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密码读后感
读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读后感
了一篇文章,名叫《秦始兵马俑》,看完后,万千,心里久久不能,想了很多很多…… 《秦始皇陵兵马俑》主要讲了位于我国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特点、雕刻艺术、制作技术及其重要价值,高度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艺术上的辉煌成就,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读到“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和“世界第八大奇迹”时,我颇有感触,那时的人们手头上没有什么好的工具,也没有什么高科技产品,竟能发现如此伟大的艺术杰作,体现出了先辈一种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
秦始皇陵兵马俑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
读完课文,我们不禁为它宏伟的气势所折服,不禁为它多样的造型所吸引,思绪万千,真想与陶俑们一场对话,追寻远去的历史。
看到了这幅伟大的著作,使我仿佛置身于秦朝,看到了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正指挥着千军万马,统一了中国的伟大事业。
我真是为我的祖先感到骄傲,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自豪。
秦兵马俑观后感
说起中国的历史,让我最喜欢的就是秦兵马俑了,今天,我看了《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让我更加喜欢秦兵马俑了。
其中,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先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的俑叫做将军俑。
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走进它的身旁,就好像自己还在远古时期。
武士俑高
【第1句】: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健壮,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数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只见他们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让人感到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筒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犹如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我觉得其中最令人们喜爱的是马俑,马俑和真马没什么两样。
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真马呢
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宛如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旅程。
最令人们惊叹不已的是车兵俑和弓弩手。
车兵俑分驭手和军士,驭手居中而立,驾驭着战车,军士分列在战车两侧,保护着驭手。
弓弩手个个张弓搭箭,两眼盯着前方,或立或跪,随时准备将利箭射出去。
秦兵马俑是我国雕塑的,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我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读秦兵马俑有感四百字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课,这一课是说明文,但加上数字后,让课文更加能吸引人。
这篇课文生动的描写了西安以东30千米处的罕见秦兵马俑,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果真名不虚传,目前已出土了8000多个兵马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19120平方米多大的一个数字呀!我真佩服古代人民修建的这一历史奇迹,听说全是用陶来制作的,神呀!8000个,和真人一样大,还
【第1句】:8米。
古代人民真的实在是太聪明了,真感谢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的这些奇观,作为炎黄子孙,我觉得十分自豪。
这篇作文写得很拟人化,将的表情、衣束、姿态都比较生动地写了出来。
将静的跟活人来写 。
写从身才体格、衣着穿挂、动作神态几方面准确地写了。
写是通过,让人有亲眼目睹的感觉。
写骑士俑从衣服入手,展开想象。
写陶马使用了描述与想象相结合,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还用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兵马俑的宏大。
还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具体写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
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概括的价值。
在暑假,我已经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真的是气魄雄伟,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个个栩栩如生。
真不愧是世界之一!天,我们学习了第十四课秦兵马俑。
本文生动的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神态自若,表现了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个性特点;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右手执缰绳,左手执弓箭,勇猛善战,随时准备上马冲杀,反反复把我们带到了战马嘶鸣的古战场:分工明确,;弓-弩手张弓搭箭,神态专注;马俑形体健壮,肌肉丰满。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我们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
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兵马俑是谁制造的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
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
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
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
一号坑最大,东西长 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
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
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
【第1句】:8至
【第1句】: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
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
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
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
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
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
组织严密,队伍整肃。
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
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
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
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
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
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
身高达
【第1句】: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
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
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
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
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
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
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
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
【第1句】: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
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
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 10道
【第2句】: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
底部以青砖墁铺。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
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著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
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
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
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
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
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
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
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
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
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
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
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
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
它的东边是一条长
【第11句】:2米,宽
【第3句】: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
共出土陶俑64件。
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
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
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
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
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
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
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
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
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
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
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
两室之间隔以车墙。
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
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
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
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
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
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796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