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读后感400选录96条-读后感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1
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志摩的诗。
记得那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季节,一个人坐在家里的楼顶上看书,看到了这样的一段: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纱扬娜拉。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爱上了这首小诗,也是在那时开始,知道了志摩,知道了他的诗集。
读者眼中,志摩只是执着于爱情。我不否认,志摩的诗有太多的爱情,就如前面的《纱扬娜拉》。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打开《徐志摩诗集》,你会发现,一样有许多的诗不是爱情的。《破庙》中"千年万年应该过了,只记得那凶恶的神道,忘了,我现在的破庙"传出了志摩对祖国的忧对当权者的恨。而《望月》却表达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品读志摩的爱情诗,能够一起品味志摩那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的感情随着他时而的激情澎湃,时而的婉转流长。也是在读了他的爱情诗后,我的感情观脱离了高中的幼稚,才能更好的理解爱情的意义。
读志摩的忧国诗,我能明白那时的中国,明白那时的世界的情形。他没有直接把祖国写出了,但他用暗喻的方法,写出了当权者的黑暗,写出了百姓的流离心酸。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恋,志摩没有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而在那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中,却有着他浓烈的情节。
而读志摩的生活哲思诗,我们又能看出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矛盾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一棵小草的悲喜,能看到一条小河的清纯。是他的诗,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我用一颗更成熟的心去生活。
诗,许多的人不喜欢,更有许多的人不理解。我不敢说我很懂诗,但我很喜欢诗。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我喜欢诗中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喜欢他处出透出的哲理。诗,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看诗,品诗,从诗中学会生活,从诗中学会为人,甚至,从诗中学会爱国。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2
在转瞬即变的时空里,在人生无以反复的过程中,徐志摩打败了时间的文字、声音和表情,创造无数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唤醒了我们曾经的那份纯真和对世间的幻想¨¨¨
初识徐志摩还是那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时的我还是一个不懂世故的懵懂小男孩,望着如此洒脱的诗句,内心也不禁泛起涟漪,那是一种天性的思想泛滥,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如今再次观赏这部作品,却发现那时的徐志摩少了份纠缠,多了些许奔放,浅露离别的忧伤,显现了浓浓的浪漫情愫,他把浓郁的离愁深埋心底,用寥寥几笔点化得淡雅、飘渺,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激起我对大学生活的深刻怀念,对职工生涯的无限憧憬。如果你觉得徐志摩对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贡献仅此而已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眼界低见识短了。
前不久,在空暇时间有幸拜读了徐志摩的《偶然》一诗,全诗短短几十字,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对偶遇之人的喜爱,却又无可奈何而引发感叹。由于受英国浪漫主义诗风的熏染,所以徐志摩的浪漫纯正而不轻佻,高雅而不低俗,他的诗歌柔美、清丽、音韵和谐,表达了他对爱情、自由和美的追求。每每读起他的这首诗歌都会激起我对美的无限追求,对偶遇的深切渴望。对于二十岁正直青春年少的我们而言,正处于抉择的时段,这就要求我们学会发现美,只有拥有发掘美的眼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才能,感受美。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源于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徐志摩面对愤怒,没有咆哮,没有慷慨高歌,甚至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淡然洒脱的文字、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用他的才能与行动告诉我们面对不如意的事需冷静,乐观,要豁达。
