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彼此张爱玲读后感

多少恨 张爱玲 读后感

生如夏花 我是一个张迷,家里有一本《张爱玲作品集》、一本《张爱玲散文集》、一本《传奇未完:张爱玲》(蔡登山著),我想以后还会买很多有关张爱文字书籍。

那天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张爱玲的《色.戒》,翻开一看,还有几篇自己未读过的小说,便讨来一阅。

《多少恨》便是其中的一篇。

《多少恨》的故事情节和框架结构,乍看有点像《简爱》,细看还是张爱玲的文字,有这样凄清的华丽,这样老辣的天真,那意向的深邃和微妙真的让人感到绝望,忍不住一读再读,百看不厌。

女主人公虞家茵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男主人公夏宗豫家给他八岁的女儿小蛮当家庭教师。

之前,因为一场电影,他们有过邂逅,彼此说话不多,但已互生情愫。

在两次偶遇之后,他们才认识对方,似乎很有缘分。

夏宗豫35岁,在上海有自己的企业。

他有太太,不识字,有病、脾气古怪,现在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对自己包办的婚姻不满意,一直想离婚。

虞家茵25岁,年轻漂亮,又有文化,而且性格温柔体贴,女儿小蛮也很喜欢她。

他们一见倾心两情相悦,如果不是外来因素干扰太多,走到一起是水到渠成的事。

就在他们开始相互恋慕之时,家茵的父亲,早年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家茵母女的父亲,从乡下来到了上海。

家茵对父亲的感觉是:外貌有这样的改变,而她一点都不诧异——她从前太恨他,太“认识”他了。

真正的了解一定是从爱而来的,但是恨也有它的一种奇异的彻底的了解。

家茵对父亲是没有好感的,想早点打发他走,就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给了他。

她的父亲却没有离开上海,把她给的钱很快挥霍完了,又跑来跟家茵要钱。

当他发现,家茵和宗豫有相好之意,就直接找宗豫要求给他安排工作。

宗豫为了家茵,接纳了他。

谁知,他花钱太快,几次三番跟宗豫借钱。

有一次,把别人捐给厂里的善款也给挪用了,这件事在厂里造成很坏的影响,他自己还不自知。

宗豫为此发了火,辞退了他。

宗豫向家茵解释这件事时,家茵难堪极了。

家茵的父亲得知宗太太从乡下来到了上海,他还跑去游说,说劝自己的女儿甘愿做姨太太,希望她接纳家茵,又跑回来劝说家茵同意做妾,这样就可以拥有富贵荣华的生活。

当家茵看到宗太太的伤心和绝望,尽管她在心底爱着宗豫,宗豫也爱她。

他一直在跟她表白,愿意离婚娶她。

她还是决定离开宗豫,走的远远的,到另一个地方度过此生,永不相见。

这篇小说原载于一九四七年五月、六月上海《大家》第二、三期,今天读来,仍然唏嘘不已,悲从中来。

是因为张爱玲的文字太精彩了,她的表达方式,处处显出非凡的才情,这大概和张爱玲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众不同的命运有关,就像曹雪芹写出经典名著《红楼梦》一样。

而今世间再无张爱玲(1920-1995),幸好有她的文字陪伴我们,看人生苦短叹人世苍茫,同时带着种种渴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旅。

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

我想应该还有一恨,就是彼此相爱的红尘男女,不管爱的有多深沉或多缠绵悱恻,终就抵不过俗世间的各种纷扰,最终分道扬镳,远走他乡。

所以,当你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请一定要紧紧抓住,不要轻易放手,惜取眼前人。

像勇敢的简爱一样,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不管遇到多少困难,也要回到罗切斯特身边,相伴一生,也就不会再有“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求张爱玲《半生缘》读后感

生命是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子。

缘却又是对相爱的人的极大讽刺与愚弄。

——引子 张爱玲,这个文坛小女子用她一贯的冷色调勾画出3对男女的爱“缘”,是孽缘

还是无缘

顾曼桢与沈世均的缘=时间的沉淀 曼桢是一个表面柔弱却又坚强的女人,清贫的环境造就了她那倔强、坚忍、执着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担起了赡养家人的责任,与世均平淡而又真实的爱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丝慰藉,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牺牲,在世均的体谅中这个“弱女子”感到了幸福与快乐。

在默默中,她撑起了一个家,然而曼璐在祝鸿才身边的日渐失宠,在她的私心与母亲和用人合谋草草将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怀中,在被实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无颜面对自己深爱着的他。

