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福音7章读后感锦集76句-读后感
圣经马太福音读后感一
感谢上帝,赐给我们宝贵的《圣经》。让我们能享受您的话语、教训、事迹、真道和您的大爱!
通过学习新约圣经里的“马太福音”我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耶稣。知道他是由童贞女(玛利亚)从圣灵怀了孕降生的,他出生在伯利恒的马棚里;知道他曾经受过魔鬼的试探,又胜了试探;知道他在加利利海边 呼召了四个渔夫来跟随他;知道他的第一个神迹是把水变成了酒之后还行了很多神迹,有赶鬼、医治人、使死人复活……;知道他是为了爱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的人却百般的迫害他,最后耶稣为我们的罪、为了全人类的罪走上了十字架……在那一刻他背负了全人类的罪,上帝对他隐面不看。想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的触动了,他是完全的神、却要受到这耻辱的待遇,他也是完全的人、却要为我们承受这些……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圣经的道我懂的还很少,在今后的日子里会努力去学习。和小组里的每一位成员一起成长吧!
圣经马太福音读后感二
太福音第六章说的是天国子民在神面前应有的光景:一、该有隐藏的义行一、原则──不可将义行作在人前(1节) 二、关于施舍(2~4节) 三、关于祷告:(1)祷告该注意的点(5~8节)(2)祷告的榜样(9~15节) 四、关于禁食(16~18节)。主啊,谁能知道自己的过错呢?求神赦免我的这些罪。原来大大咧咧以为“性格外向”,不知道义行的意义或真实含义,得罪了神,不能荣耀神,常常自以为是,搞得哭笑不得进退两难,带来内心的疼苦和混乱,自然也伤害了人际关系。谢谢主,赐给我天国的律法,使我这愚人得智慧,不超过神的法度,遵纪守法重新做人。
二、该有信心的生活。一、不要积攒财宝(19~24节) 二、不要忧虑衣食(25~32) 三、要先求神的国和义(33节) 四、一天的难处一天当(34节) 主啊,我的信心不够,对这段信心的生活理解不够。求神挪去拦阻,开道路,使瞎子看见,用神的旨意行事,而不是短线章取义,不动就是不懂,求神保守我的心,天使显现,加添我的力量。奥,我所面对的不是我一个人的难题,是人类的难题,也是神的美意。谢谢主,你知道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自有永有的神,义人的路比越照越亮,你知道我的不能和软弱,你是救我的主,不是
圣经马太福音读后感三
马太福音是横贯新旧约的完美桥梁。如果说它是一部由人的天才和神的启示联合写成的杰作,一点也没有过分夸张。以下作者将就《马太福音》关于天国的七个比喻,谈谈自己对于"上帝之国"的理解。
一,天国的定义
天国一词首次出现在第2节。这词在马太福音共出现了三十二次。若不全面理解天国的概念,根本无法正确明白马太的讲论。故此,这里先解释这词的定义和意思。
天国是神统治的界限,在这里,神的治权是被人认许的。"天"是指着神说的。但以理书四章25节有这样的阐述:"至高者"在人的国中掌权。下一节则提到"天"的原则。人在什么地方降服神的掌权,天国就在那里。天国有两种解法。广义而言,指所有人承认神是绝对的统治者;狭义而言,指那些真正悔改归主的人。
归纳圣经中一切关于天国的经文,我们可按历史的发展,找到天国的五个独特的阶段:
首先,旧约曾预言关于天国的事。但以理预言神会建立一个国,那个国既不会被毁,也不会被别国的人掌管(但二44)。他又预知基督要来,永远握有万物的权柄(但七十三、14;也参看耶二三五、6)。
至于第二个阶段,施洗约翰、耶稣和十二门徒曾提到天国快要来到,或说现在就临到(太三2,四17,一○7)。马太福音十二章28节,耶稣说:"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路加福音十七章21节,他说:"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或作在你们中间)。"国度在降世为人的王里面。我们稍后便知道,神的国和天国二名常常交替使用。