徐志摩的作品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对我而言,还是偏爱他的诗歌,他的浪漫主义,每每翻阅他的作品都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感受,无论是他的为人还是作品都足以给我上一辈子的人生哲学。
徐志摩以彼之细腻的心理捕捉,赋我缠绵的情感体会;
以彼之行云流水的写作风格,赋我酣畅淋漓的心灵洗礼;
以彼之坦诚的语句,无畏的呐喊,赋我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思考。
可惜,天才的诗人只在人世间短暂的停留,他的出现虽似一颗倏然划过的流星,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但却折射出奇异的光芒,留下为之动容的作品,留下令人陶醉的浪漫主义情怀,叫人怀念,令人难忘,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3
徐志摩的诗既没有郭沫若的奔放,亦没有闻一多的深沉,有的是飘逸、空灵,如潺潺溪水,如清风明月。他的大部分诗作没有愤怒,没有呐喊,没有慷慨高歌,甚至也没有希望和恐惧,有的只是迷惘的微笑、沉沉的静视和对自然的依恋。他追求的就是一种宁静、和谐、无冲突的美的境界,表达的就是经过理性筛选、过滤了的情感。他总是将那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给以稀释,以防其"杀"了诗的美感。如《再别康桥》,诗人将那种浓郁的离愁点化得淡雅、缥缈,将离别时那种沉重的心绪藏于心底,使全诗显得飘逸而空灵。"再别"本包容着十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但这种复杂的情感化为诗时,则从头至尾表现出对自我的压抑,对情感的克制。如"轻轻的"一连用了三个,含蓄委婉地将诗人心头的沉重、依恋曲折地表达出来。在整个诗中,没有因难以割舍的别情而潸然泪下,更没因理想的破灭而号啕痛哭,弥漫全诗的只是淡淡的忧伤,悠悠的惜别,内含不尽之意。这正是情感经过理性的洗礼后所能达到的一种诗歌境界,所以有着永久的生命力。
徐志摩的诗歌比较含蓄,但不流于晦涩。从总体上看,尽管徐志摩在诗歌中反复吟唱其单纯的信仰:爱、自由与美,但他并非对此进行赤裸裸的、粗暴的呐喊,而是将之寄托于对雪花、康河、婴儿等美好形象的礼赞中。《黄鹂》中第二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实写黄鹂,虚写诗人的感觉:感叹春光、火焰,热情,一闪即逝。把展翅飞走的黄鹂与春光、火焰、热情联系起来,显得含蓄而又深沉。《山中》写"我"在庭中月下思念山中的恋人,但诗人却不直接去抒写对恋人的.思念,而从对山中光景的关心写起;不直写"我"想去见恋人,而是化一阵清风,将针叶青松吹落在情人的窗前,轻轻地不扰乱她的睡眠。这种构思含蓄地将对恋人无微不至的体贴、甜蜜的思恋全都表现出来了。《再别康桥》中,诗人不直言自己对康桥的无限深情和依恋,而只是恣意渲染康河的美景,只说自己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4
手捧着《徐志摩诗集》,我心潮澎湃。读者自己仰慕已久的诗人用心血写就的诗歌,我沉醉其中,如饥似渴。随着他的脚步,我参观了欧洲各国的风景名胜;顺着他的目光,我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他的思想,我也对黑暗的旧社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想必多数仰慕徐志摩的读者,是因为看过了《再别康桥》,我也不例外。本是普通的小桥流水,经他描写,竟成了世外桃源,宛如仙境一般。“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诗人眼中的景物,经过想象的雕琢,都被赋予了生命轻的超凡脱俗。康桥上肯定留下了徐志摩许多美好的回忆,康河中也溶着他水晶般的梦幻,这是他恋恋不舍的佳境啊!我跟随他漫步在康桥上,听流水潺潺,看柳絮轻舞,让心重归于静谧。忽然,身边景物瞬息万变,我已站在泰山脚下。“你阔大的巉岩,像是绝海的惊涛……承受日月与云霞的光豪……”在这里徐志摩完全没有了刚才的柔情,而变得豪情万丈,诗人的感情真得太丰富了。
我不知疲倦的读着,马不停蹄的游走,愉悦地欣赏各地的壮丽景。可是,我的心情突然变得十分沉重,只为眼前悲惨的景象。“‘行善的太姑修好的爷,赏给我一点吃剩的油水吧!’,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但这沉沉的紧闭的大门,谁来理睬……”我的眼泪簌簌落下,不由得想到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在这里得到印证。悲痛之时,耳边又传来一个凄凉的声音:“‘先生,可怜我一大元吧,先生!’飞奔,急转的车轮,紧追,小孩的呼声。”在这阴沉黑暗的时期内,有多少苦难的百姓受尽苦难的折磨!他们是不幸的,相比之下,我们生长在阳光下的新时代青少年又是何等的幸运!如果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还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我们又怎能心安理得的生活呢?
