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兔的读后感
彼得兔450字读后感
《安徒生童话》:从安徒生童话中我知道了什么事真善美,认识了善良的小美人鱼,坚毅勇敢的锡兵,诚实的小男孩。
。
。
。
通过安徒生爷爷的笔尖,我发现了一个美好的、充满梦想和希望的世界《三国演义》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名叫《三国演义》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
读了这本书后,我感慨万分,不仅为蜀国大将关羽的死感到惋惜,还为蜀国军事诸葛亮的谋略赞叹不已,对无能的刘禅愤愤不平。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它让我感到那个年代的陈年往事,令人浮想翩翩。
那我来说说一千零一夜吧一千零一夜像一条由炫彩瑰丽的宝石串起的项链,流溢着浓浓的异国风情。
在山鲁佐德声情并茂的叙述中,山努亚不由得沉醉了,那个奇幻的甜美梦境呵。
极致的谎言,是你明明知道它是虚幻的,却仍然选择相信,因为那是你内心,梦寐以求的美丽。
西游记读后感:我读了西游记,最喜欢悟空了,他好勇敢,一路上打妖除怪,遇到打不过的也不会认输,一直打到妖怪服了为止,我学会了坚持就是胜利。
三国演义读后感: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英雄都好勇敢,他们经常一个人把敌人杀得落花流水,我要做这样的英雄。
水浒传:我读了水浒传,里面的个个都是好样的,帮助弱小,打击坏人,我遇到了坏人我也不放过他们。
彼得兔奇遇记读后感300字
讲述了一个顽皮的彼得兔到外面惹是生非。
他的妈妈再三说道:“千万别跑到蛮哥古里古先生的菜园里去了,你们的爸爸就是在那儿出的事——他被蛮哥古里古先生捉住,放进一个大馅饼里面去了。
”之后,他妈妈走了,去外面找食物去了,可是,彼得这个“淘气包”,却立刻就朝着蛮哥古里古先生的菜园跑去,他从关着的大门下面挤了过去!他在菜园里面四处乱跑,看到鲜美的食物就拿起来吃。
接着,他看到了蛮哥古里古先生。
蛮哥古里古先生看到他,就想把他抓起来。
彼得吓得魂飞魄散,拔腿就跑。
他跑到了工具房,躲进了一个水壶里面,之后还是被发现了,他又继续用他那强有力的四肢跑啊跑。
我觉得他真是自作自受啊,谁要他不听妈妈的话,还要跑进蛮哥古里古先生的菜园里冒险。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每个小孩都要听妈妈的话,妈妈不让你去哪里,是因为那里有危险。
所以,我们要听从妈妈的指挥,这样才能确保安全。
我们也不能像彼得那样,明知故犯。
每个人的妈妈是不会骗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们不能不听妈妈的话,不能再让妈妈更加伤心了。
虽然,我也有时候不听妈妈的话,可是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不听妈妈的话,造成的后果有可能让你无法估计。
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好好的听妈妈的话。
彼得兔电影三年级观后感作文
01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02宣州杂诗二十首 其一十五 五言律诗 押真韵(宋·梅尧臣)信谗多见逐,伐国岂无仁。
屈子行江畔,昭王问水滨。
包茅曾责贡,香草自持纫。
莽苍山川在,渔歌属野人。
03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04屈原七言绝句 押真韵(宋)张耒楚国茫茫尽醉人,独醒惟有一灵均。
哺糟更遣从流俗,渔父由来亦不仁。
05感遇二十五首 其七(宋·张耒)怀王弃屈子,憔悴楚江湄。
终然葬鱼腹,终古耀文词。
千年洛阳客,作赋不无讥。
谓当弃之去,览德乃下之。
君臣本大伦,当以恩义持。
如皆轻合散,是与涂人夷。
灵均岂愿沉,深意实在兹。
傅怀终泣死,何亦拳拳为。
06渔父词七首(录一)〔宋〕王 谌一离骚读罢怨声声,曾向江边问屈平。
醒还醉,醉还醒,笑指沧浪可濯缨。
07梦中江行过乡豪家赋诗二首既觉犹历历能记也〔宋〕陆游蒲席乘风健,江潮带雨浑。
树余梢缆迹,崖有刺篙痕。
酒酹湘君庙,歌招屈子魂。
客途嗟草草,无处采芳荪。
08楚城 七言绝句 押支韵〔宋〕陆游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09屈平庙 七言绝句 押支韵(宋·陆游)委命仇雠事可知,章华荆棘国人悲。
恨公无寿如金石,不见秦婴系颈时。
10哀郢七言律诗 押阳韵(宋·陆游)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11重午和巩教授韵〔宋〕