在坚忍的她终于又一次挺了过来,在病友帮助下,成功逃脱,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张爱玲读后感--人生的悲剧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以外,都是悲剧的尾巴。

在我看来,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

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着不妥协。

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了。

这时候各自面对的人儿都成了种类物,可以替换的。

若是换了些时候,换了个光景,他对面兴许是另一个女人,她对面也兴许是另一个男人。

  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

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

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

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

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

”离了婚的,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

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

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

寂寞倒是其次。

  ,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

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

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

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

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

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这便是她为何一再矜持,不想经他的激将,“自动投到他的怀里去”的原因。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不完了

还绕得大弯子

什么做不了主

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

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

”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

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荡”的恶名。

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

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

拒绝和她结婚了。

”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

这是在和自己打赌。

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

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

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

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

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她决不会就此放弃,因想:“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此时柳原给了她房子和花费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

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且说“管它呢

”。

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

”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

如今目的已经实现了大半,至少实现了曲线救国。

  早猜准了白的心思。

开始就问“你爱我么

”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

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

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

“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

如此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

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

”。

  也有人说,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

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

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

萨黑荑妮就是一例。

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

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

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

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

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

但是,这远远不够。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

“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

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

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

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

她终于遇见了柳原。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

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

”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

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

“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

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

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

”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

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

……”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

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

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

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张爱玲的《同学少年都不贱》

转两篇评论:  同学少年都不贱的评论  2007-12-12 12:30:13  三十年前的月亮  书评人:苏七七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

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

”  这是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著名的开头。

前些日子,等着《同学少年都不贱》“出土”时,读者的心情,也象是在等着三十年前的月色。

——据陈子善的考证,这部中篇作于1973到1978之间,当时没有发表的原因,据张爱玲给夏志清的信,是:“除了外界的阻力,我一寄出也就发现它本身毛病很大,已经搁开了。

”她看人看己,都过于透辟,《红楼梦》里评元春,说雕琢太过,伤了元气,这话也象是可以用在她身上。

  篇名《同学少年都不贱》,用的是杜甫《秋兴八首》中的“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写两位教会女中的同学,赵珏与恩娟,几十年不同的人生经历。

以小说的框架而言,几乎可以写成一部《十八春》式的长篇,但张爱玲的落笔甚简——而且是越写越简。

前面教会女中的生活,还是顺序写下,有几处细节铺陈,后面几十年,只是借赵珏与恩娟的一次会面,由赵珏回忆了几段往事,跳跃点染。

全文是二三万字的一个中篇,读完了觉得行笔枯简,意兴阑珊,比之早年《金锁记》式的丰腴流丽,确实出自一人之笔,笔底意境已然大不相同。

  小说第一句就是——“起先几乎让人无法相信”。

读这个小说,“不相信”是个奇怪的关键词,象个拂之不去的念头,在文中时隐时现。

最初的这个“无法相信”,是赵珏无法相信自己往日的朋友恩娟,已经成了一名显宦的太太,而她自己的生活颠沛流离,象是一部写得狼狈的传奇。

小说在一个突兀的跳接——“这次通讯后,过了十廿年赵珏才又写信给恩娟”后,写到作为小说的一个重要部分的她们的相会,这次相会又布满 “不相信”。

对十分琐碎的细节,恩娟的笑容“将信将疑”,然后赵珏就象是计数一样,在一个个神色间,记下她“第二次不信”、“第三次不信”。

这诸多的“不信”,其实都还是赵珏的观照,在她不信别人,别人不信她中,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中,隐隐地象是有一个细声音在说:我不相信这就是我的命。