追随徐志摩的脚步,看到的景物包罗万象,却受到了心灵深处的启迪。为了祖国江山远壮美,为了和平盛世永远延续,我们青少年必须发愤图强,有所作为—“青年!你幸而为今世的青年,你的心是自由梦魂心,为这大自在的无始终,问谁能挽精神之狂澜?
篇一: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席慕容的诗和散文,尤其是诗,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淡淡的罗兰香,清新朦胧,如梦似幻。她的诗总是带着淡淡的苦涩,可却能很好地表现她对生命的热爱,对青春的追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这个写出优美诗句的女子曾说“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里,有爱情、乡情,每一种感情都丰富细腻,让人沉醉。
很喜欢她是那首《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的愿望了吧。当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红颜的时候,总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时看见,最好那个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多么震撼人心的决心,多少人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了又还,我们是否想过要努力留下谁?多少事在我们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记忆,为此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努力争取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没有任何美好的回忆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叹息和四个字—不过如此!
一直在想,那个让席慕容反复书写的他究竟会是怎么样子。后来我终于明白了,那个所谓的他不是那个让她心动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淡去,席慕容书写的,是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和对那些飘渺不定的爱的感觉的捕捉,她将难以直接表达的爱都赋予给了一个个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样的邂逅,那样的暮色,那样一棵会开花的树,无疑都是对青春的爱的见证,哪怕一切终如云烟,她也要问一句:“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
席慕容的诗的世界里,乡愁是一支永远回旋着的曲调。祖籍内蒙古的她,在46岁以前,从未见到过故乡,深远而辽阔的内蒙大草原永远只在诗人心中魂牵梦绕。“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不会老去。”浓郁的乡愁,贯穿在席慕蓉的字里行间:“像那草原千里闪着金光,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像那黄河岸、阴山旁。”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这句诗出自她的另一首诗《送别》。作者错过了某些东西,首先感到的是后悔和遗憾,但作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后说道“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看透,总归是很有效的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可现在的我们总是容易沉迷于一件事,一种情绪,一个人……不知是忘了将自己从中抽身,还是不想,不愿,以至于生活总是浑浑噩噩,然后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错过。我们需要的就是像作者那样的心态,珍惜现在。回忆过去,是为了现在能更好的生活。
席慕容的诗总是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止是《一棵开花的树》或《离别》……
篇二:《七里香》——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几年前,当第一次听到周杰伦的专辑《七里香》这个名字的时候,便想那真是一个极好听的名字,和歌曲那轻柔的调子正好珠联璧合。后来偶尔在书店里看到席慕容的一本诗集,第一篇便是《七里香》。