在第三个阶段,天国是过渡形式的。主被以色列国弃绝后便回到天上。即使主不在地上,但国却仍在,就是在凡承认他主权的人心中。他教训人的道德伦理原则,包括登山宝训,全都适用于今天。从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可看到天国的过渡形式。
第四个阶段可称为天国的显现。天国的显现是指基督在地上作王一千年。基督曾改变形象,这正是描写他来到地上作王的荣耀(太一七1~8)。耶稣在马太福音八章11节提到:"......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
最后的阶段是永远长存的国。彼得后书一章11节这样形容:"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天国这词只在马太福音出现,而神的国却出现在其它福音书。这两个用语的意思没有差别,都是指同样的事情。例如,马太福音十九章23节中,耶稣说财主进天国是困难的。同样,马可福音(一○23)和路加福音(一八24)也分别记载了耶稣对神的国的论述(也参看太一九24,那里用了"神的国")。
上文曾提到天国广义和狭义的意思。同样道理,神的国也有两种情况,这进一步证明天国与神的国都是同一回事。神的国包括真的部分和假的部分。从撒种的比喻(路八4~10),芥菜种的比喻(路一三十八、19)和面酵的比喻中可见。狭义来说,只有真正重生的人方可进神的国(约三三、5)。
二,七个比喻
马太福音多处告诉我们,若不用比喻,主就不向百姓说什么(太十三34)。当门徒发现主那次的讲道用了前所未有那么多的比喻的时候,他们就表示惊奇的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十三10)。主自己就亲自解释为何从那次开始要多用比喻:"因为天国的奥秘(一直隐藏的真理),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那些注意外表的群众)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十三11~13)
虽然这样,这些本来要把真理隐藏起来的比喻,却反而对那些真诚的门徒启示更多真理,因为"有的还要加给他。"到了这时候,以色列人拒绝天国的隐意经已明朗化了;所以主在马太福音第十三章所讲的比喻里,开始把一直隐藏着的天国奥秘揭露出来,并且说明目前被以色列人拒绝的天国会在将来有何发展。这就是第三十五节的意思了:"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请参考十六、17节)。真的,由这时候开始,主耶稣把天国未来发展的新真理发明出来。明白了这一个背境,我们对解释比喻就容易得多了。
除了第一个比喻之外,其余六个都有"天国好象......"的字样。那撒种的比喻也是讲到天国,因为主说这比喻是"天国的奥秘"(太 13:11),这种子就是天国的真道(太 13:19)。
这七个比喻都是讲到天国在现今世代的情况,并不是指将来千禧年时代天国实现说的。因为千禧年国度中的赏赐、冠冕、宝座、荣耀等都没有提到。
我们要知道七个天国的比喻中,前四个是对众人讲的,后三个是对门徒讲的。前两个比喻主亲自作了解释,后五个比喻主没有作出解释,主让人自己去揣摩思想。有的解经家认为撒种的比喻与稗子的比喻,可以分成一组;芥菜种的比喻和面酵的比喻可以分成一组;藏宝的比喻和藏珠的比喻可以分成一组;撒网的比喻可以自成一组。
①撒种的比喻
马太福音十三章三至二十三节撒种的比喻,是说到人们对待神话语的四种不同态度,所以就出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有的解经家用历史的观点来解释撒种的比喻,例如:落在路旁的种子可以指犹太人,主耶稣在世传道时犹太人接受福音者为数不多,绝大多数的犹太人不肯接受主的真道;落在土浅石头上的种子可以指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人民相信基督教,表面上当时基督教相当兴旺发达,但实际上耶稣基督的救恩福音没有进入人的内心,因为根不深,一旦遇到苦难考验就跌倒了;落在荆棘里的种子可以指主的救恩福音,传到西方某些国家或地区,因为他们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就把主的生命道挤住了,因而就结不出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种子,可以指主的救恩福音传到东方某些国家或地区,因为人的心已经预备好,内心极其渴慕,他们如饥似渴地追求得着主的救恩,所以就有美好的收成。