但是这一切又是用一个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下来的,简约的轮廓,触目的细节。

不由得不信。

  于是这部小说里头,有着一种面对命运的“到底意难平” 的酸辛。

早就不抱怨了不检讨了,但还压抑着沉沉的酸辛。

能够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安慰呢。

——只有最后的,“活着”算是唯一的安慰。

总统死时,她在水槽上洗盘碗,脑子里听到自己的声音在说:“甘偤迪死了。

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张爱玲在这里加了一段小小的分析:“是最原始的安慰。

是一只粗糙的手的抚慰,有点隔靴搔痒,觉都不觉得。

但还是到心里去,因为是真话。

”——所有的“不信”只有在这最原始的“真话”面前安顿下来。

但如果在这一步停住,赵珏就是一个哲学家了。

勘透了生死命运,不过如此。

而张爱玲笔下没有哲学家,她又补了一条,赵珏看到恩娟的在总统游艇上的一张照片,“那云泥之感还是当头一棒,够她受的”。

  赵珏象是和她的命运并行走着。

她已经很漠然了,承受着,适应着。

“宽膊的霜毛炭灰灯笼袖大衣,她把钮子挪了挪,成为斜襟,腰身就小得多”。

——这段话我读起来,忽然觉得凄凉。

写过绮罗无限的《更衣记》的张爱玲,是不是孤身在美国时,穿一件这样的挪过钮子的旧大衣

陈子善在前言中说:“小说无疑带着某种程度的自传色彩”,我不觉得情节如何有近似之处,但这个憔悴、不信、再给自己找个根据的赵珏,心气上倒是象我想象中的张爱玲。

  书的前面附有一页张爱玲手稿的影印,皇冠为她特制的五百格稿纸,她的字一个是一个,绝不粘连,字迹工整,不多改动。

略有改动中看得出她对文字的苛严:一处“很”字改作“非常”,一处添了个“大概”,都是极细微之处。

她自己说:“我是爱看人生,对文艺往往过苛。

”——这 “爱看人生”中的一个“看”字,反衬出她与这个世界的隔,就算是自己的命运,她也象个旁观者。

在她早年的作品里,语言的丰沛劲气几乎弥补了思想的嘲冷,只觉其艳。

而到了这一部《同学少年都不贱》中,对于世事人情,她也不用意去嘲讽了,对语言再是严苛在意,也只是准切,不再润泽。

读起来,象有一朵花萎谢时的气息,形还在,神已散。

  张爱玲的骨灰,最后撒在了太平洋中。

  读后感 兼浅谈为什么张爱玲要用“同学少年都不贱”这个题目  2006-03-05 04:03:58 来自: 万万点 (北京)  序  一个迟暮之年的百万富翁,在冬日的暖阳中散步,碰到一个流浪汉在墙根处晒太阳,他问流浪汉:“你为什么不去工作

”  流浪汉答:“为什么要工作

”  “你可以挣钱呀。

”  “挣钱做什么

”  “挣钱可以住大房子,可以享受美味佳肴,可以和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

”  “然后呢

”  “当你老了,可以衣食无忧,像我一样,每天散散步,晒晒太阳。

”  “难道我现在没有在晒太阳吗

”  这是一篇广为流传的所谓“富有人生哲理”的短文。

  张爱玲在《同学少年都不贱》其结尾,冷冷地打破了这种自我安慰的处世哲学......  ==============================================================================================================  张爱玲的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中的“贱”,通俗的讲就是:差、不好、低一个档次,这可以是在各个方面,比如经济条件、社会地位、阅历、恋爱等等。

“贱”是差,“都不贱”就是:谁也不比谁差。

  小说中的两位女主人公赵钰和恩娟离开学校后,在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上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可赵钰的想法是:别看这样,其实我也不比她差——即“同学少年都不贱”。

我觉得小说的题目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所谓的“同学少年都不贱”也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最终不过是赵钰的自我安慰罢了。

  赵钰和恩娟学生时代是同宿舍的好友。

  学生时代,即使各人家境或多或少有些差距,也还不至于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大家彼此没有太大差别——至少赵钰和恩娟在那时候还没有太大隔阂。

  离开了校园,恩娟嫁得好,从此踏入上流社会;而赵钰还一直在温饱-小康之间徘徊。

  两个人的差距就这样拉开了——经济上、社会地位上。

  小说以赵钰的视点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种差距所造成的两个影响:  1,两人因差距而产生隔阂  2,赵钰略有自惭形秽却又不愿承认转而自我安慰:其实谁也不比谁差,即“同学少年都不贱”。