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土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读席慕容的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全是情诗?而待到细细品味罢那盛满忧伤的一本诗集,我才明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
青春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定是一段忧伤、温馨也有诸多遗憾的爱。那些所谓爱情也许不算真正的爱情,但是她们却实实在在存在过,并且让我们为她们心动、憧憬、落泪、心碎。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生命中还有多少浪漫甜蜜或是轰轰烈裂的爱情,青春时的爱一定是永生难忘的,那些明明暗暗的回忆被优于世界上任何一种保鲜技术的一种叫爱的东西保存着,无论何时想起,都像刚刚发生过,心依旧在悸动。
然而事实上一切都那么模糊。她也只是记得,年轻的他们在那个路口挥手告别;在她心中,对他的印象也只是那青青的衣据;那些曾经让她那样流泪的爱情,再回首时也不过,恍然一梦……
我一直在想,那个让席慕容反复书写的他究竟会是怎么样子。可后来我终于明白,那个所谓的他不是那个让她心动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淡去,席慕容书写的,是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和对那些飘渺不定的爱的感觉的捕捉,她将难以直接用于样表达的爱都赋予给了一个个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样的邂逅,那样的暮色,那样一棵会开花的树,无疑都是对青春的爱的见证,哪怕一切终如云烟,她也要问一句:“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
成长中,难免为那些不成熟的爱忧伤,每当那时,我都会捧起那本盛满重重思念的书,靠近哪一颗柔软如水的心,同她一起,感悟青春,感悟爱,在挣扎之后蓦然回首,发现痛楚也可以化作甜蜜的热泪。
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篇三:席慕容散文诗歌集读后感
假如能给我一个任性而不羞愧的机会,我想我就是这时候的席慕容。我也能这样大胆地坦露我的渴望。我羡慕自由的人,我害怕被人怀疑,我的心里有个柔美朴实的梦想,我难过的时候大骂让我难过的家伙,我要抱怨。可也知道这是任性的人才会这样,只在乎自己的感受,难免觉得羞愧了。就像作者所说回到现实就知道这些不可行。
当自己不再表现出渴望和软弱的时候,也是在以另一种勇敢的方式过活,担当责任,回以一笑。这不是麻木,不是冷漠。这是我与作者不同的想法。尝试就算最爱的事不能如愿以偿,也可以活的坦然,不觉的违背了自己。
这样,最后终结没人能说出哪个是镜里的CD,哪个是境外的CD,那都是真实的啊。虔诚的希望你会理解以前软弱胆小的CD,喜欢后来勇敢坚强的CD。少年时候的我是前者,慢慢希望在长大过程中的我能成为后者。不是被迫这么做,只是因为身上有了责任,不能不顾一切的做事。还有倪婕眼里所谓残酷的现实。我会希望成为后者,就算过程会很痛。
成长需要付出代价,我体会到了,很不好受。不能一直懒下去,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讲话不考虑后果,不能纠缠一件事不放,必须放弃有时候。那种成熟的成就感都狗p的,留到我50岁回望的时候再说吧。但很清楚接受责任的人会成功,就算不圆满。而那些任性到底,不顾一切的人最后伤害了自己还有亲人。
我想我不会逼迫自己去做距离梦想太远的事业。又或者就让自己爱上后来的事业。 说不定那些所谓的羁绊和放弃会让我更加去珍惜我曾留恋的人和事。手和心还是CD的,我想我会选择的。让自己不会太累。
至少我还喜欢看书,写文哪。这里我是会说心里话的。文字就是CD休息的小岛,永远不会变。
祝她有一天真正的勇敢了,成为知性的好女人,O(∩_∩)O哈哈~
篇四: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高中时候朋友送过我两本席慕容诗集回家闲来无事又翻出来细细品味了一番,实在是感触席慕容的文字功底可以把文字的魔力发挥的淋漓尽致,让我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我折叠着我的爱》澄明热烈,真挚动人,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和舒缓的音乐风格。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美极,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充满着对人情、爱情、乡情的领悟。这是我的最爱,只能意会不能言语。