【姜特立】屈子沈渊日,年年旧俗忙。
佳人夸彩缕,稚子竞新裳。
铙鼓喧渔步,杯盘列象床。
山翁独无事,燕坐只焚香。
12与秦少章题汉江远帆五首 其四 五言绝句 押元韵(宋·晃冲之)江山起莫色,草木敛余昏。
谁感离骚赋,丹青吊屈原。
13端午(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薰风自南至。
试为问大钧,举杯三酹地。
田文当日生,屈原当日死。
生为薛城君,死作汨罗鬼。
高堂狐兔游,雍门发悲涕。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耳。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知死者贵。
勿谓死可憎,勿谓生可喜。
万物皆有尽,不灭唯天理。
百年如一日,一日或千岁。
秋风汾水辞,春暮兰亭记。
莫作留连悲,高歌舞槐翠14湘潭道中赠送丁碧眼相士(宋·文天祥)自诡衡山道士孙,至今句法有轩辕。
世人未见题尧庙,尽把昌黎作寓言。
收拾衡云作羽衣,便如屈子远游归。
离骚忘却题天柱,为立斜阳问翠微。
15杂咏一百首·巫咸(宋·刘克庄)五言绝句 押元韵列书诧知死,楚些说招魂。
尚莫窥壶子,安能返屈原。
16杂咏一百首·屈原(宋·刘克庄)五言绝句 押豪韵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17湘潭道中即事二首 其二(宋·刘克庄)押元韵傩鼓咚匝庙门,可怜楚俗至今存。
屈原章句无人诵,别有山歌侑佳尊。
18九叠(宋·刘克庄)七言绝句 押支韵名见商书又见诗,畹兰难拟况江蓠。
灵均苦要群芳聚,却怪骚中偶见遗。
19和陶命子韵示津调官(宋·吴芾)乔木千寻,竟困斧柯。
屈原特立,终陨汨罗。
水行地中,尚值坳窊。
纵如贾谊,犹滞长沙。
20屈原祠(宋·宋祁)七言律诗 押元韵楚江南望见脩门,灵鼓声沈蕙卷樽。
五日长蛟虚望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兰苕猎翠凄寒露,枫叶摇丹啸暝猿。
贾谊扬生成感后,沈沙投阁两衔冤。
21屈原(宋·宋庠)七言绝句 押庚韵司命湘君各有情,九歌愁苦荐新声。
如何不救沈江祸,枉解堂中许目成。
观看红色电影《国微》的观后感350字至400字
王宠(1494-1533),原名李姓章,后嗣王姓,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子、雅宜山人,室名铁砚斋,祖籍明·宝应(今江苏省宝应县)人,出生于长洲吴县(今苏州市)。
以诸生贡太学,诗文书画皆精。
书法初学蔡羽,后规范晋唐,楷书师虞世南、智永;行书学王献之,融会贯通。
明朝中叶继文征明之后著名书画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加上后起之秀陈道复,又称吴中四家。
明·成化七年(1471年)领乡荐,为邑诸生。
博学多才,但命运多舛,一生仕途不佳,屡试不第,最后才以贡生入南京国子监成为一名太学生,故又称其为“王贡士”、“王太学”。
受业于与文徵明齐名的蔡羽门下,却能青出于蓝。
工诗词及法篆、隶、行、楷书,亦擅篆刻、善画山水,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
楷书初学虞世南、智永,行书师法王献之,晚年形成了自己风格,以拙取巧,婉丽遒逸,疏秀有致。
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以韵写拙,而又“拙中见秀”、“拙中见雅”。
小楷尤清,简远空灵,有文徵明后推第一之称。
著名书论家王世贞在《三吴楷法十册》跋中认为其所书《琴操》“兼正行体,意态古雅,风韵遒逸,所谓大巧若拙,书家之上乘也。
”随意作山水、花鸟,人物逼肖南宋人,山水多用青绿,尤喜作钩勒竹兔与鹤鹿。
为人弛柝不羁,有米芾、郭忠恕之风而豪荡过之。
性至巧,尝见银工制器效之,即出其右。
何良俊《四友斋书论》评其书:“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
其书本于大令,兼人品高旷,改神韵超逸,迥出诸人上。
”书作《千字文》,纸本墨迹,行草书。
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数不一,共1015字。
纵28厘米,横4
【第63句】: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宝蕴楼书画记》著录)。
此篇《千字文》结体平稳,俯仰欹侧变化不大,可以窥见其师承王献之、虞世南的轨迹。
此帖既有魏晋时期王氏父子风华俊丽、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时期虞世南的气秀色润、外柔内刚之气。