  一,隔阂  当社会地位产生巨大差距的昔日好友再见面时,气氛已不同于往日学生时代,无论双方表面怎样做出和谐、亲密的样子,实际上两个人已经有了隔阂。

所谓的亲密的交谈,不过是双方(尤其是赵钰)努力营造出的一种气氛罢了。

  ---------------------------------------------------  “忙了一天累死了,就想坐下来看看电影,哪像从前

”  “内地什么样子

”  “都是些破破烂烂的小房子。

”  “你跟汴话多不多

”她没问他们感情好不好。

  “哪有工夫说话。

他就喜欢看侦探小说,连刷牙都在看。

”不屑的口气。

  赵珏笑了。

  “当然性的方面是满足的。

我还记得你那时候无论如何不肯说。

”  又道:“忙。

就是忙。

有时候也是朋友有事找我们。

汴什么都肯帮忙。

都说‘李外夫妇的慷慨……’”末句引的英文,显然是他们的美国朋友说的。

  ---------------------------------------------------  这是两人毕业后的一次重逢,昔日好友,现在见了面却是对话生硬、前后不搭、想起一句是一句、为了交谈而交谈。

赵钰还要时刻小心不能说错了话,比如“没问他们感情好不好”,而是辗转地问“你跟汴话多不多

”。

  这种令双方无趣却还要坚持下去的“谈话”,终于以“说着,她姨妈进来了,双方都如释重负。

”而结束。

  如释重负——原来两个人交谈都已成负担。

  赵钰是觉得有隔阂了,恩娟呢,是否也有同样感受

或者,不过是赵钰单方面过于敏感

因为小说是从赵钰视角出发的,主要写赵钰感受到的隔阂,至于恩娟如何感受几乎没有提到。

  不过,所幸这里有个“双方都如释重负”这句话,难得的让我们也了解到,原来恩娟也这么觉得。

  这种隔阂,是真的存在了。

  紧接着:  ---------------------------------------------------  谈了一会,恩娟“还有点事,要到别处去一趟。

”先把孩子丢在这里。

  赵珏把他安置在床上,床上罩着床套。

他爬来爬去,不一会就爬到床沿上。

她去把他挪到里床,一会又爬到床没上。

她又把他搬回去。

至少有十廿磅重,搬来搬去,她实在搬不动了,瘫倒了握着他一只脚踝不放手。

他爬不动,哭了起来。

她姨妈在睡午觉,她怕吵醒了她,想起鸟笼上罩块黑布,鸟就安静下来不叫了,便摊开一张报纸,罩在他背上。

他越发大哭起来,但是至少不爬了。

  她连忙关上门,倚在门上望着他,自己觉得像白雪公主的后母。

  等恩娟回来了,她告诉她把报纸盖着他的事,恩娟没作声,并不觉得可笑。

  赵珏忙道:“松松的盖在背上,不是不透气。

”  恩娟依旧没有笑容,抱起孩子道:“我回去了......(后略)”  ---------------------------------------------------  “连忙关上门”,“自己觉得像白雪公主的后母”,赵钰胆战心惊,小心翼翼,怎么把自己搞得仿佛恩娟的仆人一样。

  赵钰告诉恩娟盖报纸的事,一看恩娟没有预期的笑,赵钰“忙”解释。

这个“忙”,显得赵钰多么的底气不足,赵钰这么在意恩娟的反应。

  可是恩娟不在意赵钰的反应:“没作声”,“依旧没有笑容”。

  甚至恩娟说话更唐突——赵钰解释完“松松的盖在背上,不是不透气。

”,恩娟就突然来一句“我回去了”,这种话前后不搭呀。

  后面还有恩娟的冷淡,甚至有些刻薄——“恩娟不确定的‘哦’了一声,那笑容依旧将信将疑。

”  另外书中出现了三次赵钰说的话恩娟不相信,这是第一次。

  然后还有:  “这是第二次不相信她(赵珏)的话。

她(赵珏)已经不再惊异了。

”  “这是第三次不信她(赵珏)的话。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特别刺心。

”  结果,“赵钰无不寒酸的总结出来:人穷了就随便说句话都要找铺保。

这还是她从小的知已朋友。

”  两人的结局就就是:  ---------------------------------------------------  一个多月后恩娟寄了张圣诞卡来,在空白上写道:  那次晤谈非常愉快。

讲起我带小女儿到法国去,汴倒去了。

她在此地也进了芭蕾舞校。

祝近好——  恩娟  “愉快”

  不过是随手写的,受了人家款待之后例有的一句话。

但是“愉快”二字就是卡住她喉咙,自己再也说不出口。

她寄了张贺年片去,在空白上写道:  恩娟,那天回去一切都好

我在新闻周刊上看见汴去巴黎开会的消息,恐怕来不及回来过圣诞节了

此外想必都好。

家里都好

  珏  从此她们断了音讯。

她在贺年片上写那两行字的时候就知道的。

  ---------------------------------------------------  ==============================================================================================================  二,心理安慰  小说中一方面描写两人的隔阂,一方面描写赵钰的心理状态。