在诗集中无意中读到那首《印记》甚是喜欢。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 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总有一些什么,会留下来吧!留下来作一件不灭的印记,好让好让那些,不相识的人也能知道“。不仅仅被诗中的含义打动更被那美丽的文字吸引,读过不少的书,也读过很多唯美的文字,却从未有一位作家像席慕容那样给我如此多的记忆。
“青春有时候很短暂,有时候又极为漫长。我很想知道,因为我曾如你一般年轻过”,是啊,我们可能在青春有着这样的那样的伤痛和无奈,何不让她淡淡流去,只在时光中惊艳。在我们的世界里,时间是经、空间是纬,细细密密地织出了一连串的悲欢离合,织出了极有规律的阴差阳错。而在每一个转角,每一个绳结之中其实都有一个秘密的记号,当时的我们茫然不知,却在回首之时,蓦然间发现一切脉络历历在目,方才微笑地领悟了痛苦和忧伤的来处。
小时候,很向往着长大后无拘无束的生活,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总是在偶尔间回想起年少时的嬉戏,想象着每次在外玩疯了回家很晚,妈妈那半带愤怒半带嗔怪的模样。是啊,慢慢的,我们告别了过去,不再有那些无忧无虑的轻松,席慕容说:“烟尘滚滚/一路行来/我很可能是迷了路了/不然 自己怎么会/在举手投足里/越来越不像起自己来了。”她又说:“长大了以后/你才会知道/在蓦然回首的刹那/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如山冈上那轮静静的满月。”或许我们曾有着迷惘和愤懑,有着伤感和离愁,而这些却真正构成了最美的青春年华,就像席慕容告诉我们的:青春,最为诗意。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上了大学之后,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学着自己独自生活,有时候会突然想起父母,想起远方的家,有时候想着想着啊,就突然想起席慕容说的那句话,“故乡是一首清远的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请用美丽的颤音呼唤/我心中的大好河山。”这些诗句,有时候就好像是一个慈善长着对我的`娓娓诉说,那么真挚,那么善解人意。我始终认为,席慕容的诗歌一定有一种魅力,在她的诗歌中沉醉,而后,在美中徜徉,回归最真的自我。
席慕容还有一首诗现在已经记不得了,不过依然记得那句词“我的真实是我不真实的梦“当时读这首诗的时候,不理解是什么意思,或许是自己经历的不够,没有那种感触也在所难免,又更或许是对美好的一种希冀吧!我的青春还在,我会用我的这段美好时光去了解去透视我的梦。
最后再以一首席慕容的诗结束,用她美好的言语衬托我这苍白无力的文字。
我喜欢将暮未暮的原野
在这时候
所有的颜色都已沉静
而黑暗尚未来临
在山冈上那丛郁绿里
还有着最后一笔激情
我也喜欢将暮未暮的人生
在这时候
所有的故事都已成型
而结局尚未来临
我微笑地再作一次回首
寻我那颗曾彷徨凄楚的心。
—— 席慕容 《暮歌》
篇五: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读席慕容的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怎么全是情诗?而待到细细品味罢那盛满忧伤的一本诗集,我才明了,她书写的,不只是那种她梦想的“绝对的宽容、绝对的真挚、绝对的无怨、和绝对的美丽”的爱情,更是为了纪念难忘的青春里的爱的印记。
青春里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定是一段忧伤、温馨也有诸多遗憾的爱。那些所谓爱情也许不算真正的爱情,但是她们却实实在在存在过,并且让我们为她们心动、憧憬、落泪、心碎。曾经沧海难为水,无论生命中还有多少浪漫甜蜜或是轰轰烈裂的爱情,青春时的爱一定是永生难忘的,那些明明暗暗的回忆被优于世界上任何一种保鲜技术的一种叫爱的东西保存着,无论何时想起,都像刚刚发生过,心依旧在悸动。
然而事实上一切都那么模糊。她也只是记得,年轻的他们在那个路口挥手告别;在她心中,对他的印象也只是那青青的衣据;那些曾经让她那样流泪的爱情,再回首时也不过,恍然一梦……
我一直在想,那个让席慕容反复书写的他究竟会是怎么样子。可后来我终于明白,那个所谓的他不是那个让她心动的男孩子,他的身影在她的心中也许早已淡去,席慕容书写的,是对逝去的青春的追忆和对那些飘渺不定的爱的感觉的捕捉,她将难以直接用于样表达的爱都赋予给了一个个记忆中或想象中的情景:那样的邂逅,那样的暮色,那样一棵会开花的树,无疑都是对青春的爱的见证,哪怕一切终如云烟,她也要问一句:“难道青春必要愚昧,爱必得忧伤?”