②稗子的比喻
马太福音十三章二十四至三十节,三十六至四十三节是主所讲稗子的比喻,主对此作了简要解释。可是那种子不再指真道,乃是指接受真道的"天国之子";那地不再指人的心田,乃是指世界,就是基督教传到之地。那"睡觉"的"人"(13:25),是复数的,就是指主的仆人们,当他们疏忽、不儆醒时,魔鬼就把稗子撒进来。例如在使徒时代就有假基督徒混进来(林后11:26;加2:4)。可见什么地方有主的工作,什么地方也会有魔鬼的工作,这种混杂不是人用"薅"来解决,必须等到将来收割的时候,主差遣天使把它分别出来。
这稗子的比喻也是主自己稍后私下向门徒解释的。撒种的是"人子",田地是"世界",好种是"天国之子",稗子是"那恶者之子",那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而且这比喻结束之时是这样说:"那时(即世界的末了)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③芥菜种的比喻
天国象一粒芥菜种(太13:31-32),它本是"百种里最小的",是一种草本的蔬菜;可是它以后有了反常的生长"成了树"(成了木本),有飞鸟栖息其上。这正象当初的基督教,本是最小的,可是到了一个时候忽然有反常的扩大,变成了国教,有权有势,满了世界的虚荣,那恶者的势力也就伸进来了。
芥菜种的比喻是讲天国在现今是隐藏着,但最终却必然显得非常伟大的。即强调接受、信仰上帝的人群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天国的降临也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结果。
④面酵的比喻
酵是象征异端、毒素、腐败(太16:12;可8:15),面本是滋养生命的粮食,那妇人就是传异端错误道理的人。她把酵放在面里,使神纯正的真道与异端错误混淆在一起,叫人难以分辨,深受其害。面酵不是指天国,那些面本身才是。面酵不过代表一种假教义吧了。
新约时代主耶稣叫人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参太16:5-6;路12:1),要防备希律的酵(参可8:15)。
我们结合在芥菜种与面酵的比喻——一个指出隐藏在地里的虽然不见了,但最终长出来变成了一棵大树,另一个指出藏在面里的好像消失了,但却发起来充满全团。很明显的,主耶稣正是用这些意义来描写那后来被世人拒绝的天国,虽然好像没有了,但在最后的日子里却再出现,成为充满天下的大国。
⑤藏宝的比喻
这是讲到天国的事情;"人"和"买卖人"都是指主耶稣。讲到"变卖一切所有的";表明主要得到它就必须付出重大的代价。有的解经家认为宝贝是指犹太人,他们现今漂流在世界各处,就如同隐藏在地里的宝贝。有一天神会把那些余剩之民从世界各处召回来,他们肯认罪悔改,神就会赦免收纳他们,成为千禧年国度的百姓。
在藏宝和买珠商人这两个比喻里,再度指出天国是隐藏着的,但这里带出更深一层的意义,就是对于寻找神的人,神正要寻找他。神救人不再是普遍整体性的,反之,现在是隐藏的和个别发现的;各人自己寻找,及至发现了,估计这要来的天国是如此宝贵的,他不惜变卖一切去得着它。
⑥重价珠子的比喻
重价珠子显然是指教会。它是砂粒进入海蚌体内逐渐变成的。就如同教会从世界里被召出来,经过主宝血的救赎和生命的变化,而成为荣耀的教会,真好象珍珠那样美丽可爱。使徒保罗说"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参弗5:二十五、27)。
重价珠子的比喻是为了强调在天国降临的工程中,教会在世俗社会中的作用。
⑦撒网的比喻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七个比喻中的最后一个,就是撒网比喻。这比喻与其他的一们,具有它自己的着重点,指出在末后的日子里,神要在那些承受天国的义人中,把那些作恶的分别出来。这解释是主自己告诉我们的:"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氢恶人分别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要哀哭切齿了。""海"可以指世界,也可以指外邦人。"网撒在海里"是指世界的末了,主要差遣他的使者从外邦人中把义人和恶人分别出来。这比喻与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一至四十六节中分别绵羊与山羊的比喻就是一件事。