从用笔方面来看,其行草气息平和,干净利落,一丝不苟,笔势凝重、洗练,笔画之间很少有连笔牵丝,字字独立,互不相连。
综观此书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严谨。
时与祝允明,文徵明齐名,被誉为吴门三家,加上后起之秀陈道复,又称吴中四家。
后坐谪戍边,不久放归。
晚年慕一妓女,尝成自织锦裙,煅金环以赠之,精类鬼工。
妓女大喜,遂挟与俱循。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病卒,终年仅39岁。
传世书迹较多,主要有《醉翁事记》、《股王阁序》、《赤壁赋》等,著有《雅宜山人集》、楷书《辛巳书事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行书《李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卷》、《游包山集》等传世。
王宠集字联 〖王宠集字字帖〗 王宠行草集字对联,中国对联集字字帖。
“集字字帖”具各类书体、各派书家风貌于一体,使学书者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临摹和创作的双重收获,提高书法学习的兴趣。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以楷、隶、行、草等书体为主的《中国对联集字字帖》第
【第1句】:2辑后,又推出此系列第3辑共8种。
本套字帖注重对原碑帖风貌或书家风格的气质把握,在碑版翻成墨迹、点画边缘修整、部首间架拼组等细节方面力求妥帖自然、恰到好处,同时对每副对联的体势呼应、章法布局等也尽可能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力求为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书参考。
以明代王宠行草书为依托,用于集字的主要碑帖有《西苑诗卷》、《游包山诗卷》、《草书诗册》、《李白诗卷》等。
【第1句】:四言集字联春回大地; 国强民富; 花开富贵; 蕙兰并茂; 民康物阜;福满人间。
政通人和。
竹报平安。
桃李争芳。
人寿年丰。
器惟求旧; 诗书门第; 天地同寿; 文章华国; 有容乃大;学尚知新。
礼乐人家。
日月齐光。
诗礼传家。
无我为公。
【第2句】:五言集字联长笑对高柳; 长养浩然气; 从来多古意; 得山水清气; 高怀同霁月;贞心比古松。
静观无字书。
可以赋新诗。
极天地大观。
雅量洽春风。
兰径香风远; 立德齐今古; 明月松问照; 明月一壶酒; 墨研清露月;松窗夜月明。
藏书教子孙。
清泉石上流。
清风万卷书。
琴啸碧天秋。
石榻看云坐; 室有山林乐; 松菊陶公宅; 习悦心方泰; 洗砚鱼吞墨;溪窗听雨眠。
人同天地春。
诗书孟子邻。
无机性自闲。
烹茶鹤避烟。
行修而名立; 修身如执玉; 宇宙静无事; 元鹤千年寿; 择里仁为美;理得则心安。
种德胜遗金。
山林大有人。
苍松万古春。
安居德是邻。
醉谈天下事;笑读古人书。
【第3句】:六言集字联白马秋风塞上; 放怀于天地外; 秋雨梧桐院落; 求学将以致用;杏花春雨江南。
得气在山水间。
春风桃李门庭。
读书贵在虚心。
雅以经史为乐; 竹雨松风梧月;时有山泽之思。
茶烟琴韵书声。
【第4句】:七言集字联百年佳偶今朝合; 半榻茶烟春雨后; 碧纱侍月春调瑟; 传家有道惟存厚;一世良缘此日成。
小篱花色晚晴初。
红袖添香夜读书。
处世无奇但率真。
春风大雅能容物; 春归大地千山秀; 高山流水诗千首; 桂兰同馨称眉寿;秋水伊人不染尘。
日照神州万木新。
明月清风酒一船。
松柏长春颂遐年。
桂棹莫辞三百曲; 海到无边天作岸; 好书不厌看还读; 横眉冷对千夫指;梅花小寿一千年。
山登绝顶我为峰。
益友何妨去复来。
俯首甘为孺子牛。
花木一庭得春气; 阶前春色浓如许; 锦囊句好题新画; 灵心圆映三江水;图书万卷唯古欢。
墙外风光翠欲流。
石鼎茶香读异书。
彩质轻叠五色云。
落花满砚慵磨墨; 墨池烟霭花间露; 青山不墨千秋画; 劝君更饮一杯酒;乳燕归窗急卷帘。
茗鼎香浮竹外云。
绿水无弦万古琴。
与尔同消万古愁。
山鸟飞来自飞去; 生意如同春意美; 生意兴隆通四海; 水能性淡为吾友;春花吹落又吹开。
财源更比水源长。
财源茂盛达三江。
竹解心虚是我师。
庭前细雨东坡竹; 万里江山春浩荡; 万树绿当山静处; 惟大英雄能本色;池上清风茂叔莲。
一天云锦日光华。
数花香在岁寒时。
是真才子自风流。
闲从世外观今古; 贤者所怀虚若谷; 小康岁月家家福; 瑶池桃熟三千岁;懒向人间问是非。
圣人之气静如兰。
大好河山处处春。
海屋筹添八百春。
又是一年春草绿; 与世不言人所短; 枕上诗书闲处好; 珠帘暮卷西山雨;依然十里杏花红。
临文期集古之长。
门前风景晚来佳。
画栋朝飞南浦云。
自拣露芽烹白雪;且折霜蕤浸玉醅。