成长中,难免为那些不成熟的爱忧伤,每当那时,我都会捧起那本盛满重重思念的书,靠近哪一颗柔软如水的心,同她一起,感悟青春,感悟爱,在挣扎之后蓦然回首,发现痛楚也可以化作甜蜜的热泪。
长大了之后你才会知道
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
没有怨恨的青春才会了无遗憾
如山岗上那静静的晚月
篇六: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这句话是陈眉公辑录《幽窗小记》中记录明人洪应明的对联,亦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越是长大越是向往那种淡泊自然的生活。为此我还曾自己作诗一首,诗名《一梦》
心向山水云深处,
弄诗品茗仙也妒。
笑看红尘多琐事。
一杯清酒引为赋。
因此我比较偏爱那种远离尘世烟火的文章诗歌,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候,总喜欢一卷在手,细细品读作者书中的意境和情感,那时候总是有种独立于世的悠然之感。
我很喜欢读席慕容的诗集和散文,尤其是她的诗作,字里行间总是如紫罗兰般的清新朦胧,似远还近,如梦似幻,着实让人着迷。那个总是写出那么温柔美丽的诗句的女子曾说过:“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诗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情感丰富,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她的诗中,充满着一种对人情、爱情、乡情的悟性和理解。
席慕容的文章和诗歌总会让人心情宁静或是带上少女莲花般淡淡的轻愁,就如她的那首《一棵开花的树》中“如何让你遇
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候…看似淡淡的语气,却包含了浓浓的情感,如果那棵树有自己的意识的话,我想那应该是它心底最美好的愿望了吧。一本书,一首诗,读的人不同感受也不尽相同。关于这首诗席慕容自己的说法却和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不同,她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
当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红颜的时候,总是期待有人能在此时看见,最好那个人是自己心中所想的人,或命中所定之人。没有谁会喜欢红颜空逝,在宿命中独自徘徊,一觉醒来伴随着你的只有那雨后零落了的花,无限孤单,却又苦于无人欣赏。“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多么震撼人心的决心,多少人曾在我们的生命之中来了又还,我们是否想过要努力留下谁?多少事在我们生命之中不曾留下多少记忆,为此我们是否曾想过要努力争取不要留有遗憾,不要在生命的最后蓦然回首却发现没有任何美好的回忆可供留念,徒留一句叹息和四个字—不过如此!
“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不是所有的话都来得及告诉你。内疚和悔恨,总要深植在离别后的心里……在暮霭里向你深深俯首,请为我珍重,尽管他们说,世间种种最后终必,终必成空。”这句诗出自她的另一首诗《送别》,犹记得那时看完后不由得端起手边早已凉了的茶水喝了一口,那茶来的比以往要苦涩,离别总是会让人遗憾和伤感,作者错过了某些东西,首先感到的是后悔和遗憾,但作者善于调节自己的的心情,所以最后说道世间种种,最后终必成空,不管是自我安慰还是看透,总归是很有效的调节了自己的心态。如今的我们总是容易沉迷于一件事,一种情绪,一个人…不知是忘了将自己从中抽身,还是不想,不愿,以至于生活总是浑浑噩噩,并且这种生活看似永无终点!然后继续着一次又一次的错过……
席慕容的诗总是给了我很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不止一首《一棵开花的树》或《离别》有时候独自品味这份苦涩也别有一番风味。于她的作品我最后依然想写词一首,以舒胸臆:
秋心为愁,好梦留时,难度。