由这些解释看来,这七个比喻合起来形成一个进程。第一个比喻论及当日主自己传道的结果。第二个麦子和稗子的比喻指出"一个长起来直至......"。第三个芥菜种的比喻和第四个面酵的比喻告诉我们,天国现今是隐藏的,但将来却是荣耀得胜的。第五个宝藏的比喻和第六个珠子的比喻表示,那将要来的天国是宝贵无经,值得我们为追求它而看万事当作有损的。第七个撒网的比喻指出那些作恶的人必从天国中除灭。
这七个比喻都与主在世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无可怀疑的,第一个撒种的比喻是主用来形容当时当地的人对他所宣传的天国的反应。第二个撒稗子的比喻是说魔鬼在当时已经做了的工作,因为第三十九节说:"撒(过去式)稗子的伊敌就是魔鬼"。这清楚的表示主所说"世代(按原文)的末了",基本上是指当时的世代说的;而且又从那世代开始,天国就"隐藏"起来了,换言之是收回了、延迟了。现在插入的是教会时代,对天国来说,这也是被搁置的时代。到了这时代完结后,这些天国的比喻便会再接续应验下去,于是天国就真正的降临了。天使要从天国里把那些"不好的丢弃了",只有义人才能承受天国。
亚当·斯密被称作“经济学之父”。经济学家把斯密当作他们的偶像,如果说经济学家是天主教牧师的话,斯密的思想就是他们的马可福音。然而,斯密的在天之灵却对这种膜拜越来越不耐烦,他感觉到自己的思想被后来的经济学家们误解,并一代一代地让这种误解谬种流传。这真是“大多数虔信者使我们对虔诚感到厌恶”。最后老人家坐不住了,他决定亲自出马,重新解释自己的思想。于是,斯密通过灵魂附体,附身到一个弗吉尼亚的移民老工人身上,重返人间。当他刚刚出现在伯恩斯——一个快要毕业的经济学博士面前时,伯恩斯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一定是个疯子或骗局。然而,伯恩斯随后跟随斯密经历了一段令人心跳的冒险,期间有凶杀,有爱情,甚至还目睹了斯密、休谟、卢梭、伏尔泰等一群名人集体复活,坐在一起打牌。这就是乔纳森·怀特所写的《拯救亚当·斯密》一书的故事情节。
斯密究竟为什么感到自己的思想被人们误解了?这要从他最有名的“看不见的手”说起。斯密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每个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反而会带来社会公共利益的提高。他举的例子是,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供应我们每天的吃喝,并不是出于对我们的善举,而是因为他们要从买卖中得到自己的利益。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谬误,后来的人们开始对斯密的观点庸俗化,借斯密之口宣扬贪婪是有益的,自私的行为反而对社会有益。这正是斯密最不能容忍的。
在斯密看来,有了灯芯,有了蜡,但没有氧气,蜡烛还是不能燃烧。市场经济也一样,离开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市场经济只能够带来堕落和失败。斯密谈到,“大多数成员贫穷悲惨的社会不是一个快乐幸福的社会”。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让大家都珍惜的社会秩序?斯密特别指出,同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他在《道德情操论》中说道,“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在这个人的本性中仍然会有一些原则使他们关心别人的命运,并分享到他们的幸福,尽管除了为他们的幸福而感到喜悦之外,他不会有其他收获”。这样的一种同情心源于人的本性,但是如何将其发扬光大,需要人们不断地培养。