【第5句】:八言集字联金石其心,芝兰其室; 秋月照人,春风坐我; 取静于山,寄情于水;仁义为友,道德为师。
青山当户,白云过庭。
虚怀若谷,清气若兰。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左壁观图,右壁观史;于玉比德,乃冰其清。
无酒学佛,有酒学仙。
王宠律诗联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
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4联,习惯上称第1联为破题,第2联为颔联、第3联为颈联、第4联为结句。
每首的
【第2句】:3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小律对偶要求较宽。
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
【第2句】:
【第4句】:
【第6句】:8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
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
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
每首8句,每句7字,共56字。
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律诗的4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1联叫首联,第2联叫颔联,第3联叫颈联,第4联叫尾联。
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4字的平仄和第2字相反,第6字又与第4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
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人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得到,写8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
如何变通呢
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
因此就有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
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七言类型一 格式范例 七言类型二 格式范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平⊙仄⊙平仄 一封朝奏九重天,⊙平⊙仄仄平平(韵) 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平平⊙仄平(韵) 夕贬潮州路八千。
⊙仄平平⊙仄平(韵) 花径不曾缘客扫,⊙仄⊙平⊙仄仄 欲为圣明除弊事,⊙仄⊙平⊙仄仄 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仄仄平平(韵) 肯将衰朽惜残年。
⊙平⊙仄仄平平(韵) 盘飧市远无兼味,⊙平⊙仄⊙平仄 云横秦岭家何在
⊙平⊙仄⊙平仄 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平平⊙仄平(韵) 雪拥蓝关马不前。
⊙仄平平⊙仄平(韵) 肯与邻翁相对饮,⊙仄⊙平⊙仄仄 知汝远来应有意,⊙仄⊙平⊙仄仄 隔篱呼取尽余杯。
⊙平⊙仄仄平平(韵) 好收吾骨瘴江边。
⊙平⊙仄仄平平(韵) ——唐·杜甫《五律·客至》诗 ——唐·韩愈《五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诗 七言类型三 格式范例 七言类型四 格式范例 诸葛大名垂宇宙,⊙仄⊙平⊙仄仄 风急天高猿啸哀,⊙仄平平⊙仄平(韵) 宗臣遗像肃清高。
⊙平⊙仄仄平平(韵) 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仄平平(韵) 三分割据纡筹策,⊙平⊙仄⊙平仄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仄⊙平仄 万古云霄一羽毛。
⊙仄平平⊙仄平(韵)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仄平平⊙仄平(韵) 伯仲之间见伊吕,⊙仄⊙平⊙仄仄 万里悲秋常作客,⊙仄⊙平⊙仄仄 指挥若定失萧曹。
⊙平⊙仄仄平平(韵) 百年多病独登台。