篇七:席慕容诗集读后感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两句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所记载的《越人歌》。 冯小刚在拍电影《夜宴》的时候,就选择了《越人歌》的古调。他说,“这两句唱出了人与人之间最深的寂寞。一个人如果懂了这首歌,这个人就不会寂寞。” 寂寞,是因为爱成了一个人的独舞;不会寂寞,是因为他的心中盛满了爱的美酒。只要心中溢满爱,即使是一个人的绮梦,也如晴天落白雨似的的亮丽缠绵。 爱,真的是古今同调。两千多年过去了,隔着浩浩时光的烟尘,再来读这首《越人歌》,我仿佛看到一个清婉朴素的女子立于船头,手摇船桨,目视绿波,眉结千蹙,心事飘扬。 她对他的一见钟情,一下子感动了我。 她慢慢地摇着船,桨落水起,哗哗有声。她时而俯首,时而抬头,目光起落处,全是他气质高贵的模样。
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水上之游啊!她,就这么遇见了他,只惊鸿一瞥,她的心就被搅得波光粼粼了。 那是公元前528年,楚王的弟弟鄂君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冠盖如云。在盛会上,一名越女为子皙撑船摇奖,有幸目睹了子皙的尊容。 字皙依舷而立,峨冠博带,气宇轩昂,飘逸绝尘,高高在上。 越女一见,心像被苇眉子轻轻地滑了一下,一阵悸动。不知不觉间,她脸上泛起了阵阵红云,心儿也不停地狂跳起来。 他无心,而她却有意。 就在这不经意的一瞥中,爱情悄然敲响了她的心门。她站在门外,惊喜惆怅,不知所措。她是地位低下的越女啊,而他却是尊贵的鄂君。身份的巨大悬殊,使她深深地低下头去,低到尘埃里,而她的心里却是欢喜的,欢喜的开出花来。 喜悦和爱恋填满了她的心房,鄂君风流倜傥的容貌,就像那眼前汩汩滔滔的湖水,盈满了她的眼眸。她再也撑不住了,一首真挚的情歌从她的肺腑里一下子涌出来。她抱着船桨,看了看鄂君,深情地唱着: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声婉转悠扬,缠绵悱恻,子皙深深地被打动了。
他问身边一位懂楚语的越人:“她唱的是什么呀?”那人把歌词翻译成楚语,意思是: “今天是什么样的日子啊,让我与王子同船泛舟!能为王子摇船,我是多么的高兴!王子是那么的高贵,却不因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见到他,我又害羞又紧张。我心底这么喜欢王子啊,王子却不知道。” 子皙明白歌意后,被这真诚的歌声所感动,走过去拥抱着她,又给她披上美丽的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小女子接过丝绸被子,满脸绯红,秋波暗转,双手不停地颤抖。 有关《越女歌》的故事,的确感动人心。真希望,故事的结局,鄂君也能爱上越女,与她白头偕老。 事实真的如此吗?子皙真的能放下贵公子的身份,娶一位地位低下的船女吗?这大概是人们的美好想像和祝愿吧。 而这世上,许许多多的暗恋,就像一朵独自芬芳的野莲花,兀自妖娆着,没有结果。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心里喜欢你啊,你却不知道,这是一场无望的爱恋,是一个人心灵的独舞。心生爱慕,却沧海难渡,隔水而望,寂寞生凉。
一个人的绮丽,还没有开始,就注定了破灭。这样的爱,是多么的荒凉! 最亲爱的你,却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隔山隔水,隔云隔雾地遥遥相望,而是云对水的顾盼,水对云的视而不见。这其中的失落和感伤是多么的苍白和无奈!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在你的目光流转处,哪怕一瞬间的停留,已让我满足。爱你,我从未要求拥有,只是心中欢喜,从不盼你回头。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1
近来我读了一些徐志摩的诗,在这冬天寒素的日子里,优美诗句在寒气中迷漫,就像刚吃了一碗热乎面,暖和全身。读他的诗源于对他和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的好奇。起初只是闲来无事随意翻翻,可读过两篇之后感觉他的诗虽然很简短但意境深远,耐人寻味。《难得》是给我印象很深的一首。
这首《难得》写了一双“寂寞”灵魂深夜对视,互诉孤寂之情。但这不是一团无病呻吟,而是令人感受到的贴近诗人心中的炉火的温,还有对现实社会冰冷现状的担忧。人们常常把诗人和失意怯懦联系在一起,但我觉得诗句就是诗人手中的利器,在这白纸黑字上刻出了社会的分明;诗句更是入口的良药,美化了人们的心灵。
通过徐志摩的诗,我感觉到了他心中那份对浪漫的执着。“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奇迹,为什么不让它飘满浪漫的雪花”。《雪花的快乐》一诗则将浪漫与情景融为一体。
