两天的好书,或许不会有什么改变,看一两个月的好书,或许你还是那个你。但是,坚持下去,你会惊奇地发现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丢掉好的书籍,你就为自己关闭了一扇看到美丽风景的窗子。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丽风景,而不是去人头攒动的风景区,是要付出一些努力的,不是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2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