举一个类似面包师的例子来讲,在北京,有很多外地人早上卖早餐给我们吃,当然,他们卖早餐不是出于对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需要卖早餐来自己养家糊口。但是,我们从报纸上常常会看到小贩往油锅里放洗衣粉炸油条等报道,为什么这只看不见的手会变得这样肮脏呢?经济学家对此的本能反应是,要么说竞争不够充分,等到市场经济足够成熟就会解决所有的问题,要么说市场出现了失灵,政府要加强管制,应该制定更多的法律,派出更多的质量检查员。但是,我曾经在王小波的一篇随笔中读到,他说如果你到了这些外地人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就会发现他们缺少起码的生存的尊严,在城市里也处处受到白眼和欺凌,既然别人从不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对待,他们为什么要尊重别人呢?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和同情别人,才能唤醒他们对于自己的尊重和赞赏,然后,他们才会真正地回过头来尊重我们。
看来,在我们的社会中的确缺少了一些东西。书中也说到,经济自由没有道德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怎样找到这样的社会道德,按照斯密的看法,我们并不是要用一套利他主义的原则替代市场经济,让人人都当活雷锋,而是要找到一套和市场经济相得益彰的伦理。
在他看来,对于个人来说,美德在于谨慎和克制,因为人们在寻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逐渐认识到,克制才是最优的方式。极端的自私自利反而会招致别人的反对,最后被淘汰出局。拉罗什福科爵士就曾经说过,过分精明是缺乏智慧的表现。斯密说:“在追求财富、名誉的赛跑中,他可以紧绷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竭尽全力地跑在对手的前面。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击垮他的对手时,观众就不会再迁就他。这违反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他们所不允许的`。”
对于公司来说,或许我们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有一部叫《华尔街》的电影,其中著名影星道格拉斯扮演一个华尔街金融家,在一次股东大会上夺过话筒,振振有词地说:“贪婪是正当的,贪婪行之有效。贪婪阐明、剖析并抓住了进化精神的本质。各种形式的贪婪——对生命、对金钱、对爱、对知识——促进了人类的突飞猛进。”颇具讽刺意义的是,随着安然、世通等大公司倒台引发的一连串华尔街丑闻再次提醒我们,贪婪仍然是最为糟糕的品质。《拯救亚当·斯密》中借一个硅谷公司经理的艰难抉择,为我们指出了另一种选择。这个经理的员工向他抱怨,一个客户非常傲慢无礼,但是,这却是一个带来大订单的客户。是牺牲员工的尊严选择订单还是尊重员工的人格放弃订单,经过艰难的选择,这个经理最后还是不卑不亢地向那个不可一世的客户说,我们今后不再接受您的指令。这种选择对于大多数企业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企业不就是赚钱的机器吗?在面对丰厚的利润时,企业不去赚取,最后还会生存下去吗?斯密对此却大加赞赏。他认为,生产效率最终来自于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所以,如果尊重员工、更加慷慨大方地给工人以奖励,会促使员工更加勤勉。他们会更活跃,更勤奋,而且会比工资低时工作更加有效率。书中还说到,“在你没有树立正确的员工道德之前,是不可能逐渐向其灌输正确的顾客服务道德观念的,只有对内负责,才能做到对外负责”。这就是一种基于价值的新的商业模式。
斯密强调谨慎和仁爱,并不是出于欲取先予的狡诈,他试图引导我们去沉思生命的真正意义。在斯密看来,财富是必要的,财富值得被喜欢,但是不应该被狂热地追求。权力和财富能够赶走夏天的阵雨,但是却不能躲避冬季的暴风雨。它们使得你仍然像以前一样,甚至比以前更糟,仍然暴露在焦虑、恐怖和悲伤之中。斯密有一句名言:那些在路边晒太阳的乞丐,拥有国王们奋斗终生也无法获得的安逸。