⊙平⊙仄仄平平(韵) 运移汉祚终难复,⊙平⊙仄⊙平仄 艰难苦恨繁霜鬓,⊙平⊙仄⊙平仄 志决身歼军务劳。
⊙仄平平⊙仄平(韵) 潦倒新停浊酒杯。
⊙仄平平⊙仄平(韵) ——唐·杜甫《五律·咏怀古迹》诗 ——唐·杜甫《五律·登高》诗锦缆牙樯万里游,天吴海若翼王舟。
襄城七圣空迷辙,(颔联上)弱水三山未稳流。
(颔联下)塞北风云连朔漠,(颈联上)周南节钺自公侯。
(颈联下)两京角立分形势,居重还须扼九州。
——《七律·南都》诗联南纪清秋杀气遥,扶桑铜柱崒高标。
风悲画角关山迥,(颔联上)云去苍梧毕斗摇。
(颔联下)正忆郊迎虚玉辂,(颈联上)即愁边守醉金貂。
(颈联下)黄河白草萧萧去,胡马千群出射雕。
——《七律·立秋日》诗联凤管龙箫清且悲,南徐北固自逶迤。
海门直指联三象,(颔联上)日驭巡行逼九疑。
(颔联下)入计衣冠刓玺绶,(颈联上)防秋兵马失旌旗。
(颈联下)长卿谏猎无消息,怅望江湖有所思。
——《七律·秋怀二首其一》诗联澒洞风尘莽未休,凄清江汉仲宣楼。
摩天鸿鹄终辞网,(颔联上)跋浪鱼龙岌负舟。
(颔联下)黄竹泠泠连楚泽,(颈联上)白云冉冉接昭丘。
(颈联下)金舆玉座千年迹,流恨荆扬古帝州。
——《七律·秋怀二首其二》诗联居庸碣石控胡门,玉几由来北极尊。
阁道逶迤经海岱,(颔联上)天河隐见山昆仑。
(颔联下)斗间遂识三阶列,(颈联上)日下从知九轨奔。
(颈联下)奠鼎卜郊非浪事,万年圭鬯保文孙。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一》诗联泰陵松柏五云高,再见姬康握赤刀。
南斗龙文占王气,(颔联上)中原驰道拥旌旄。
(颔联下)委裘不乱遗谟远,(颈联上)磐石相维缔构牢。
(颈联下)弘治名臣天整在,元功应数旧萧曹。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二》诗联龟食庚庚夏启光,龙颜日角映扶桑。
九朝琬琰陈东序,(颔联上)万国山河履职方。
(颔联下)总道翔麟传宝箓,(颈联上)即看天马度银潢。
(颈联下)轩虞落落洪钧转,矫首沧溟望八荒。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三》诗联内侍传宣总插貂,虎贲丝络递乘轺。
尔曹肉食终无赖,(颔联上)天下军输半已凋。
(颔联下)朔雪炎风归紫极,(颈联上)铜驼金马郁青霄。
(颈联下)万年历服超三五,努力夔龙翊帝尧。
——《七律·辛巳书事四首其四》诗联锦石疏花暑气清,翠岩丹壑夏云生。
已添海燕梁间语,(颔联上)直看湖帆镜里行。
(颔联下)四壁惊风弦索响,(颈联上)千林修竹簟纹明。
(颈联下)令人却忆王车骑,更觉西山爽气横。
——《七律·夏日草堂撤去窗户肆设簟几清风洞越藤竹交荫悠然有得作》诗联山田荦确苦多沙,学种东陵五色瓜。
激涧即看穿石竹,(颔联上)插篱偏自爱藤花。
(颔联下)囊中未得餐霞法,(颈联上)溪上时留泛海槎。
(颈联下)长日辍耕无一事,只须牛角挂南华。
——《七律·横山下种瓜作》诗联 王宠合撰、应对联二月莺花,声色动人耳目;(王 宠)九秋蟾桂,影香惹我身心。
(文衡山)——文衡山应对王宠 中国是桂花的故乡,不仅遍植桂花,而且在联苑中有不少对联与桂花有关。
在这金秋赏桂时节,倘能品味一下与桂花有关的对联,则更添赏桂的情趣。
明代有两个文人,一个叫王宠、另一个叫文衡山,两人常作联互娱。
一次两人外出赏景,王宠脱口吟出一上联,此时文衡山应声续了下联。
上联写绝了眼前莺花之美,下联写活了月中桂花之影,上下联绘声绘色,生动传神,相映成趣。
小大由之,合成尖迪二字;(王 宠)千里见王,凑作重现两文。
(文衡山)——文衡山应对王宠 文衡山与王宠论礼之用章,王宠戏解“小大由之”句而出此上联,文衡山遂答之下联。
出句偶然得之耳。
难在对句。
亏文衡山想得出“千里见王”句,妙思矣。
附录:
【王宠轶事、趣闻】 〖吴门书派〗 明代“后七子”首领,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云:“天下书法归吾吴”,其所谓的“吴”即今苏州之别称,“吴”也称“吴郡”“三吴”“吴中”“姑苏”等。
苏州在明代中叶出现了以“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为代表的吴门书派,书史上称其为“吴门四家”,同时形成了“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这些云集于苏州书画家群体盛极一时成为明代中期书法发展的主流并将以北京宫廷书家为代表的书坛中心转到江南。
苏州书画家群体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他是当代苏州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深层次的时代背景。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买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这是唐伯虎曾描绘当时阊门情景,这的确是当时苏州经济发展的实录。