读诗并不是去钻研它的意思,更注重的是它的意境,情到景到意象到既是读诗的大境界,自己的心情随着诗歌文字的浮现而波动,感觉自己的思想在窗外的浮云之上随风飘荡,来到诗人面前,感受着诗人创作的冲动。诗句结束,合上书,周围的一切还是原样,但嘴角一笑,心里已多了份对生命的'礼赞。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2
很久以前,就喜欢上了志摩的诗。
记得那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季节,一个人坐在家里的楼顶上看书,看到了这样的一段: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纱扬娜拉。
就是在那个瞬间我爱上了这首小诗,也是在那时开始,知道了志摩,知道了他的诗集。
读者眼中,志摩只是执着于爱情。我不否认,志摩的诗有太多的爱情,就如前面的《纱扬娜拉》。但这并不是他的全部。打开《徐志摩诗集》,你会发现,一样有许多的诗不是爱情的。《破庙》中"千年万年应该过了,只记得那凶恶的神道,忘了,我现在的破庙"传出了志摩对祖国的忧对当权者的恨。而《望月》却表达出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品读志摩的爱情诗,能够一起品味志摩那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在他的爱情诗中,我们的感情随着他时而的激情澎湃,时而的婉转流长。也是在读了他的爱情诗后,我的感情观脱离了高中的幼稚,才能更好的理解爱情的意义。
读志摩的忧国诗,我能明白那时的中国,明白那时的世界的情形。他没有直接把祖国写出了,但他用暗喻的方法,写出了当权者的黑暗,写出了百姓的流离心酸。对祖国的爱,对家乡的恋,志摩没有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达,而在那些看似没有关联的词语中,却有着他浓烈的情节。
而读志摩的生活哲思诗,我们又能看出一个对生活观察细腻,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矛盾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能看到一棵小草的悲喜,能看到一条小河的清纯。是他的诗,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让我用一颗更成熟的心去生活。
诗,许多的人不喜欢,更有许多的人不理解。我不敢说我很懂诗,但我很喜欢诗。无论古诗还是现代诗,我喜欢诗中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喜欢他处出透出的哲理。诗,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如果可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看诗,品诗,从诗中学会生活,从诗中学会为人,甚至,从诗中学会爱国。
徐志摩诗集读后感3
再读徐志摩《再别康桥》,别是一番感叹。
徐志摩曾多次访问康桥,也曾写下数篇有关康桥的脍炙人口的文章,对康桥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他曾醉心于古老、宁静的学术之地康桥,在河光林色的康河,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可是在他最后所写《再别康桥》的诗作里,再也没有“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之情,也不再热切的希望再见游地,而只是悄然地的抒发着那种“绝对孤独”的感受,他是“轻轻地来,悄悄地来”来这旧游之地。
在这里,他要倾心关注的只是漫游康河上的情景。虽然看到的仍是“柳影”、“榆荫”,但心境不同,感受不同,就是那一泓绿波,也只是彩虹般的梦,尽管像新娘一样的美妙柳影,也曾在心中“荡漾”,可是,这个梦,也不是长篙撑一叶扁舟,溯洄上流所能寻找到了的。从康河上,目前所能找到的,不再是过去所曾愉悦过自己思想灵魂的灵丹妙药,而只是想“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水里招摇”。就是那过去的满船星辉放歌的日子也已消逝,如今,康桥的夜晚,只是一片“沉默”。歌声息了,离别的笙萧不能静悄悄了,再也没有哪一位来为君奏一曲“骊歌”,就连白日满耳聒噪的夏蝉,也突然一下子沉默了起来。在这沉默的时刻,诗人感到的不是象远离家乡时的那种“魂牵梦萦”的别情,当然也不会生发出“重游”的迫切心愿了,诗人心头萦绕回首的只是毅然的悄悄离去的黯然情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21944.html