  面对经济条件、社会地位远高于自己的恩娟,赵钰一方面有些自惭形秽,一方面又心高气傲不愿服输而找一些心理安慰。

  而赵钰的这种 不愿服输——〉无力改变现实——〉寻求自我安慰:“你也不过如此,其实大家谁也不比谁次的状态”,也就是“同学少年都不贱”的由来吧。

  赵钰的这种自我安慰书中主要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  ---------------------------------------------------  回到家里,跟她姨妈讲起来,她姨妈从前在她家里就见到恩娟,也跟他母亲一样没口子称赞,现在却摇头笑道:“这股子少年得意的劲受不了

”  赵钰笑了,觉得十分意外。

她还以为是她自己妒忌。

  ---------------------------------------------------  赵钰实际上是嫉妒恩娟的,同时也许有点自惭形,但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这种心态。

恰好借姨妈只口说出了对恩娟的不满,于是赵玉这样自我安慰:连姨妈也这样认为,可见不是我的嫉妒。

  第二次  大学时代,女校中盛行同性恋,赵钰痴迷赫素容,“恩娟对芷琪一往情深”。

  时隔多年,赵钰又一次见到赫素容,却“完全漠然”。

然后恩娟不是,大家已经都是有了孩子的母亲了,可是聊到芷琪——  当两人聊到“嫁了她哥哥那朋友,那人不好,”恩娟喃喃的说。

她扮了个恨毒的鬼脸。

“都是她哥哥。

”又沉着嗓子拖长了声音郑重道,“她那么聪明,真可惜了。

”说着几乎泪下。

”  这让赵钰震撼。

赵钰没想到这么多年,恩娟还是对芷琪一往情深。

  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赵钰“也明白了”,她认为从对赫素容的痴情到漠然,其转变的原因是,“与男子恋爱过了才冲洗得干干净净,一点痕迹都不留。

”。

  那么,按照这个观点,恩娟还是对芷琪一往情深,就证明了恩娟没有真正恋爱过。

  (赵钰想)“难道恩娟一辈子都没恋爱过

是的。

她不是不忠于丈夫的人。

”  赵钰由最初的震撼(恩娟你怎么还喜欢着芷琪),转而明白(原来一辈子都没恋爱过),至此,也许该有些得意了吧。

赵钰找到了平衡自己的又一个杠杆,恋爱:你嫁得好有什么用,你社会地位高有什么用,你的人生中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恋爱,我,经历过,这就是我比你强的地方——同学少年都不贱。

  第三次  在小说接近结尾的地方:  ---------------------------------------------------  赵钰不禁联想到听见甘西迪总统遇刺的消息那天。

午后一时左右在无线电上听到总统中弹,两三点钟才又报道总统已死。

她正在水槽上洗盘碗,脑子里听见自己的声音在说:  “甘西迪死了。

我还活着,即使不过在洗碗。

”  “是最原始的安慰。

是一只粗糙的手的抚尉,有点隔靴搔痒,觉都不觉得。

但还是到心里去,因为是真话。

”  ---------------------------------------------------  赵钰又一次为自己找到了平衡的杠杆:富贵有何用,肯尼迪还是美国总统呢,不还是死了吗;我呢,别看我不过在洗碗,可我是安全的,我也比肯迪尼强,比那些大富大贵之人强——同学少年都不贱。

  然后,很讽刺(张爱玲小说的一贯作风)的是,这种“都不贱”的自我安慰最终还是未能实现。

小说的最后结局:  ---------------------------------------------------  但是后来有一次,她在时代周刊上看见恩娟在总统的游艇赤杉号上的照片,刚上船,微呵着腰跟镜头外的什么人招呼,依旧是小脸大酒窝,不过面颊瘦长了些,东方色彩的发型,一边一个大辫子盘成放大的丫髻——当然辫子是假发——那云泥之感还是当头一棒,够她受的。

  ---------------------------------------------------  到头来,赵钰苦心经营的安慰自己的理论,还是没有奏效——“那云泥之感还是当头一棒,够她受的。