在太宗到宣宗短短的七十年间,颁布了大量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通过农民归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
弘治十年在太仓设州,建立沿海港口,使海外贸易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松江一带,又为苏州对外贸易和发展经济创造了条件。
到明中叶苏州再始从农业城市向工商业志市转化。
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神宗万历实录》记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此皆自其力之良民也”,苏州一跃变为全国的经济重镇。
王鳌编修《姑苏志》也对苏州的经济地位作了如下描述:“今天下财赋多仰于东南,而苏为甲”。
经济的繁荣促使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于此,他们买田置地、兴修园林。
物质的富裕刺激了他们精神文化的需求,于是书画就有了市场,为了装饰他们精美的园林不惜重金聘请书法名手写匾写联或购买书画作品。
据记载,求沈周书者“履满户外”,求文徵明书画者也“接踵于道,户履常满”,这种求字索书的盛况,造就一大批书画家。
追溯到宋、元,太湖一带就是文人书画家的云集之地。
元·赵孟頫、张雨、黄公望,倪赞、吴镇、王蒙、杨维桢等等都活动于此。
元末朱元璋领导农民赵义,于是皇权土崩瓦解,各地军事集团纷纷分地割据。
张士诚踞吴,由于张雅好书画,礼遇文人,因而“东南避兵于吴者依焉”,杭州一代的文人书画家纷纷移至太湖一带,文化中心遂由杭州移至苏州一 带,出现了元末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隐逸书家群”。
明初一批跃于书坛的书家大多是他们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为苏、杭一带打下了深厚的书画传统基础。
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统治中心由南京移到北京、作为南都的南京尽管存在一套政治机构,但形同虚设,另外永乐之后,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加剧,如“土木之变”、“庚戊之变”等,内部争权使得朝廷对于处于江南苏州文人的钳制逐渐放松,文人书画创作氛围不在像明初那样压抑,而变得自由,活跃起来。
苏州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丰厚积淀和宽松的政治氛围,从内部和外部为吴门书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土壤是肥沃的,结出的果实也将是丰硕的。
明中期之后,书法逐渐摆脱台阁体的层层迷雾,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以苏州为中心的苏南出现了徐有贞、李应祯、沈周、吴宽、王鳌等一大批具有探索精神的书法家,能拨开前一代书家的障目之叶,上接唐宋,远迈魏晋,探索如响彻大野的雄鸡一唱,唤醒了沉寂的书坛,更有祝允明、文徵明、陈淳、王宠继响于斯,基本上奠定了吴门书派之格局。
明代中期书法以吴门最盛,吴门书家则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四家为代表。
此说主要以王世贞所立论为依据:“天下法书归吾吴,而祝京兆允明为最,文待诏徵明、王贡士宠次之……三君子下,有陈淳道复……”四家之中,祝、文辈份较高,其中祝允明年纪较长,其书法向被誉为明中叶第一,故与文氏分列首次,向无异议。
然观王宠与陈淳,前者较后者年轻10岁,且于40岁英年早逝,但却紧随祝、文之后列为第三,无疑说明了王宠于吴门书派中的卓越地位。
然而,在当代书法的研究中,对于陈淳、王宠二人的评价有以后者为较佳者,甚至有提出将四家排名改为祝、文、陈、王之主张,反映出明代与当代于书家品评方面之歧异。
王世贞对於四家的看法,实有其时代与文化因素,而陈淳、王宠二人于明人眼中的位置,更可作为明代书论研究的一个饶有意义的课题。
严格来说,陈淳位列王宠之后,甚至于个别评论中占不了位置,除了是因其书名为画名所掩外,更与明人的书学思想相关;而王宠于书坛享有崇高地位,亦并非纯粹因其书艺过人所致。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