书中有一段对白。斯密问伯恩斯,“什么能带来幸福?”读到这里,我合上了书本,试图自己也想出一个答案,我想到了我的青春,那无知而不安的躁动的心灵;我想到了在学堂里学习经济学时的激动,以及后来到了美国之后感受到的挫败和失落;我想到了我排得满满的日程,被贫穷和虚荣心驱使着每天忙忙碌碌……
然后,我翻开书,读到这一句:
“斯密举起双手:‘那是心灵的平静’。”
他们在老柳树旁边停下来。最小的那位男
“啊,请不要这样做吧!”那位年轻的女男
于是她就把她所知道的关于这树的事情全讲出来:关于那个老邸宅的事情,以及那个小贩和那个牧鹅姑娘怎样在这地方第一次遇见、后来他们又怎样成为这个有名的家族和这个女男
“这两个善良的老人,他们不愿意成为贵族!”她说,“他们遵守着‘各得其所’的格言;因此他们就觉得,假如他们用钱买来一个
“他们是一对可爱的通情理的人!”牧师的儿子说。
到这儿,他们的谈话就自然接触到贵族和市民了。牧师的儿子几乎不太像市民阶层的人,因为当他谈起关于贵族的事情时,他是那么内行。他说:
“一个人作为一个有名望的家庭的一员是一
这就是牧师的儿子的一番议论。它的确未免太长了一点,但在这期间,那管笛子却雕成了。
公馆里有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从附近地区和京城里来的。有些女士们穿得很入时,有的不入时。大客厅里挤满了人。附近地区的一些牧师都是恭而敬之挤在一个角落里——这使人觉得好像要举行一个葬礼似的。但是这却是一个欢乐的场合,只不过欢乐还没有开始罢了。
这儿应该有一个盛大的音乐会才好。因此一位少男
这儿现在有了音乐,也有了歌唱,它们都使演唱者本人感到最愉快,当然这也不坏!
“您也是一个音乐家吗?”一位漂亮绅士——他只不过是他父母的儿子——说。“你吹奏这管笛子,而且你还亲手把它雕出来。这简直是天才,而天才坐在光荣的席位上,统治着一切。啊,天啦!我是在跟着时代走——每个人非这样不可。啊,请你用这小小的乐起来迷住我们一下吧,好不好?”
于是他就把用水池旁的那株柳树枝雕成的笛子交给牧师的儿子。他同时大声说,这位家庭教师将要用这乐器对大家作一个独奏。
现在他们要开他的玩笑,这是很清楚的了。因此这位家庭教师就不吹了,虽然他可以吹得很好。但是他们却坚持要他吹,弄得他最后只好拿起笛子,凑到嘴上。
这真是一管奇妙的笛子!它发出一个怪声音,比蒸汽机所发出的汽笛声还要粗。它在院子上空,在花园和森林里盘旋,远远地飘到田野上去。跟这音调同时,吹来了一阵呼啸的狂风,它呼啸着说:“各得其所!”于是爸爸就好像被风在吹动似地,飞出了大厅,落在牧人的房间里去了;而牧人也飞起来,但是却没有飞进那个大厅里去,因为他不能去——嗨,他却飞到仆人的宿舍里去,飞到那些穿着丝袜子、大摇大摆地走着路的、漂亮的侍从中间去。这些骄傲的仆人们被弄得目瞪口呆,想道:这么一个下贱的人物居然敢跟他们一道坐上桌子。
但是在大厅里,年轻的女男
在附近一带十多里地以内,大家都听到了笛声和这些奇怪的事情。一个富有商人的全家,坐在一辆四骑马拉的车子里,被吹出了车厢,连在车后都找不到一块地方站着。两个有钱的农夫,他们在我们这个时代长得比他们田里的麦子还高,却被吹到泥巴沟里去了。这是一管危险的笛子!很幸运的是,它在发出第一个调子后就裂开了。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它就又被放进衣袋里去了:“各得其所!”
随后的一天,谁也不提起这件事情,因此我们就有了“笛子入袋”这个成语。每件东西都回到它原来的位子上。只有那个小贩和牧鹅女的画像挂到大客厅里来了。它们是被吹到那儿的墙上去的。正如一位真正的鉴赏家说过的一样,它们是由一位名家画出来的;所以它们现在挂在它们应该挂的地方。人们从前不知道它们有什么价值,而人们又怎么会知道呢?现在它们悬在光荣的位置上:“各得其所!”事情就是这样!永恒的真理是很长的——比这个故事要长得多。
【各得其所读后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生活中的,都有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理由,一切都要顺其自然,不要肆意去改变它,否则,只能是自寻烦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7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