”  这种冰冷的笔调和先扬后抑的结尾倒是符合张爱玲小说的一贯风格,也是对“当流浪汉面对百万富翁还能悠然自得”这个“人生哲理故事”的一个现实而绝妙的讽刺。

张爱玲的《有些人我们一直在错过》

《一路走来,成长》读后感我刚刚毕业,听到的某句话,看到的事,足以颠覆先前的认知。

领导说:“吃饭也是工作,吃饭也是一种艺术,要学会吃饭

”都长这么大了,倒要学习请客吃饭,滑稽不滑稽

身边的一位作家,出了书登了广告,便有读者汇款求购签名本,他太忙,签名寄书这活儿便让手下给承包了——唉,这不是欺骗读者吗

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我的内心满是疮孔。

这个时候,《中国青年报》走进了我的生活。

我追随着“青春热线”、“人生”、“屋檐下”等栏目,试图经由阅读,完成自我疗救。

某日,《缘何流泪》读毕,其作者名字扎了我的眼:“张爱玲”

其时,那位1940年代叱咤上海滩的女作家,在大陆“消失”了近半个世纪后,重现于读书人的视野,而她中秋前夕病逝于美国寓所,更是将“张爱玲”烤成一个热词。

我将此文从头至尾又读了一遍,感觉不像是出自那个张爱玲的手笔,二者的情感表述一冷一热,差异是明显的。

那么,是时人在沽名钓誉

我在作者的名字上打了个问号,也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请尊重隐私》、《最珍贵的礼物》、《一双棉鞋》……就这么一路读下来,问号越来越多:这个张爱玲写得还行,但为什么非要用这个笔名呢

是本名吧

《独行者独白》,张爱玲——某日,翻开报纸,看到这些时,我笑笑:老熟人了;刚开始我以为这又是一篇不温不火的文章,可渐次读来,先是感动,继而激动,乃至震动——“若干年前,当我怀着朝圣的心情第一次参加一个文学会议,我听到最多的议论是:某某卖书号赚了,某某专写言情武打赚了,某某炮制报告文学赚了。

然后有人叹道:没办法,逼良为娼嘛。

当时的感觉仿佛一个孩子老远跑回家,刚想喊‘妈妈’却发现妈妈在同他人偷情,一下就噤住了,糊涂了,失望了,然后伤着心低着头从门口走开。

”这岂不是我初涉社会的真实感受

张爱玲是在剖白自己的心迹,也触及了我长久以来郁郁凝成的心结,瞬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我只是把我对生命和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如实记录下来,也许单纯一些肤浅一些,却是真诚的——写作对于我,仅仅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需要。

”平实的文字,平实的心态,让我相形见绌。

想想自己,曾经那么狂热地追求文学,内心狂妄,却又眼高手低,并且将文坛与作家想像得完美无缺,待到稍稍接触现实,又被打得落花流水。

“独坐窗前想入非非,有时会觉得我是一个人走在森林里,像许多被人类洗劫过的森林一样,这是片寂静的森林,只有风声、鸟声和无边无际的树木。

曾有很多人笑闹着和我一同出发,走着走着就散了,后来又遇到过几位,走着走着也散了,一一挥手时我毫不惋惜,并不是每个人出发的时候都了解自己。

“我喜欢绿色就来了,想采撷一些‘绿色食品’给森林外面的人们和自己。

绿色的森林曾带给我许多宁静和愉悦,但森林的冬天总是刻不容缓地到来。

孤独有过,寂寞有过,绝望也有过。

每每此时,我便尽情地吼一声:‘喂——

’然后静听自己的回声:‘喂,喂喂,喂——,喂——

’但是,有一天,回声过后,遥远遥远的地方响起了回应:‘喂——

’当时的激动无法言说——在这个森林里有同行者,也许不止一个。

不必走近,依然各走各的,只是此后,独行在森林里,孤独,却不再寂寞。

”通过文字,她的呼唤传到了我的耳畔,不由得生出吾道不孤的温暖。

我将其视为一种邀约。

虽然相隔千里万里,各自要面对不同的人生,但是有了同道的呼应,毕竟会增添前行的动力。

我联系了“青春热线”的陆小娅,问得这一个张爱玲的地址,随即给她写信,在中原之中向东北偏北,回应着同行者的呼唤……“谢谢你——同志:尽管你的声音那么遥远,但是我真的听到了。

偌大的森林里多了一位同志真让人高兴。

你在那里请走好。

张爱玲。

1996年5月19日。

”张爱玲回信了。

“张爱玲”果然是她的本名,而她的字秀美中不失韧劲,让人看着舒服。

“偌大的森林里多了一位同志真让人高兴”,彼此彼此啊。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809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